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6年貝多芬完成3首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曲。之後,他在這一範疇沉默了3年。此間他寫交響曲第4號、第5號「命運」、第6號「田園」,鋼琴協奏曲第5號「皇帝」等大作品。1809年創作弦樂四重奏曲第10號「豎琴」,次年誕生第11號「嚴肅」。
他譜寫拉祖莫夫斯基與3首交響曲之後似乎喘口氣,雖然以後的作品還是有激烈性與緊張感,內容也很充實,但比較先前的音樂,顯得有從容不迫之感。
在沉默3年之後問世的第10、11號兩曲,其規模比拉祖莫夫斯基小得多,音樂也較柔和放鬆,悠然不迫,有浪漫情緒。但還沒有後期作品共同具備的深度瞑想性,因此通常會把此兩曲歸為從中期到晚期的過渡期作品。
弦樂四重奏曲第10號降E大調「豎琴」作品74,是貝多芬在1809年譜作的室內樂曲。由於其第1樂章隨處出現撥奏動機而有「豎琴」的暱稱。全曲有4個樂章:
第1樂章 稍慢板─快板 (Poco Adagio-Allegro)
(Alban Berg Quartett)
http://youtu.be/UPBvS4Pj2HM
降E大調,4/4拍子。有序奏的奏鳴曲式。
與拉祖莫夫斯基第3號一樣,以慢板的序奏開始。只是這裡沒有像拉祖莫夫斯基那樣顯得不安的表情,而是充滿溫柔的情緒。和弦也不是不安定的和弦,而是有美麗聲響的和弦。構築快板主部主題的重要動機音形,早在這慢板序奏中就露臉。這就使序奏部分與快板主部有統一性,也表現出序奏在此樂章的地位。
序奏結束於以半音階上升的旋律,然後是強奏的和弦啟開快板的主部。第1小提琴與中提琴奏出第1主題。主題旋律中,可以聽到在序奏裡出現的上升音階,與下降音階等重要動機。這些動機在呈示部中,改變形狀到處出現。第2主題不很顯明,有點像過門樂句。
到發展部,內聲部奏出顫音,兩個外聲部則糾纏着進行。發展部將要結束處,大提琴、中提琴、第2小提琴依序以撥奏奏出分散和弦,聽起來像是豎琴演奏。在再現部依式再現主題後,進入尾聲。在第1小提琴的琶音伴奏下,其他三把弦樂器以撥奏相互呼應。
第2樂章 不太慢的慢板(Adagio ma non troppo)
(Alban Berg Quartett)
http://youtu.be/ZgdIPfTkq1U
降A大調,3/8拍子。輪旋曲式。
第2樂章是帶有悲哀表情的慢板。調性是有4個降記號的降A大調,但中途一直轉調,以致幾乎所有的音都加降記號。種種美麗的旋律群,添加豐饒的和聲與裝飾呈現。
第3樂章 急板─更快到甚急板(Presto-Piu presto quasi prestissimo)
(Alban Berg Quartett)
http://youtu.be/LxDUGJi-iE4
詼諧曲。C小調,3/4拍子。同樣的中段會出現兩次。
樂章一開始,第1小提琴就出現很像交響曲第5號「命運動機」的動機。不過,這動機沒有「命運動機」所具有的緊張感。這動機支配整段詼諧曲部分。
中段是C大調。速度轉快,譜上指示以兩小節為一單位,以6/8拍子的要領演奏(Si ha s'immagiuar la battuta di 6/8)。在大提琴與中提琴展開的兩條旋律,聽起來有如複音音樂。
第4樂章 有變奏的稍快板 (Allegretto con Variazioni)
(Alban Berg Quartett)
http://youtu.be/k17mK9KzfyY
變奏曲。E大調,2/4拍子。由主題,6段變奏與尾聲組成。這個樂章從第3樂章繼續不停的接下來。
貝多芬的所有弦樂四重奏曲中,只有這首第10號的終樂章採用變奏曲。這不會在終樂章迎接高潮而爆發。接在激烈的第3樂章之後出現稍快板的變奏主題,會讓聽者鬆一口氣。主題分前後兩段,各段都反復一次。主題重復同一動機而成。各變奏曲的架構也一樣。
這些變奏是把主題加以裝飾處理,而不是晚年那種改變主題性格的性格變奏。變奏之後進入尾聲部。先是第1小提琴,後由內聲部承接第6變奏大提琴的3連音符音形,這音形擴及所有四弦,最後進入強音齊奏而結束全曲。
(Kristin Lee and Miki-Sophia Cloud, violins :Caitlin Lynch, viola;Jia Kim, cello)
http://youtu.be/U1jEYFNhlx8 (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