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修應識之法要(17)─
禪宗是中國佛教史上流傳最久遠,影響最廣泛的宗派,隋唐時期在中國佛教諸多派別中已經嶄露頭角,後經惠能大師發展壯大。
相傳中國佛教的禪宗是由菩提達摩由南印度傳來的。當時,達摩提出一種新的禪定方法,創立一種全新的禪學派別,自稱為“南天竺一乘宗”。達摩以《楞伽經》給弟子講經說法,主張悟解與禪學實踐相結合。達摩創立的禪學體系,被後人稱為“達摩禪”。
達摩把自己的學說傳給了慧可,慧可傳給了僧粲,僧粲又傳給了道信,道信又傳給了弘忍。今天湖北黃梅縣的五祖寺,就是弘忍大師的道場。禪宗發展到弘忍法師時,得到了初步發展。弘忍大師有兩個學生,一個叫惠能,一個叫神秀。後來這兩個學生分別開創了南派禪宗和北派禪宗,後來南派成為禪宗主流,這時也是禪宗最鼎盛的時期。
惠能的弟子神會等人積極宣傳禪宗的主張,唐朝中後期,禪宗的影響不斷擴大,禪宗內部也是百家爭鳴。在禪宗內部各派中,懷讓與行思的兩個系統尤為突出。懷讓這一支傳給了懷海,懷海後又分出兩派,一派是由希運傳給義玄,形成臨濟宗。另一派則是由靈祐傳給慧寂的溈仰宗。大家熟知的對“繩命”有深刻洞見的延參法師就是臨濟宗傳人。行思這一支傳給了希遷,之後又分為兩派,一派由惟儼傳給曇晟,曇晟傳給良價,良價又傳給本寂,這就是後來的曹洞宗。另一派傳至義存時再分出兩派,雲門宗和法眼宗。臨濟宗、溈仰宗、曹洞宗、雲門宗和法眼宗就是人們常說的“禪宗五家”,又叫“五家禪”。
北宋時,臨濟宗又分出兩派,黃龍派和楊岐派。自此,中國佛教的禪宗完整的系統已經形成。
禪宗基本著作是《壇經》,主要是惠能大師的說法記錄。禪宗雖然以“禪”為名,其實是反對坐禪的,否認坐禪的功德,認為坐禪不能成佛。禪宗認為,心性本覺,佛性本有,主張明心見性、不立文字、頓悟成佛,這與中國其他佛教宗派不同,與印度佛教差別更大。
西元8世紀起,神秀和惠能的南派禪宗和北派禪宗傳到朝鮮。宋朝末期,中國僧人東渡日本,將臨濟宗的黃龍派和楊岐派以及曹洞宗傳入日本。17世紀,福建僧人隱元應邀到日本講學,開創黃檗宗。因此,臨濟宗、曹洞宗、黃檗宗在日本依然影響很大。
禪宗,乃當下中國佛教主流宗派,主張明心見性、頓悟成佛。自初祖達摩起,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分化為南宗惠能與北宗神秀。至唐末五代時期,禪宗之南宗漸成主流,且又派生出五個支派,即臨濟宗、曹洞宗、溈仰宗、雲門宗和法眼宗,統稱禪門五宗。其中臨濟宗和曹洞宗,流傳時間相對較長、影響較為深遠。
臨濟宗
在禪門五宗當中,臨濟宗是唯一創立於北方的宗派,即河北正定。創始人為臨濟義玄。宗脈:六祖惠能、南嶽懷讓、馬祖道一、黃檗希運、臨濟義玄。
從曹溪的六祖惠能,曆南嶽、馬祖、百丈、黃檗,一直到臨濟的義玄,於臨濟禪院舉揚一家,後世稱為臨濟宗。義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孫。又臨濟六世孫為石霜之圓禪師。圓禪師以後分楊岐派、黃龍派。
希運禪師也提倡無心。無心者,無一切心也。如如之體,內如木石,不動不搖;外如虛空,不塞不礙。無方所,無相貌,無得失。又說:但能無心,便是究竟。希運繼承了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思想,力倡“心即是佛”之說。“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他從這一思想出發,主張“以心印心,心心不異”,後世故有 “心心相印”一說。
臨濟義玄主張以心印心、心心不異,是自本心,不生不滅,斯何別乎,本圓滿故。有別後世有 “心心相印”一說。臨濟義玄上承曹溪六祖惠能,曆南嶽懷讓、馬祖道一、百丈懷海、黃蘖希運的禪法,以其機鋒淩厲,棒喝峻烈的禪風聞名於世。現存《臨濟錄》和《祖堂集》卷十九、《景德傳燈錄》卷十二等記載了他的生平事蹟和禪法。
臨濟寺 ,原稱臨濟院,現坐落於河北省正定縣城生民街東側臨濟路。最早建於東魏孝靜帝興和二年(540年)。
正定臨濟寺是臨濟宗的祖庭。唐咸通八年(867年)四月十日,義玄禪師圓寂。遺體火化後,其弟子將舍利分建二塔藏之,一塔建于河北大名(已毀);一塔建于河北正定城內臨濟寺。唐懿宗賜諡惠照禪師,賜此塔為澄靈塔。義玄禪師的語錄被編為《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原臨濟禪院位於河北鎮州城東南隅,臨滹沱河側,因之遂得臨濟之名,後遷於城內現址。
曹洞宗
曹洞宗取曹溪六祖惠能及其六世孫洞山之名,創始人為洞山良價和曹山本寂。宗脈系惠能、青原行思、石頭希遷、藥山惟嚴、雲岩曇晟、洞山良價 、曹山本寂。
相較臨濟宗提出的“四料簡”、“棒喝”,曹洞宗的施教方式偏重於行動上的開導,較為活潑、生動。曹洞宗提倡“五位說”,以“回互”著稱,施教方式是“行解相應”,精耕細作,態度較為穩健、綿密,不僅具有哲學的辯證精神,且體現出禪宗對儒道兩家思想的融攝。
曹洞宗,禪宗的五個主要流派之一,自石頭宗門下分出,創始於洞山良價、曹山本寂,後傳至宏智正覺禪師,創默照禪,與大慧宗杲所提倡話頭禪,成為後世禪宗兩大流派。因其學說細密,故而後世與理論較為激進的臨濟宗相比,稱“臨濟將軍,曹洞士民”。
其淵源有兩種說法:
第一說,取禪門先祖曹溪惠能(六祖大師)及六世法嗣洞山良價之名。
第二說,取本宗第二祖曹山本寂,第一祖洞山良價之名。為了讀音方便,次序作顛倒。祖庭事苑七中記載:“曹山即洞山之嗣子,今不言洞曹言曹洞者。亦猶慧遠即慧持之兄但言持遠而不言遠持,蓋由語便而無他。叢林或指曹為曹溪,蓋不知世裔來歷之遠近,妄自牽合。”以此說為近於真也。
曹洞宗源出六祖弟子青原行思,傳希遷,希遷傳藥山,藥山傳雲岩,雲岩傳良價禪師。良價禪師,住瑞州洞山,傳本寂禪師,成立曹洞宗。
洞山良價(807年-869年)曾先後從五泄山靈默、南泉普願、溈山靈祐等問學。在雲岩(湖南潭州境內)從師曇晟,並受禪法心印。唐大中十三年(859年),良價來到洞山(今江西宜豐境內),不再雲遊,駐錫洞山,宣講他所悟的禪法,倡“明暗交參”。良價的弟子本寂(840年-901年)在洞山學法數年,後到曹山(今江西宜黃境內)弘揚禪法,使宗風大舉。
其說立五位君臣以為宗要。五位者,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是也。君為正位,臣為偏位。正位即空界,偏位即色界。後世遂稱之為曹洞宗。
靖康南渡之際,曹洞宗門下宏智正覺禪師,鑒於臨濟宗叫人看話頭、看公案,流於空疏,故起而倡以靜坐為主的默照禪,但大慧宗杲認為曹洞宗只教人靜坐,不求妙悟,是“默照邪禪”,對此宗大加批評。宏智正覺門下也後繼無人,在南宋後,在中國傳承衰微。
明清之際曹洞宗傳承法脈中影響最大的是福州鼓山系(湧泉寺)與鎮江焦山系(定慧寺)兩處曹洞宗固定的傳法中心。
福州鼓山曹洞宗壽昌系鼓山法脈之傳承為:永覺元賢、為霖道霈、惟靜道安、恒濤大心、圓玉興五、象先法印、淡然法文、堂敏法澹、遍照興隆,傳續至清代末年。遍照興隆之後,次第相傳,一直到虛雲、圓瑛,鼓山曹洞宗法脈不但傳承沒有中斷,而且是近現代中國佛教中影響最大的一系。臺北淩雲禪寺、台南開元寺、高雄超峰寺、苗栗法雲寺、基隆靈泉禪寺皆屬其法系。
虛雲和尚于1953年遷雲居山真如禪寺。期間,虛雲和尚考證曹洞宗法脈傳承,系洞山良價、曹山本寂、雲居道膺等共創,名曰“曹洞宗” 但查其所傳曹山本寂二傳之後,不見記載,後傳至日本及後世弘傳,都以雲居道膺一支為主體,兼之當時受清光緒皇帝冊封其為“佛慈弘法大師” 故力主更名曰“洞雲宗”。傳複性淨慧(淨慧長老)、複本禪道(禪道長老)、複仁法宗、複堪傳士等,再傳騰智、騰音等為洞雲宗四十九代,後有瑞之等承之。
朝鮮新羅(今朝鮮) 僧人利嚴(870-936)曾嗣法於道膺,歸國後在須彌山建廣照寺,創須彌山派。
日本鐮倉時代,西元13世紀初,日本道元禪師入宋,從學于天童山曹洞宗如淨禪師門下,傳回日本,建立永平寺,提倡“只管打坐”,為日本曹洞宗的開始。本山是永平寺(福井縣)和總持寺(橫濱市)。
臺灣傳統的佛教四大名山中的淩雲寺、法雲寺皆為曹洞宗主要叢林。臺灣日治時期也有日本曹洞宗傳入,建立永平寺和總持寺的兩大本山臺北別院(現東和禪寺)。另外戰後來台之法鼓山,其傳承之法脈亦屬曹洞宗。
溈仰宗
靈佑(771-853年)在溈山,慧寂(814-890年)在仰山,舉揚一家宗風,因此後代稱為溈仰宗。宗脈:六祖惠能、南嶽懷讓、馬祖道一 、百丈、溈山、仰山。
溈仰宗創立並興盛于晚唐五代,在五家中開宗最先,前後傳承約一百五十年,進宋後逐漸衰微。溈仰宗的宗風是體用雙彰,《五家宗旨纂要》謂:溈仰家風,父子一莢冬師資唱和,語默不露,明暗交馳,體用雙彰。無譯員為宗,圓相明之。
靈佑是南嶽下三世,福州長溪人(今福建霞浦)俗姓趙,十五歲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師出家,在杭州龍興寺受具足戒,廣究大小乘經律。二十三歲,到江西,參謁百丈懷海,懷海一見就贊許他,於是居參學之首。有一天,懷海對他說:汝撥爐中,有火否?靈佑撥了一下,說:無火。懷海走下座來親自去撥,撥到深處,撥出了一點火,便舉給靈佑看,說:此不是火!靈佑即大悟禮謝,並陳述他的悟解。懷海說:此乃暫時歧路耳!經雲: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方省己物不從他得。故祖師雲,悟了同未悟,無心得無法,只是無虛妄凡聖等心,本來心法元自備足,汝今既爾,善自護持!因此靈佑得到懷海的啟發,悟得他的深機密用。
元和末(820年)他遵懷海之囑,到溈山去開法。溈山極其峻峭,人煙稀少,於是雜在猿猱之間,拿橡栗作食糧。後來山下的居民稍稍知道他,來了許多人幫助他營造起一座寺宇來。不久遇到唐武宗(841-846年)毀寺逐僧的事件,匆遽間把頭裹起充作普通農民。大中初(847年),湖南觀察使裴休把他迎出來,重到所住的地方,連帥李景讓啟請朝廷命名同慶寺。裴休去訪他,和他問答,深契玄旨,自此禪風大振。四方來山參問的禪人漸多,於是提倡墾荒開田。當時住下僧眾多到一千五百人,法嗣四十餘人,而以仰山慧寂、香嚴智閑為上首。敷揚宗教,凡四十餘年,于大中七年敷座怡然而寂。關於他的言行,有《潭州溈山靈佑禪師語錄》一卷。
靈佑的頓悟因緣,是從尋思純熟,機緣湊泊而發,深得馬祖、百丈的“理事如如”之旨。傳授給他的弟子慧寂,師弟同以全體顯現大用作修養的宗旨。他開示大眾說:從上諸聖,只說濁邊過患,若無如許多惡覺、情見、想習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淨無為,澹濘無礙,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人。當時有人問:頓悟之人更有修否?他說: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淨,須教汝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道別有法教汝修行趣向。又說:以要言之,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若也單刀直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他的弟子慧寂和他一樣,開示大眾說:汝等諸人,各自迴光返照,莫記吾言。汝無始劫來,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難頓拔。所以假設方便,奪汝粗識,如將黃葉止啼,有什麼是處?又說:我今分明向汝說聖邊事,且莫將心湊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實而修,不要三明、六通。何以故?此是聖末邊事,如今且要識心達本。但得其本不愁其末,他時後日自具去在。若未得本,縱饒將情學他亦不得。汝豈不見溈山和尚雲:凡聖情盡,體露真常,事理不二,即如如佛。
雲門宗
雲門宗創宗祖師為雲門文偃禪師(西元864-909年、浙江嘉興人),以位於韶州雲門山(在今廣東乳源瑤族自治縣北)大覺禪寺為祖庭,故得名為雲門宗。在北宋時極盛。雲門宗認為參破一切只有靠自己,沒有別人可以替代,好的老師只是在適當的時機喚醒學生的潛能。
一般認為,雲門宗出自石頭禪,為青原行思、石頭希遷一脈,石頭希遷傳天皇道悟,天皇道悟傳龍潭崇信,龍潭傳德山宣鑒,德山宣鑒傳雪峰義存。雪峰義存門下,又分兩支:傳雲門文偃,為雲門宗;另一支傳玄沙師備,玄沙傳羅漢桂琛,羅漢桂琛傳法眼文益,是為法眼宗。稽古略三曰:“師嗣雪峰存禪師,存嗣德山鑒,鑒嗣龍潭信禪師,師之法道。世宗仰之。目之曰雲門宗。”
另一個說法,認為雲門文偃出自洪州宗,故雲門宗應屬洪州宗門下。雲門宗禪風被稱為雲門三句:
<1>“函蓋乾坤” 。
<2>“截斷眾流” 。
<3>“隨波逐浪” 。
文偃曾示眾:“函蓋乾坤,目機銖兩,不涉萬緣,作麼生承當?”眾人無對,遂自答:“一鏃破三關。”函蓋乾坤指絕對真理遍佈天地之間,函蓋整個宇宙。用一語或一字,截斷問者的思惟,使無可用心,令問者得以開悟。
五燈會元:「我有三句語示汝諸人:一句函蓋乾坤,一句截斷眾流,一句隨波逐浪。作麼生辨?」
雲門三字禪,指文偃禪師以「顧、鑒、咦」三字啟迪禪者。《碧巖錄》云︰「雲門尋常愛說三字禪,顧鑒咦。」此中,「顧」謂顧己,或自我反省;「鑒」謂鑒人,或自我鑑戒;「咦」謂領悟言詮不能及,思路不能到的玄旨,或指超絕一切,於孤峰頂上宴坐自適的境界。
雲門三句,文偃禪師用以接化學人之三種語句,即:函蓋乾坤、目機銖兩、不涉萬緣三句。五家宗旨纂要卷下:「雲門示眾云:『函蓋乾坤、目機銖兩、不涉萬緣,作麼生承當?』眾無語。自代云:『一鏃破三關。』後德山圓明密禪師遂離其語為三句:函蓋乾坤句、截斷眾流句、隨波逐浪句。」
「函蓋乾坤」,指絕對之真理充滿天地之間,且函蓋整個宇宙。「目機銖兩」,為斷除學人之煩惱妄想,謂應超越語言文字,於內心頓悟。「不涉萬緣」,對參學者應機說法,為活潑無礙之化導。此三句若依大乘起信論之理詮釋之,則第一句為「一心門」,第二句為「真如門」,第三句為「生滅門」。
後,德山緣密(雲門之法嗣)取雲門三句之觀念,而改其語為函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稱為德山三句,廣為雲門宗所用,稱之為雲門劍、吹毛劍。德山嘗以三句示眾,五燈會元:「若辯得出,有參學分;若辯不出,長安路上輥輥地。」意謂掌握其含意,即可求得解脫。
若就現代哲學之思辯方式而言,雲門三句係以其內在根本之絕對為主體,表現出一套辯證歷程之三方面:
1.就普遍性言,無所不在,函蓋宇宙全體。
2.就超越性言,乃截斷眾流,超越宇宙,非吾等所能觸及、窮盡者。
3.就作用言,乃順機接引,隨波逐浪。
禪學各宗所共有之特點即在於此種永無止境之精神追求。
法眼宗
南唐文益(西元885-958年、浙江余杭人)禪師所創,源出南宗青原一脈,其禪學思想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價值,影響遠及日本、韓國及東南亞,歷史意義十分深遠。祖庭為南京清涼寺。
文益圓寂後,南唐中主李璟諡為法眼大禪師。後世因稱此宗為“法眼宗”。宋初極盛,宋中葉後衰微。法眼宗是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中最後產生的一個宗派,歷經文益(885-958年)、德韶(891-972年)、延壽(904-975年)三祖,活躍于唐末宋初的五代時期。作為宗派,法眼宗的傳承歷史不長,但它的幾位元祖師都是吳越地區學修並重的高僧。
法眼是一位神秘論者,不過他的神秘不是在於自然和宇宙的不可知;而是在於其生生不已。雖然他對華嚴的造詣頗深,尤其精於六相的原理和解釋,但他卻不認為現象界和實體界是同一的,因為實體是離一切相的。在他眼中實體是空的,他和學生永明道潛的一段對話中便特別說明了這點。
某次他問道潛曾看什麼經,道潛告訴他曾看《華嚴經》,於是他便說:總、別、同、異、成、壞等六相,在華嚴經中是屬於那個部分?道潛回答說:是在該經的十地品中,照理說出世和世間的一切法都具有六相。法眼又問:空是否還有六相呢?這話問得道潛懵然不知所對。接著法眼又說:如果你問我這個問題,我會告訴你。道潛便依照他的話問:空是否也具有六相呢?法眼立刻回答說:是空。 聽了這話,道潛恍然大悟。高興得不禁雀躍,向法眼行禮道謝。於是法眼又問:你是怎樣瞭解? 道潛立刻回答說:空。法眼便大為贊許。
法眼宗指導學人所用四種機法,即“法眼四機”。一、箭鋒相拄,謂師家之接化,針對學人上中下等各種機根而彎弓投矢,機鋒相當,接化與領受之雙方,緊密相契,無有間隙;二、泯絕有無,謂令學人超越有與無二元對立之分別見解,而不令執著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謂佛性真如原本即顯現於世間各種千差萬別之現象界中,師家遂藉此種具顯于人人眼前之現成佛性,信手拈來,一一皆可隨緣點化;四、隨流得妙,謂師家依學人根器,靈巧運用接化之機法,而令學人體得佛性之殊妙。
法眼宗的宗風,簡明處似雲門,隱密處類曹洞,般若無知、一切現成。其接化之語句似頗平凡,而句下自藏機鋒,有當機覿面而能使學人轉凡入聖者。《五家參詳要路門》說:法眼宗先利濟。直論箭鋒相拄,是其家風。一句下便見,當陽便透。隨對方人之機宜,接得自在,故說為先利濟。《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鋒相拄,句意合機;始則行行如也,終則激發。漸服人心,消除情解,調機順物,斥滯磨昏。此亦先利濟的意思。《歸心錄》說:法眼宗風,對症施藥,垂機順利,掃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說:法眼宗家風,則聞聲悟道,見色明心。句裏藏鋒,言中有響。三界唯心為宗,拂子明之。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