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10-05 14:38:38| 人氣4,77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論語-為政篇-第五章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論語》-為政篇-第五章

【本文】                                興毅忠信.禮義聖道院-福哥

孟懿子問,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事之以禮;,葬之以禮,之以

孟懿子(-前481年),姬姓,魯國孟孫氏第9代宗主,名何忌,世稱仲孫何忌,諡號懿,是孟僖子的兒子,南宮敬叔的哥哥。母親泉丘人之女。
魯昭公七年(前535年),孟僖子臨終之前,讓孟懿子、南宮敬叔都要將孔子作為老師。
孟懿子曾向孔子問孝,孔子曰:「無違。」(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八月辛丑,仲孫何忌去世。

樊須(前515年-?,根據《孔子家語》為前505年出生),字子遲,魯人,孔子弟子。他大約比孔子年少三四十歲。前484年齊魯稷曲之戰,季康子派冉求率領左軍,管周父御戎,樊須車右。

孟懿子問孝道。孔子說:「不要違背於禮。」後來,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孝道,我答道:『不要違背於禮。』」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父母在世時,侍奉生活起居要依照禮;去世後,從殯殮到埋葬,也都要依照禮;歲終以後時的祭祀,仍然要依照於禮。」

讀論語心得

孟懿子問「孝」

孔子的弟子很多人問「孝」,但孔子都以不同的因才施教,或以他的須要,及應該去克盡於孝道的做法,去教化之。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孝的廣義解:字解人老了脚軟了,兒女須承担扶養之責。有了父母才有我的存在。人生在世,會問我從何此來,往往都會說父母所生,其實人生斯世有三種生養的來源。

但從廣義來說,我們引【周子】所說:「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易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人生斯世,必須有以上的條件,才能有我的存在。
1、無極之真,上天賦性,天命之謂性。
2、二五,父母之精,妙合而凝始成。五者五行也,天地運轉及生化萬物不離五行。
3、還有天地天生地養之恩,如同父母。
4、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一貫弟子有師尊如父,師母為母的啟蒙恩惠。
※所以一貫道宗旨,敬天地,禮神明,愛國忠事,敦品崇禮,孝父母,重師尊。這都是孝與忠(盡性)的表現。

「孝」的精神在於追遠慎終,所謂飲水思源,俗云:吃水果拜樹頭,人生斯世必有生我的來源;所以道場尊前提後,就放在十五條佛規的第二條。

子曰:無違。

孟懿子問「孝」道。孔子說:「無違」,但孟懿子沒有再進一步的請問。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

但孟懿子沒有再進一步的請問,孔子出,後來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樊遲說:「孟孫問我孝道,我答道:「無違」,樊遲聽不懂其意,請示老師孔子說,何謂也「這是什麼意思?」,是 「無違」什麼呢?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以」字,憑藉也,用、憑藉於「禮」。

孔子就說,〝生〞事之以禮;〝死 〞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事」是在父母在時,事奉父母以「禮」;「死」是說父母離我仙逝而去,要把後事按排好,依照禮節安葬之;「祭」是父母不在為人子女繼承其志不忘,追思、效法其德,而祭之以禮。

★這章重點在於「無違」,那無違什麼?就是「禮」,也就是生、死、祭皆依以禮。禮就是此章的重點。

那「禮」是什麼?禮是天理的節文,也就是天道的理則、法則的次序,尊卑次序不亂,如春夏秋冬四季次序不亂,萬物生化不息,生長收藏,生生不息。

天道運轉春夏秋冬四季依序不亂 ,春屬木氣主仁,夏屬火氣主禮,秋屬金氣主義,冬屬水氣主智,四季屬土氣主信,人秉天地中正之氣而生,中正者信也,信統四端而兼萬信,故以禮為誠敬,誠者天之道也。故〝生〞 事之以禮;〝死 〞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誠敬也,禮之精神所在。簡而言之「生、死、祭」皆不離其五常之德,是謂孝也。「仁」為孔聖之核心思想,「禮」者行德,德化也。

子曰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 :「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心得結論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1. 父母在世時,應當依禮來奉養。「謂」:父母在世的時候,事親應該恭敬以禮,仰體親心,以承歡得盡天倫之樂。 一貫道的性理心法, 是由「體」啟於「用」,由「內」而「外」,自古以來,修道者了悟性理心法,即通徹道之功用,通體而達用,如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曰:「仁義禮智根於心」,又曰:「仁義禮智非由外鑠也」,皆可佐證。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孔夫子說行孝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生,事之以禮」,父母恩重如山,趁父母在世,克盡人子之孝道,當生命走到盡頭,衰老病苦折磨,身心憂。
古人云:「祭而豐,不如養之薄」,身為人子,物資奉養雖然貧乏,只要盡心恭敬事親終老,遠勝過「父母在,未盡孝道,死後供上豐富的祭品。」母親在世常說:「生前奉養一粒米,勝過死後拜豬頭」,可見行孝的看法,古今皆同。父母在世時,為人子女必修身立德以以俟之,以蔭薦父母,所謂「一子成道、九玄七祖盡超昇」。

孔孔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曾子聽到老師的教誨,行孝有三個階段,想必曾子察覺到人心之弊病,順境容易盡孝,遇逆境、貧病交迫、生命將終,更需要子女的守護關懷,奉養終老,故有感而發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慎終」:「慎」是謹慎小心,「終」是生命將走到終點,身體衰弱,病磨纏身。人生最痛苦最難熬,是面臨生死交替之際,孝心的子女謹慎小心守護,陪伴父母走過這段生命的波濤。修道且有悟道之人,面臨人生大限,是為脫去一件破舊衣服般的稀鬆平常,然而對一般人而言,它是生命的大關卡。

老苦之時,更須盡到奉養之責。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寧,子欲養而親不在」,父母活著時要趕快盡孝,不要到了父母去世,空留遺憾。身為人子,盡到了「生,事之以禮」,然後才可論及「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若是生未盡事父母,怎能只注重「死,葬祭之以禮」呢?

2. 父母逝世後,應當以禮來安葬。「謂」:親喪之時子欲養而親不在,痛斷肝腸,悲感在所難免,安葬之禮要盡哀盡禮,以盡子女之孝道。祭祀要盡禮,「謂」:依禮來祭祀,因為親恩昊天罔極,為人子女者,為追思親恩,音容宛在,刻苦銘心,無以報於萬一,於是對尊親祭點要誠敬追思,依禮誠祭,以安在天之靈,以盡子女之孝心。所以喪葬祭禮,喪則致其哀,祭者致其嚴,一切均合禮而中道。

「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古時候的天子、諸侯、大夫、平民百姓是依身份地位,各有不同之葬祭禮節。孔夫子有意告誡當時的孟懿子,以及百姓,要謹守「禮」之分際,不踰越。孔夫子認為「禮」之三階段都遵行做好了,才是盡人子之孝道。

孝在於盡心,子路未出仕時,很貧窮,傷心感慨自己太窮;父母在時,買不起好東西奉養父母,父母去世了,也沒能力買好棺木,依禮舉行葬祭,心中充滿了遺憾。孔夫子卻說:「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孔夫子認為雖然很貧窮,只有一點點豆子水可奉養父母,只要態度恭敬溫悅、體貼關懷、噓寒問暖,使父母心情愉快,就已盡到了孝道。喪葬在於莊重誠敬為主,不在於場面的大小。

※父母養育之恩,沒有代代祖先父母,怎會有今日的我?滿懷感恩,天性不昧,即使身處逆境,亦能克盡人子之孝道,謹遵古之禮,葬祭不越其矩。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何謂德歸於厚,老子曰:「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原來德歸於厚,就是找回原來的赤子之心,不昧的良知,光明潔淨之本性。

身為人子時常追思祖先之德、父母養育之恩,心存感恩,自然恭敬盡事父母長輩,關懷守護至終老,人人都盡孝道,不忘本,民風自然敦厚樸實。

※白陽修辦為政者的內聖外王,理路上差之毫釐失千里,今代天宣化到底是傳文章名相予世人呢?還是傳天人無為之學予世人?渡己渡人,慎思之,明辨之。感謝天恩師德,祖師鴻慈,師尊、師母大德慈悲加持,天恩厚德,修道不可不盡性以事天。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克盡孝道,追思效法前人。上孝於  無極皇申,中孝於天地生養之恩,下孝於父母生身教育之恩惠,再者天地君親師,五恩感被,故為人弟子的一貫修士,必須克己復禮,以復清靜的性德,進而立身行道以顯父母,廣而天下歸仁,以報天恩師德。一貫道的兄弟姊妹們
「無違」不可違逆也。

老子曰:「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聖人心、佛心渡人淑世的心旨皆同。

 

台長: 福哥
人氣(4,776)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儒學資料夾 |
此分類下一篇:論語-為政篇-第六章
此分類上一篇:論語-為政篇-第四章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