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8-04 16:08:07| 人氣6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自信是什麼?怎麼來?從現在開始還來得及!

<自信是什麼?怎麼來?從現在開始還來得及!>:

 

自信是什麼(註)

簡單的說

就是回答

我有什麼用

我有什麼價值

我有什麼專長

亦即

我有什麼本質

 

怎麼來

簡單的說就是

理解本質是什麼且怎麼來

本質即特性加特質

特性即事物的本性或天生的特性

如長寬高軟硬喜怒哀樂及思考行動言語呼吸等

特質是個人開發出來的特性而只屬於這位開發出來的人

因此

特質跟特性烱然不同

絕不會天上掉下來

更不會地上長出來

它是每一個人自己

開發或培養出來的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

用經驗來累積

聰明的人是

化別人的經驗成自己的經驗

因為

經驗有善有惡且時間長短不一

工夫不紮實或基礎不穩

經驗還建不起來

建起來也不見得是自己想要或喜歡的

因此

靠經驗建立特質、能力或自信

曠日費時且不見得有效或建了還不如不建

所以

聰明人是

化別人的經驗成自己的經驗

 

化別人的經驗成自己的經驗

就是讀書

尤其是上學

因此

全世界的孩子

從小到大

都要上學讀書

更有甚者的是

終生學習

永不停歇的學習

 

因此

從現在開始

還來得及

從現在開始學習

確實還來得及

因為

現在的人

活個七八九十歲

已經是一件平常的事了

上百歲

也不很困難

想想看

再花個十、二十年學一個專長

自己還有五六七八十年好活

是不是很划算和來得及的事

再說

越學越容易

越學越簡單

因為

殊途同歸

原理通了

技能就容易上手且越做越順

除非

自己基礎沒有打穩或有些地方懈怠了

這就需要老師、好朋友或家長了

讓自己知道自己

哪裡懈怠、疏忽、漏失、弄擰、歧出、錯誤或搞反了

甚而是栽下了禍苗

即時連根拔起

這就是老師、好朋友及家長的責任

因此

特質、能力或自信就建立起來了

這就是傳統的斅

即教學相長的意思

前面的經驗、化別人的經驗成自己的經驗、學、學習或溫故知新(複習、練習、磨練)

這都是學

即時發現學生或孩子(知道自己)

哪裡懈怠、疏忽、漏失、弄擰、歧出、錯誤或搞反了

甚而是栽下了禍苗

即時提點、警告或權威的連根拔起

這真的是老師、好朋友及家長的責任

這就是教

教學相長

是我國傳統教育的精萃

因此

孔子被尊為萬世師表

中國有五千年歷史文化

中國人都是這樣子長大的

更都一代代的這樣子長大

超一代代的這樣子教大孩子、學生和自己

家教、私孰、民間講堂、鄉學及國學

就是這樣子一代一代的教(斅)大家的

 

斅的重點有五

自己

志學

志應

經典

夫子

 

自己就是每一個人的自己或學生、孩子、後進(後來學的人)

志學就是立定志向要學且絕不中途而廢

志應就是學自己想學的而有成就感者

經典就是學精華

夫子就是能教經典又能教學相長的老師

其比傳道授業解惑強多了

因此

韓愈說師者

這只是一般的老師而已

傳授常識技能→知識能力→學識技藝→學術專業→智慧從心所欲不踰矩(化境)

 

因此

自信是什麼

自信就是

自己的價值

我有什麼用

我有什麼本質

我有什麼特質

 

自信怎麼來

來於經驗

來於學習

來於斅

來於教學相長

 

從現在開始還來得及

確實

因為

終身學習

提升自己的本質

抬高自己的素質與氣質(未展現出來的本質叫素質,展現出來的本質叫氣質。)

自己卻驕而不傲

這就叫自信

子曰

十有五而志於學

《論語.子張9》 

子夏曰

君子有三變

望之儼然

即之也溫

聽其言也厲

因為

自信絕非等閒之物

氣→水火→草木→禽獸→義→人→善→信→美→大→聖→神(從心所欲不踰矩[易賾的即目的即自由])

 

註:

整個歐洲最富裕的德國,不只是在歐盟扮演領導的角色,德國的工業與品牌也是全球知名。

富裕的德國人相信,被嬌慣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長大後的社會適應能力差。

所以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應該學會吃苦耐勞,培養出他們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以及改變世界的本事。 

這樣的孩子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時,不會惶惑無助,而是自信堅強。

德國的孩子在長大後,都會離開父母去自闖一片天地。 讓他們體會其他國家生活,學會思考人生 。

所以在德國,每年都有一大批中小學生在假期的時間,萬里迢迢來到南美洲和非洲一些較為貧窮的國家。

他們不是出國旅遊,也不是勤工儉學,而是來過上一段艱苦的生活,在這項獨特的體驗活動中鍛鍊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

一切費用還要自費

付,是名副其實的自己掏錢「買苦吃」。

到一個貧窮的國家或地區生活,可以加深孩子對社會的了解,在貧與富的親身實踐體會中,認真思考人生,學會同情,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如今這已是德國城市孩子們成長中的一項必修課。 

因為如果孩子的品格教育不夠,讓孩子繼承萬貫家財不一定是好事。

德國的父母認為,如果讓年輕人輕易得到巨額財富,很可能會將他們推向墮落的深淵。

這就好像我們說的"富不過三"是一樣的道理,因為所有的苦都是第一代承受與經歷的,第二代開始生活改變,不用過苦日子,到了第三代更富裕了,所以就失去了面對困難的適應力,也不知道如何過苦日子。

所以很多依靠自己奮鬥成為富豪的德國企業家們,都紛紛表示不會把自己的財產全部留給子孫,而是將絕大部分甚至全部財產都捐給了社會慈善機構。

而且德國的子女們也對父母的這種做法表示敬佩和支持。

德國人深信:社會是一個整體,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尊重,只有懂得尊重別人的人,才配擁有尊嚴,整個社會氛圍才會和諧,人們生活才會愉快和安定。

有位華人男士去德國探親時,一次在遊覽漢堡動物園途中去了趟洗手間。當他出來時,被一位德國女士攔住問道:「可曾見到一個小男孩兒在裡面?」她說兒子進洗手間很久了,到現在還沒有出來。 

這位華人想起剛才確實聽到洗手間裡有聲音,於是回頭進去找,在洗手間最裡面的位置,他看見一個小男孩正在認真地修理水箱的拉杆。

這個男孩只有 12 歲左右,這位華人和孩子攀談後得知,原來是馬桶的拉杆突然失靈,沖不下水,男孩為了把自己用過的廁位沖乾淨,不把髒臭留給下一位,就自己動手修理。

這名德國的男孩認為,讓別人難受,有失自己的尊嚴。

台長: 楊冀華
人氣(6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