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失落的高三學習 會讓高中教育坍塌
2015-09-28 01:40:1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多個教育團體發起連署,要求學測延後至五、六月舉行,以顧及高中三年完整學習,並要求入學制度朝「考試分發為主,甄選入學為輔」調整;由於台大校長楊泮池等上百名大學教授參與連署,備受矚目。這項呼籲不僅再度掀大學入學制度改革爭辯,也掀開高三學習名存實亡的窘境。
目前大學入學制度的設計期程,讓三年制的高中快要變成「二年制」了。學測在高三寒假前後舉行,範圍只包括高一、高二課程;高三生上學期拚學測,下學期忙甄選,高三課往往有名無實。俟甄選放榜,上榜者根本無心於課堂,落榜或不滿意者則轉攻指考,形成「一個教室,兩個世界」的景象。越來越多學生只讀了兩年高中,就準備當大學新鮮人了。
教育部和大考中心、招聯會及各高中研議改善之道。短期方案,是讓大學各校系針對高三下成績太差的錄取生補救教學;中程方案,自民國一○七年起學測國、英加考高三上學期課程;長期改革,則包括學測是否延後到六月,是否和指考「兩試合一」等。最後的結論,應會在一○七年配合十二年國教課綱完成升學制度調整公告,一一○年上路。
這波大考改革的戰火,明顯混雜著現實考量與觀念衝突的拉鋸。
首先,是少子化衝擊下的大學,利用制度優勢或招生策略爭搶學生。目前是「先甄選、後指考」,且甄選生名額逐年提高,有些大學擴大篩檢、甚至藉由面試時間等方式「卡住」學生,許多學生則不願忍受苦讀煎熬及指考風險而接受。在這種情況下,比起固守指考名額的台大,以甄選為主的清大在招生市場上顯得更具優勢,部分科系篩選門檻甚至超越台大。當頂尖大學招生已然如此,其他大學的生存競爭更是激烈。
其次,是社會對聯考制度的眷戀。多元入學制度一直無法排除多錢入學、期程繁複、階級固化、城鄉差距等質疑,因此,恢復聯考之聲也從未止息。這次大考改革連署,雖不否定繁星推薦照顧偏鄉弱勢的初衷,也同意個人申請能提供學生多元能力的表現機會,卻認為升學亂象頻傳就是「類聯考」的分發名額劇減所致,因此回頭主張「考試分發為主,甄選入學為輔」。
大學爭搶學生,具有爭排名、生存壓力的現實考量;家長對聯考的鄉愁,則反映社會對於多元公平與適性選才的觀念衝突。這些現實與觀念矛盾交錯的結果,也犧牲了孩子的多元適性和完整的高中教育。
例如,「甄選派」強調甄選生大學成績較好、休學比率較少,這固是事實;但該問的是,有些甄選生率爾休學,那麼備審資料對該系的認識、面試表現的熱情,難道都是假裝的?此外,學測與甄選程序掏空了高三的學習,又豈是多元適性之本意?又如,「指考派」批評「多元入學」變成「多錢入學」,阻斷偏鄉翻轉與弱勢翻身的機會,這是事實;但不論指考或甄選,皆是高社經地位學生佔盡優勢,這也是事實。而指考生海填志願,按落點分發,談不上多元適性;如果再唯成績是論,扭曲的就不只是高三的課程,而是整個高中的學習生涯了。
對許多甄選生來說,高三的課堂學習甚至連雞肋都談不上;對許多指考生而言,高三生涯則只剩下補習、複習、模擬考壓縮的片段講義。事實上,高三課程本來就是為了進大學的預備而設計,部分進階內容更提供提前修習大學課程之用。因此,學生棄高三課程如敝屣,卻在上大學後繼續進補習班,或到大學再作補救,根本是本末倒置。
鼓勵學生自由思考與探索,當然很理想,但這不應該是放牛吃草,而應納入課程規劃。例如十二年國教課綱的彈性學習與校訂課程規劃,的確存在這樣的空間。在此之前,站在教育立場,總不能告訴孩子,所謂課綱與課程只是雲端文書罷了。
失落的高三學習,會讓高中教育坍塌。不只高三課程,整個高中三年的完整學習,都不應被掏空。延後學測時間,不使三年制高中壓縮成二年制;甄選與指考比例平衡,以免窄化高中三年完整的多元學習。教育是本質面的樹人工程,甄試分發則是技術面的分流工作,如何避免技術壓倒本質,是改革的核心思維。
聯合/吳宗憲酸出的真相
2015-09-28 01:40:1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吳宗憲在金鐘獎大鳴大放,遍數電視亂象,成了典禮亮點。儘管他因評審否定綜藝節目而帶有些情緒,但談到「有了彩色電視後就沒黑白」、「女神比宅男多」、「開放一五八所大學才叫老百姓趕快生小孩」等怪象,皆擊中要害而引起掌聲。
吳宗憲酸出的真相,不只是電視綜藝圈的問題,也反映了整個媒體生態和社會的集體心理困境。以電視而言,人們所見的問題包括:第一,更多人加入競爭,但營收和創意並沒有變大;第二,入行的門檻普遍降低,產出的節目品質也變差;第三,觀眾的頻道選擇看似變多,多數卻俗不可耐,讓人看不下去;第四,比起鄰近國家,台灣的電視產業無論質與量都在下降,卻束手無策。
說穿了,上述問題的根源,大抵是伴隨著「台式民主」及「台式多元」的迷思而來。為了打破壟斷,因此所有門檻皆須撤除,阿貓阿狗都可以進來;為了標榜多元,任何行業不論雅俗都可以設台開播,所以每天有人在節目中為你算命,半夜打開電視仍有人在誦經;也為了凸顯台式民主,所以政府成立了NCC來管理電子傳播,但對低落的品質卻一籌莫展,爛節目照開不誤。
台式的多元便是如此:只問量,不管質;只會開,不會管;只管市場的瓜分,卻不顧市場的拓展和超越。於是,過度飽和的市場餵不飽饑餓的眾人,觀眾也因收看太多營養不良的節目而變得癡呆。
不只電視如此,當年民營銀行一夕大開放,後來形成上兆的呆帳要靠政府編列預算及降稅打消;而五專職校競相升格為大學造成的高教過剩,至今還不知如何收場。女神比宅男多,呆帳比資產多,大學比學生多,都是台灣多元民主的特產。
經濟/歐習會能改變美中經濟關係嗎?
2015-09-28 01:40:1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歐習會」上周在華府舉行,自習近平就任中國國家主席後,中美兩國元首從2013年加州莊園會晤、2014年北京瀛台會晤到這次華盛頓會晤,其間兩國在全球外交、軍事、經濟各領域的角力愈演愈烈,檯面檯下你來我往,暗潮洶湧,所以,各方對習近平這次訪美高度關注,希望「歐習會」至少能為近來雙方日益升高的衝突降溫,進而攜手合作以穩定全球經濟金融情勢。
近年美中關係日趨緊張,根源在於中國快速崛起,和美國競逐全球龍頭地位,並試圖以「新型大國關係」重新定位雙方互動,但「一山不容二虎」是自古不移的道理,美中關係注定是勾心鬥角,競爭衝突大於互利合作。
習近平訪美之前,大陸經濟遇到逆風,股市狂跌,人民幣驟貶更引發全球憂慮,對照之下,美國經濟在全球一枝獨秀,強勢美元更彰顯國力再興,中國底氣不足,習近平亦擺低姿態,官方刻意定調訪美行是「增信釋疑」之旅,在這樣的氛圍下,「歐習會」雖如預料難有重大突破,但成果還算差強人意。
當前美中最分歧、敏感的議題,是雙方互相指責對方的網路攻擊及駭客問題,以及在南海、東海的主權爭議和衝突。對此,儘管雙方仍各有堅持,但「歐習會」也達成以建設性方式管控分歧的共識,包括:建立新的高階層網路對話機制,承諾雙方都不支持網路間諜行為,同意共同打擊網路犯罪;建立軍機空中遭遇防止衝突的準則及相關機制,以避免南海撞機事件重演及防止可能的軍事衝突。
在經濟議題方面,習近平此行可說達到一定的釋疑效果,「歐習會」也達成不少具體共識。美國原本期待習近平是繼鄧小平之後,致力於經濟改革,讓中國市場對世界開放的強勢領導人,但是,隨著大陸經濟放緩,北京推動改革步伐讓很多美國企業界人士大失所望,近來連串反市場化的救市行動和人民幣驟貶,更增添中國經濟走回頭路的疑慮。
為釋眾疑,習近平於訪美首站西雅圖出席由中美兩國科技龍頭企業共襄盛舉、號稱「2.4兆美元會議」的「中美互聯網論壇」,在發表演講時強調,將義無反顧推進改革,堅定不移堅持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中國經濟增長仍將強勁;反對搞貨幣競爭性貶值,反對打貨幣戰,也不會壓低人民幣匯率刺激出口,不必過分擔憂大陸外匯儲備有所增減。
「歐習會」經濟成果也有很多亮點,包括:雙方共同發表減碳排放宣言,將攜手確保今年巴黎氣候變化大會成功;未來三年,中美兩國互派5萬留學生到對方學習;推動「百萬強」計畫,2020年前中國將派教師協助100萬美國學生學中文;2016年將舉辦「美中旅遊年」;中國與波音簽約採購300架飛機,波音則是到中國設組裝廠。至於雙方視為最重要的經濟議題中美投資協定(BIT),雖未取得突破性進展,但雙方同意加快推進談判,就有爭議的負面清單及早取得共識。
當然,若期待「歐習會」能夠改變美中關係的結構性難題,並不切實際,但歐習會後雙方衝突的暫時緩和及經濟互動及決策重回正軌,是可以預期的。如無意外,在今年底之前人民幣匯率不致有大幅波動;美國聯準會顧慮減少,在12月前升息的可能性很高。就中長期來看,美中作為全球前兩大經濟體,雙方都沒有為爭龍頭地位而兩敗俱傷的本錢,惟有屏棄本位和成見,在重建全球經濟金融秩序及建立市場規則上,加強合作,才能互利雙贏,也才是世界之福。
美中關係和兩岸關係是台灣經濟的基石,若拋開一中原則及九二共識爭議,台灣可以作為兩大經濟體互動的最佳潤滑劑,從這個角度切入,美中台三方關係可以有更多的開拓空間及可期待的合作願景。
聯晚/誰讓國民黨鬼打牆?
2015-09-27 14:58:23 聯合晚報 午後熱評
明年總統、立委二合一選戰打到現在,國民黨最可悲的,不是選情低迷到無以復加,而是國民黨上下似乎都把自己密封在時空膠囊裡。翻開報紙,「換不換柱」、「朱立倫王金平要不要出馬」,幾個月前的議題一如今日。
站在洪秀柱的角度,自己是國民黨正式提名,自然而然應該獲得上下一心的支持;她強,國民黨就強,所以沒有換柱問題。現在國民黨想換掉她,她充滿委屈,因為她是為黨承擔。
至於想要換柱者,則認為洪秀柱的路線偏離主流民意,選戰風格也不討喜,不但拖垮國民黨總統選情,連立委都跟著遭殃,若不換人,不但總統寶座沒了,立委選舉也會跟著雪崩。
這兩種說法,很難說誰對誰錯。也正因為如此,雙方不但無法說服對方,裂痕反而越來越大。國民黨從上到下,從黨到洪秀柱,也只能像鬼打牆一樣陷在相同的議題裡,一天一天上演相同戲碼。
但不管哪一方,都應該跳脫自己立場更進一步看。洪秀柱應該思考的是:政治是一種志業,雖說初選時同額選舉,畢竟沒人逼她出來。既然出來,就必須為自己的成敗負責,更為全黨的成敗負責,怪罪別人不輔選、不支持,應該先想想為什麼國民黨內把她當毒藥,黨外把她當笑話。
至於想「換柱」者,更應該想想。真的「換柱」,替代方案是什麼?改提王金平,結果會更好嗎?朱立倫主席親征,幾個月前沒成真,現在就沒問題了嗎?真的要換柱,就不要搞小動作,大大方方提出人選,讓人民看看,是不是真的更好。
電影「今天暫時停止」,自私、自大、刻薄的男主角被困在「土撥鼠節」,被迫必須重複同一天。國民黨似乎也在上演自己版本的「今天暫時停止」。不同的是,男主角經過成千上百次的重複,領略人生的真諦是「分享和付出」,國民黨版的「今天暫時停止」呢?除了每個人的自私自利,還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