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鋼琴家以及學鋼琴的學子們,常常會彈李斯特的鋼琴曲作品。大眾也在音樂會上,常會聽到李斯特的作品。對現代的愛樂者來說,他只是一位大作曲家。至於他的鋼琴演奏技巧,只有從他留下的作品中揣摩出來。但是,在他活躍於樂壇的19世紀裡,是以超級鋼琴家馳名。(請參閱本台「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2號升c小調」一文)克拉拉當時也傑出鋼琴家,因此,李斯特在她眼裡該是一位很特別的鋼琴家。
李斯特誕生於1811年,比舒曼小1歲,比克拉拉大8歲。
1821年,李斯特到維也納師從卡爾‧車爾尼(Carl Czerny,1791-1857)學鋼琴。車爾尼師從貝多芬、洪梅爾(Johann Nepomuk Hummel,1778-1837)和薩利艾里(Antonio Salieri,1750-1825)學習鋼琴,是一位傑出的鋼琴家,更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現在學習鋼琴,也常使用他的教本。他培養的學生,除李斯特與克拉拉外,還有許多出色的鋼琴家。他很賞識李斯特的才能,免費為他上課。
結果,1822年12月,李斯特(11歲)在維也納舉行首次公開演奏會,憾動音樂之都聽眾之心。1823年4月舉行第3次演奏會,貝多芬抱他起來吻他。5月,他在布達佩斯舉行演奏會後,秋天就從維也納出發,旅行德國各地,年底到達巴黎。
1824年3月(13歲)首次在巴黎開演奏會獲得大成功,接著到英國,6月首次在倫敦開演奏會。這次演奏會的名稱為「李斯特君的演奏會」,但演奏曲目有交響曲、序曲、各種樂器的獨奏曲、歌劇的詠唱調與重唱曲等等,總共15曲中,李斯特擔任演奏的曲子只有3曲。當時所謂首次開演奏會,與現在的情形很不一樣。演奏會最後,李斯特還加奏一首由聽眾出主題的即興演奏曲。
1831年(20歲)聽到帕加尼尼的演奏後,說:「我要當鋼琴的帕加尼尼,否則就要當瘋子。」
當時,李斯特以具有超級技巧而被認為是當代最高鋼琴家,並被稱為是「鋼琴魔術師」。他除具有超級技巧外,任何樂曲在第1次看到樂譜,就能彈奏得完整無誤。大家認為,在他逝世100多年的現在,還沒有出現能夠超越他的鋼琴家。他的手指很長,因此很輕易的壓到10度音程。他的作品中,有不少展開兩手擴及4個8度的音;也不少在很快的過門樂句中,使用音數不少的和弦。
有關李斯特演奏鋼琴的趣事,流傳到現在的還很多。蕭邦在開始時還很佩服李斯特的演奏技巧,後來卻覺得他太偏重技巧而對他採否定態度。不過,李斯特在晚年有比較追求表現能力的傾向。孟德爾頌在他信函中提到,他帶着剛出版的他自己的鋼琴協奏曲訪問李斯特時,李斯特雖然第1次看到這首協奏曲,卻能完整的彈奏出來,孟德爾頌稱讚說,「那是人生當中最高的演奏」。不過,孟德爾頌的這封信還有後續句子,「他最高的演奏,是最初又是最後」。像李斯特這樣有高超技術的鋼琴家來說,任何樂曲都顯得太簡單,因此第2次以後演奏同一樂曲時,就會即興插入許多樂譜上沒有的音,這會使聽眾高興而會使作曲者不以為然。第1次看譜就能演奏無誤的才能與高超而無人能及的演奏技術,使他在演奏會的舞台上,總是把重點放在即興演奏以討好聽眾。
當時以天才少女聞名的克拉拉‧威克,有一段過門樂句每天練習都無法彈得很順利,李斯特卻第1次看到樂譜就彈得完整無缺,氣得克拉拉一回家裡就號啕大哭。
據聽過李斯特演奏的人所寫的文獻,他的演奏雖然纖細,卻熱情有力,以致演奏中常常發生斷弦或琴槌故障等事故,因此也曾在一場音樂會當中,事先準備3台鋼琴以應付事故。由於他的演奏太有衝擊力,因此,據說在觀眾之中竟有人昏倒,而他自己也有過在演奏之中昏倒的事。
1836年9月,蕭邦聽到克拉拉彈奏他的作品,驚嘆的說她是「能夠演奏他的練習曲集的唯一德國女性」。李斯特聽到蕭邦這麼稱讚她的演奏,曾在給萊比錫出版商霍夫邁斯達的信件中說,很想現在就聽到把鋼琴彈得「有力、有知性、正確」的年輕女士的演奏。更說,有這種女士「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極稀有的現象」。
再說,李斯特聽到克拉拉的作品後,寫信給巴黎的一家音樂雜誌與新音樂時報,稱讚她說,「克拉拉‧舒曼的作品實在很驚人。尤其她是一位女性。她的作品中,有些與塔爾貝克(Sigismond Thalberg,李斯特的敵手)的過去和現在的所有幻想曲比起來,還是有100倍的獨創性與真正的感受性。」然後還把克拉拉的3首歌曲改編為鋼琴獨奏曲。
克拉拉的父親威克教她說,演奏家的責任,是盡可能接近作曲家的精神與意圖來演奏作品。因此她不贊同李斯特那種以震音或極端的速度,依自己的喜好肆意裝飾的演奏方法。
1838年4月11日,克拉拉在維也納遇到李斯特,這時兩人互相演奏對方的作品。當年,李斯特根據帕加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隨想曲」與「小提琴協奏曲第2號」創作「帕加尼尼大練習曲」呈獻給克拉拉。
1841年,舒曼寫交響曲第4號d小調送給妻子克拉拉作為她22歲生日的禮物。依作曲次序,此曲應該為第2號,後來因修改而較晚出版而成為第4號。此曲於當年12月6日首演。但同一場音樂會,也安排克拉拉與李斯特的鋼琴演奏,聽眾的注意力集中在他們兩人身上,弄得舒曼交響曲的首演沒有成功。
「帕加尼尼大練習曲」寫於1838年,初版的沙爾編號是S.140。此曲於1851年改訂,其沙爾編號是S.141。此曲呈獻給克拉拉‧威克。這部作品,是從帕加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隨想曲」與「小提琴協奏曲」選出數曲,改編為6首鋼琴曲,一般演奏的是改訂版S.141。為了區分這兩種版本,通常初版的S.140稱「帕加尼尼超級技巧練習曲」,改訂版S.141稱「帕加尼尼大練習曲」或「帕加尼尼練習曲」。6曲中第3曲「鐘」常常被獨立演奏,是李斯特的作品當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下面就改訂版「帕加尼尼大練習曲」S.141略加以說明,初版「帕加尼尼超級技巧練習曲」S.140則以補充形式隨時提起。
第1曲
(Dmitrij Romanov鋼琴,第1,2曲)
http://youtu.be/FM_IWEe6AYQ
g小調,行板-不太慢的緩板(Andante-Non troppo Lento),俗稱「顫音」(Tremolo)。4/4拍子,練習曲部分為3/4拍子。S.141-1。
原曲為帕加尼尼「24首小提琴隨想曲」第5號與第6號。主題開始於比原曲低8度的音域,這是由於此曲以練習左手為目的的緣故。在第6號之前後放置第5號,做為前奏與尾聲,前奏部分還注明是「前奏曲」。在練習曲部分,左手要不斷彈奏各種音程的顫音。
此曲的編號是S.141-1,在初版「帕加尼尼超級技巧練習曲」中是S.140-1。在初版中還有S.140-1a,為S.140-1的別稿,是舒曼「依帕加尼尼隨想曲之練習曲」作品10第2曲之再編曲。
第2曲
(Evgeny Kissin,鋼琴)
http://youtu.be/g-c5BFaw5sg
降E大調 行板-奇想的行板(Andante-Andante capriccioso),俗稱「8度」(Octave)。4/4拍子。S.141-2。
根據帕加尼尼「24首小提琴隨想曲」第17號譜成的8度音練習曲。樂曲的進行忠於原曲,只追加和弦與中段的對位旋律。曲中「李斯特半音階」很突出。「李斯特半音階」是李斯特所創的在鍵盤樂器上、特別是在鋼琴上演奏半音階的技法。演奏半音階時,不只用單手彈奏,而是用雙手交互按鍵,以求得異於通常奏法的有力演奏效果。
此曲在S.140中的編號是S.140-2,速度指示是「行板-奇想的小行板」(Andante - Andantino, capricciosamente)。
第3曲
(辻井伸行,鋼琴)
http://youtu.be/v9fo3FoHDBc
升g小調 稍快板(Allegretto)「鐘」(la Campanella)。6/8拍子。S.141-3。
原曲為帕加尼尼小提琴協奏曲第2號第3樂章的輪旋曲「鐘」的主題。曲中,鋼琴一直敲出升D音,好像永不停止。
李斯特使用「鐘」的主題譜作的音樂共有4首。除這首S.141-3外,還有「帕加尼尼超級技巧練習曲」S.140(Etudes d'Execution Transcendante d'apres Paganini, S. 140)的第3曲S.140-3(http://youtu.be/LNTJyUeEL-c ),「帕加尼尼『鐘』主題華麗大幻想曲,S.420」(Grande Fantaise de Bravoure sur "La Clochette" de Paganini, S. 420)(http://youtu.be/C8EUOVQU184 ),以及「帕加尼尼『鐘』與『威尼斯狂歡節』主題幻想曲,S. 700i」(Grande Fantaise (Variations) sur des themes de Paganini - La Clochette et La Carnaval de Venise - First Version S. 700i)。後面兩首現在很少有人演奏。4首中最有名的,是S.141-3,現在演奏「鐘」,幾乎都是這首。
這首「鐘」S.141-3是從S.140-3改編而來,其難度已修改到一般範圍,同時還把樂曲架構精細修改,並把由鋼琴高音彈奏的鐘聲音色,清晰表現出來。此曲要練習正確的大跳躍,鍛鍊力量較弱的手指。其跳躍最大達15度,演奏者以16分音符演奏此跳躍後,還得在高兩個8度音域演奏同樣音符。左手還有跳躍距離約3個8度下面的音的地方,兩鍵相距達46公分。曲中還包括小指與無名指的震音。
此曲採用A(升g小調)-B(B大調)-A-B-A-B-A的簡單輪旋曲式,曲趣也較先前的「鐘」或帕加尼尼的原曲單純,但每次主題登場都給它各種裝飾以避免單調。
S.140-3的原曲為小提琴協奏曲第2號第3樂章主題,與小提琴協奏曲第1號第3樂章主題。也就是說,在1851年修改時,把第1號第3樂章的主題刪去。此曲也需要很高的演奏技巧,如左手同音連打、12度和弦等,咸認為只有李斯特本人才能彈奏得順利。此曲中,初版(S.140-3)提出主題的方法、樂曲的進行,與改訂版(S.141-3)完全不一樣。在S.140-3的前半,看不到改訂版中很特別的右手的大跳動,卻在左手反復出現需要用大手彈的和弦。在後半出現改訂版中沒有的小提琴協奏曲第1號的主題,節拍由6/8拍子變為4/4拍子,到樂曲最後,兩手都要使用連打與跳躍的各種技術。豎立型鋼琴,因構造上的問題會使鍵盤無法跟上連打,因而不可能以指定的速度演奏。李斯特譜作此曲時,還沒有出現豎立型鋼琴。
第4曲
(Andr Watts 鋼琴,第3、4曲)
http://youtu.be/51wzS6_bjpY
E大調,甚快板(Vivo),俗稱「琶音」(Arpeggio)。2/4拍子。S.141-4。
原曲為「24首小提琴隨想曲」第1號,並以特別的記譜法書寫樂譜。這雖然是鋼琴曲,卻與小提琴樂譜一樣,以一段譜書寫,而上升與下降的第1音用左手按鍵,其他各音則由右手按鍵。速度既快,而且上升下降都超過8度,因此在同音連打地方來不及換指。雙手交叉頻繁,有時還需要雙手在同一音域重疊演奏。
在S.140中,第4曲有不同的兩首。這兩首雖然在同一時期完成,但第2首遠較第1首難以演奏。兩首的速度均為「幾乎是稍快板的行板」(Andante quasi Allegretto),這較改訂版的甚快板(Vivo)緩慢得多。第1首(S.140-4a)有雙手隔得較遠的琶音、跳躍,或特別的指法,在改訂版中雙手交叉演奏的單音琶音,在S.140-4a中是雙手齊奏。第2首(S.140-4b)全曲應用第1首的琶音,並雙手各自演奏複音琶音。在樂曲後半部,把主題反復以雙手交叉的和聲做大跳躍,因此樂曲本身就稍微拉長。
第5曲
(Emil Gilels 鋼琴,1930s與1980的錄音)
http://youtu.be/aljoE9yFUPk
E大調,稍快板(Allegretto),「狩獵」(La Chasse)。2/4拍子。S.141-5。
原曲為「24首小提琴隨想曲」第9號。「狩獵」是此曲獨有的曲名。在全部6曲中,是比較常聽到的樂曲。主題模仿長笛或法國號的聲音。
在S.140中,此曲的編號是S.140-5,但另外還有S.140-5a的樂譜,是S.140-5的別稿(ossia)。Ossia是義大利語,「或者」的意思。
第6曲
(Kousuke Takahashi 鋼琴,第5,6曲)
http://youtu.be/8Dqy_dGbSRM
a小調,幾乎是急板(Quasi Presto)。隨想曲(a Capriccio),「主題與變奏」。2/4拍子。S.141-6。
原曲為「24首小提琴隨想曲」第24號。樂曲的進行忠於原曲,只有最後的變奏略加擴大。此曲由主題與11段變奏構成,第11變奏還形成壯麗的尾聲。這首帕加尼尼的原曲,除李斯特以外,布拉姆斯、拉赫瑪尼諾夫等許多作曲家也寫變奏曲。
此曲在初版S.140中的編號是S.140-6,而比起S.141-6需要高度技巧的地方較多,難度非常高,因此上演次數極為稀少。而且S.141-6的演奏效果遠高於S.140-6。
主題:初版與改訂版都加強附點節奏,使素材間的對比明確。以小提琴演奏此旋律是單音旋律,李斯特加上和弦以顯出主題的和聲功能。
第1變奏:原曲以3連音符的分散和弦表示和聲進行,李斯特則把原曲的主題原有的形狀放在左手,以呈示「原來的主題呈示」樣貌。在初版以和弦演奏琶音,因此演奏較難,改訂版則改為單音的琶音,因此比較接近原曲的聲音。
第2變奏:原曲是利用鄰接的雙弦演奏顫音,運弓法很難的變奏曲。在李斯特的初版故意安排不容易彈的指法,再加裝飾音(尤在左手)以增加困難度。在改訂版更加左右手交錯分別演奏旋律,以表現小提琴弦的移動。
第3變奏:原曲是連續的平行8度。在小提琴的運弓上,沒有一個8度是同樣的寬度,因此很難演奏。在鋼琴上演奏平行8度比較容易,因此李斯特把原曲的旋律放在左手,右手增加新的和聲以增加困難度。初版與改訂版本質上沒有什麼差異。
第4變奏:原曲以急速的半音階在高音域跑動,李斯特則以8度飄逸在高音域。在初版左手以3連音符出現主題的變形,改訂版則以主題的擴大形放在左手。
第5變奏:原曲是運弓時不易移弦的難曲。李斯特將之變為「手腕的大移動」。初版與改訂版在音形上有一點不同,但本質上沒有什麼差異。
第6變奏:原曲有3度的連續複音或10度的連續複音,對小提琴演奏而言,是最難演奏的曲目之一。李斯特在初版讓左手演奏10度複音進行,在改訂版則讓左手演奏3度複音進行。其運指法之難,到晚年都成為他的重要技巧。
第7變奏:原曲是連續的急速音形。李斯特的初版,手的位置會激烈移動,而在改訂版則把焦點放在手指的急速運作。
第8變奏:在原曲是同時按3條弦的「複音奏法」。李斯特的初版,以幾乎無法同時按鍵的廣音程和弦,以翻譯小提琴複音音程演奏之難。而在改訂版則突現同時發音的和弦。
第9變奏:原曲是使用右手、琴弓、左指的多重撥奏,演奏起來會很忙碌。李斯特的初版為了要表現這種忙碌,在右手安排連續的大跳躍。這種連續跳躍在其他地方極少看到,演奏起來很難。在改訂版則改為強調較輕鬆的斷奏。
第10變奏:原曲是很高音域的音樂,要以弱音音量正確演奏音程很難。李斯特的初版以連續震音表現持續感,但在中音域以中強音把每一個音清楚彈出,因而給人的印象與原曲有點不同。在改訂版則重視原曲神秘的氣氛,在高音域以弱音演奏。
第10變奏與尾聲:原曲以複音奏法與急速的琶音所構成,而要正確奏出琶音的音程很難。初版與改訂版在音的厚度、跳躍的難易方面有所不同,但兩者都以左右雙手同時組合琶音與和弦,形成壯麗的高潮。
初版「帕加尼尼超級技巧練習曲」S.140在李斯特許多難曲當中,屬於最難演奏的作品之一,甚至20世紀最高的鋼琴家霍洛維茲都說「不可能演奏」。
克拉拉演奏這部作品的記錄,我目前找不到。但克拉拉是否喜歡這些偏重高度演奏技巧的作品,則很難說。舒曼在跟克拉拉結婚前夕呈獻給新娘一首歌曲「呈獻」,這是歌曲集「香桃木之花」的第1曲。歌詞是呂克特(Rckert)的無題名的詩:
(香桃木之花)
妳我的靈魂,我的心,
妳我的喜悅,噢我的痛,
妳是我活着的世界,
妳是我飛翔的天空,
啊,妳是我把煩惱,
永遠隱藏的最後的地方。
妳我的安息,妳我的平靜,
妳是上天所賜,
妳的愛讓我知道我何值,
妳的眼光淨化我,
妳的愛領導我到高處,
我的好心靈,我的更好的我!
妳我的靈魂,我的心,
妳我的喜悅,噢我的痛,
妳是我活着的世界,
妳是我飛翔的天空,
我的好心靈,我的更好的我!
( Hermann Prey,http://youtu.be/BF-YV-hGLGM)
(Kathleen Ferrier,http://youtu.be/MFvk1qoa6sQ )
(Kirsten Flagstad,http://youtu.be/791MOkPqDus )
(Elisabeth Schwarzkopf,http://youtu.be/pOk1OzwGnUk )
李斯特聽到這首極為出色的歌曲大受感動,竟把此曲改編為鋼琴曲。
(Evgeny Kissin 鋼琴)
http://youtu.be/0StsRrqTs_c
沒想到克拉拉大發雷霆:「你糟蹋了羅伯特的音樂!光是技巧能感覺得到愛嗎?你是了不起的人,能夠把單調的旋律改編得很華麗。但是,技術有時候也會破壞纖細的情緒,懂嗎?那是隱藏在心裡的思念,小小的驚喜,互相對話的兩人的心,細小的事情,還有愛。沒有幻想,沒有暴風雨,沒有彩虹,沒有鑽石。只有純純的愛。不對嗎?」克拉拉的氣還沒有消。在演奏會上演奏李斯特的鋼琴協奏曲後,刻意演奏舒曼的「夢幻曲」為安可小品,而不答應聽眾要求演奏「鐘」。可知克拉拉多麼愛羅伯特‧舒曼!
(Nikolai Petrov 鋼琴,「帕加尼尼大練習曲」全曲)
http://youtu.be/yoLrxcBSP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