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史克里亞賓(Alexande Scriabin, 1872-1915),俄國作曲家、鋼琴家。誕生於帝制末期莫斯科的小貴族(軍人貴族)家庭,據說是韃靼人家世。父親是精通中近東語言與政局的外交官,整年出國工作,無暇顧及家庭,母親是很好的鋼琴家,但生下史克里亞賓後去世,因此史克里亞賓由祖母和他父親的姑媽養大。
史克里亞賓在10歲時進陸軍幼年學校,11歲師事柯柳紐斯(Georgi Eduardovich Conus)學彈鋼琴,12歲在茲韋列夫(Nikolai Sergeyevich Zverev)的音樂住宿學校與拉赫瑪尼諾夫一起學鋼琴,次年師事莫斯科音樂學院院長塔涅耶夫( Sergei Ivanovich Taneyev)學音樂理論與作曲。
1888年正式轉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在鋼琴科學於沙佛諾夫(Vasily Ilyich Safonov),在作曲科學於阿連斯基。同學中有拉赫瑪尼諾夫。史克里亞賓作曲科沒有畢業,當時,大家看好拉赫瑪尼諾夫當作曲家,看好史克里亞賓當鋼琴家。但是鋼琴科畢業考試第1名是拉赫瑪尼諾夫,史克里亞賓居第2名。
拉赫瑪尼諾夫的手很大,史克里亞賓的手指最多只能跨10度音程。然而史克里亞賓好勝,竟勉強與同學比賽演奏需要超級技巧的難曲數,最後把右手弄傷。在治療右手期間他加強訓練左手,同時,做為鋼琴家所受到的挫折感使他致力於作曲。他譜寫鋼琴曲的方式,要求左手動得比右手多,也在較廣闊的音域奔馳,因此被稱為「左手的哥薩克」。「為左手的兩首小品」作品9(1894年,含「前奏曲」與「夜曲」)就是當時代表作之一。
1892年畢業後就開始演奏活動,1894年認識終身的支援者貝里亞耶夫(Mitrofan Petrovich Belyayev)。貝里亞葉夫是經營出版社的豪商,他支援史克里亞賓的創作與演奏活動,1904年去世後,他的出版社還出版史克里亞賓到1908年的作品。
1897年,史克里亞賓與鋼琴家薇拉‧伊莎科威奇(Vera Ivanovna Isakovich)結婚,次年開始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教鋼琴演奏直到1903年,執教期間較多管弦樂曲的創作,如前3首交響曲都在這段期間譜作。大約在1902年他逐漸深入哲學與神秘思想,辭退音樂學院教職之後,寫了「鋼琴奏鳴曲第4號」以及許多鋼琴小品。這些作品,是他從帶有蕭邦等人後期浪漫主義影響的初期作風(〜作品29),進入比較有獨創性的中期作風(作品30〜57)的作品群。在鋼琴小品方面多寫「詩曲」以替代夜曲與馬厝卡舞曲。
1904年後有6年之間,他把活動據點移到瑞士,布魯塞爾等地,並開始與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塔奇亞娜‧舒琉慈耳(Tatiana Fyodorovna Schloezer)一起生活。
1905年遇到海倫娜·彼羅夫娜·布拉瓦茨基 (Helena Petrovna Blavatsky)的神智學,他學習其教義,以鞏固自己的思想。他最後的管弦樂曲「普羅米修斯─火之詩(Prométhée - Le poème de feu)」(交響曲第5號,作品60),是他後期作品(作品58〜74)的最初的代表作。這首作品使用「色光鋼琴」,以實現他所致力的統合各藝術的一部分。這首作品全曲都使用「神秘和弦」,他的後期作品群,多使用從某種樂音組織引導出和弦與旋律的手法。
史克里亞賓在創作中期以後作品同時,長久以來蘊釀「神秘劇」的構想。這是包括所有各方面的藝術與自然,使用藝術魔術般的作用,促進連人類都捲入的宇宙的進化。此構想很壯大。1913年左右,他著手寫其預備性質的作品「序儀」,但因忽然去世而未成。然而「神秘劇」根底的思想,則滲透在所有創作活動,尤其在「普羅米修斯」「鋼琴奏鳴曲第6〜10號」等後期作品群中,其思想與他獨自的音樂語法有不可分離的關係。1915年嘴唇被虫咬傷,竟引起敗血症而去世。
史克里亞賓在交響曲第4號 Op.54「狂喜之詩(Le poème de l'extase)」脫離調性音樂,這與德布西以「前奏曲集第1集」完成法國印象主義音樂的音樂語法,以及荀白克以「弦樂四重奏第2號」開始開拓德國表現主義音樂大致同一時期。因此,國際上認為史克里亞賓是現代音樂先驅之一。
史克里亞賓自己是卓越的鋼琴家,因此所創作的作品自然以鋼琴曲為多。他也被認為「本質上是小品作家」,他譜寫的小品,多不滿3分鐘。他雖然是傑出的旋律作家,但不會譜寫連續的長旋律,而比較喜歡古典的樂節構造。這與他的同學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比較就知道。這一點也關連到他幾乎沒有留下聲樂曲有關。
史克里亞賓在少年時代就敬愛蕭邦、李斯特等作曲家,因此在鋼琴曲的寫法、旋律的創作等方面受這兩位作曲家的影響很大。然而,在右手受傷期間特別訓練左手的結果,左手得到有如右手的柔軟運動力,因此他譜作的鋼琴曲,也有異於這兩位作曲家的顯著的複音音樂曲趣。蕭邦給他的影響,非單在練習曲、前奏曲、馬厝卡等曲種,在初期(1900年左右以前)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得到。在這段時期的有名作品,有顯著意識到蕭邦的12首練習曲作品8的第12號升d小調「悲愴」,此曲有很具特徴的跳躍音符。
(Vladimir Horowitz鋼琴) https://youtu.be/7ClDFmFmr0k (練習曲作品8-12)
另一方面,受到李斯特、華格納影響的中期(1902〜1905年前後)的代表性作品,有練習曲作品42(1903年),
(Lazar Berman鋼琴) https://youtu.be/27x3cfdLqlU (練習曲作品42)
建立自己音樂語法的後期,有代表性作品為鋼琴的詩曲「向著火焰(Vers la flamme)」作品72(1914年)。
(Sviatoslav Richter鋼琴) https://youtu.be/Xvkkt4izxOQ
他自創「神秘和弦」,並在交響曲第4號「狂喜之詩)」、交響曲第5號「普羅米修斯─火之詩」、鋼琴奏鳴曲第4號以後的奏鳴曲中使用。所謂「神秘和弦」是堆積6個4度音程的和弦,也稱為「合成和弦」(Synthetic chord)。不過,現在一般都解釋為「把屬9和弦的第5音下行變質,附加第6音的和弦」。這種和弦有獨特的音響,釀出神秘的氣氛。他在作品中,也多用他獨特的交叉節奏(cross rhythm)。
鋼琴曲以外的主要作品是管弦樂曲,其他只有數首室内樂曲,1首歌曲,歌劇則只留下草稿。
跟史克里亞賓同一時期的俄國作曲家,有葛拉祖諾夫(Aleksandr Konstantinovich Glazunov, 1865 - 1936)與拉赫瑪尼諾夫。如果説前者在交響曲方面,後者在協奏曲方面建立19世紀俄羅斯音樂的金字塔,則史克里亞賓在鋼琴曲方面,用鋼琴奏鳴曲留下同樣的業績。
史克里亞賓是在貝多芬之後,開拓出他獨自境界的鋼琴奏鳴曲的重要作曲家。包括初期未發表的作品,他總共留下11首鋼琴奏鳴曲(但少年時期的「幻想奏鳴曲升g小調」實質上是夜曲,從其結構來説不能稱為奏鳴曲)。他在這些作品中巧妙的使用在貝多芬以後所開發的各種演奏技巧與鋼琴曲寫法,其表現的多樣性與自由性遠超過19世紀西歐的鋼琴奏鳴曲。他在奏鳴曲以外的小品,也使用奏鳴曲式或小奏鳴曲式,以探究奏鳴曲式適用在小品的可能性。這種探究,後來發展為譜寫奏鳴曲時採用單一樂章。他還早於梅特納(Nikolai Karlovich Medtner、1880 - 1951)、浦羅柯菲夫等作曲家,在俄羅斯寫聯篇鋼琴奏鳴曲。
史克里亞賓到第4號以前的奏鳴曲,都組合貝多芬那種立體的動機操作與有條理的樂曲架構,蕭邦那種抒情表現與和聲感覺,李斯特那種演奏技巧,並開創出他自己的境界。例如第2號「幻想奏鳴曲」可以解釋為在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的延長線上,其第1樂章是使用奏鳴曲式的蕭邦風格夜曲,第2樂章是使用輪旋奏鳴曲式的「狂飆突進運動」(Sturm und Drang)風格的終曲。
鋼琴奏鳴曲第4號由可以説是導奏的緩慢的第1樂章:行板,與相當於主部的急速的第2樂章:飛快的最急板構成。兩個樂章指示要連續演奏,因此連結在一起,實質上可視為有導奏的單一樂章奏鳴曲,演奏時間約為8、9分鐘,做為奏鳴曲非常短。此曲與第5號採用大調,因而會有明朗的聲響,這在史克里亞賓的奏鳴曲是屬於例外。
第5號以後的奏鳴曲尤具個性,大膽使用通常不會用的和聲與架構。第6號以後的作品沒有調號,曲中調性沒有作用,因此是無調性的音樂。第7號「白彌撒」作品64(1912)與第9號「黑彌撒」作品68(1913),是表示作曲家在晚年傾向神秘主義的作品而有名。
在第1號奏鳴曲之前,他還有一首「鋼琴奏鳴曲降e小調」,但沒有完成。他的鋼琴曲作品,從19世紀浪漫主義時代的浪漫作風開始。但絕非模仿蕭邦,在初期作品就顯出他的獨特個性,也就是盼望某種至高之物,指向至善的修業精神等。到晚年他會傾向宗教性的新思想,聽他第2號鋼琴奏鳴曲,就可窺知他在年輕時候,就有不斷探究新世界的思想。這一點,與到20世紀還有濃厚的傳統浪漫主義,因而被稱為「晚來的浪漫主義」的拉赫瑪尼諾夫成對比。史克里亞賓在世紀末的不安定社會、又長又冷的俄羅斯冬天氣候等環境當中,很成功的創造以前所沒有的、新的、充滿憧憬的樂音世界。
史克里亞賓的鋼琴奏鳴曲第2號升g小調作品19現在常暱稱為「幻想奏鳴曲」,有緩慢的第1樂章與急速的第2樂章,演奏全曲也十分鐘多就奏完。其架構與以前的鋼琴奏鳴曲比較,也非常嶄新。音樂一開始就流動的很有感性的旋律與和聲很有魅力,聽眾一聽到這音樂,馬上就被吸進「史克里亞賓的世界」。
這首音樂在1892年左右到1896年左右之間創作,於1897年出版,此間由作曲者本人在巴黎首演,但首演時還未完成全曲,以致以即興演奏補全。曲中有仿傚蕭邦的抒情又戲劇性表現,以及有如貝多芬的緊密結構,另外如第1樂章纖細的鋼琴結構形式,也與晩年的李斯特與同時代的法國印象主義音樂相通。此曲以前並不那麼有名,近年來因其美麗的内容,逐漸增加演奏機會。據作曲者自己所説,此曲是根據訪問黑海時所得的印象所寫,成對比的兩個樂章象徴夜晩的海在風平浪靜時與在狂風大浪時的情形。
第1樂章:行板(Andant),3/4拍子。奏鳴曲式。
(Richter鋼琴) https://youtu.be/QZ2LIOYXmRY
呈示部的兩個主題都有抒情的性格,以強調這個樂章夜曲似的性格。第1主題為升g小調,第2主題為B大調。發展部主要處理第1主題,並逐漸激烈與增加緊張,最後到達再現部。在再現部由第1主題形成高潮,以E大調再現第2主題,輝煌的分散和弦演奏副題以加強印象後,直接結束樂章而不回到升g小調。
第2樂章 急板(Presto),3/2拍子。輪旋奏鳴曲式。
(Richter鋼琴) https://youtu.be/fqpe-oj60Io
這個樂章非常急速而富有戲劇性,也可視為一種常動曲。在不怎麼長的樂章中,依輪旋奏鳴曲式的樣式投入各式各樣的要素,強弱表情富於變化。第1主題與第2主題都採用小調,前者要連敲8度音,後者需要在廣闊的音域内急速移動。兩者都要求高度的左手演奏技巧。
(Trifonov, Melnikov, Pogorelich鋼琴) https://youtu.be/7XGyWcuYVrg (3位演奏家的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