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6-08 08:35:42| 人氣3,41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道德經 保命章第四十四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道德經》心得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1. 名與身孰親:
      身,有性、命之意。名,名聲、地位,名譽、利祿。
  2. 身與貨孰多:
      貨,財貨、產業,財貨的獲得。
  3. 得與亡孰病:
      得,得名、貨、聖業、性身、提昇生命意義。亡,有失去之意。病,有損害、不愉快也之意。
  4. 甚愛必大費:
      甚愛,過分愛於爭取名利、財貨者。大費,為大大地耗其精氣。
  5. 多藏必厚亡:
      多藏,為多多收藏。亡,有失去之意。厚,多也。厚亡,為多多失去,即失去多多也。
  6. 知足不辱:
      知道滿足時,所需已能自足,所以不再需要卑躬屈膝,向人索取。
  7. 知止不殆:
      知道適可而止時,做事有分寸,因此不容易陷入險境。

讀經心得:

名與身孰親。老子以反問世人說:到底身外之名利與內在自性良知(性(道)、命(道)),那個重要呢?中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末內本,為民施奪。

身與貨孰多。內在自性良知(性(道)、命(道))自性身命的提昇(性命雙修)與財貨的獲得比較,哪個價值高呢?老子反問世人:到底努力實踐德業,而得無形的不朽德望、榮譽重要呢?還是有形但虛幻不實的財貨、產業,財貨的獲得重要呢?中庸: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得與亡孰病。世人每見名利財貨而貪得無厭,以致戕生害性而身亡,不若去名貨,存性見,方能遠害,意指:能夠勤修持,肯捨,得(借假修真)以提昇生命意義與喪失了名利財貨兩相比較,究竟何者使人遠害呢?

太上老君睿智,為此茫海眾生點出明路,他深懼世人以身殉名,以身殉利,以身殉得,以身殉愛,以身殉多藏,因大欲而亡身,故本章的戒語,物欲之生皆因眾生不知自守於內,自足於心性,一昧向外馳求,永無了期,莊子亦有同樣之感嘆:「小人以身殉利,士以身殉名,大夫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凡有求於外,而不知自足者,其為殘生傷性,則為必然之事,理由是:物慾不能終滿,物物不能盡得,事事不能盡如意,一旦貪得無厭,無可止極,則亡失之。

反之求「富貴」,可分成求身中的富貴,與身外的富貴兩種,身中的富貴指心靈的提昇、法喜充滿,是道德層次的建立,人性至尊至貴處,而身外的富貴指虛名與財貨。前者是永恆而不朽的,而後者是短暫而危殆的,應以何者為重,不言可諭,故進德修業者最宜無得、爭於功名、富貴,畢竟得之於榮者必亡之於辱,有利必有害、有貴必有險,均是相對的必然性,故惟有忘名絕利、知進知退、知往知返、不可強求、不可強得,深明得失之輕重,而不妄勞其心,與其貪得而身亡,不若身存明性修德而遠害。

其愛必大費。對於過分愛於爭取名利、財貨者,必定要大大地耗其精氣,將一生的精力均用在物質的無底洞之追求上,終而喪失理性,傷性失神、名高謗至,實在可悲。

多藏必厚亡。世人每喜於斂天下之財,妄自貪圖,甚而見利忘義,常懷不足之心,如此積貨、積物,必因悖而入而悖而出,空自苦心,甚而危及生命,慘遭禍害。

中庸:是故財聚而民散,財散而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出者,亦悖而出。

知足不辱。凡知足者樂天知命,而須學其正,不愛不貪,而無欲無為,能如此高尚其德,故終身不辱。

知止不殆。了知止於至善之地者,必止於道、止於德、止於事之所以當止,內謹而外慎,好惡之心不起、利慾之心不動、是非不有、人我不生、安閒自適、明哲保身,故不會有危險不安的惰事出現。

可以長久。因為能知止知足,禍辱不有,危殆不生,自然達乎「功成不居,以其不居,是以不去」,故可長久。

總結

此章老子聖意提示:聖佛示現人間為指引世人明乎生命的終極歸宿的「知止」,並且認清外在的虛名與財貨,得以如何善用而造福人群。孔夫子云:「未若貧而樂,而富而好禮者也。」古今聖佛能成就偉大,而令後世人長久所敬仰者,這不離歸根的道尊與復命的德貴,以無為所經歷之不辱與不殆。此章在講人有真我與假我之分,缺一便不能稱為人身,卻有輕重之別,靈性之外者均稱身外之物,均屬非長久可持者,人卻不可貪名、貪利、貪貨,殉物以害真,要能知足知止,知足者,乃徹一心之源、該萬法之致,人間世何足羨;知止者,乃向上一路,明此者方不枉費此生逢道也。否則便是背道而馳,老子喚醒世人,對物質上不存自私之心,對權勢不存佔有欲,要看得開、放得下,不混淆天理與人欲,不自入邪徑與魔道,自可長且久矣。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爬是自然的趨勢,然求人爵倒不如得天爵來得究竟,因為前者是物役而傷身,自性光慧必然昏暗不明,後者為「君子憂道不憂貧」,「賤貨而貴德」,心清神靈且寡欲所致,至於兩者產生的後果,亦必然有異,前者必如春蠶吐絲,知進不知退,終必死於繭,又如飛蛾撲火,知往不知還,因不知止,終必死於火,此即老子所謂的「大費」與「厚亡」,而後者則勤於修身,安閒自在,禍辱不有,危殆不生,「功成不居,以其不居,是以不去」,故能道成天上,名留人間。總之!凡愛名,貪貨甚愛,多藏等皆不能知足,君子當憂道不憂貧,賤貨而貴德方是,因得貨名而失身乃為真病、真害,真禍患,為求長久之道,唯有「知足、知止」兩大功夫而已。

修道不論遇到任何的順與逆,在什麼環境都能隨遇而安,環境隨時會改變,時時將心誠心保守道德,進德修業;依仙佛聖訓、經典,好好地修行,通過種種的考驗,如此才能知止保命,所以本章謂之保命章。

台長: 福哥
人氣(3,414)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 個人分類: 道家資料夾 |
此分類下一篇:道德經 生死章-第五十
此分類上一篇:道德經 善德章第四十九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