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9-30 12:46:56| 人氣2,24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好書分享】《阿德勒心理學講義2 兒童的人格教育》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一陣子都在看阿德勒的書,而這本書很常被提及,便決定找來看。在此之前,其他解析阿德勒的書都像是被稀釋過的酸梅湯,喝起來不太過癮,當有機會找到原汁的古早味,閱讀起來感受自是不同。


或許是參與了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的關係,我也一直認為父母只要解決的自己的問題,小孩就沒問題了!所以在育兒的過程中,我一邊像是在進行自然觀察般地觀察著T,更多的氣力,卻是放在關照及改變自己。不過我還是疏忽了照顧好自己,這是近日才再調整及改進的。

 

喝了好些稀釋過的酸梅湯,好處是,在嘗起正宗原味的酸梅湯時,感到較為熟悉,比較容易進入狀況。同樣地,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閱讀過程中,除了熟悉的一些觀念外,我很驚訝的是作者對老人對待孩子的建議,對應現下許多婆媳問題,這九十年前的睿智話語,仍舊擲地有聲啊!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和面臨的考驗,單以媽媽來說,就有面臨以下數種可能:想要生小孩,也都生了;想要生小孩,生不出來;有小孩,但數量未符理想;有小孩,但孩子的性別未符理想……,這還是在教養之前的狀況。小孩出來後,生活中各種變項的交替考驗:和公婆住、雙薪家庭、遠距婚姻、單親……。無比複雜,就還是把自己處理好,就是對世界最大的善意了!

 

【書摘】

第二講  人格的統一性

「孩子如何以他個人的方式去理解、詮釋事物,這會決定他的成長。如果兒童陷入新的困難處境時,他的行為會受制於自己已經形成的錯誤觀念。……當兒童在一個情境中,他所獲得的印象的強度和方式,絕不取決於客觀的事實或情況(如另一個孩子的出生),而是取決於兒童看待和判斷事實或情境的方式。」p.052-053

 

「我們的心裡最奇妙之處,是我們對事實的看法,而不是事實本身,決定了我們行動的方向。這種心理情況特別重要,因為對事實的看法是我們行動的基礎,也是我們人格建構的基礎。」p.053

 

……現實自身的結構對我們行動所起的作用是多麼的微小,現實對人的影響又是如何受到我們結構化的、整合良好的人格的制約和決定。群眾心理和喜另的關係也同樣如此:如果在一個對於群眾心理有利的環境中,出現了人的健康的理性常識,這並不是說群眾心理或理性是由環境決定的,而是體現了兩者對環境的自發性的看法一致。通常,只有當錯誤的觀點受到批判和分析的時候,才會出現理性常識。」p.053-054(?不太理解)

 

「只有當一個兒童面臨他完全沒有準備的情境,而且又沒有人指導,他只能獨自掙扎著去應付時,這種惡劣的行為才會出現。」p.055

 

「兒童生活中的所有活動,都由其自身的目的所決定,因此,他的整體人格不允許偏離他的目的。」p.055

 

「如果我們理解了兒童的真實處境,我們就會對他產生更多的同情。懲罰是沒有意義的。」p.056

 

「如果我們明白了真實的情形,我們就不得不承認,對孩子的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予以懲罰,幾乎沒有什麼意義。」p.056

 

「一個人的人格的所有表現都是相互關連,並形成一個整體。」p.057

 

「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對生活的理解,從來就不是與社會傳統完全和諧一致的。過去,我們曾經把社會傳統視為神聖而不可背棄的,現在我們知道,人類的社會制度和風俗並無神聖之處,也並不是永恆不變的。相反地,它們總是處於不斷地發展和變化中,其中發展的推動力就是社會中的人不斷的抗爭。社會制度和習俗是為了個體而存在,而不是相反。的確,個體的救贖必須仰賴他的社會意識,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就可以強迫個體接受千篇一律的社會模式。」p.057

 

「不能把特定的行為視為一個孤立的音符,而應該把它視為整個樂章的組成部分,即整體人格的組成部分。」p.058

 

第三講 追求優越及其對教育的意義

「除了人格的統一性,人性的一個最重要的心理事實就是人們對於優越感和成功的追求。」p.060

 

……那種在任何環境下都追求優越的強烈衝動,兒童和成人都有,不可抹滅。人的本性忍受不了長期的低下和屈從;人們甚至摧毀了自己的神祉(?不了解此句意思)。被輕蔑的感覺、不安全感和自卑感,總是會讓人想爬得更高,以獲得補償和臻於完美。」p.061

 

……兒童的某些特徵是環境力量的結果。兒童在某種環境中,感受到了自卑、脆弱和不安全,而這些感覺反過來又對兒童的心理產生了刺激作用。兒童便下定決心擺脫這種狀態,努力達到更好的水準,以獲得一種平等甚至優越的感覺。孩子這種向上的願望越強烈,他就越會調高自己的目標,從而證明自己的力量。不過這些目標常常超越人的能力範圍。」p.061

 

……考試必須適應學生的特點。考試對於每個學生決不代表相同的事情。」p.062

 

「那些野心勃勃、尚未受挫的兒童,會樂於參與各種競爭性的遊戲。不過,我們會看到,他們在遭受挫折時也會表現出驚恐和不知所措。我們可以從孩子喜歡的遊戲、故事和歷史人物,看出它們自我肯定的方向和程度。在成人的情況,我們發現很多人崇拜拿破崙。對於一些具有野心的成人來說,拿破崙當然是個非常適當的典範。沉溺於妄自尊大的白日夢,常常是自卑心理的強烈標誌。這種心理驅使這些遭受挫折的人,在現實之外尋求精神上的滿足和陶醉,類似的情況也經常出現在夢中。」p.063

 

……那些心理健康的兒童會把自己對優越的追求轉為去發展有用的能力;……另一些孩子則總是想勝過別人,把這當作努力的首要目標,並表現出一種令人猜不透的執著。通常,這種對優越的追求夾雜著過分的雄心。」p.064

 

「這種兒童把他們的生命目標只侷限在超越別人,並依此來安排他們的生活,這對他的正常發展並不十分有利。」p.064

 

……既妒忌又羨慕的性格,那是獨立的、和諧的人格所不會出現的特質。」p.065

 

「這種孩子尤其不能和玩伴好好相處。在玩遊戲時,他們總想扮演領導者的角色,也不願意遵守一般的遊戲規則。」p.065

 

……在很多情況下,面對問題的出現,保持心理平衡遠比認真著手解決問題更重要。」p.066-067

 

……除非我們努力使孩子的勇氣和毅力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否則我們就無從判斷孩子的能力和潛力。如果我們嚇唬他們,奪走他們對美好未來的希望,那麼,他們固然也能夠繼續活下去,但如果我們鼓勵他們的勇氣,那麼,孩子就會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雄心過度的孩子之所以處境艱難,是因為人們常常以外在的成功來評判他們,而不會根據其面對困難和克服困難的能力來評價他們。在當今世界,人們更關注可見的成就,而不看重全面和徹底的教育。我們知道,那種不經努力獲得的成功是容易消逝的,因此,訓練孩子野心勃勃並無益處。相反地,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勇敢、堅忍和自信,要讓他們了解,面對挫折不能氣餒,不能喪失勇氣,而是要把挫折當作一個新的問題去解決。」p.069

 

「從歷史的角度來考察學校的作用,我們就會了解到,學校總是試圖按照各個時代的社會理想還教育和塑造個體。……學校不能把自身視為目的。學校必須清楚,它是在為社會,而不是在為自己教育學生。因此,學校不應該忽視任何一個放棄成為理想學生、模範學生的兒童。」p.071-072

 

……學校把抽象的學業成績,而不是把教育的最終目的和社會目的當作評判標準。」p.073

 

第四講 導正追求優越的方向

 

「每個孩子都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師的任務就是把這種追求引導至有成就和友誼的方向。教育者必須確保孩子對優越感的追求,能給他們帶來精神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精神疾病和錯亂。……區分有益的和無意的優越感追求的基礎又是什麼?就是看它是否符合社會利益。」p.080

 

……把自己的生命視為一種貫穿所有相互關聯事件的線索。任何事件的發生都離不開他的整體生命的背景,而且只有參照所有以往的事件才能得到理解。」p.082

 

第五講 自卑情結

「在兒童教育中,一個最嚴重的錯誤就是,家長和教師對於一個偏離正軌的兒童做出惡毒的預言。這種預言無助於情況的改變,只會加重孩子的怯懦。我們應該鼓勵他們,正如古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所說:「我能,是因為我信。」千萬不要認為,我們能夠透過貶低或羞辱來改變孩子的行為,即使我們有時也會看到,有些孩子由於害怕被恥笑而似乎改變了行為。」p.97

 

「怯懦是一種會破壞所有人際關係的性格特徵。一個怯懦的人不會考慮別人;他會不惜以他人為代價來贏得認同和名聲。怯懦會帶來一種個人主義的、好鬥的人生態度。他會徹底破壞社會情感,不過,卻不能消除他對別人意見的恐懼。一個懦夫總是擔心被他人嘲笑、忽視或貶低。結果,他總是受制於別人的意見。他猶如生活在一個充滿敵意的國度哩,並形成了多疑、嫉妒和自私的性格特徵。」p.098

 

「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務,或者說是神聖的職責,就是確保每個學生不會喪失勇氣,並使那些喪失了勇氣的學生透過教育重新獲得信心。這就是教師的天職,因為只有兒童對未來充滿希望、充滿勇氣,教育才可能成功。」p.099

 

「孩子所樂於親近的人,比起他所宣稱最愛的人,要更為重要。」p.102

 

「所有的兒童由於他們和成人在體型和力量上的差異會產生一種相對的自卑感。如果兒童經常聽到(事實經常如此)大人這麼說:「小朋友在旁邊乖乖聽就好,別出聲。」那麼,他這種相對於成人的自卑感很容易受到強化。」p.103

 

「教育者要有耐心。如果一個兒童努力要獲得進步,但又一時停滯不前,這時就需要跟他好好解釋,進步並不是一蹴可幾的。這樣的解釋可以讓他安心,不至於失去信心。……兒童的能力欠缺是因為他的整體人格走上了錯誤的發展方向,因為他的整體人格偏離了常態,有欠缺,陷入了困難的境地。總是有方法可以幫助這些有行為問題的兒童,只要他們不是弱智(feeble-minded)。兒童的能力欠缺,或表面上的愚蠢、笨拙、冷漠,並不是他弱智的充分證據。」p.105

 

……心理上的自卑感和自我中心不僅可以追溯到器官缺陷和身體缺陷,還可能是與這些缺陷完全無關的環境造成的。例如,家長讓孩子營養不良,或缺乏慈愛,或管教太嚴。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認為,生活無異於一場苦難,因此便對周圍環境採取一種敵對的態度。由此產生的心理缺陷和由於身體缺陷引起的心理缺陷,即使不是完全相同,至少也是相似的。可以想見,要治療這些在無愛環境中成長的兒童,將會困難重重。他們會以看待那些曾經傷害過他的人的方式來看待我們;敦促他們上學會被視為對他們的壓迫。他們總是感覺到被束縛。只要能力所及,他們就會反抗。他們對於自己的同伴也沒有正確、恰當的態度,因為他們嫉妒那些沒有幸福童年的孩子。這些心懷怨恨的兒童,通常會有一種破壞和毒害別人生活的性格特徵。他們缺乏克服環境的勇氣,因此,他們會用欺負弱小,或者刻意對別人友善來獲得一點優越感,藉由這些方式來補償其無力感。但是刻意做出來的友情,只有在別人願意接受他們控制時才能持續。這樣的孩子可能只和那些處境比較差的孩子交往,正如有些成年人只和遭遇不幸的人交往一樣;或者,他們偏愛和那些年幼的、比他們窮的孩子交往。這種類型的男孩有時還樂於與那些非常溫柔、順從的女孩子交往,但不是因為異性的吸引力。」p.105-106

 

第六講 兒童的成長:防止自卑情結

「兒童的發展既不是天賦決定的,也不是客觀環境決定的;兒童自己對於外在現實以及他與外在現實的關係的看法,才決定了兒童的發展。……兒童與生俱來的潛力並不是最重要的,同樣地,我們從成人的角度對對兒童的評價和看法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以兒童的視角來看待他們的處境,以他的錯誤判斷來理解他們。我們不要期望兒童的行為不會出錯,不要期望他們會按照成人健康的理智而行動,而是要了解,兒童在理解自身的處境時會犯錯。的確,我們應該記住,如果兒童不犯錯,兒童教育部僅不可能,也不必要。如果兒童的錯誤是天生註定的話,那麼我們也不可能教育他,或改善他。如果我們相信兒童的性格是天生的,我們就不能夠、也不應該做教育兒童的工作。」p.109

 

「數學是一種把我們周圍混亂的世界用數字穩定下來的思想操作。具有強烈不安全感的人通常都拙於計算。其他的學科也是這樣。寫作就是把只有內在意識才能知道的聲音話語固定在紙上,從而給予寫作者一種安全感。畫家就是用線條和色彩把流逝的視覺印象保留下來。體操和舞蹈表示達到了一種身體安全感,而且由於這種對身體有把握的控制,也多少給精神帶來了一種安全感。也許這就是許多教育者熱心於體操和運動的原因吧。兒童在學習游泳方面有困難,這是自卑感的一個明顯表現。」p.111-112

 

……母親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把兒童的興趣和信任擴展到他的同伴那邊。祖父母在兒童的成長中也扮演著重要的作用。他們常常會溺愛兒童,因為老人通常都擔心自己不再有用,便產生過於強烈的自卑感,要麼過於吹毛求疵,要麼心軟和善。」p.112-113

 

…….母親們要有足夠的教育智慧,不要扼殺了孩子的獨立性。」p.113

 

「孩子是否製造了太多的麻煩,也是一個重要問題。如果情況確實如此,我們可以肯定母親太過溺愛孩子了。她沒有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孩子製造麻煩通常表現在睡覺、起床、吃飯或洗澡,甚至表現在噩夢和尿床。孩子所有這些表現都是為了試圖贏得某個人的關注。他接二連三地製造麻煩,似乎在不斷尋找控制大人的武器。如果兒童表現出這些特徵,那麼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個孩子的環境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懲罰是沒有用的;兒童甚至還會去刺激父母懲罰他們,並透過這種方式讓父母明白,懲罰完全沒用。」p.113-114

 

「兒童的智力發展主要取決於家庭環境。那些環境較好的家庭能夠給孩子提供幫助,身體發育較好的孩子通常也能獲得相對較好的心智發展。不幸的是,心智發展較為順利的兒童,往往會被預定從是腦力勞動或較好的職業;而那些心智發展較慢的兒童,則去做體力勞動或較差的職業。我們注意到,有些國家為那些學習較差的兒童開設特殊的班級,這些學生絕大多數來自貧困家庭。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如果這些出生於不利環境的貧困兒童有幸出生在物質環境較好的家庭,那麼,他們也完全能夠獲得相應的好成績。」p.114

 

「沒有一個殘酷的行為,其骨子裡不是隱藏著軟弱。真正強大的人,不會做殘酷的事。」p.115

 

「有蒐集物品傾向的孩子通常想增強自己,超越別人。有這種傾向的孩子比較危險,因為他們容易走得太遠,容易野心膨脹、貪心無比,而這又體現了一種內在的軟弱,從而希望尋找外在的支持。一旦這種兒童認為自己被忽視,他們就容易偷竊,因為他們對缺乏關注比一般兒童感覺更為強烈。」p.115-116

 

「給學生打分數的做法並不總是值得提倡,如果兒童不會因為分數高低而被分類,他們將不會有那麼大的壓力。學校裡不斷的考是促使學生努力獲得好的分數,因為差的分數就像終身的判決。」p.116

 

貶低他人的傾向就是一種缺乏自信的表現。這種兒童盛氣凌人,吹毛求疵,總以為比別人知道得更多。其實,他們是用這種方式來掩蓋自己的軟弱。最難應付的是那些滿不在乎、冷漠和積極被動的孩子。」p.117

 

……那些想在體操或運動方面大顯身手的孩子,也想在其他領域一展風采,只是他們安心失敗罷了。那些閱讀遠遠多於正常兒童的孩子,通常也缺乏勇氣,它們只希望透過閱讀來增加力量。這樣的兒童雖然有豐富的想像力,但是一面對現實就恐懼不已。」p.117-1118

 

「逐漸增強的性衝動和對於性經驗的渴望,會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這一方面。為了平衡這種有害的影響,可以採取以下方法:培養孩子與他人好好相處的能力、及早進行性教育、維持良好的親子關係。」p.118

 

「家庭疾病常常會妨礙孩子的成長與進步。」p.118

 

「家庭的物質生活條件會影響兒童對生活和未來的想法。相對於家庭物質條件較好的兒童,出生貧困的兒童會有一種匱乏不足之感。小康之家的孩子一旦家庭陷入困頓、沒有了昔日他所習慣的舒適,往往難以應付生活。」p.119

 

「個體心理學不主張用太嚴厲或太溫和的方式教育孩子。我們所要做的是理解孩子,使他們避免犯錯,不斷地鼓勵他們勇敢去面對和解決問題,並發展他們的社會情感。對孩子過於挑剔和嚴厲的父母,會給孩子造成傷害,使他們完全喪失勇氣。而過於溫和或溺愛的教育友會使孩子形成依賴心理和依附他人的傾向。因此,父母不能用玫瑰色的色彩美化現實,也不要用悲觀的態度來描摹世界。他們的職責是使孩子盡可能充分地為生活做好準備,使他們將來能夠好好處理自己的生活。那些沒有被教育好面對和克服困難的孩子,以後會尋求逃避生活中所有的困難險阻,從而使自己的生活範圍越來越狹小。p.120-121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們透過經驗而學習,當然,這應該在合理的範圍之內。這樣一來,孩子的行為就不是受到他人強迫的限制,而是受到事實本身的邏輯的限制。」p.121

 

「如果孩子長到十五歲,還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或做什麼工作,那我們可以認為這個孩子完全喪失了信心,應該給予他們適當的幫助。」p.122

 

第七講 社會情感與兒童成長的障礙

 

「我們可以把兒童身體上的脆弱期,視為把教育和社會情感連結起來的時刻。由於兒童身體的不成熟,教育是必要的,教育的目的源自於一個事實,即只有透過群體才能克服兒童的不成熟。教育的目的必然是社會性的。我們所有的教育規則和教育方法,絕對不能忽視群體生活和社會適應的觀念。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我們總是讚美那些對社會有益的行為,總是唾棄那些對社會不利或有害的行為。我們觀察到的所有的教育錯誤之所以是錯誤的,都是因為我們認為它們對社會造成了有害的影響。任何偉大的成就,甚至人的能力的任何發展,也都是在社會生活中並向社會情感的方向實現的。」p.127

「如果沒有社會情感,人的一些其他能力的發展,例如理解力和邏輯感都是不可想像的。」p.129

 

「有時候,有些人的行為在我們看來是很愚蠢的,不過,從行為者的目的來看,這些行為卻是很明智的。這種現象經常發生在那些總以為別人也會像他們一樣看事情的人身上;這也表明了社會情感和常識對於判斷是多麼的重要……。」p.129

 

「社會情感在人的語言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語言和思維常常被視為人類的神聖能力。如果一個人不顧及他所生活的社會而試圖解決自己的問題,或者使用只有他自己理解的語言,那麼就會產生混亂。社會情感給個體一種安全感,也是他生活的主要支撐。這種安全感也許和邏輯思考及真理所帶給我們的信心並不相同,不過,它顯然是這種信心的組成部分。」p.129-130

 

「當孩子與他人接觸,或是必須獨立完成某個任務的時候,最能夠顯示出他們缺乏安全感的一面。他們的不安全感還會表現在對某些學科的學習上,特別是那些要求客觀和邏輯思考的學科,例如數學。」p.130

 

「人們在童年時期接觸到的一些觀念(例如道德感、倫理規則)通常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p.130

 

……在孩子所犯的錯誤中總是可以看到環境的影響。例如一個東西亂丟的孩子背後總有一個幫他整理收拾的人……。」p.132

 

「一個人的社會情感受到他自身的精神視野(mental horizon)的限制。」p.139

 

第八講 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不同情境下的兒童心理及其矯正

 

「孩子的發展與他們對於自己在家中的排行的無意識的理解是一致的。」p.142

 

「孩子早期的處境可以被視為對其性格發展的一種磨練和塑造。」p.142

 

「兒童的教育越早開始越好。當孩子逐漸長大,他就會形成一定的規則或公式,來指導他的行為以及對不同情境的反應。……孩子的行為並不是客觀的反應,而是受制於他對自己早期經驗的無意識的理解。如果他對某一情境或應付某一情境的能力產生錯誤的理解,那麼,這種錯誤的理解和判斷就會決定他的行為。只要這種原初的、童年時期形成的看法沒有被矯正過來,那麼,無論學了多少邏輯或常識都不會改變他後來的行為。」p.142

 

「兒童的成長總有一些主觀而獨特的東西,這種個體性正是教育者應該去探究的,因此不應該用千篇一律的法則來教育一群兒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對不同兒童運用同一套教育原則,會有不同結果的原因。」p.142-143

 

……當我們看到孩子們用幾乎相同的方式來對同一情境做出反應時,我們不要認為是自然法則在起作用;事實是,當他們都對於情況缺乏理解和認知時,他們就可能會犯下相同的錯誤。」p.143

 

……一個兒童表現出好的行為,可能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優越感,因此我們無法確定當情境發生了變化時,他的好行為是否會持續下去。」p.145

 

……孩子看問題和我們成人不同,他們傾向於把世界劃分為對立的兩極。如果要理解兒童,我們就不能忘記這個非常重要的事實,即兒童有一種把世界劃分為兩個對立部分的強烈傾向(上或下、全好或全壞、聰明或愚蠢、優越或自卑、全有或全無)。有些成人也有這種對立的認知方式。眾所周知,要擺脫這種認知方式是非常困難的……那些習慣把世界分為尖銳對立的兩個部分的成人,仍然保留著他們兒時的思考方式。」p.147-148

 

……我們絕對不要粗暴、魯莽地對待兒童,而是要不斷地鼓勵他們,不斷向他們說明現實生活的意義,讓他們的想像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距離不再擴大。」p.150

 

第九講 新環境的測試:孩子是否準備好了?

 

「個體的心理生活是個統一的整體(其人格的所有表現都是相互關聯的),而且是具有連續性的。人格的展現,也是連續的。一個人現在和未來的行為,和其以往的性格是一致的。」p.152

 

「兒童的所有錯誤行為都只是他與環境抗爭的結果,是他們碰到一個他們沒準備好去面對的新環境的結果。這種錯誤儘管幼稚,但我們也不用驚訝,因為在成人的生活中,也存在這種幼稚的表現。」p.155

 

「人的性情、脾氣和情感一般被視為第三性徵。」p.162

 

「什麼時候可以向孩子解釋性方面的事情,並不存在硬性的規則,因為我們無法預知一個孩子對這種解釋的接受和相信程度,我們也無法預知這種解釋將對他產生什麼影響。一旦孩子問到這方面的事情,在我們給他們解釋之前,應該對孩子當時的情況認真加以考慮。這裡不提倡太早向孩子作這方面的說明,儘管這不一定會產生有害的結果。」p.163

 

……童話故事並不是兒童的最佳讀物。這當然不可能完全禁止,因為孩子會從中了解到很多人性的東西。不過,應該在這些童話故事中附上具有矯正作用的評論,並且不要讓他們閱讀那些含有殘忍或扭曲的幻想的童話故事。」p.163-164

 

第十講 孩子在學校

 

……引導他們對事物進行協調的、綜合的思考方法,這也是所有教育的最終目的。」p.171

 

……制定一個適當的班級自治計畫,會對於加強合作有所幫助。我們不地等學生完全準備好了才去做。我們可以先讓孩子觀察班上的情況,或者提出建議。但是,若是沒有做好相關的準備就讓學生進行完全自治,那麼我們會發現,他們在懲罰方面比教師更嚴格和嚴厲,或他們甚至會運用政治手段來為自己謀取好處和優越感。」p.172

 

「要評價兒童在學校所取得的進步時,我們應該既考慮教師的意見,也要考慮孩子的意見。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孩子在這方面具有良好的判斷力。他們知道誰拼寫最好,誰運動最好。他們完全可以互相打分數。他們有時未必十分公正,不過,他們能夠意識到這點,並試著做到公正。最大的問題就是學生太看輕自己,他們會認為「自己永遠趕不上別人」。教師必須向他們指出這種自我評價方面的錯誤,否則,這會成為孩子終其一生的結論,永難改變。一個擁有這種觀念的孩子將永遠無法進步,只會停滯不前。p.172

 

……我們沒有權利逃避我們的責任,我們應該永遠對那些只在推託責任的任何觀點抱持懷疑的態度。」p.173

 

……沒有不可救藥的孩子…….總是可以找到方法來幫助這類孩子。即使是在最糟的情況下,也總會有解決之道。當然,關鍵是我們要去尋找。」p.176

 

「照顧這種孩子的較好方法就是利用輔導老師,這個剛才已經提過。除了輔導教師外,我們還應該有兒童會所(club),讓孩子們在這裡得到額外的輔導。它們可以在這裡做家庭作業、玩遊戲、閱讀等等。這樣他們可以鍛鍊勇氣,獲得自信,而不是它們在後段班所體會到的灰心喪志。如果再給這種會所配備更多的遊樂場地,就可以使這些孩子完全遠離街道,避免不良環境的影響。」p.178-179

 

「透過了解兒童的興趣和發現他們所擅長的科目,我們總是可以找到如何教育他們的方法。成功會引發更多的成功,對教育是這樣,對人生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孩子對某一學科感興趣,並取得了成功,那麼,這會激勵他去接觸更廣泛的知識。光靠學生自己很難做到這點,很難依靠自己來提升自己,這就像我們從無知邁向有之時會感到困惑而需要幫助一樣。」p.180

 

「我們必須找出孩子最常使用的感覺器官,找出他們喜愛哪種感覺類型。……理想的教師有一個神聖的、激動人心的使命:他鑄造學生的心靈,人類的未來也掌握在他們手中。p.180-181

 

第十一講 外在環境對兒童的影響

 

「負有教育職責的人或教師,不應該認為他們是兒童唯一的教育者。外界的影響也會湧入兒童的心理,並直接或間接地塑造了他。也就是說,外界因素是透過影響父母及其心理狀態,來影響兒童的心理。」p.186

 

「身體狀況不佳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可能會成為嚴重而危險的疾病,並可能留下心理創傷。……每個疾病都是心理上一個「危險的暗礁」,因此,要盡量加以避免。如果「危險的暗礁」未能避免,我們可以藉由發展兒童的勇氣和社會情感來降低它的危險性。事實上我們可以說,只有當一個兒童缺乏社會情感時,生理疾病才會對心理產生影響。對於一個感到自己是環境的一分子的兒童,危險的疾病對他心理的影響,不會像這種疾病對一個被溺愛的孩子的影響那麼強烈。」p.187-188

 

「兒童生活中的另一個「暗礁」是跟陌生人、家庭的熟人或朋友的接觸。跟這些人接觸之所以會對兒童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是因為這些人實際上並不真正對孩子感興趣。他們喜歡逗孩子開心,或在最短時間內做一些可以給孩子留下印象的事。他們對孩子的高度讚揚,會使孩子變得自負起來。這些人在與孩子短暫相處中,會盡力寵愛、縱容他們,從而會給孩子的正常教育帶來麻煩。所有這些都應該避免。不應該讓陌生人干擾了父母的教育方法。」p.187-p.188

 

「孩子到了三歲時,就應該鼓勵他們和其他孩子一起玩遊戲,應該訓練他們不害怕陌生人。否則,這些孩子以後與人交往時可能會臉紅、膽怯,並對他人懷有敵意。這通常會發生在被寵壞的孩子身上,這種孩子總想「排除」他人。」p.191

 

「關於如何選擇適當的玩具,有很多可以討論。不過,原則上我們應該挑選那些能夠激勵孩子的合作意識、建設性精神和能力的玩具。孩子自己製作玩具,當然會比玩現成的玩具例如布娃娃和玩具狗,更有意義和價值。順便指出,還要教育孩子尊重動物,不要把牠們當作玩具,應該把牠們視為人類的朋友,教育他們既不要害怕動物,也不要任意驅使和虐待動物。如果孩子虐待動物,我們會認為他有欺負弱小的傾向。家裡若有小鳥、小狗和小貓等動物,我們要教育孩子把牠們看作和人類一樣會感覺到痛苦。我們可以把孩子學會與動物相處,視為他們與別人進行社會合作的準備階段。」p.194

 

「祖父母總是想證明他們仍然充滿活力,對這個世界是有用的。因此,他們總是想干預孫子女的教育,並用一種災難性的方式,去證明自己仍然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也就是對孩子極度寵愛。當然,我們應該避免傷害這些好心老人家的感情。我們應該給予這些老人更多的活動機會,但要讓他們知道,孩子需要做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長大成人,孩子不應該是他人的玩物,也不應該把牠們牽扯進家庭的糾紛裡。如果老人和孩子的父母發生爭論,那就讓他們去爭論吧!但是,千萬不要把孩子捲進去。我們經常發現,那些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大多曾是祖父或祖母的「最愛」。」p.195-196

 

「所謂聰明只意味著「獲得了較好的訓練或準備」……p.196

 

「要消除這種因他人外表美麗而給孩子成長帶來傷害的唯一方法,就是教育孩子了解,健康和與人相處的能力要比外在美更重要。」p.196

 

「我們在對生活進行理性的規劃時,不應把一種價值和其餘的價值隔離開來,還把它當作是最高目標。」p.197

 

「孩子對事物的理解和成人完全不同。」p.197

 

……要告訴他們,在這些童話故事的背後是人們的想像和幻想。否則,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總是想尋求不費力氣的捷徑。……如果加上適當的評論,童話故事可以做為刺激兒童合作精神和擴展視野的工具。」p.198

 

第十二講 青春期和性教育

 

……一個人若是真的對他人感興趣,並且願意為大眾做些什麼,他首先必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他必須有東西可貢獻給社會,如果這種貢獻真的有內容、有價值的話。」p.203

 

「如果我們真正了解一個孩子,如果我們給他更加獨立地表達自我的機會,而不是像童年時那樣處處被監視、監護和限制,我們就能預測他在青春期的表現。」p.204

 

「在青春期,只有那些一直是孩子的朋友和同情他們的父母和教師,才能繼續引導他們。」p.206

 

「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面臨一個考驗,即他感到必須去證明自己不再是個孩子。……每當我們感到必須去證明什麼的時候,我們就可能走得太遠,做得太過。……解決的辦法就是向他們解釋並提出,他們不必向我們證明自己不再是個孩子了,我們不需要這種證明。這樣,我們或許可以避免他們的過度行為。」p.208-209

 

「我們還應該避免貶低女性,以及主張男性優越的論調。應該教育孩子了解男女是平等的,這點很重要,它不僅可以阻止女孩產生自卑情結,也可以阻止對男孩產生一些壞影響。」p.212

 

……性教育的真正問題不僅僅是向孩子解釋性的生理知識,還要涉及正確的愛情觀和婚姻觀的培養。……關於性教育的生理知識方面,孩子沒有必要太早接受這方面的教育。我們可以等到孩子開始對此好奇,開始想知道這方面事情的時候,才告訴他們。如果孩子太過羞怯而不敢問這方面的問題,那麼,關注孩子需求的父母,總會知道什麼時候該主動告訴他們這方面的知識。如果孩子感覺父母就像朋友,他們就會問這方面的問題。不過,我們必須用一種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告訴他們答案,同時,還需注意避免給他們可能會刺激其性衝動的回答。」p.213

 

「為了避免刺激孩子的身體,父母不應該太過頻繁地親吻和擁抱他們。這對孩子很不好,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我們也不要從精神上去刺激孩子的性意識。」p.214

 

「如果我們能使孩子避免上述這些過早的性刺激,就沒有什麼好擔心的。我們只需要在適當的時候給孩子簡單的解釋,不要刺激孩子的身體和性意識,給她們真實、簡潔的回答。重要的是,不要欺騙孩子,如果我們還想擁有孩子的信任的話。如果孩子信任自己的父母,他就會相信父母對於性的解釋,不會聽信來自於同伴的關於性的說法──我們大概有百分之九十的關於性的知識都來自同伴。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合作、相互信任和朋友般的關係,比起在回答性問題時用一些託詞敷衍過去要好得多。」p.214-215

 

「如果孩子性經歷太多,或性經歷太早,他們後來通常會對性失去了興趣。這就是為什麼要避免讓孩子看到父母做愛。如果可能的話,最好不要讓孩子和父母同睡一房,當然,也不應該同睡一床。兄弟和姊妹也不應該睡在同一房間。父母應該留意孩子是否行為得當,也應該留意外界環境對孩子的影響。」p.215

 

…….就像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一樣,性教育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家庭內部的合作和友愛精神。有了這種合作精神,有了早期關於性別角色的知識,有了男女平等的觀念,孩子就能夠應付將來可能遇到的任何危險。重要的是,他們已準備好以健康的態度去迎接未來的人生。」p.215

 

第十三講 教育的錯誤

 

「家長或教師在孩子的教育上絕不能失去信心。他們不能因為自己的努力沒有得到及時的回報而心生絕望;不能因為孩子沒精打采、冷漠和太過被動就預期會失敗;同時也不能受到孩子有天賦沒天賦之類的迷信所影響。個體心理學認為,為了激發孩子的心智能力,要努力給予他們更多的勇氣和自信,要教導他們,困難並不是不可跨越的障礙,而是我們會遇到且要加以克服的問題。一分耕耘,未必總有一分收獲,不過,諸多成功的案例,還是足以補償那些沒有取得預期成果的努力。」p.218

 

第十四講 對父母的教育

 

「教師必須有這樣一個觀念,即家長並不需要為其孩子表現出來的所有毛病負責。畢竟,他們不是富有技巧的專業教育者,通常也只能按照傳統來指導和管理孩子。當他們因為自己孩子的問題而被召喚到學校時,它們通常感覺像是被指控的罪犯。這種情緒也反映他們心裡的內就,因此需要教師策略性地來應對。教師應該盡量把家長的這種情緒轉變為友善、坦率的態度,使自己成為一個善意的幫助者的角色。」p.229

 

「我們絕對不應該責備家長,即使有充分的理由這樣做。如果我們能和父母達成一種協議,改變他們的態度,使他們能按照我們的方法來行事,那麼我們會獲得更多的教育成就。直接指出他們過去行為中的錯誤,這於事無補。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使他們盡力採取新的方法。高高在上地告訴他們這裡做錯了,那裡做錯了,只會冒犯他們,使他們不願意和我們合作。通常,孩子會變壞並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有一個歷史過程。家長通常也會認為他們對孩子的教育中忽略了什麼,但千萬不要讓他們感到我們也這樣認為;我們不應該絕對而教條地和他們談話。即使是向他們提出建議,也不應該用權威的口吻,而是嘗試用「可能」、「也許」或「你也許可以這樣嘗試一下」等等。即使我們知道他們的錯誤在哪兒、如何糾正,我們也不要貿然提出,讓他們覺得我們似乎是在強迫他們。p.229-230

 

……在表達一個確定的觀點時避免使用「肯定」、「當然」、「我認可」或「毫無疑問」等字眼,而是要使用「我認為」、「我的理解是」、「我想事情可能是這樣」或「目前在我看來」。當有人提出一個我們認為是錯誤的觀點時,我不直接與他對抗,避免當場指出他觀點中的荒謬之處,而是回答說「他的觀點在有些情況下有其合理之處,不過,在我看來,目前的情況似乎有點不同」等等。───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p.231

 

「生活中沒有適合所有情境的基本規則。每個規則一旦超出自身的限度,就會突然無效。」p.232

 

…….去證明誰對或顯示自己的優越,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找出一個幫助孩子的有效方法。」p.233

 

「和孩子的家長談話時,教師應該運用一切圓滑和富有技巧的手段和詞令。我們不要忘記,伴隨著皮鞭的兒童教育在底層社會是非常普遍的。」p.234

 

「我們考慮孩子的問題時,要連帶考慮他的環境當中的種種因素。」p.235

 

「孩子漢城人對困難的反應差異很大。對孩子進行再教育,我們要認真、謹慎,在我們重塑他們的生活模式之前,我們要理性地探討其可能的結果。只有那些對孩子的教育和再教育進行過深思熟慮和客觀判斷的人,才能更明確地掌握自己教育努力的效果。實踐和勇氣是教育工作的基本要素,就像另一個不可動搖的基本要素是:不管出現什麼情況,總能夠找到挽救兒童的的辦法。首先,我們要遵循一個古老而很有見地的法則,也就是越早越好。那些習慣把人視為一個整體,並把他的毛病視為其整體一部分的人,將比那些習慣根據機械的、僵化的模式來對待孩子的毛病的人,更能理解和認識孩子。」p.235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對兒童的教育不斷有新觀念、新方法和新理解的時代。」p.235

 

……單一的行為如果脫離了整體的人格就沒有意義,我們只有連結到整個人格,才能對它加以研究。」p.236

 

附錄二

 

案例四

……罪犯和精神官能症患者主要是來自這類型的兒童。我們這個時代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就是:停止溺愛孩子。……我們應該把他們視為朋友和平等的人來對待。」p.278

 

案例五

「心理學就是試著了解一個人如何使用他自己的印象和經驗。換句話說,心理學就是要嘗試了解孩子用來行動和對刺激做出反應的感知模式,嘗試瞭解他如何看待刺激、如何對刺激做出反應,和如何運用它們來達到自己的目的。」p.292

 

導讀 歷久彌新的教育觀:為孩子預備好以勇氣迎接人生

 

「阿德勒主張兒童教育的目標在於為孩子預備面對人生任務,和克服生活挑戰的勇氣。」p.007

 

……大人們幾乎都缺乏對孩子的行為目的之了解,只著眼在孩子的表象行為,……阿德勒說,我們無法直接處理行為或症狀本身,必須了解孩子這個人,才能給予孩子正確的教導。我們關注的焦點不是「錯誤行為」,而是犯了錯誤行為的「孩子」。教育孩子的時候,關心人必定要先於處理行為。p.007-008

 

「人生風格是主導人生的軸線,有如隱藏在個體潛意識中的領航圖。這張隱藏的人生地圖指出個體所欲前往的目標,以及如何避開所厭惡的處境。個體的目標即其優越感所在,其所厭惡的處境即其自卑感之處邊差行為或症狀便是他們追求優越感和逃避自卑感之手段。」p.008

 

「孩子的錯誤行為是其人生風格偏誤的跡象。阿德勒說人生風格是所有行為的核心根源,幼兒在五歲之前,已然建立了人生風格的原型,父母和教師必須能夠辨識兒童的人生風格是否已經偏誤,並且及時伸出援手。孩子犯錯是氣餒的現象,因此教育孩子不能偏離鼓勵之道,唯有鼓勵,才能讓氣餒的孩子有勇氣修正人生風格,走回正途。正確地了解孩子,謹守鼓勵的態度和技巧,便不會在管教技巧的迷陣中亂了方寸。」p.008

 

「阿德勒主張人格的整體性,行為只是整體人格的表象部分,了解孩子必須以整全的人性觀來看待。任何意圖以片面的行為症狀來解釋行為意義的人,將無法看到孩子心理生活的整體樣貌,也就失去了引導孩子的正確方向。對於孩子違規犯過、冷酷無情的行為,如果不了解其行為之目的,很容易祭出處罰的策略。處罰只會讓孩子更強化他們對世界的敵意,更惡化他們的行為模式。以處罰來管教孩子,凸顯出管教者對於人性知識的貧乏。」p.009

 

「幼兒都會有自卑感,自卑感會激發兒童的創造力,創造出其主觀認定能夠克服自卑感的方法。」p.009-010

 

Alfred Adler阿德勒─作者  彭正梅、彭莉莉─譯者 經濟新潮社出版

台長: 圓恩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