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登革熱防疫不能再分南北
.聯合報黑白集.馬李連郝宋蔡
.經濟日報社論.救經濟須先穩信心
.聯晚午後熱評.柱姐出關 國民黨已無懸念?
.聯合報社論..登革熱防疫不能再分南北
.聯合報黑白集.馬李連郝宋蔡
.經濟日報社論.救經濟須先穩信心
.聯晚午後熱評.柱姐出關 國民黨已無懸念?
經濟/救經濟須先穩信心
2015-09-08 01:21:3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縱使金融海嘯爆發至今達7年之久,當年位處震央的美國也脫離泥淖,正邁開穩健復甦的步伐;台灣卻似乎從未走出這場噩夢,且愈陷愈深,昨天公布的8月出口再度出現大幅衰退,今年已經連七衰。經濟數據總是不如預期,引發諸如轉型不順、紅色供應鏈、經濟政策失當等悲觀論述接連上場,讓各界對台灣經濟的未來陷入集體焦慮。
仔細回想,過去幾年台灣經濟的凋敝,雖有國際環境和中國積極發展進口替代帶來的衝擊,但有更大一部分是各界對我們生活的寶島失去信心所致。因為,當個人與廠商對經濟前景失去信心時,就會減少支出、增加儲蓄,造成有效需求不足,而集體性的節儉又讓經濟面臨逆風,坐實悲觀的看法。再加上缺乏信心的社會日漸消磨掉大多數人的進取心,導致面臨產業結構轉型之際,竟喪失能量。於是,便周而復始的自我實現悲觀預期,讓經濟陷入具有回饋迴路(feedback loop)特質的惡性循環,促使經濟進入難以衡量的不穩定狀態。
要在陷入惡性循環後,重建民眾信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要有一位可凝聚人心的領導者掌舵之外,更需要有具體且合宜的經濟政策航向,才可能擺脫這種局面。尤其是金融海嘯後的長年低利率環境,理應刺激投資擴張,但卻未發生,表示信心匱乏已影響價格機能對經濟運作的支撐功能。深諳惡性循環之害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R. Shiller)建議,此時應擴大政府「投資」,以扭轉此一失靈的局面。
席勒所謂擴大政府支出並非漫天撒錢,而是要在經過恰當的成本效益分析後,進行具有擠入型(crowding-in,意指提升民間部門生產力功能)的政府投資。例如成本值1億元的道路建設,可創造周邊相關生產力每年提升20萬元,若此時長期利率水準低於2%,就值得投資。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在1970年代面臨石油危機及外交重大挫折、2008年金融海嘯時,台灣都遭遇嚴重的經濟信心危機,但前者有十大建設等對生產力有莫大助益的公共投資,延續台灣經濟奇蹟的故事,後者雖推出如消費券等各類政府支出政策,卻難力挽狂瀾,讓民眾持續處於惡性循環中。同是拯救信心危機,結果卻迥異,突顯出政府「投資有道」的重要性。
經濟學家希思科特(J. Heathcote)與派瑞(F. Perri)以《財富與波動性》(Wealth and Volatility)為名的最新研究指出,當資產價格降低時,民眾的財富會相應縮水,其支出型態就會變得比較保守,進而對經濟產生負面衝擊;此時政府往往會推出救市策略,意圖藉此守住人們的財富及信心。問題是這種方式只不過是維持民眾荷包的帳面價值罷了。
希思科特與派瑞的研究指出,較富裕的族群在面對資產價格波動所造成的財富變化時,其支出反應相對穩定,但較貧窮者的支出反應就相當劇烈。換言之,當經濟陷入嚴重衰退時,政府常會適時擴大無差別性的政府消費,但成效並不顯著。
相較之下,那些強化對低收入戶的政策,如失業救濟金補助,總能發揮功效。所以,在景氣嚴重衰退時期,政府應努力強化補貼的執行效率。而就台灣現況而言,當局可從擴大擠入型的政府投資,以及加強較低財富族群社福政策兩方向考量,提出對台灣最有效率及友善的經濟政策組合。
不可諱言,當前台灣經濟面臨許多結構性問題,但回望歷次經濟危機,情勢更險峻者亦不少,何以當年可大步跨過,如今卻只能陷於焦慮,與貌似永無盡頭的惡性循環?關鍵就在於信心的有無。誠如羅斯福(F. Roosevelt)在1933年大蕭條時期就任美國總統的就職演說上,那震撼人心的名句──唯一令人恐懼的,其實是恐懼本身(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至於,幸福指數位列亞洲國家亞軍的台灣,為何出現信心危機?將是角逐台灣掌舵大位者須積極處理的首要政務。
聯晚/柱姐出關 國民黨已無懸念?
2015-09-07 14:54:41 聯合晚報 午後熱評
距離大選四個月,柱柱姐佛門走一遭,經過三天閉關,繳出近8000字心得,反省後的決定是繼續「承擔」,也粉碎了各方「抽樑換柱」的懸念。問題是,接下來的國民黨,是會在無懸念下團結奮戰?還是在無懸念下各自求生?
從去年年底的大選以來,藍營群龍無首,一盤散沙的低迷情勢,始終沒有改變,許多選民恐怕已對明年大選結果沒有懸念,剩下的只看民進黨是否完全執政。
完全執政近八年的國民黨,對情勢一籌莫展,既代表馬政府的失敗,也證實國民黨高層人士彼此的自私與無能。如果朱立倫不是一路布局只著眼自身政治前途,如果馬英九不是只想卡王,以免坐實九月政爭的失誤,如果王金平不是只想營造萬人擁戴的聲勢,如果吳敦義不是總在等待層峰的關愛。如果其中任何一人能放下自身得失,國民黨都不至淪落至此。
如果執政黨繼續人人為己,洪秀柱閉關多少次,也無關大局。不少人認為通過防磚條款前後的洪秀柱,判若兩人。關鍵也在於是否無私。洪秀柱在心得中提及,當初挺身只想拋磚,隨時都做好讓賢準備;然而意外拿到參賽權後,卻轉身變成怕被搶走魔戒的咕嚕,一路患得患失。洪秀柱初登場時讓人感動既來自無我的瀟灑,若出關後未能找回捨己為人的豪氣,只靠確定不換柱,就要立委參選人齊心力挺,恐難以說服精於算計,只見一利,從不見一義的立委。
出關心得以反省為題,實更像是洪秀柱的內心獨白,但選民不在乎參選人如何哲學思考。擺在眼前的是,儘管蔡英文看好度遙遙領先,但對台灣頹勢如何止跌、青年低薪如何扭轉、民粹政治如何遏制、政府效能如何提升,沒有人提出有效對策,洪秀柱、蔡英文、宋楚瑜都沒有答案。什麼是台灣困境的解方?如何才能救台灣免於沈淪?這才是當前選民最大的懸念。
聯合/馬李連郝宋蔡
2015-09-08 01:21:3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這段期間的史觀辯論,使各種政治角力更深刻也更尖銳。
李登輝稱,說台灣人抗日,見到鬼了。馬英九則說,中華民國是抗日主體,當時台灣雖為日本統治,但台灣人抗日史蹟斑斑,當年多數台灣人民認同中國為祖國。
這是一場史觀的角力。北京因不承認中華民國在今日的地位,所以遮蔽中華民國在抗日史上的地位;亦因遮蔽中華民國在抗日史上的地位,所以否定中華民國今日的地位。
李登輝主張台獨,倡議「脫古改新」,切斷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因此貶抑中華民國抗日史,欲回到「日本是祖國」的時代,篡奪中華民國。馬英九則堅持中華民國為抗日主體,欲藉確立中華民國在抗日史上的地位,進而確立中華民國在今日的地位。
郝柏村也採「護史救國」的立場,他親自巡訪大陸的抗日戰場,對北京近年來在抗日史上的調整已見影響。此次北京未請他參加閱兵,足徵知其立場不易撼動。連戰出席閱兵,應是思慮不周所致,不必扣上「叛國」的帽子。但此次閱兵並未出現連戰方面認為可「拭目以待」之事,老兵方隊更未見舉出標有青天白日徽的「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軍旗,或許連戰是上了當。而北京此番毀了連戰,又撕裂了泛藍,不啻是大敗筆。
宋楚瑜被拒出席觀禮,改派秦金生代表。秦看情勢不妙,登上閱兵台不久,便以身體不適為由,到後台接受照顧。這巴掌,打得北京始知台灣政客的厲害。
民進黨對李登輝的「日本祖國」與「脫古改新」,皆表「包容」;而民進黨的中華民國迄今仍是「借殼上市」,獨派更要「正名建國」,有何資格指連戰「叛國」?蔡英文一手「包容」李登輝,一手狂批連戰,飛揚放肆,卻不知其實皆在全力累積「地動山搖」的能量!
聯合/登革熱防疫不能再分南北
2015-09-08 01:21:3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登革熱疫情急劇惡化,全台確診病例已達六千例,僅台南一地即五千多例。疾管署預估,到十一月的高峰,可能飆破三萬例,較去年高雄創下的一萬五千例將倍增。中央原本以疫情侷限於台南市,宣布不介入地方的防疫工作;但面對入秋後疫情漸漸進入高峰,中央與地方都沒有遲疑的空間,必須進行全台「防疫總動員」。
防疫專家指出,疫情正在跳躍式擴散,「北部人別高興得太早」;此話聽來刺耳,卻是不假。對抗登革熱,不能再分南北。六千例確診病例,已達歷年認定登革熱「大爆發」的程度。從八月十日出現第一個死亡病例迄今僅一個月,已確認有十例死亡,這還是低估之數,實際死亡人數可能達十七人。可見,過去一個月的防疫工作恐怕沒有抓到重點。由前疾管局長蘇益仁慨嘆「台灣最缺蚊子專家」,即可概見防疫存在「藥不對症」的問題。
除了台東縣,其他縣市已紛傳登革熱確診病例,多數患者都因造訪台南帶回病毒。這顯示,登革熱的擴散不是僅靠病媒蚊的雙翅傳播,移動快速的人流也助長了疾病的散播。目前,沒有一個縣市敢誇口病毒進不來,各地的疫情嚴峻程度恐怕相差無幾,只是檯面化程度不同而已。
事實上,去年爆發大流行的高雄市,今年當地確診病例仍獲有效控制,可見積極的防疫作為是防止疫情擴散的不二法門,及早防疫才能阻絕四鄰的病媒蚊擅闖。台南市今年登革熱大爆發,一則是輕忽防疫作為,且藥不對症所致;市府推給連日大雨、老天爺不幫忙,是太弱的理由。
至於所謂台灣「缺少懂蚊子的專家」,這種說法,正顯示先前的防疫作為無法切中要害。台南市長、副市長、衛生局長都是醫師出身,均有公衛及醫學的專長;問題在,實際對抗登革熱時,需要的科際整合卻未落實。台灣並不缺蚊子專家,登革熱也不是什麼新興疾疫,大學昆蟲系教授都懂雙翅目病媒蚊;但如果聽不進蚊子專家的建言,撲滅病媒蚊當然難見成效。
連日來,也出現了嬰幼兒與年長者的確診病例,顯示有些病媒蚊棲息於室內。昆蟲專家曾建言,要防止疫情擴大,應先著眼於棲息室內活動的埃及斑蚊,依據其活動習性,設計室內消毒、噴藥的作業對策;消滅具有叮咬能力的成蚊,才可能抑制疫情蔓延。
至於棲息於淺山、郊外的白線斑蚊,過去的研究顯示,其傳播登革熱的能力遠遠不及埃及斑蚊,昆蟲學界的田野調查,有足夠的數據支持這樣的立論。根據這些科學支撐,可知登革熱的防治優先序,應以撲滅室內埃及斑蚊為重;但如今的局面,布重兵在室外消滅孑孓,卻忽視傳播疫情主嫌埃及斑蚊,難怪疫情持續延燒。
撲殺積水容器潛藏的病媒蚊幼蟲當然重要,但同樣需要科學支撐。雙翅目的廣義蚊類有三千多種,只有埃及斑蚊與人類的居住環境關係最密切,且成蚊叮咬多在夜間,靠溫血動物呼吸時的二氧化碳排放指引目標,且吸完血到產卵前,多在室內暗處棲息。根據這些特性,目前以室外噴藥為主的防疫動作,雖然也是該做,但顯然不應列在最優先;且噴藥前應瞭解斑蚊習性與一般家蚊不同,幼蟲孑孓的呼吸行為也存在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登革熱的病毒傳播,已經從過去的「境外移入」轉變為以「本土型為主」。這意味病毒已能越冬,以「滯育」的生存潛能度過入冬低溫的不利環境,次年開春後結束滯育,開啟新一波的生存輪迴。簡單說,病媒蚊、病毒已在台灣立足,登革熱的防疫工作必須排在政府行事曆上,不能等確診病例出現才啟動。
去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的年度報告便指出,登革熱是成長最快速的傳染病,出現登革熱疫情的地方不再是低緯度、熱帶的少數國家,出現本土型登革熱的國家早已破百;且經由經貿、觀光等人流突破國家的疆界,壁壘。由於台灣「一日生活圈」的成形,登革熱的傳播早就突破行政區的界限……。WHO這份報告最關鍵的建言,是必須全民動起來,隨時注意清除生活周遭的病媒蚊孳生源,才可能打贏防疫戰爭。
入秋的第一道鋒面已來到台灣,千萬不可因氣溫略降而減少防疫力度,因為,疫情高峰才剛開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