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良著作集>勵益品>寂靈書齋靜思語錄 後記
◎留予人間會知音
⊕潘文良
片紙尺筆訴心曲,為詩作文話衷情‥
但將此意留天地,不信人間無知音。
這個世界,是怎麼了?
沿路走去,到處可見垃圾……
環境雜亂,都是房子和馬路……
交通混亂,都是人和車……
地球村裡,到處天災人禍不斷,人們充滿憂悲惱苦……
社會治安不好,到處潛伏著危機,人們充滿恐懼……
大人們,為了生活家計,忙著拚命賺錢……
小孩子,為了考試成績,忙著努力讀書……
…………
到處都有「緊張」與「壓力」——
看起來,多數的人們,都不快樂。
經濟成長了、科技進步了、物質豐饒了、生活富裕了……
心靈卻成荒漠了、生命卻也枯涸了……
鳥語花香、綠水青山,只有「閑情雅趣」的人——
才知道欣賞、才懂得欣賞、才能夠欣賞。
生活周遭,原是充滿著「詩情畫意」哪!
歇一歇腳吧!
放鬆心情、敞開胸懷、睜亮眼睛——
去「欣賞」、去「分享」、去「品嘗」吧!
這才會發現‥「世界真奇妙、人生多美好!」
原來‥
「人,可以活得很簡單——
快樂,就是這麼容易!」
* * * *
阿文曾謂‥
「詩,
是最美的字句、
是最真的情緒。
美化了心境、滋養了心靈;
豐富了生活、充實了生命。」
還記得‥年幼之時,父親常喜歡在「白石灰牆」上,用筆墨作畫、寫詩,像是那些《人生必讀、增廣昔時賢文》裡的詩句,唸起來,順口又好聽,於是,也就常跟父親學著唸;唸得不夠,還想學寫、學畫,父親不在,就自己搬來板凳、自己磨墨,拿著毛筆,描繪牆上的字畫,沒多久,就把「白牆壁」,給塗成了「黑牆壁」。 後來,便到「礦場事務所」,拿回一些「粉筆頭」,讓父親寫在「黑牆壁」上,自己再加以描繪,沒多久,又把「黑牆壁」,給塗成「白牆壁」了。
還記得‥年幼之時,鄰家的大姐姐,常會拿著故事書,在屋旁的大石頭上講故事;有時候,也會教唱一些「童謠、兒歌」,或是吟詠一些「唐詩」——雖然,那時候,只會跟著唸,也不懂什麼意思,然而,「詩有其韻」,唸起來,有其「抑揚頓挫」,就像是在「唱歌」,所以‥雖然不懂其意,卻也能感其情,總覺得「很好聽」,也就「很歡喜」。
* * * *
常會聽到人家說‥
「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
「學畫的孩子——不會變壞!」
「學舞的孩子——不會變壞!」
「打球的孩子——不會變壞!」
…………
阿文簡而一句‥「快樂的孩子,不會變壞!」
只要孩子「快樂」,他就不會變壞,蓋‥「變壞最根本的原因是‥不快樂。」
要是「不快樂」,那麼‥學琴、學畫、學舞……學作文,就算是去學「如何才能快樂」,終究也會變壞——因為‥快樂是「自發」的,而不是「外來」的;人們向外尋求的快樂,終究也只是‥「表面功夫——自欺欺人」罷了!
阿文自幼接觸詩、喜歡詩,觀詩、吟詩,發現「詩」的功用,還真是很妙呢!
「詩」,不但可以「助興」,還可以「抒情」——
快樂的時候讀詩,便可以「助興」;悲傷的時候讀詩,則可以「抒情」。
想「恢復快樂」,可以「作詩」,不會作詩,可以「吟詩」——知道「吟詩」、懂得「吟詩」、能夠「吟詩」的人,便會是個快樂的人,因為‥「詩」,可以「寄情」、可以「抒情」——去除憂悲惱苦,而顯發「自在的快樂」。
咱們〈孔子〉,就曾說過‥
「小子!何莫學夫詩?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
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見《論語.陽貨第十七》。)
孔子說‥
「弟子們!何不學詩呢?
『詩可以發揮興致、可以看到很多道理的啟發、可以會友、可以抒解牢騷;
近則可以孝順父母、遠則可以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
還能夠認識很多‥「鳥、獸、草、木」的名字呢!』」
孔子之前的「詩」,所指的是《詩經》,而今日所言之「詩」,則有很多「種類」,舉如‥「絕句、律詩、樂府、詞、對聯」,或是佛家的「偈」,乃至「打油詩」等等,都是「詩」的表現形式;而現代,還有‥「新詩、童詩」等,其表現形式,更為「自由」,想想‥我們還真是比孔子時代的人「幸運」呢!能夠看到那麼多「詩」——何不學詩呢?
阿文記得‥自己在國小、國中時,心情要是不好,就常會拿起《唐詩三百首》一書來,隨便翻開一頁,然後,就開始吟詠那些詩句,一首一首的唸下去,唸一唸之後,不知不覺的,心情也就開朗了,就像「雨過天青」一樣。
不管「詩詞」本身,是「激昂的」,或者是「悲憤的」‥吟詠詩詞,卻不會「染愁」,而只會「解憂」——蓋作詩、吟詩,乃是將心情,寄於詩中,一番吟詠、玩味,則愁在「詩中」,而不在「心中」。是故‥不管心情,是「快樂的」,或者是「悲傷的」,都可以作詩、都可以吟詩。
所以說‥「學詩的,是快樂的人——快樂的人,不會變壞。」
* * * *
友人多謂‥「你還真像是古人呢!」
蓋阿文所作,多為「絕句、律詩」(或是「對聯」),今之作家,少為之也!自幼接觸詩、喜歡詩,觀詩、吟詩,久而久之,便覺得這還「不過癮」,於是‥
也就自己動手,開始「作詩」啦!
只是‥對於「詩詞聯句」,未曾加以研究分析,從不知其「定義」(也不想研究分析;也不想給予詩,什麼「定義」),只是覺得‥詩詞聯句,是用簡潔的文字,來抒發內心的情感、表達心中的思想,或是對世事的看法——
「或瀟灑飄逸,以解愁抒情;
或恬淡樸實,以怡情養性;
或詼諧有趣,以添歡助興;
或藏諷帶刺,以警人剔心;
或寓意含理,以勵人益世……」
所謂‥「詩,所以言志耳!」 (志‥心之所思、心之所向者,曰「志」。)
阿文從不懂,也不管「作詩」(詩詞聯句),要什麼「公式」、什麼「技巧」、怎麼作「才對」——(古人作詩,連「平仄」都要「對」,那實在是很難「作對」的——要是以古人作詩的種種「條件」,來檢視自己作的詩,那恐怕大都「不及格」吧!?)自己的要求,也僅是如此‥
「通順有意思、
自然不造作。
靈至方吟詠,
無感不強求。」
不過是興之所至,隨意而作,偶得佳句,也叫自己,樂得開懷。
「作詩」的人,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想法、心情、意境等等,「寄情」於詩中;而「吟詩」的人,便可以從詩中,揣度、體會、了解作者的感受、想法、心情、境,而從詩中,亦得以「抒情」(抒發自己的情緒)。
「創作」的過程,是「孤寂」的,也有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艱辛」,然而,其成果,總是「甜美」的——
阿文有話說‥「自得其樂、分享人樂、予享我樂‥實在快樂。」
身為作者,總得懂得「自得其樂」,也要懂得「分享人樂」(分享別人的快樂),善於觀察、思考、想像、體會,然後‥將其所見、所聞、所感、所受,筆之於文、書之於紙,而「予享我樂」(給予別人,分享自己的快樂)——
但為詩道‥
・人世太孤寂,談心少知己,
寄語於詩中,留待誰會意。
・喜怒哀樂在一心,此生何處見真情?
執筆弄墨為詩畫,留予人間會知音!
潘文良
民國八十七年八月十五日星期二 初稿
民國九十三年九月十九日星期日 編校
==========================================================
※舊文整修,首舖於「新聞台」。2021.11.12.五 11:12:32
◎潘文良《寂思語錄 後記。留予人間會知音》。
https://mypaper.pchome.com.tw/avun01/post/1380799380
FB布:https://www.facebook.com/avun.pan/posts/4215278461917044
■標籤:片紙、尺筆、為詩、作文、衷情、知音、世界、欣賞、分享、品嘗、奇妙、美好、快樂、心靈、生命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