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安倍能終結日本的「謝罪外交」嗎?
2015-08-15 03:21:2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謝罪外交」是戰後日本的特有產物,每逢八月十五日終戰紀念日這一天,它就會如同月亮陰晴圓缺般地定時出現。由於日本政府從未對二次大戰的侵略歷史正式道歉,這讓「謝罪外交」就像是背負在日本人身上的一支沉重十字架,七十年來遲遲無法卸下。也因為日本執政者時常以曖昧不清的語言,對過去的侵略史實支吾其詞,甚至狡辯,這使得「謝罪外交」更如同鬼魅般如影隨形,七十年來一再輪迴。
今年是二戰結束七十周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選擇在終戰紀念日前夕,發表他的終戰七十周年談話。為了這次談話,安倍特別召集十六位專家學者組成「二十一世紀構想懇談會」,日前報告書出爐,建議安倍應該要對二戰期間日本的侵略歷史表明深切地反省與道歉。安倍雖對懇談會的建議照單全收,但這能否終結日本的「謝罪外交」,結果只怕沒那麼簡單。
照往例,當日本政府企圖在政策上轉變時,總會找御用的專家學者,以召開「懇談會」的方式請他們背書,以表示日本政府高度尊重專業與民意。因此,安倍這次終戰談話,以一九九六年的村山談話為基礎,以懇談會的文字為架構,再套用日本人特有的曖昧修辭,為二次大戰的侵略歷史「痛徹」反省。但中韓等鄰國似乎並不買帳,認為安倍的曖昧的道歉欠缺誠意。尤其,安倍特別強調「日本下一代不必再道歉」,此話恐言之過早。原因是,日本右翼的反動言行三不五時就會發作,總是不斷撩起被侵略國家的傷口;想要用一次道歉打發一切,未免太天真。
亦即,對照過去安倍對歷史問題的寸步不讓,安倍這次的終戰談話所表現的「歉意」,並非他出於衷心的「悔意」,而是在國內民意與美國壓力所妥協下的「表意」。事實上,安倍終戰談話風向的轉變早已有跡可循。
首先,日本天皇在今年的元旦祝詞當中,罕見地提到今年是終戰七十周年,日本應該要藉著這個時機,了解九一八事變為開端的戰爭歷史,並思考日本今後應有的方向。另外,日本德仁皇太子也在今年二月他的五十五歲生日當天,破天荒地呼籲日本應謙虛回顧過去,向不知戰爭的後代正確傳達日本走過的悲慘歷史道路。日本皇室雖然沒有實質的政治權力,但是卻有左右日本輿論的影響力,同時在日本「承詔必謹」的傳統下,安倍的終戰談話,自然無法悖離天皇的旨意。
其次,自從安倍二次上台以來,高民意支持度一直是安倍的執政基礎,也是安倍對外強硬政策的最大後盾;但是日前安倍不顧日本民意的強烈反對,在眾議院強行通過安保法,這項舉措重創了安倍的民意支持度。目前,安倍的支持度只有三十二%,不但是安倍上任以來的最低點,同時也出現「不支持度首次超越支持度」的特殊現象。接下來,安倍又要面對重啟核電的政治難題;在這種情況下,安倍自然不願在歷史問題上破壞中日關係,讓他陷入內政與外交的兩難局面。因此,在歷史問題上做妥協,是安倍穩定民意的一項利器。
第三,美國希望在東亞地區有個強大的日本,以抗衡中國大陸的勢力;但另一方面,美國卻不希望日本因為歷史問題破壞與鄰國的關係,特別是與韓國的關係。日本與韓國是美國在東亞地區的軍事同盟國,而美國的亞洲再平衡政策是希望從點建構成面,而日韓關係的惡化,讓美日韓三角關係頓時缺了一角。因此,我們看到在今年安倍訪問美國時,美國國會要求安倍能夠正視歷史,美國歷史學會學界更譴責日本刪除慰安婦的史實。由此可見,美國雖然支持日本通過安保法,但卻也不希望日本因為過往的歷史問題,激化與鄰國的衝突,而一向採取「親美抗中」的安倍,勢必要在歷史問題要給美國一個交代。
日本文學家大江健三郎,在一九九四年在斯德哥爾摩領取諾貝爾文學獎時,曾經發表「曖昧的日本與我」,以批判的立場談論日本人的曖昧。他並強調,這種「曖昧性」,曾經踐踏了日本國內及周邊國家人民的理智。
七十年前,日本天皇一篇極其曖昧的「終戰詔書」,讓日本究竟是投降,還是終止戰爭,至今爭論未休。而七十年後,安倍的這份曖昧「終戰談話」,能否終結日本的「謝罪外交」,仍有待世人檢驗。
聯合/如果蔡英文是自來水廠
2015-08-15 03:21:2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蘇迪勒颱風給國人上了一課:一、颱風來了,水庫上游土質難免崩坍,所以,原水濁度飆高,這是當然之理。二、此時,要不要把混濁的自來水送進家戶,就端看自來水廠的操作了。
所以,颱風水濁是天災,家戶水龍頭流出咖啡水卻是人禍。
政治其實也是這麼一回事。當一場民粹颱風爆發之際,民怨民憤沸騰,也是濁浪滔滔。這時,政黨及政治領袖,就成了自來水廠的角色。他們可以「趁水打劫」,讓滔滔濁水漫漶國家社會,且在滔天濁水中添汙加臭、興風作浪;但是,他們也可以扮演盡職的「自來水廠」之角色,先將濁水沉澱淨化處理後,再送進家戶。
那麼,來看看蔡英文這座自來水廠的表現:
例一:美國知名學者郝志堅,在《外交家》期刊撰文指出,許多人關切民進黨是否放棄了民主。他說,民進黨仿效中東式「租用暴民」的手法,資助極端分子攻擊政府部門,「這讓美國更難為台灣辯護它是民主的模範生」。這是美國學者看到民進黨將濁水灌進台灣社會。
例二:立法委員高金素梅臉書貼文指出,蔡英文用三把刀將台灣「開膛破肚」。一、「三一八反服貿」在兩岸間劃下深深一刀。二、「台北天龍國」,又將台灣切成南北兩塊。三、「反課綱」再一刀割斷兩代人。這是台灣本地人也看到民進黨把濁水灌進社會。
蔡英文似乎認為,這股「反中/台獨/撕裂」的濁水,只是她要送給國民黨政府喝的。但她有無想過,倘若她重返執政,社會已被淹浸在「反中/台獨/撕裂」的濁水之中,她自己能喝得下這一鍋政治黃泥湯嗎?
柯文哲的自來水廠落漆出糗,蔡英文的自來水廠難道還要繼續製造及輸送政治汙水?
經濟/毛內閣應展現拚經濟的氣勢與信心
2015-08-15 03:21:2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主計總處公布最新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由3.28%下修至1.56%,不但不保3,連保2都不成。在此惡劣環境下,政府不能再坐困愁城了。全球經濟未見明顯復甦,近來包括中日韓等國家,紛紛提出刺激經濟方案,嘗試穩住日漸下滑的經濟表現。在一片穩經濟浪潮中,台灣也端出了經濟體質強化措施,與鄰國相比,台灣特色與重心都在中長期的產業升級轉型,正如副閣揆張善政所言,產業體質改善太慢,若不加速,未來會有一段經濟黑暗期。
台版刺激經濟方案,到底應該仿效中、韓作法,兼顧長短期,從振興出口,一路顧到投資與消費;還是如同毛內閣堅定認為,近期台灣經濟疲軟,主要是受國際油價持續下跌及大陸需求尚未回神拖累,即便祭出短期猛藥也難見效,不如專注在中長期的產業升級轉型上。
這兩派說法,各有支持者,隨著7月出口數據依舊難看,兩派主張更是壁壘分明。
事實上,國際經濟情勢瞬息萬變,毛內閣不應鐵齒認為,只要專注中長期,不需有任何短期激勵措施。毛內閣反倒是應保持彈性與警覺,以便適時出手短期作為,而更高明的做法也在於,如何從中長期藥方中,在最短時間創造政府拉抬經濟的氣勢與信心,進而激發企業提前投資布局。要言之,當台灣經濟開始走下坡時,政府想方設法維繫投資與消費信心,才能為經濟注入強心針。
從近來外界對內閣推出經濟體質強化措施的諸多評論來看,不論是長短兼顧派,或是主張短期出重手派,都未否定產業轉型的重要性。而兩派人士一致的質疑也在於,台灣喊了十多年的產業轉型,為何今日還是被大陸「紅色供應鏈」追得氣喘如牛,難道政府過去每年投入大筆科技預算,或是政府一系列琳瑯滿目的產業轉骨方案,個個都是有願景、有想法,但是沒有結果的行動方案?
我們理解,毛內閣此刻的困境在於,繼受了馬總統最末任期的低迷人氣,加上大選年靠近,即便有心施展抱負也來日無多,但是,值此國內外經濟正處在關鍵時刻,台灣的競爭對手個個不惜出猛招的情況下,毛內閣還是不能提早步入看守內閣,必須對經濟情勢多幾分敏感,拿出最大努力,鞏固企業與民眾的經濟信心。
經濟信心所從何來,毛內閣可努力兩件事。
首先是,毛內閣應把在經濟體質強化措施裡,將僅由幾句話帶過的「生產力4.0方案」,標誌為即日起毛內閣最重要大事。外界可以理解,台灣要花上九年、十年時間,搭上第四次工業革命列車,相對毛內閣任期有限,這勢必是個「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之作,但是既然毛內閣宣示要在今年提前啟動生產力4.0方案,就應該擺出啟動「生產力4.0元年」的氣勢,而不是讓外界迄今都還在質疑,政府又在換湯不換藥喊口號,而各部會也不過是藉由新方案來圈錢。
毛內閣須知,當外界看懂了生產力4.0,也深知當德國、日本、美國,甚至是大陸、韓國政府都投入大成本快速進擊時,在急迫感逼迫下,政府每一塊錢的投入,將有機會帶進更多的民間資本投入。但這一切,都還仰賴毛內閣趕緊說清楚台版生產力4.0方案,為什麼值得投資。
其二是,自認多數閣員都是務實工程師出身的毛內閣,不要怕談經濟、避談經濟,因為即便是九個經濟學家也會出現十種意見。經濟學原理或許是一門很專業的學問,但是真正影響企業與老百姓經濟行為者,卻往往是信心。
過去這段時間,不曾聽聞閣揆毛治國親自上陣解釋內閣要如何強化經濟體質,也未見滿嘴拚經濟的一票財經官員,有意義地展現各種強化經濟體質作為。毛內閣應把來日無多,視為每天都是最後一天拚經濟,若是陣仗、氣勢與行動做出不來,再多的方案與措施,外界不會相信,內閣是有心要拚經濟的。
經濟/人民幣貶值 打開潘朵拉盒子
2015-08-14 02:36:2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8月11及12日連著兩天,人民幣對美元分別大幅貶值了1.8%及1.6%,引起全球震盪,其影響力仍持續中,不僅讓全球股市全軍覆沒、工業原料及油價下挫、債市及黃金上漲,造成全球金融性投資盈虧波動,同時,更牽動全球匯率戰爭是否再起之議。
就中國大陸人民銀行(中央銀行)的說明,此番人民幣貶值乃基於人民幣有效匯率比其他貨幣強勢,與市場預期不符,因此決定調低參考匯率。但人民銀行也強調,人民幣匯率不存在持續貶值的基礎,理由是中國大陸經濟增速相對較高;經常項目長期保持順差;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進程加快,境外對人民幣的需求逐漸增加;市場預期美國聯準會(Fed)升息導致美元在較長一段時間走強,市場對此已在消化之中,未來美國聯準會升息這一時點性震動過後,相信市場會有更加理性的判斷;以及外匯儲備充裕等。
人民銀行雖然解釋了那麼多貶與不貶的理由,但還是無法解市場之惑,這些理由甚至都還有商榷之處。人民幣相對強勢是事實,但與市場預期不符,卻非真實,上個星期,國際主要投資機構還預測,國際貨幣基金(IMF)若延後同意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人民幣匯率釘住美元的時間可能一直持續到2016年,結果人民幣應聲下跌。
另外,若真的相信上述人民銀行說人民幣不會持續貶值的理由,作為決策基礎,恐怕風險也很大。首先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是否真能保7,外界仍存問號;而經常帳順差主因是進口大幅衰退所致;另外,外匯儲備多寡與匯率升貶並無絕對關係,例如,全球外匯儲備前幾名國家,包括日本、俄羅斯匯率貶得一塌糊塗,台灣及韓國也是貶多升少;至於,對於美國聯準會升息後影響的預測,恐怕更不具參考性。
也就是說,想要理解人民幣貶與不貶,恐怕無法單純由上述純經濟情勢作為推測基礎,畢竟人民幣仍是管制貨幣,還是得從中國大陸貨幣及金融策略去推敲,這也就是為何之前國際主要投資機構預測人民幣匯率會釘住美元至2016年的基礎,因為就長期而言,人民幣希望納入IMF特別提款權,人民幣希望順利國際化,而金融與匯改本就是習李經濟改革最重要的指標與基礎。
但顯然國際投資機構及大多數的人都誤判了中國大陸的決策依據,到底這樣突如其來的改變,是因為屈就短期經濟而延緩長期改革?還是不滿IMF延後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的反應?還是習近平出訪美國前,展現一下人民幣的威力?倘若是後兩者,問題還好。但倘若是前者,那麼我們就得重估未來國際經濟情勢。
原先合理的設想是,相較於日圓及歐元已被迫棄守相對強勢貨幣,未來十年全球貨幣,大概只有人民幣擁有主客觀政策決定能力。倘若人民幣緊跟美元,那麼,天下還是有兩個太陽,但也預告中國製造主導時代的結束;不過,倘若人民幣與其他貨幣一樣,那麼,美國成為全球唯一大型需求經濟體,其他都是供給者,美國再度獨享物美價廉的全球商品,全球資金及人才更進一步匯集美國,全球再度回到不平衡的世界。同時,未來十年人民幣別說想取美元而代之,恐怕連挑戰其地位的態勢都不存在。
說實話,若真如此,可能還有更糟的情境,就是人民幣貶值潘朵拉的盒子一開,人民銀行卻無力或不願關上,匯率戰開打,那麼,對以出口導向為主的小國來說,除了奉陪之外,也別無他法,只是在貶值同時,得先想好代價最小的配套措施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