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7-03 18:00:00| 人氣1,99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傳播工具的性能對語文結構的影響】文藝與傳播重點摘要之十一

【傳播工具的性能對語文結構的影響】

1.        語文結構受傳播方式的密切影響。(頁156

2.        廣播所傳送的「東西」,可分成語文結構與音響結構兩部分。(頁157

3.        「語文結構音響化」首重字音。一反要求「字形正確」的傳統訓練,廣播作家在執筆時以「音」為第一考慮。幾乎,廣播作家應該假定他是在作曲,他選字造句是在排列聲音,他要排列得響亮、動聽,不發生誤解,並且能以字音擴展字義,產生默讀所趕不上的表現力。鍊字時的斟酌取捨,下面是幾項重要的守則:(頁158

4.        一、同音字的問題。同音字至少帶來兩個麻煩:一為混淆不清,輒生誤解,舉例如「視事、逝世」。另一個麻煩是,倘文句內有同音字密集,縱然意思聽得清楚,也不悅耳,舉例如「萬一晚上晚了就完了」。(頁158

5.        二、雙聲字和疊韻字的問題。這問題也分兩部分:一為容易弄錯,舉例如「甜」豆漿易誤為「鹹」豆漿。另一麻煩是不順口,不悅耳,如「一齊往西擠」。(頁158-159

6.        三、「啞」與「響」的問題。語文結構音響化時,應儘量使用聲音響亮的字,只要上下文許可,用「屢次」不如用「常常」。有些常用語只要稍稍顛倒一下,就比原來的說法響亮,如「來來去去」之於「去去來來」。語言有「選響去啞」的自然傾向,「今天」比「今日」響亮。(頁159

7.        單音與複音的問題。紙上的單字往往變為口中的複詞,語言自然而然的造出一些響亮順口的複音詞來代替原來的單字。複音詞的形成,或由於重疊(媽媽),或加語尾(石頭),或加形容詞(蒼蠅),或加解釋(螢火蟲),或用意義相似的字合組(行動)。(頁159

8.        由音響化的角度看,句是「音組」的配置。每一音組,讀時聯在一起,自成一個小節,和下面的字稍稍保持距離。說話吐音,照例把字音組合成許多小小的單位,組合如有錯誤,聽話的人就弄不清楚是什麼意思,即使仍然能夠知道那句話的意義,也覺得很不舒服。(頁159-160

9.        儘量把單字換成複詞,使音、義俱可同時點斷。(頁160

10.   音組聯綴而成句。這些文句既然是由一個人念給另一個人聽,自不宜太長。太長,念的人不能自然換氣,聽的人也不容易聽明白。廣播用的句子一般含有五、六個音組,專家相信,它不該超過十個字,這是人在一呼吸之間所能吐出的長度。為了造短句,不能不用短詞。但是,為了容易聽清楚,廣播又力避簡稱。(頁160

11.   成熟的廣播作家能拋開那為印刷術而存在的語文結構,另起爐灶,確能用簡潔可愛的短句寫層次分明的文章。此種短句,不是將習見的長句縮短或點斷,乃是根本上先將「意義」分解。(頁161

12.   長句化短,增加了名詞出現的次數,代名詞的使用,必須審慎。「張三打李四,李四去告狀,他請了個律師」,究竟是誰請了律師呢?馬拉松式的長句,由於各短句都包孕在一個主詞之下,關係分明,不易發生這樣的問題。(頁161

13.   在廣播中,無論語言或音響,都是隨時間以俱來,隨時間以俱滅,方生方死,事了無痕,它特別要求聽眾當它正在發生時能夠全神貫注。這一要求,對語文結構有很大的影響。(頁162

14.   理想的(廣播)結構式可以用三句話來說明:先引起聽眾的注意;使聽眾產生「預期」;予聽眾以「意外的」滿足。(頁162

15.   電視中的語文,以「簡約」為其特色,所以然之故,有下列數端:一、在大多數的情況下,聽話的人可以從螢光幕上看見發話人的口型。二、電視可以使用字幕,這樣,許多話可以不必再重複、解釋,即使那話很濃縮或很陌生。三、最重要的,當然還是圖象。既然視覺和聽覺平分秋色,甚或視重於聽,當然就有許多話不必再說,或有些話不必多說。(頁163-164

16.   簡與繁是文章的兩種風格。昔日的文評家們曾辯論其中一種是否較另一種為優,其實,這不是優劣問題,而是需要的問題。工業化社會需要簡約的語文,因為大家都很匆忙,而電視機上所映現的,正是匆匆的連綿不斷的過眼煙雲。簡約也含有省略的意味。(頁164

17.   有時候,廣播中的語文結構因使用「反復」的原則而顯得繁複。「反復」是一切聽覺文字共用的技法,由遠古的民謠到眼前的流行歌曲。各句往返迴折,大同小異,聽時容易明白、容易記住,因此,所有的聽覺文學都受「反復迴增法」的影響。(頁165

18.   電視語文的簡約,必須在白話的領域內完成,不需要從事「白話的文言化」。(頁166

19.   認為白話一定「費話」,有時不免近乎杞憂。白話有其思考路線與結構式,不一定是文言原句的「翻譯」或放大。(頁166

  【圖:王鼎鈞著,《文藝與傳播》,台北:三民。19742月初版一刷,200711月二版一刷。】

台長: 無名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