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聰明的人
⊕潘文良 撰
阿文每與朋友聚會,時常都像個局外人般,只是靜靜的,坐在一旁聽著。
有的朋友說‥「嘿!對不起吼!我們幾個,講個不停,都把你給冷落了……」
(因為‥他們是老同事、過去的同事,有共同的經歷、共同的話題。)
有的朋友會說‥
「看你文章寫得那麼好,應該很會說話才對……你怎麼好像,都不太愛說話?」
阿文每會自以為幽默的笑道‥
「呵呵呵!為了要使自己,看起來很『富有』,
所以也就學學古人‥『沉默是金』呀!」
(阿文有話說‥「如果『沉默是金』的話,那麼『啞巴』最富有。」)
「會說」的人,都是很聰明的人。
一個人,能夠在台上言講,那是很不容易的!
「沒有三兩三,怎敢上台講?」
除了要具有豐富學識,或者專業知識,還要懂得說話技巧,風趣機智,才能侃侃而談、頭頭是道、談笑風生,逗得聽眾,歡笑連連、掌聲連連,引發聽眾的共鳴與回應。
說話,真是挺累人的。
阿文在夏令營講課時,乃至只是說個故事、教教摺紙,一堂課下來,往往就說得頭昏腦脹、面酣耳熱、口乾舌燥、聲嘶嗓啞——
可見‥阿文真是個「不會說話」的人呀!
(還真抓不著要領,如何用丹田說話,才能省力,而不會傷喉嚨。)
有的人,不會說,卻又超愛說,結果就是‥時常說錯話,使人不高興,得罪於人,印證了「禍從口出」,這句成語。
有的人,就是「不會說」,心中有苦惱,不知道怎麼說,或不願意找人聊聊,而獨自鬱悴——其實‥只要說出來,即使得不到解決的方法,至少‥情緒便可以獲得舒緩。
有一種人,可比「會說」,還要聰明呢!
什麼人呢?
「會聽」的人,更是聰明!
為什麼呢?
阿文答道‥
「因為‥只要『會聽』,那麼‥就可以輕鬆地,獲取人家的學識與經驗。
人家可是花了很多時間、精力、功夫,才有那樣富豐的學識;
而有些『經驗』,更是因為『切身之痛』,才獲得的。
會聽的人,不用『多費功夫』、不用『以身試法』,就可以得到,
豈不是更聰明嗎?」
有的人,就是「不會聽」,譬如‥
有些當學生的,上課不專心;老師在台上講,他也在台下,跟同學交頭接耳,吱吱喳喳的講俏俏話,或是傳紙條;或是發呆、做白日夢、打瞌睡;或是「當耳邊風‥左耳進、右耳出,有聽沒有到」。
不會聽的人,可就白白錯失良機,而不能從他人的說話中,獲利受益。
(「會看」的人,亦復如是!
看書,就可以輕鬆的,獲得很多知識,與別人的經驗。)
有一種人,可比「會說、會聽(會看)」,還要聰明呢!
什麼人呢?
「會問」的人,更是聰明。
為什麼呢?
阿文答道‥
「因為‥自己不懂,就去問懂的人;
自己不會,就去問會的人,能夠『不恥於問』,
那麼‥就可以很快的,獲取答案(或參考的資料),
省去自己摸索的時間。」
《論語.八佾第三》‥
子入太廟,每事問。
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
子聞之曰‥「是禮也!」
【鄹】音〔ㄗㄡ〕。指鄹邑。地名。位於今山東省曲阜縣東南。
春秋時魯邑,為孔子故居。
孔子進入祭祀祖先的太廟,每件事,都要問。
有人說‥「鄹邑大夫的兒子,知禮嗎?進太廟觀禮,每件事,都在問!」
孔子聽了,就說‥「每件事,都請問清楚,正是為了合乎禮呀!」
孔子為什麼問呢?
因為‥不懂,就要問到懂,問個清楚明白,才不會因為不懂而做錯;
要是做錯了,可就更「失禮」、更「丟臉」啦!
有些人,就是「不會問」,譬如‥
老師講了半天課,問道‥「懂不懂?」
學生就會順口答道‥「懂……」
老師問道‥「有沒有問題?」
學生就會順口答道‥「沒……有……」
但其實‥不懂的人、有問題的人,還一大堆呢!
只是呢!有的人,就是「不會問」!
上課時,不敢舉手發問,
乃至下課時,也不敢私下去問——
結果‥不懂就是不懂,考試不會,成績就老是不好。
像有些人,走錯路、走迷路。
俗話說‥「路在口中。」
但他卻不好意思問,乃至逞強不問,寧可自己在那裡,團團轉的「走迷宮」,豈不浪費時間呢?
有一種人,可比「會說、會聽(會看)、會問」,還要聰明呢!
什麼人呢?
「會想」的人,最是聰明。
為什麼呢?
阿文答道‥
「因為‥無論是看到的、聽到的、問到的,都是『別人的』——
只有經過自己『思考、體會』之後,才能變成『自己的』。
・一個『不會想』的人,勢必無所體會、無所了悟,那麼‥
說再多,也只是『鸚鵡學舌』,像『錄放音機』一樣;
寫再多,也只是『文抄公』,像『影印機』一樣。
・就像是食物,必須自己去吃,吃到肚子裡,經過消化之後,產生營養,
才能對自己的身體,有所助益。
・再者,
能夠『自省』的人,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或過失,而予以彌補。
能夠『觀照』的人,才有『自覺』的時機。
・自覺者,即佛也!(古有「佛」字異寫‥左邊一個覺字、右邊一個自字。)
自覺,才能自利、自渡,能夠『自覺、自利、自渡』,
方才能夠『覺他、利他、渡他』。
否則就如俗話謂‥『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人們常說‥
「人有兩個眼睛、兩隻耳朵,卻只有一張嘴巴——
所以要‥多看、多聽、少說。」
阿文道‥
「人雖然只有一顆心、一個腦袋,但心與腦,可比眼睛、耳朵、嘴巴,大多了。
所以要‥『多用心、多想』。 當然‥
要多用心,但可不要『錯用心、用錯心』。
想,是要『想開了、想通了、想好了』,可別『想歪了、想壞了、想糟了』。
如果『想不透』的話,那不妨就先看看、聽聽、問問之後,再來想想吧!」
生而為人,自稱是「萬物之靈」,但因「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中,「意根」殊勝於其他動物——倘不能善用思考,那可就「不如禽獸」了。
(因為‥其他動物的「五根‥眼耳鼻舌身」之功用,往往比人類更發達、優良。)
所以‥做人呢!
要「會看、會聽、會問、會想」;
看了、聽了、問了——
想過了之後,要說再說吧!
2009.12.21.一 08:40:25 初稿
2020.05.19.二 23:50:56 修校
■台語註解
【鬱悴】ㄨ'ㆵ ㄗㄨㆵ ut4~8 tsut4
⊕心情愁悶不暢快。俗寫作「鬱卒」。
==========================================================
※舊文整修,重舖於「新聞台」。2020.05.19.二 01:01:50
◎潘文良《最聰明的人》。2009.12.21.一 08:40:25
http://mypaper.pchome.com.tw/avun01/post/1380308093
※本文佈告於臉書。2020.05.19.二 01:04:00
https://www.facebook.com/avun.pan/posts/2702380936540145
■標籤:聰明、愛說話、富有、沉默是金、侃侃而談、頭頭是道、共鳴、回應、禍從口出、經驗、多費功夫、以身試法、有聽沒有到、會說、會聽、會問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