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06-12 00:01:19| 人氣1,87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阿文。11、認命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潘文良著作集>勵益品>阿文

  ◎11、認命

                     ⊕潘文良

  人家說‥「夫妻子女,是相欠債。」
  佛家說‥
「因緣果報‥各人有各人的業行、各人有各人的報應。
 人生世間,有五種因緣‥為了『討債、還債、報恩、報仇、乘願』而來。」

  這當中,除了「乘願」而來者,能夠「苦海獨悠然」之外——
凡夫俗子,夫妻子女,多是在「討債、還債、報恩、報仇」之中打滾。
  有的人,不喜歡、不苟同這樣的論調,甚至會排斥、會否定這種論調。
  其實‥「債」也者,欠錢是「金錢債」、欠情是「人情債」;受恩不報,也會成為「恩情債」,而怨恨忿怒,則是「仇債、血債」。
  「債」就像「糞」一樣,有吃、有喝,就有「屎」、有「尿」——
有行為,就有結果,「結果」便是「債」。
  「債」字,令人討厭,就像人們,聽到「糞」字而已,還沒看到「糞」這樣「東西」,就要搧鼻叫臭、叫髒,覺得噁心。
  但是‥「債」就是「債」‥恩怨情仇,皆為「債」,這是世間的「實相」——不論‥人喜不喜歡、苟不苟同、排不排斥、否不否定,任何人際關係,就是這樣‥法爾如是。 (阿文把「屎」,取了個美名,叫〈五香糕〉,名字美了,味道卻還是一樣的臭——為什麼叫「五香糕」呢? 把「紅、黃、藍‥三原色」,混合在一起,變成「黑色」,所以‥人吃下「臊、焦、香、腥、腐‥五香」,混合在一起,變成「臭味」,也不為過。 阿文還把「尿」,取名為〈人身茶〉,因為‥「尿液」的顏色,跟「蔘液」的顏色差不多;又‥「身」與「蔘」之音似,故取名為「人身茶」(人身所製造的茶);有人還提倡「尿療法」呢!說來,這「人身茶」,還取得真是「名副其實」呢——名字是好聽了,不過‥味道還是一樣‥臊得難聞。)
 
  阿文道‥
「其實‥『債』不過就是『人的責任、人要負責任』——
 人對自己有責任,設若有虧欠於他人,則對他人有責任。
 『債』是『行為』之後的『結果』,有此行為,便有彼結果——結果便是債。。
 對自己所做的行為、所得的結果,承擔責任、付出代價,便是『償債、還債』。
・人們向銀行貸款,買了房子,就可以享受‥房子所帶來的好處,,
 可是‥每個月得支付銀行利息。
 當人們享受房子的好處時,就忘了要繳貸款的『責任』。
 所謂‥『欠錢怨債主。』
 久而久之,卻把『貸款』,視為一重『負擔』,負擔沉重,就要怨天尤人——
 豈不知‥這貸款(債),是自己享受房子的好處的『代價』呢?
・『債』不過是人的責任,只有承擔得起責任的,才能享受好處,
 否則‥不支付貸款,銀行就會使你沒房子住;
 要是買車子用『分期付款』,卻想『賴債』,恐怕車子,也沒能享受多久——
 債是『自作自受』,怨得了誰、怪得了誰呢?
 即使貸款還沒繳清,房子就被人燒了、拆了了;
 分期付款,還沒付完之前,車子被人盜了,也還是得繼續『繳完』呀!
・人們在享受夫妻、親子情愛的歡愉之時,豈不知‥
 這些『情愛』,需要付出多少時間、心力、精神、金錢等等『代價』呢?
 這些,豈不是『債』(人的責任)呢?
・要是『心甘情願』,也就『無怨無悔』。
 可是‥久而久之,一切付出,卻成了『負擔』時——
 負擔沉重,教人心力交瘁、精疲神昏……
 負擔不起,便想推卸責任、逃避責任,開始怨天尤人、『心幹情怨』——
 豈不知‥『有所付出,才有所獲得;有所獲得,才能有所享受』嗎?」

 
  佛家所謂「因緣果報」,簡單的說,就是「行為」與「結果」‥
「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
・有此行為,故有彼結果;無此行為,故無彼結果;
 有此行為生,故有彼結果生;有此行為滅,故有彼結果滅。。
・有吃、有喝的行為,就會有放屎、放尿的結果;
 有不吃、不喝的行為,就會有肚饑、口渴的結果。
・有結婚、生子的行為,就會有往後‥養家活口、教育子女……的後果。
 有向銀行貸款的行為,就會有往後‥得按月繳利息的後果。
・人們常不肯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所以‥逃避行為之後的結果——
 想賴債、想躲債、想逃債。
・而人呢!不但欠債想賴債;受人之恩,不想報恩,還會「恩將仇報」呢!
 
  阿文有話說‥
「人生是一連串的選擇與承擔——只有慎重決定行為~勇敢負責後果。
・認命是‥『認清命運』,而不是‥『任由命運』。
 常言道‥『運可改,命不可改。』
 這是因為‥『運』是未定之因,而『命』是既定之果。」

  「因」即是「行為」,行為有無限的可能,就看人怎麼去選擇、去決定,一旦行為已做出來(言已出口、行已動作),有此行為,便有彼「結果」相應——
「結果」已成事實,譬如‥「生米煮成熟飯」,熟飯則不復為生米。
  有許多人,都不知、不會、不肯、不能「認清命運」,結果都「任由命運——擺佈」,不能自律、不能自治、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而「身不由己」地,好事做些、壞事做些,於是就‥好報受些、壞報受些,不能「除惡向善」,乃至「每況愈下」,而在苦樂之中浮沉,無法「離苦得樂」——
活著,歲歲年年、日日月月、時時刻刻、分分秒秒‥
恨天怨地、怪東怪西、怪祖先、怪父母、怪配偶、怪子女……
要不然,就是活在「悲情」之中‥自憐自艾、自怨自嘆、自卑自棄。
(所謂‥「身不由己」,其實只是‥「放任自己」的藉口。)
  「業報」者,「因業」可以選擇,但是‥「果報」就必須「承擔」——
一切種種後果,總是「自作自受」,所以要‥能做能當、敢做敢當;勇於負責‥
償債、還債。

 
  人們不知、不明、不信「三世因果」,總是不服地,叫問道‥
「我怎麼知道‥我前世,做了些什麼? 我為什麼‥要對不可知的前世負責?」
  這就像是‥被逮到、被審問的「嫌犯」一樣,最初總是拚命的「否認」,讓人費盡心力、時間的偵查、收集「證據」,最後,他才肯「伏首認罪」——
「自己有沒有做——自己心知肚明」呀!
  佛家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有「不吃不喝」的前因,就有「饑渴」的後果;有「又吃又喝」的前因,就有「放屎放尿」的後果。
  「從因知果、從果知因‥前因後果」,明明白白,法爾如是,豈容抵賴?
  (只是‥常人多昏昧,心不清淨,而無有禪定,是故‥很容易「健忘」。)
 
  其實‥「世」字,意為「時」,也就是‥往古來今。「三世」即「三時」——
可以說是‥「過去時、現在時、未來時」;
可以說是‥「前一秒、這一秒、後一秒」;
也可以是‥「上個星期、這個星期、下個星期」;
也可以是‥「去年、今年、明年」;
也可以推到‥「前生、今生、來生」。
  「因果」是世間的「現象」,因果不昧‥
「善因有善果相應、惡因有惡果相應、不善不惡因有不善不惡果相應‥
 善果則樂受、惡果則苦受、不善不惡果則不樂不苦受。」

  佛家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聚會時,果報還如是。」
  佛有「十二因緣」之說‥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
 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此「十二因緣」,輾轉緣行,無始無終;然而‥不過是一連串的「因業」與「果報」(行為與結果)罷了!有此因故,有彼果;而彼果,又成為彼果之因,
譬如‥「種子生花~花生種子~種子又生花~花又生種子」,沒完沒了!
因業不斷,果報就不斷——
前生到今生、今生到來生,不過像是在「換衣服」一樣!
這件衣服,舊了、破了,再換另一件新衣服穿;新衣服又穿舊了、破了,再換另一件新衣服穿。
  時間,是人「分別計度」之後的產物——
前世、今世、來世,不過猶如‥昨天、今天、明天;
猶如‥前一秒、這一秒、後一秒——
生→死→生→死→生→死……
不過是一連串的「業報‥行為與結果、刺激與反應」;
生死→死生之間,就像換一件衣服似的,換一個身體,
繼續嘗受「果報」、製造「因業」而已!
 
  若問‥「為什麼‥我會忘記‥『前世』的事呢?」
  只因為‥人的心念意識,總是在昏沉、散亂、掉舉、睡眠之中,是故‥連今天早餐,吃了些什麼,都可能會想不起來;上一個星期、上一個月、去年的某一些事,都會記不得,又如何記起前世,自己做了些什麼呢?
  若是夠專注,入於定境,則一切了然於前。
  「入定」是為「靜慮」,有各種「定境」,而非達到「忘我」之境界,不是「什麼都不想」、不是「非想非非想」,而是‥
要想什麼,就能想什麼‥心無罣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實了知。
譬如‥雕刻徒弟,不能善用雕刻刀、槌,時常敲到自己的手、刻壞了作品。
而雕刻師父,雕刻刀、槌,猶如手、腦的一部分,隨意而為,游刃自在。
世人心思散亂,無法善用心思意念;禪定之人,則能駕馭心思意念,悠遊自在,成就「宿世通」,能知過去百千萬劫以來,生於何時、何地、姓名為何、父母是誰,做了何事……
  科學家證實‥人在「催眠」之後,可以清楚地,說出小時候,所做過的某些事,乃至於‥前生的某些情形——
心思散亂的人,貪於世欲舒順之受享、瞋於世欲違逆之挫敗,昏闇愚昧,而不得「清淨」,是難以「入定」的。
 
  佛家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因果」很討厭,但也很可愛——菩薩畏「種惡因、得惡果」,而選擇「種善因、得善果」;而眾生呢?畏「得惡果」,卻不畏自己「種惡因」;想「得善果」,卻不知、不會、不肯「種善因」。
  不知、不明、不信「因緣果報」,
也就時而‥「好事做些、壞事做些、不好不壞事做些」,於是,果報就‥
好報受些、壞報受些、不好不壞報受些——
時而樂受、時而苦受、時而不苦不樂受。
命運猶如‥「無柁之舟,行止任水漂流」;
若能了知「因緣果報」,能夠「除惡向善」,
命運也就像‥「有主之馬,奔走依人操縱」了。
 
  佛家所謂‥「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
  能知、能明、能信「因緣果報」,才能「畏惡因、除惡因」,而「擇善因、種善因」——使自己遠離惡報,除苦就樂。 是故‥
「想要有『好的結果』,就要選擇『好的行為』——
 有『好的意念、好的開始、好的過程』,才能有『好的結果』呀!」

  對於既得之「惡報」,要知是「自作自受」,而「敢做敢當」,「心甘情願」的去「償還」;債還完了,也就沒事了‥沒欠人債,沒人會來討債。
譬如‥還清銀行的貸款,也就「無債無一輕」——
若想賴債、想躲債、想逃債,那麼‥一輩子,乃至生生世世,也還不完的。
  「債」的另一個代名詞,即是「苦」,有債就是苦;只有償債了,才會樂。
然而‥世人常是「自欺欺人」的‥「染苦為樂、以苦為樂」,欠一大堆債,來「自討苦吃」。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而不得苦、五蘊熾盛苦、天災人禍苦‥苦苦、行苦、壞苦——無常即是苦。
  「苦不是樂」,若「苦等於樂」,那麼‥
老不是苦,又何必感傷、悲嘆呢? 正因「老苦」,故人不喜老至,而欲長生不老、青春永駐。
病不是苦,又何必醫治、吃藥呢? 正因「病苦」,故人生病,要看醫生、要吃藥,而能使病痊癒。
死不是苦,又何必難過、哭泣呢? 正因為「死苦」,故人將死,心生怖畏;見親友死,則難過、悲痛,而想用各種方法,使人能夠「長生不死」。
  而之所以,有「老苦、病苦、死苦」,一切諸苦,皆是因為「有生」故——
有此生故,有彼老、病、死。
世人卻以「生」為樂,拚命求「長生、永生」;
死了還想求「重生、再生、復活」。
是故‥生生世世,脫離不了,人生世間的種種苦厄、過患。
(過患‥過失、禍患。)
  阿文道‥
「離苦才能得樂,是故‥
 佛教人求『了生』之道,而不教人求『長生、永生、重生』之道——
 唯有『了生』,才能『脫離老、病、死』。」

  既已有生,就有苦‥「吃苦了苦,苦盡甘來」,只有「心甘情願」的吃苦,才能了苦。
  然而‥吃苦,是在吃「既得之苦、既受之苦」,而不是「自討苦吃」——
別以為,俗諺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為了成為「人上人」,而拚命的「種苦因、得苦果‥自討苦吃」——
結果‥一輩子,都在「吃苦」,結果是‥「苦不盡而甘不來」。
  對於面前的種種「結果」,是「報應」也好、是「債」也好、是「苦」也好,總是自己,先前所做「行為」的結果,自己就必須要「負責」;說是「償債、還債」也好、說是「吃苦」也好,總是「心甘情願」的,去「負責」——
責任一了,也就「無債一身輕」了。
  若是‥「不知負責、不會負責、不想負責、不肯負責」,而‥「排斥責任、推卸責任、敷衍責任、逃避責任」,怨天尤人,這都不是「做人處事」,應有的「態度」啊!
 
      *      *      *      *
 
  阿文當兵時,摺了一隻大象,(摺法繁複,成品很漂亮,)送給了營區附近的一個小朋友〈陳采宜〉。
  她的弟弟看到了,便吵著要。
  她怎麼也不肯給。
  弟弟就動手搶……結果‥被弟弟給搶了去——
  采宜只好叫道‥「好嘛!好嘛!給你就給你!」
  結果‥她弟弟,竟然當場,就把那隻大象,給「分屍」了。
  采宜看了,氣得打了弟弟幾下,叫罵道‥「你真是可惡耶!那個很難摺的耶!人家不給你,你搶著要……給你,你還把它撕掉……」
  阿文看在眼裡,心想‥〔那可是花了我一番心力、好些時間,才摺成的呀……你竟然……這麼輕易地,就把它毀了……〕不過,念頭一轉,也就笑著跟采宜說‥
「算了啦!我又不是為了『讓人生氣』,才摺那隻大象的呀!」

 
  親愛的父母大人!
「要不要結婚、要不要生小孩」,全在您於自己的「選擇」與「決定」,
沒人拿著槍,指著您的頭;沒人拿著刀,架著您的脖子,
「逼迫」您一定要結婚、一定要生小孩——
既然‥您選擇結婚、生小孩,就必須為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起責任。
「難道‥您是為了打罵、虐待配偶,而結婚的嗎?
 難道‥您是為了打罵、虐待子女,而生育的嗎?」

  阿文相信‥不是的!絕對不是的!
  您是為了「愛」,為了讓配偶、讓子女,來分享您的愛、分享您的快樂,才結婚、才生小孩的呀!(才會結婚、才會生小孩的呀!)
 
  阿文有話說‥
「愛——是一種責任,如果還沒學會承擔,請別說‥愛我!
 『學會承擔』,還得『準備承擔、願意承擔』。
・如果還沒『學會承擔』至少,也要『願意承擔、準備承擔』,
 然後‥再學習如何承擔——
 人多是‥『當了父母,才開始學做父母』的嘛!
 而很少是‥『學會當父母,才當父母』呀!」

  「愛」是什麼? 愛絕不是只給吃的、喝的、穿的、住的;不是送玩具、送花、送車、送衣服、送紅包……送禮物;不是巴結、不是賄賂……
  「愛」是什麼? 愛是需要「了解」、需要「關懷」、需要「包容」、需要「承擔」(接受、擔負)的呀! 這些,都是需要「時間」、需要「心力」去做的呀!不是「金錢、物質」,所能取代的。
  阿文道‥
「世人太容易說‥『我愛你』了!
 殊不知‥『愛』,需要付出多少心力、多少精神、多少代價,承擔多少責任?
 世人往往還沒有學會承擔(承受、擔當)、還沒準備承擔,
 就迫不及待的想『愛』、就迫不及待的要『愛』‥
 要結婚、要生小孩,結果‥往往『難以承擔責任』,
 而『不想承擔責任、不願承擔責任、逃避承擔責任』。
 於是‥承擔得恨天怨地、怪東怪西、怪祖先、怪父母、怪配偶、怪子女……
 要不然,就是‥自憐自艾、自怨自嘆、自卑自棄。
 於是就‥彼此影響,惡性循環;互相折磨,兩敗俱傷。」
 
 
===========================================================
※舊文整修首舖「新聞台。潘文良著作集」。2022.06.12.日 00:01:19
◎潘文良《阿文。11、認命》。
 https://mypaper.pchome.com.tw/avun01/post/1381157665
 FB佈:https://www.facebook.com/avun.pan/posts/4875209349257282
■標籤:#夫妻 #子女 #欠債 #討債 #還債 #報恩 #報仇 #乘願 #實相 #行為 #相應 #定境 #忘我 #關懷 #包容
 

台長: 阿文
人氣(1,87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小王子與阿文 |
此分類下一篇:◎阿文。12、阿文的花花世界
此分類上一篇:◎阿文。10、阿文的母親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