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麼讓一本三百年前封建時代文謅謅的言情小說,再度成為市場上的暢銷書?這得要靠一個愚蠢可笑又討人厭至極的總統。
如果沒有意外將不會再有下一個任期的法國總統尼可拉薩柯奇,對於17世紀女作家拉法葉夫人1678年出版的作品【克蕾芙王妃】La Princess de Cleves特別有意見,曾不只一次公開表示,不應該再把這本LKK的小說,擺進學校的教科書書單中,2006年時,擔任席哈克政府內政部長的他還曾說:「不知道是那個虐待狂或是智障,隨你怎麼說,居然把關於【克蕾芙王妃】的題目,出在區域公職人員考試試卷中...」引起文化界譁然,但當時,這樣的爭議卻完全無法捍動這位新拿破崙如日中天的聲勢。而隨著時間過去,薩柯奇民意支持度隨著他的荒謬言行與可悲政策而不斷探底,對於知識份子而言,不是痛恨他入骨,就是拿他當笑柄,而反對他最直接的表態方法,就是閱讀【克蕾芙王妃】。2009年法國書市【克蕾芙王妃】賣到缺貨,大家還紛紛在身上戴起「我讀【克蕾芙王妃】」Je lis La Princesse de Cleves的徽章,在一份100位法國作家票選10本最喜愛小說的統計中,拉法葉夫人的【克蕾芙王妃】居然名列第三,僅次於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與喬伊斯的【尤里西斯】。
2008年,法國導演克里斯多福歐諾黑將【克蕾芙王妃】第三度改編上大銀幕:《巴黎小情人》La Belle Personne(前兩次分別是葡萄牙人瑞導演曼紐狄奧立維拉悶死人不償命的《情歸何處》La Carta,及波蘭導演安德列左拉斯基曾帶女主角蘇菲瑪索訪台,還因主持人及亂剪片風波鬧得滿城風雨的《情慾寫真》La Fidelite),2010年法國老導演貝特杭塔維涅,也改編了拉法葉夫人更早期(不具名發表)的作品【蒙彭席耶王妃】La Princesse de Montpensier,拍成電影《公主與她的情人》,並進軍坎城。一時之間,拉法葉夫人在影視圈裡,竟像是英國的珍奧斯汀一般火紅。
拉法葉夫人小說的外觀,就像我們今日所說的言情小說,講的是宮廷貴族愛得死去活來的感情生活,但仔細究其內在,卻可以發現,她其實是不斷地在抖落愛情的璀燦的外觀(照斯湯達爾的說法,是抖落枯枝上鑽石般的結晶),去探索情人們內心的真面目,也因此,不僅她的代表作【克蕾芙王妃】,被認為是法國文學史上的第一本傑作,拉法葉夫人也被視為左拉、斯湯達爾等心理小說家的先驅。
談談電影,就先從塔維涅的《公主和她的情人》開始吧!這個故事簡直就像是古裝嚴肅版的《哈啦瑪莉》There's Something About Mary,描述在宗教戰爭期間一個名叫瑪莉的貴族之女,糾結於丈夫、青梅竹馬戀人、啟蒙導師與安如王子(就是《伊莉莎白》Elisabeth中被描述得頗為不堪的那個法國王弟)間的感情掙扎,幾乎每個搆得上邊的男人,只要一看到傾國傾城的瑪莉,就會無法自拔地為她瘋狂,而瑪莉也因此困頓在婚姻禮教的責任,與內在澎湃的慾求中,最後落得孑然一身的下場。
貝特杭塔維涅遵循原著,拍出了一部工工整整的古裝電影,但卻也並非軟趴趴地呈現華麗宮廷情調。他透過了宗教戰爭的慘烈屠殺場面,彰顯出這群貴族光鮮矯作的外表下,那原始的野蠻殘忍,並刻意將故事的中心,緊緊繫住蘭柏威爾森所飾演的那位逃兵伯爵身上,一方面歌頌他尊貴的憐憫與反戰理念,批判戰爭的血腥盲目,一方面也以他在愛情中無私[純潔的騎士精神,對照著那些心猿意馬、愛恨癡顛的男女,剝現他們激情下的愚昧淺薄。
你會發現,整部片中的男歡女愛,不只有愛情的幻覺,與肉體的渴望,其實參雜著更多政治算計,所有的人一開始都看似被情慾沖昏了頭,但回過頭來,其實也都還是暗自在內心深處,盤算著利害間的交易與妥協。於是,瑪莉最後那言情小說式的奮不顧身,便註定要印證蘭柏威爾森所留下的信中那句,「沒有恆久不變的激情。」
故事最後的那一封信,像是一帖愛情的解毒劑,抖落了閃亮眩目的結晶,露出平凡乾枯的樹枝,讓我們看到,愛情在失去幻覺後的模樣。
雖然在拘謹傳統的敘事風格中,並不容易抓住迂迴變化的心路歷程,但塔維涅耐心地在繁複的場景裡,細描男女間的情感變化,並讓拉法葉夫人沁人心脾的文字,適時地流洩而出,揭露了那些不純粹的癡迷與不浪漫的算計,也足以讓人看到他解析愛情的老成犀利。
而克里斯多福歐諾黑的《巴黎小情人》,則是個新穎的改編版本,他將【克蕾芙王妃】的時空背景,拉到了現代的巴黎高中校園,描述一個蒼白憂鬱的轉學女孩,在她新結交的純情男友,與花心俊美的義大利文老師間,進退兩難的故事。
有趣的是,和《公主和她的情人》恰恰相反,這個困於承諾與激情的女孩,其實是故事中所有陷入迷障的男女裡,最清楚愛情(與人心)真面目、也最小心地在計算得失的人。正因為她清醒,也因此痛苦不堪,既渴望順著本能,回應那難以抵擋的熱情,卻因為洞悉其內在的苦澀與絕望,而刻意疏離逃避。本想要藉著誠實的袒露,而能安於平淡的關係中,卻反而逼著自己,一層一層地把心包裹起來...
歐諾黑用自由的鏡頭,迷濛的光線,拍出青春心靈的飄忽不定與脆弱易感,同時也並透過不同角度的觀看,去捕捉每個人物(特別是女主角)微妙的眼神與表情,緊抓那些細碎的心理片段。他還透過反覆在相同場景中的人物交會(這倒有點珍奧斯汀的味道),不斷鋪疊感情層次,讓我們感受到那越陷越深的期盼與失落。
信件理的文字仍然是故事情節中的關鍵,第一封意外掉落的信,抖出了一段不可告人的秘戀,卻同時因為誤會,讓女主角清楚地意識到激清深處的痛苦。到了最後,雖然死亡與罪惡的陰影,都已漸漸地消退,但女主角卻仍選擇孤獨與遠離,於是,她留下了電影裡的另一封信。
和《公主和她的情人》收尾的信一樣,是封依戀不捨的情書,卻也可以是看穿真愛幻覺的心理論述,她點破了愛情漾著晶亮彩虹的泡泡,洞悉激情與熱戀,才是真正痛苦折磨的開始,沒有永恆,只有幻覺,當夢醒了之後,就只剩下殘酷的絕望。
歐諾黑到了最後,才願意拿出文字,解開女主角迂迴心路的迷團,讓創作者(拉法葉夫人和他自己)的心意,徹底地釋放出來。而我這也才真正恍然大悟,原來《巴黎小情人》,並不只是一部青春無敵俊男美女愛來愛去的校園電影,更是一齣解構愛情的心理劇,它的睿智與銳利,更證明了原著的經典性,是不會因為時空變幻而折損的。
看來,我們真得感謝法國總統尼可拉薩柯奇,正因為他的膚淺愚蠢,才讓我們得以透過這群創作者的眼,重新認識拉法葉夫人的作品面貌。對於這個世界,他總算還是有了點貢獻。
另外推薦兩部直接出DVD的文學電影,一部是校園電影《破處女王》Easy A,從霍桑的經典名著【紅字】The Scarlette Letter開始延伸,講八卦、講偽善、講扭曲的表象、講善意與罪惡、講八○年代愛情電影...充滿驚奇的轉折與獨到的笑點,大大推薦。另一部則是珍藏奧斯汀系列的《諾桑覺寺》Northanger Abbey,這本奧斯汀小說大概是她所有作品中最不受青睞的,但其實喜劇效果十足,BBC版《傲慢與偏見》編劇安德魯戴維斯讓這個故事活潑逗笑、妙趣橫生,也將奧斯汀對歌德式言情小說的嘲諷,以及現實人性遠比詛咒妖魅更為恐怖的意旨,都清晰地表達出來,可惜篇幅過小,尾聲解決問題以達皆大歡喜結局的過程顯得倉促草率,不過其實還算是可以接受,而且可以看到成名前的凱莉穆里根演出片中的配角。
【過期筆記】同樣改編自【克蕾芙王妃】的電影《情歸何處》,十多年前寫的拙劣筆記,就當做參考和紀念!
《情歸何處》A Carta
好不容易,曼紐狄奧利維拉又出現在台灣的院線。
已經九十二歲了的葡萄牙老導演狄奧利維拉,
其實早就該是坐擁尊榮的大師了,
但他老人家卻還是幾乎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拍片,
並且不斷地將新片送往各大影展參加競賽,
又屢屢遭受大獎漠視,敗興而歸。
(遠從三○年代就開始拍片,八○年代就已是柏林、威尼斯終身成就獎得主,
卻從未在三大影展拿過大獎)
自前年絕色影展中放映過他96年的《情慾修道院》後,
今年才又看到他在坎城奪下評審團特別獎的作品《情歸何處》,
這其間他又已經拍了三部電影,
包括在97年威尼斯影展上又睡死一堆人的《派對》Party,
以及老搭擋馬斯楚安尼的遺作《在世界的盡頭旅行》。
《情歸何處》A Carta能在越趨媚俗取寵的坎城影展中得獎,
已經是個意外;而能夠在台灣的院線露臉,更是教人吃驚。
不過就這部作品本身而言,並沒有什麼教人太訝異的地方在,
雖然說是改編自古典的宮廷故事,狄奧利維拉照樣還是把它拉進現代來探討
中產階級在婚姻、愛情、道德與信仰間複雜心理處境,
也還是那麼地執迷於滔滔不絕的對話剖白、物換星移的外在環境,
他只想講他要說的,只專注於他想呈現的畫面,
所以他大可以把累贅的劇情發展,化為字幕卡上的幾句交待,
而騰出足夠的空間讓女主角不斷地往慾望與道德的牛角尖裡鑽,
或者讓那封長達三頁的信(也就是原片名中《一封信》的來源)
透過修女的嘴而在幾乎不動的鏡頭前完完整整地唸出來。
有時候覺得,坐在銀幕前看一個老先生苦口婆心地想把幾十年的人生心得
傾囊相授,真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疲勞,尤其這些東西似乎是他
一而再、再而三,說也說不膩的老話題,加上他又口齒不清、語意不明,
那真是無盡的折磨,不過在一切追求快速、清楚、新鮮、刺激的現代,
狄奧利維拉固執於細微的、平淡的、陰沉的、老式的風格,
追求那典雅的、寧靜的、美學的、富思想性的畫面,
確實也是一帖清涼劑,久久服之可以去火解膩,常用可能會腹瀉脫水...
至於《情歸何處》到底要講些什麼?和以往看狄奧利維拉的電影一樣,
我真的不知道!(最近看奇士勞斯基的《傷痕》也是一樣地莫名其妙)
不過和以往一樣,看完總會有一股莫名的知性氣息由心底散發出來...
或許這也是一種領悟!
「我們可以原諒不貞,卻無法遺忘」
「妳可以指責一個情人,但你可以指責一個丈夫,而他唯一的錯誤只是他不再愛妳嗎?」
─ 拉法葉夫人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