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慢好幾拍才公開問題車數量也就罷了,令人不解的是,福斯至今沒有說明是誰授意造假。該集團23日宣布執行長溫特康辭職時說,他對造假行徑不知情,但若說沒有其他主管核准以軟體作弊,恐怕也沒人相信。
企業主管應把持住心中道德那把尺,莫因利益昏了頭,否則個人離職事小,破壞公司形象、影響其他同仁飯碗比較嚴重,如果是國際大企業,不法行為更會傷害國家。福斯和德國要為弊案付出多少代價、要多久才能修復聲譽,有待時間證明。
美國環保署讓汽車廠自行測試廢氣、油耗後申報(只抽測少數車輛),讓福斯有可乘之機,不過,這次事件仍有可供借鏡之處:主管單位對所有產品、工廠排放的檢驗務求嚴格徹底,才能保障全民和環境的健康,若無法確實把關,將造成民眾、廠商與政府三輸的局面。
2015-09-26 02:54:3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記得2003年Ifo經濟研究院院長H.W. Sinn在年度「德國演說」中指出,面對國內成長停滯、企業陷入危機,商家破產頻傳、失業情勢嚴峻,公開稱德國為「歐洲經濟病夫(sick man of Europe)」。德國在2006年之前的十年(1996-2005年)平均經濟成長率為1.28%,除了低於義大利的1.36%外,與法國的2.23%、英國2.86%差距更大。
但就在2005年11月梅克爾總理上台後,勵精圖治,除了提出第一次德國國家跨部會的高科技戰略外,並大幅鬆綁勞動市場。2007年,德國首度超越美國,成為全世界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出口國;2005年德國失業率為11.5%,高出整體歐元區7%達4.5個百分點;如今,當歐元區失業率還高掛在11%時,德國失業率已降至4.7%。
德國能源消耗居世界第六位,但為了安全、為了履行京都議定書及其他環保約定,毅然決定於2021年將所有核電廠除役,並大力發展再生能源;另外,當大家還在質疑德國對於南歐諸國苛刻的撙節要求時,德國卻展現人道勇氣大規模接納敘利亞難民,幾乎把過去財政盈餘用於救濟難民。德國雖然不在G2之列,但足以堪稱是偉大國家,這是德國十年傳奇。
在這十年間,德國福斯汽車集團的發展也是傳奇。2005年的福斯,營收為952.7億歐元,員工34.5萬,靠著併購擴張,現在旗下品牌,除了福斯外,還包含奧迪、保時捷、斯科達(Skoda)等十幾個,2014年總營收到達2,020億歐元,全球員工超過60萬人,不僅是德國第一大企業,甚至在今年上半年還擠下豐田汽車,成為全球第一大車廠,而這也是所有車廠夢寐以求的目標。但就在攀上世界第一後,卻被美國環保署(EPA)戳破,福斯在美國銷售的柴油車利用特殊軟體,讓車輛進行廢氣檢驗時,即啟動控制來改善廢氣排放效率。這樣的造假,不僅馬上面臨美國180億美元的罰款,也讓福斯股價在兩天內下跌近三成,未來還可能面對其他銷售地區的裁罰。
福斯汽車過去之所以受大眾喜愛,就是在德文裡Volkswagen便是大眾的意思,有著樸實、穩當、安全及平價的意涵,但此次造假,卻是因為柴油車在啟動廢氣排放控制裝置後,會影響效能表現,而刻意在非檢驗時,關閉排放控制。這也就是說,福斯不是為了節省成本,而是誤導消費者,買福斯柴油車,不僅省油,同時也能兼顧環保及性能。事實上,當福斯開始強調性能,福斯再也不大眾了,所以我們可以發現福斯汽車價格,也不再那麼親民,因此它也擁有高級車的性能;更糟的是,福斯高層真以為可以永久欺瞞消費者嗎?這樣的現象,到底是單一事件,還是德國工藝精神淪喪的開始?
2008年起,全球汽車廠幾波興替,先是美國三大汽車廠,因為金融海嘯及錯估油價趨勢,未能儘早開發節能汽車,而讓出全球第一寶座;豐田汽車也曾輕忽汽車生產模式的改變,發生汽車油門踏板瑕疵事件,被迫召回230萬汽車,損失達20億美元。這些看似疏忽,但真正的致命傷是對於未來產業需求及發展型態的判斷偏誤所致。
福斯為了性能而造假,終究會付出代價,但大家更關心的是,德國傳奇是否為因此中斷?甚至被顛覆?另外,更值得探討的是,「性能」真是未來汽車銷售的決戰關鍵嗎?恐怕未必,記得資訊產業競爭期間,也一直有電腦系統穩定度及性能之爭,結果最後通通被行動裝置整合掉,現在,我們不是也看到許多新興汽車廠,一直嘗試透過物聯網等與汽車整合,當智慧汽車時代來臨,性能的訴求將只留在特定市場而已,如果福斯看不清這一點,恐怕危機還不只於此。
聯合/「新南向」不能只是為逃避面對大陸
2015-09-26 02:54:3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宣布,若重返執政將推動「新南向」政策,強化對東協及印度的多元夥伴關係。理論上,外交、經貿追求多元與分散,當然是正確的作法;然而,就國家整體戰略和實務看,高談新「南向」支線的開展,卻避談積重日深的「西向」主軸要如何因應調整,則顯然是避重就輕,察秋毫而不見輿薪。
不想或不知如何面對中國大陸的時候,就把臉別過去,轉而談「南向」,「戒急用忍」時代的李登輝如此,「一邊一國」的陳水扁如此,今天的蔡英文也只能跟進。唯一不同的是,蔡英文把原來李、扁時代僅南望東南亞的「南向」,又推向更遠一點的印度;因此,她自命這就是「新南向」政策。但就思維本質而論,新南向和舊南向其實沒有太大差別,因為他們都假裝自己的全球化地圖上沒有西邊的中國大陸,只有南邊的亞洲。
從上個世紀九○年代以來,我國政府為了防止台商對外投資過度集中在大陸,先後推動過三次「南向政策」,鼓勵企業前進東南亞。第一次是在一九九四到九六年,將泰、馬、印、菲、星、越、汶等七國列為對象;第二次在一九九七至九九年,加入了澳、紐、寮、緬、柬五國;第三次則在二○○○到二○○三年,因應我國加入世貿組織(WTO)及「東協加三(中日韓)」的形成,再度強調南向。
檢視這三次「南向」政策的執行成果,無可諱言,都是以失敗收場。其中前兩次在李登輝任內,在九五到九六年間曾經略有斬獲,台商投資泰國、印尼、越南三國的比重明顯增加;遺憾的是,遇到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及九八年印尼排華事件的摧折,許多投資人鎩羽而歸,台商自此便視南向為畏途。
第三次南向政策,則是在陳水扁執政初期延續李登輝的政策,旨在支撐其「一邊一國」、「烽火外交」的強硬外交路線。然而,這也終於不敵中國大陸加速開放及提高外資優惠的磁吸效應,台商遂絡繹踏上了西進之路。陳水扁任內八年,台灣對陸港的出口依存度從原先的不到兩成提高到四成,正是南向失敗的鐵證。其間,前副總統呂秀蓮二○○二年還上演了一次出入印尼的「祕密外交」,以購買印尼天然氣為由出訪,但沿途一路受阻,不知何以為繼,甚至一度受困於雅加達機場貴賓室內不得入境。如此犧牲形象的困頓之旅,儘管副元首踏上了印尼,終究不過是一場失敗的外交衝撞,「南向」政策演成這樣的奇襲戲碼,如何能有所成?
我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在此回顧先前三次南向政策的失敗,目的不是在潑民進黨的冷水,而是要提醒蔡英文或其他未來的國家領導人不要再重蹈類似覆轍。目前,台灣的經貿過度依賴中國大陸市場的現象,必須儘快設法調整矯正,以免越陷越深以致生存命脈操之於人。然而,要調整及矯治目前的偏倚,若只是天馬行空地喊出「新南向」,卻不能在外交與經貿、理想與現實、目標與手段之間妥善拿捏,進行有謀略、有步驟的落子布局,並謹慎據以執行,恐怕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簡單地說,我們對蔡英文的「新南向」有三點建議:第一,基於發展程度、市場規模、便利性及安全性的差異,「南向」和「西進」是兩條互補的路線,而不是平行或彼此替代的政策;畢竟,光靠南向,無法填補台灣經濟發展所需的動力。第二,經貿和外交是兩個環環相扣的工作,前者靠的是勇敢開創,後者靠的謹慎從事;在南向拓展中,兩者均不可或缺。如果仍存有扁政府時代的烽火或衝撞心態,在東南亞及印度勢必碰壁,因為你敵不過中共的外交攻勢。看呂秀蓮在印尼碰壁的窘狀即可想知。第三,蔡英文和民進黨這兩年挑起的「反中」、「仇中」氛圍必須先設法降溫,才有可能在「西進」和「南向」之間取得更佳的戰略平衡。包括如何參與「亞投行」的活動,如何設法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爭取到台灣企業可以參與的機會,其實都和「南向」息息相關,無可逃避。
當台灣人民第四度聽到「南向」的號角吹起,就算還聽得進去,恐怕也是半信半疑居多。我們只能希望,幾年後檢驗其成效時,不會看到西進、南向兩線雙雙潰敗。
聯合/柯文哲「最有感」的施政
2015-09-26 02:54:3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柯文哲一個月來在游泳池裡躲沙魚,結果是:戴季全辭去悠遊卡公司所有職務,發言人林筱淇也跟著辭職。
記者問柯文哲,就任以來哪一項施政「最有感」?柯市長說:「我也不知道。」答案其實已經揭曉,AV女優悠遊卡無疑就是柯就任十個月「最有感」的施政。
而且,這個最有感,是從十個月前將柯視為「閃亮新星」的最有感,變成「急速落漆」的最有感。AV事件不但使柯文哲「清新/開放/透明」的形象快速破滅,變成了「說謊/黑箱/護短」,且其後續危機處理的一錯再錯,尤其匪夷所思。
柯文哲必須警覺,此一事件的效應並不僅限於這場風波。因為,這場「最有感」的演出,使人們對柯文哲及其團隊所有的語言、邏輯、思想、風格、操作,皆開始重新理解與解讀。真面目已現,人們不可能再用十個月前的那種充滿期待的心思,來看柯文哲及其團隊。
柯文哲落漆的速度令人驚駭。市長室專員邱昱凱被爆向兵役局「喬替代役」曝光而火速請辭,因漂流木差點被「拔掉」的警官已證實是冤枉,天母公宅跳票,萬華青年公宅流標,聲稱減債六十六億遭抓包,哪裡拍桌、哪裡道歉,五大弊案熄火……。這些不斷脫落的色塊,已使柯文哲的政治肖像出現龜裂斑剝。
柯文哲若知反省,應從心態上止血,而不能只講究躲沙魚的技巧。柯夫人陳佩琪談波卡:不過就是兩張圖片而已,你覺得觀感不好就不要買,覺得沒差就去買。這種語言,就是在餵沙魚。
大巨蛋工地是柯文哲另一「最有感」的施政。人們看到那風吹雨打不斷鏽蝕的裸露鋼筋,會「最有感」於柯文哲的正義宣示,抑或官僚政治的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