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10-15 07:55:01| 人氣8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國際人才布局 恐出現大斷層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聯合報社論..台灣趕得上TPP二號車嗎?
.聯合報黑白集.蔡英文不能拿半面國旗
.經濟日報社論.國際併購 台灣產業的新課題
.聯晚午後熱評.台灣國際人才布局 恐出現大斷層
.聯合報社論..台灣趕得上TPP二號車嗎?
.聯合報黑白集.蔡英文不能拿半面國旗
.經濟日報社論.國際併購 台灣產業的新課題
.聯晚午後熱評.台灣國際人才布局 恐出現大斷層






 

聯晚/台灣國際人才布局 恐出現大斷層

2015-10-14 15:04:04 聯合晚報 午後熱評

台灣高教人才荒問題湧現,一方面大學教師在未來五至十年將有1.2萬人陸續退休,另一方面博士生高學歷低度就業,以致願意出國留學或報考國內博士班的年輕人愈來愈少,兩個現象互相矛盾,也讓大學師資新陳代謝埋藏危機。

教授退休潮還有個隱憂,清大校長賀陳弘發現,以往教授大多是65歲屆齡才退休,但近年因擔心公保系統破產、月退俸會打折,提前申請退休的人數增加,如果此一趨勢任其發展,又會衍生世代正義問題。

台灣教授薪資水準不如歐美及亞洲主要競爭國家,但台灣教授退休後可享月退俸,也可到私校任教,一個人領兩份薪水,這是全世界獨有的退休制。因此可以合理推測,未來五到十年,私立大學為應付評鑑、提高師資水準,會禮聘國立大學退休教授;國立大學則因國外覓才不易,轉向私立大學挖角,形成公私立大學人才流動,年輕博士想謀大學教職,難上加難。

國內學術界人才新陳代謝不易,國際人才布局也出現大斷層。早期台灣學術與政治經濟發展,很大部分是靠歸國學人打根基;近年美國知名大學台籍教授、台灣留學生愈來愈少,大陸留學生成為美國一流名校外籍生主流,影響所及,東亞政治經濟研究領域,台灣的聲音不見了。

教育部也看到問題的嚴峻,開始選送拔尖的頂大學生,到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及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公費修讀博士,且鼓勵他們畢業後留在國外學術圈發展,這是人才國際戰略布局的亡羊補牢作法。

另外,教育部明年也要開始培養有國際經驗的本土博士,但這筆人才投資經費,不是教育部說了算,還要過得了立法院這一關。台灣選舉頻繁、藍綠對立嚴重,不管是退休制度改革、人才培育投資,都不能再等,台灣要找回國際競爭力,已經不能再繼續炒短線了。



經濟/國際併購 台灣產業的新課題

2015-10-15 01:46:0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來中國大陸積極展開海外併購,尤其是大陸紫光集團出手收購多家國際大廠,甚至挖角前南亞科技總經理高啟全,都是台灣產業界最關注的議題。

中國以國家力量展開國際併購,相對來看台灣則只有少數零星的布局,導致兩岸產業發展格局與前景出現明顯落差,也是近來紅色供應鏈崛起過程中,最令台灣擔憂之處。

合併收購之所以會出現,通常是企業無法再靠自身力量有機成長時,便需要透過併購推動進一步成長。不過,檢討台灣過去的產業發展,無論國內或國際的併購活動都相對很少,台灣許多產業都發展得相當早,為何在當前風起雲湧的國際併購潮中,卻只能當一位旁觀者?

細究原因可能有幾個,一是過去台灣企業有多次海外併購失敗經驗,讓企業主裹足不前,第二是政府支持力量不足,沒有政治支援做為後盾,第三則是台灣內需市場小,難以支撐收購後的成長,第四是資本市場給予科技股的本益比普遍較低,海外收購成本較其他國家高。

在這幾項因素中,第一項導致CEO怯於進行跨國併購與營運,心理因素影響較大,至於第二、三項則是台灣小國寡民,內需市場不大,難以與大國相比,在產業競爭已成為國與國的競賽下,台灣企業較難取得海外收購的優勢條件。

至於最後一項因素則是現實層面的問題,由於台灣科技股目前本益比都在10至15之間,大陸則普遍在50以上,因此,若以換股方式進行收購,台灣企業要花的成本將達到大陸同業的四至五倍。台灣資本市場低迷,股價本益比偏低,甚至成為近來大陸業者反向收購台灣高科業的主因。

不過,除了前述四項負面因素外,台灣企業也並非完全沒有正面優勢。事實上,台灣企業幾乎在每項領域都發展得更早更成熟,不論人才、國際化經驗與資金實力都已有相當累積,在國際併購的經驗與學到的教訓也更豐富,如果能夠在過去的基礎上加緊併購腳步,兩岸的實力差距不至於那麼容易被拉近。

在資金實力上,台灣也不如想像中弱勢。根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所有上市公司盈餘總額超過9,000億元,累計帳上現金更高達5.9兆元;排名前20名的企業,現金部位至少都在500億元以上,台灣企業並非沒有錢做海外併購,重點還是在於CEO有沒有將併購視為重要策略布局並確實貫徹執行。

此外,即使大家普遍認為台灣內需市場太小的問題,其實這個觀點也不見得正確。例如在全球影響力日益重要的製造4.0趨勢上,台商不論從傳統產業到科技產業,都掌握了全球絕大多數的製造工廠,因此以製造4.0的「內需市場」來說,台灣其實是擁有最多資源與商機的大國,只要好好耕耘,絕對可以在這個大趨勢中取到一席之地。

對台灣產業界來說,除了政府行政效率及產業政策等問題無解以外,在其他負面因素中,都仍然可以找到正面的元素與力量,尤其是在最重要的心理因素上,企業經營者若擁有更大的經營格局與願景,以及突破困境的決心與毅力,必然看到的都是機會而非限制。近年來台灣也有不少企業如鴻海、聯發科、台達電、研華等,傳統產業也有友嘉、上銀等,抓緊機會展開多方收購行動,藉以補強本身的不足,也足以做為台灣企業的表率。

近日戴爾電腦宣布以670億美元併購資料儲存大廠EMC,再度創下科技史上最大的併購案,戴爾與宏碁、華碩同為老牌電腦公司,如今透過股票私有化後進行重大整併工程,也是期待復出後可以有一番全新面貌。

合併收購不僅為全球資訊產業帶來革命性衝擊,對於如今陷入苦戰的台灣資訊業,更是一門值得好好琢磨的新修為。



 

聯合/蔡英文不能拿半面國旗

2015-10-15 01:46:0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在國慶典禮上,蔡英文唱國歌跳過「吾黨」二字。國民黨立委吳育昇批評說,以後蔡英文乾脆拿半面國旗好了。

對照蔡英文,柯文哲在國慶日穿了一件胸口有國旗圖案的T恤,且記者稱他在升旗典禮中「精神抖擻地將國歌及國旗歌全部唱完」。有人問他,為何不跳過「吾黨所宗」?柯P說:「沒有改之前還是國歌。」柯P的坦直,與蔡英文的矯揉造作,由此可見。

國歌原是國民黨的黨歌;「吾黨」二字,確實突兀。但此歌既唱了幾十年,「黨」字其實也有「鄉黨同儕」的意味,不必拘泥。即使仍將此「黨」視為國民黨的「黨」,也是記憶這個國家是由一群黨人推翻滿清所創建的民國,不是嗎?

法國國歌《馬賽曲》,在一七九二年問世,原名《萊茵軍團戰歌》,歌詞有「你看暴君正在對著我們,舉起滿是鮮血的旗幟」等語,後來曾被拿破崙皇帝等人三度廢止,但現仍維持國歌地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則是一九三五年問世的《義勇軍進行曲》,為當年東北抗日歌曲,後來傳唱全國。歌詞末句是「冒著敵人的砲火,前進!」,一度被改為「高舉毛澤東旗幟,前進!」現又改回原詞。

上述三例,一是黨歌,一是軍團歌,一是義勇軍歌。皆是由團歌改成國歌,歌詞雖皆過時,但精神仍可創新傳承。

蔡英文唱國歌跳過兩個字,但她不可能在半面國旗下重返執政。正如她宣示「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推動論」,即無可能不承認「憲法一中/一國兩區/一中各表」。亦如她若不承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即無可能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




 

聯合/台灣趕得上TPP二號車嗎?

2015-10-15 01:46:0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經過五年談判,包含美、日在內的亞太地區十二個國家(美、日、澳、紐、星、馬、越、汶、智、秘、加、墨),完成了「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談判。國發會主委杜紫軍認為,台灣非加入TPP不可;民進黨也宣稱,蔡英文若執政,推動加入TPP可以「無縫接軌」。然而,台灣能否如願加入,有重重難關要過。

TPP受到重視的原因有三:第一,TPP成員國經濟規模很大,占了全球經濟產值的卅八%,超過歐盟的廿五%,成為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而且,包括消費能力、技術領先程度、吸引外資及對外投資能力等各方面,也都是世界第一。尤其,TPP對於數位貿易、電子商務等所謂「新世代」貿易行為,均訂出新的規範,可能逐漸成為未來世界貿易的新典範,當然受到注目。

第二,是TPP的目的與野心與過去的自貿區不同。傳統自貿區是以消除邊境的關稅及投資障礙為主,強調提升本國產品在國外的競爭力。TPP則更進一步,要消除會員國對於原料、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移動的障礙及成本,使得各國彼此間的供應鏈及合作關係更加緊密、也更有效率。因此,在協定有很多深入各國內部的法規透明、公營事業改革要求,也有中小企業與競爭力提升專章。如此,不僅要有利於成員國間的貿易投資成長,也有助於會員國對全球經濟競爭力的提升。

第三,是對「非成員國」的衝擊。以原本就是亞太供應鏈一分子的台灣為例,若無法搭上TPP這班列車,不但出口至美、日等主要市場的貿易可能受到影響,更嚴重的是產業合作與供應關係將受到挑戰,企業可能加速外移至TPP國家,而且經濟將因改革緩慢而導致競爭力衰退、外人投資持續落後,而陷入困境。

由於TPP會員國間彼此的產業強弱項目不一,再加上經濟整合的義務深入境內各層面,觸及如專利藥/學名藥保護、健保核價及資料傳輸等敏感議題(台灣還有美豬美牛問題!),談判起來當然非常困難。僅在最傳統的關稅及投資限制消除的問題上,例如,日本想要打入各國的汽車市場,美、澳則要日本擴大開放稻米及豬牛肉;越南要求美國給成衣零關稅待遇,美國也期待越南對外人投資繼續鬆綁。十二國都有利益、也有衝擊,在得失之間,需要有強烈的決心才能突破。這種決心的展現,也是TPP完成談判的亮點。

尤其,諸如強化對專利藥、著作權的保護,對資料傳輸的鬆綁,到公營事業的規範及投資開放等,明顯都是向美國、日本等領先群國家傾斜;也因此,對於像馬來西亞、越南等國而言,可能就要在短期內付出代價「強迫升級」,以追求長期競爭力的強化。簡單地說,各國決定是否參加TPP,其決策考量永遠在尋求「整體、長期」的利益,而不是個別議題的輸贏。同時,政府必須提出有效的對策,協助那些為成就「整體利益」而可能受到衝擊的企業、勞工及經濟弱勢族群。

對台灣而言,能否在明年下半年搭上「TPP二號車」,事關至鉅。問題是,台灣內部是否能達成上車的共識,以及是否買得起這張車票,則仍未可知。事實上,真正的挑戰只有一個:在有利有弊的情況下,政府是否有能力說服台灣產業及社會,為了追求TPP帶來的長期利益,大家願意付出一定的代價和成本。

時機不巧,就在我們需要拿出強烈政治決心的時候,台灣卻遇上政治黑暗期。目前台灣的政治已全面進入選舉模式,在選舉模式下,任何可能衝擊經濟弱勢族群以達成「整體利益」的議題,沒有任何政黨膽敢觸碰。此外,從明年一月十六日總統大選過後,到五二○新政府就職前,政府又進入漫長的「看守期」;而看守內閣的特徵,絕不在展現強烈政治決心,而是低調再低調。更何況,五二○新政府上任後,至少還需要好幾個月的磨合期,才能真正掌握情況。

TPP這班車,還有韓國、菲律賓等國在排隊,時間到了,列車就會開走。那麼,綁手綁腳的台灣能否趕得上車子,實在令人憂心!




台長: 股台
人氣(8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數位資訊(科技、網路、通訊、家電) | 個人分類: udn.社論 |
此分類下一篇:聽到掌聲了嗎?
此分類上一篇:非合意收購規範 須更明確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