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6-04 21:14:19| 人氣2,80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道德經 損益章第四十八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道德經》心得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 為學日益:
      為學,即做學道,所學的是出世法。益,增加也。
      追求道學,愈學愈明,越來越增益道德、德性。
     
  2. 為道日損:
      為道,是指修道。損,減少也,減少脾氣毛病,遠離三毒。
      修道時,學道時,要知行合一,信解並行,所做所為,要直到無為,損其妄想執著。
  3. 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就是由道起用,稱為德用,順應本然而已。順應本然,也就是任憑萬物各自依照其自性而行事。所有萬物所做的事情,也就是無不為了,沒有什麼事情不做的 ,但守住「無」,應如是住。
  4. 取天下常以無事:
      取,有治理之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治理天下時,也應當效法無為,無為而治。
  5. 及其有事:
      有事,就是有為,有事情需要做,以德而治。
讀經心得: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一位修道士在進德修業上,對道理愈明理,開悟則無明愈損,妙智慧日益,更有精進之心,博學多聞日日受益。

為道:即修道,克己後禮。日損:一天比一天克去脾氣、毛病、情慾、歪智,返於清靜。知識、慾望就不斷的減少,虛偽、詭詐、憂愁煩惱也隨之而不斷減少。

修道士在進德修業上,常去情慾,鑒形泯智,損去其妄想,改掉脾氣毛病。聽說凡為世務而求之諸學問,其學愈博其慾愈益,反之若進修德業時其理愈明,則其慾便愈損了,故這「日益」。

修道士在進德修業上,為道 「日損」之對象,都是指後天習染而來的名利私慾而說的。

「為道日損」之「損」者,除前說之名利私慾等外(舉凡生來所本無,而對後天有形之物質,或對無形而有名位之權勢等,有所私性的偏愛奓望,這統稱作習性),就是氣質上的偏離亦當包括在內(舉凡剛愎好勝、固執偏見、殘忍不仁、量小氣窄等,這些亦原是自性所無,而由因果環境所造成,因這些都是氣質上之偏差,故世人之情緒便各個不同,故這些統稱作質性),故這「損」厚之中實有去習性質性之二意,至損至一絲一毫不存在時,就是圓滿天性之時了。「不見可欲,使心不亂」,這「見」就是本章之「學 在覺知」。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古德有云:學道別無實法,變化氣質,尅除習氣而已。「損之又損」要損到什麼地步才算究竟呢?一句話就是損到無可再損的地步方可,換言之,若能恢復到嬰兒時之天真面目時就差不多了 ,也就是不起分別,分別為二,也就是抱一天真無邪。去情慾、鑒形泯智、損其妄想改掉脾氣毛病,日減缺失,把這些減損盡了,沒有了「為」的意念,最後便達到無為的境界。

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不二,心境兩妄、私慾淨盡,達乎「我無為,而民自化」之境地。 「無為而無不為」者,是以靜制動,以無生有之無為,並非一無作用有若木石之無為,此時之心是性與天合、心與物通於自然中掌握萬物生化之機,於清靜中洞澈天地全德之妙用。

故取天下者,常於無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取,有治理之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治理天下時,也應當效法無為,無為而治。 聖人化天下,須以清靜無為(無事)之道為主,方能使人心感服,發自內心的欣悅,如果刻意要慾心四佈(有事、有為),必然民擾而道心失,以致眾叛親離,反而不足以取普化天下了。

就政治的角度言,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守樸還淳,故反對大事鋪張的制定繁雜法令,更不可耗民財、勞民力,棄絕一切有為的設施,先以身作則無為以行,否則一旦多慾,則必擾民而失人心,必然眾叛親離,天下大亂。

以修道而言最重一個「損」字,所謂損就是損其外來的物誘,和內在之妄心,損之又損,損到無的境界時,就可以明性復出反樸歸真了,故「損」自誠為修道的要訣。明洪自誠於菜根譚曰:「人生減省一分,便超脫一分,如交遊減,便免紛擾,言語減,便寡愆尤,思慮減,則精神不耗,聰明減,則混沌可完」。七真馬丹陽亦云:「道性雖修無証,塵心要日損日消,消到一心忘性,方契無修無証」。

修道所以必須日損又損的理由是:道體本虛無,唯有損之又損,方足以入大神大化,而復歸於無。龍山子曰:「君子以虛心去欲,聖人以遣世、遣名、無思,無慮,冥虛獨化」。修士所當損的心計:知心、名心、慾心、物心、得失心、成敗心、毀譽心、憂樂心、喜怒心、好惡心、災禍心、壽夭心、生死心等等,因這些均是德之邪而道之賊,故當損之又損,凡生於心,必害其道,必損之以至於無,唯有達乎自心清靜,自性清淨,澹然無為,方能同於天行-無極之境。

白居易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即從反方面來述若無損之又損的必然結果,因為人的種種不良習性是須要毅力、耐力、恆心方能去除掉,一有疏忽必然要「死灰復燃」或者是「變本加厲」了,不可不慎。找出自己缺失,找回原點(如來),我的心量像虛空,福才能像虛空,心量如茶杯,福就像茶杯,不要把內心沈澱到觸發無始劫以來的罪業,必須日損,損之又損才行。

總結

為學者,增長知見智慧,故曰「益」。為道者,克去情欲,窮形泯智,故曰「損」 ,我們研究學問、道理,記了一些名相,或思惟它的道理,學識因此愈來愈豐富,也增長了智慧這就是「為學日益」;以修行來講,要一天減少一天的煩惱、習氣、脾氣毛病,所以是「為道日損」。
學道不管出家、在家,也是要「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就一般凡夫來說,根本沒能力降伏或斷除煩惱的自覺,但在進德修業上或修心養性,卻可以自我提昇,這就是「為道日損」。此章說明無為之德,由日損之功而至也,初以智 慧去無明、妄意、情欲,可謂損矣。情忘則智亦泯,故又損。如此則心境兩忘,情欲淨盡,可至 於無為。由無為而後可以大有為,故無不為。無事,則無欲。若夫有事則有欲,有欲則民擾,民擾則人心失。此所以有事不足以攝取天下,則有效地治理天下了。老子始終是以返原歸真,守樸還淳為宗旨,故在文字上便能明顯的主張絕棄一切非本能之事,如在第十九章有「絕聖棄智」,一個 原樸之世,是優於巧詐使智之社會的,故主張要摒棄一切智謀巧利,老百姓自然不以智能相爭奪,可享百倍之利。在第二十章有「絕學無憂」學那成聖成佛的無上菩提學,繼往聖之「絕學」,最能了道而明理識透生死之究竟,棄絕世俗的名相學,忘情去智、遠物離欲,故能沒有憂愁,不過在老子之本意上 ,說其絕棄者是假聖假智和假學,因這些都與私慾妄見有關,並不是希聖希賢之實學也。

 

台長: 福哥
人氣(2,808)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 個人分類: 道家資料夾 |
此分類下一篇:道德經 善德章第四十九
此分類上一篇:道德經 知見章第四十七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