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2-08 04:00:00| 人氣4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詮釋與合法化危機- -讀懂書與誤讀〉及〈呈現、賦予及揭發本質〉

〈詮釋與合法化危機- -讀懂書與誤讀〉:

        由字而句而章而書的訓詁考據,由局部累積全體而不是由局部看全體,以作出歸納的基本概念,立將基本概念落實到原典的字句反復的衡斷印證,最後想見到思想家的性情、精神、問題、方法而對研究者的現實有意義……(《中國思想史論集》頁113-116)對古人的,古典的思想,常是通過某一解釋者的時代經驗,某一解釋者的個性思想,而只能發現其全內涵中的某一面,某一部分(《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篇》頁4)。(頁16。另,可參閱:傅偉勳著:《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 -哲學與宗教四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88.5.1出版。頁9-46:創造詮釋學的五個層次:實際說什麼的實謂、到底意思的意謂、可能蘊涵的蘊謂、應當為原思想家說什麼的當謂、必須踐行什麼的必謂。重點是:帕瑪詮釋學的六個現代定義︰聖經註釋的理論【最普遍的理解→詮釋隱含的意義】、一般文獻學方法論【理解作者的意思】、一切語言理解的科學【詮釋的基礎:理解】、人文科學的方法論基礎【理解人】、存在與存在理解的現象學【理解人的存在或語言- -海德格及高達美】、恢復與破壞偶象的詮釋系統把握神話與符號後面的意義【詮釋的規則、揭底的消解神話】。【氏著,嚴平譯:《詮釋學》,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初版,頁37。】案:《孫子兵法精要》的文字義、真義【作者的意思、作者真正的意思】與啟義。更有意義的是:意象言。【美與藝術、物人天、一以貫之:物者,本質也。人者,意與言也。天者,象也、仁也、和而不同的即超越即內在也。】詮釋學的真諦:正確的理解文本,適切的啟發詮釋者,進而知識論的傳予閱聽人。閱聽人和詮釋者的角色,隨時都可以互調,重點是理解且為正確的理解。因此,討論課與研討會的意義就呈現了,權利的傲慢與鬥爭亦由是起,起即成合法化的危機。因此,哈伯瑪斯的理想溝通情境,義意即由是彰顯,特忌李歐塔的詭計得逞。因為,詮釋的意義在此盡失。當然,不無小白兔誤闖叢林的意義,此卻是小白兔化成綿羊的最佳場所及機會。若否,詮釋者、主持人及承辦單位即化小白兔為大野狼的惡魔製造所。因此,學術叢林之惡,莫此為甚,慎甚矣。)由是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徐氏整體性形上學意義,乃同一性的異體,其卻無自覺。唯,由局部累積全體是邏輯組合,歷史文化傳統、價值情感、精神生命皆非此。又,我們如何掌握整體性、統一性呢?邏輯乎?結構乎?一元論乎?形上學乎?我乃以同一性的事實論來看待,特為老莊的混沌與渾沌,獨非莊子的開七竅渾沌死,乃孔朱孟的舉一三反下學上達眾物無不到吾心無不明的一以貫之終始條理。故,對自我的生命,經遏一番功夫加以開闢,因而使人的本心、本性,顯發出來,只有中國的孔孟系統,老莊系統,以及在中國才算成熟了的禪宗系統,才可以找到結果。只有在這種處所,才能發現心的主宰性,心的涵融性。由此而可以了解心的獨體性,與心的共感性、普遍性,乃是同時存在的。由此所開出的路,不僅是某一門學問,而是保證人類前途的路。(《徐復觀文存》頁78-79)唯,這是雜家的意義,應老莊而不應原儒,卻展現了學問的常識化。然而,其之本,乃辭去不與的和而不同基底也。這是說:只有在和而不同的意義下,方有雜家的意義、甚而黑格爾、馬克斯的正反合及矛盾統一,也只有在此才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無愚民的意義矣。又,全內涵中的某一面、部分,反意象言,更反人之視己如見肺肝然、萬物皆相見的常識意義,乃為民法意思表示的了解意義。就此,徐復觀先生,《中國藝術精神》您到底在說什麼?因為,物自身不可知,某一面、某一部分,那麼詮釋及溝通的基礎及意義是什麼呢?所以,使夾雜、混沌的生命,頓然發生了一種照明的作用,而使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方向,有一個主宰,成為人生的基本立足點。(《中國思想史論集》頁245)唯,此非頓然發生了一種照明的作用,實政正承諾德治的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習矣而不察焉,是謂民到于今受其賜的大同禮運見群龍無首吉從心所欲不踰矩、斐然不知裁非我二三子及吾與點也。因為,百世可知之因也。


〈呈現、賦予及揭發本質〉:

        把主觀生命的躍動,投射到某一客觀的事物上面去。借某一客觀事物的形相,把生命的躍動表現出來,這便是藝術作品.......藝術作品固然是訴之於人的感官,但感官對作者而言,只是第二義的。第一義的卻是作者未表現出來以前的生命的躍動。這種生命的躍動,假定與以反觀內照,使其停蓄在生命的內部,讓它從幽暗中澄汰出來,以形成晶瑩朗澈的內在世界,這即可用另一名詞稱之為作者的精神境界。中國從前有人說他寫竹只是為寫出自己胸中的逸氣,即是作者的精神境界……(《徐復觀文錄選粹》頁246) 審美是人格的投入,在審美活動中,作為第一義的人格境界愈深廣,對形相本質的發見力愈強,表現出來的形相世界便與人格世界兩相湊泊,作者的精神安住在其中,形相世界即是作者精神世界的象徵。(頁23)此段引文頗該反思,尤其是後段說明。因為,此已混淆了呈現、賦予及揭發本質,即混淆了從心所欲不踰矩的文質彬彬、賦予杞柳桮棬的本質而以杞柳創造桮棬及鑑賞珍藏桮棬。乃:前者是美與藝術自身、精神境界及自己胸中的逸氣,中者是生命的躍動表現出來及寫出自己胸中的逸氣,後者是《中國藝術精神》、形相本質的發見力及審美活動。蓋,此一精神境界或生命躍動,既非自然之物,亦非佛洛伊德及拉岡的斷裂主體,還非現實之物,仍非假設論證或實證之物,尚非恩典之物,更非頓悟之物,乃志學志應下學上達聖功之物。故,儒學。唯,其有先驗、可能、過程、歧出、反復、真實及無限的意義。先驗者,經典、聖賢、傳統及期許(理想人格及完美人格等)等。可能者,先驗成真或證成。過程者,先驗的可能過程也,意義即方法或知識論,傳統謂之工夫論及功夫論。功夫論乃未含知識意義的修養論、體驗及功夫(練武的功夫等),工夫論乃涵知識意義的功夫論。歧出者,自由、誘惑、懈惰或困阻等也。反復者,其出的返回及回復也。真實者,先驗、可能、過程、歧出及反復的真實也,即理想的實踐成真或自由成真的性德也。無限者,先驗、可能、過程、歧出、反復及真實的無限,尚是其之一以貫之的無限,更是仁本身或德。絕非藝術文學的世界、才是人類自身活動的世界,(《徐復觀文存》頁212)乃仁、禮、學的意義也。即:和而不同的仁本體與主體也,禮即仁的禮運也,學即仁與禮的人文動態。乃:庶人在禮中因學而識仁的呈現性德為士、仕或木鐸而世代的中國也。

台長: 楊冀華
人氣(4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