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3-22 11:05:48| 人氣1,13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聲與影:20位作曲家談華語電影音樂創作》導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最近才剛看完蔡明亮的《你那邊幾點》的首映會,將近兩個小時的片長,卻幾乎沒有聽到任何音樂的流瀉,因為是在永和一家已經二十幾年的老戲院──福和戲院──播映的,所以除了影片中的演員講話(其實也很少講話)和應該有的場景音效(這次的音效是杜篤之做的),剩下的只有膠捲轉動的聲音。之所以會從聲音或音樂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很大程度是受了最近看的這本由藍祖蔚所寫的《聲與影:20位作曲家談華語電影音樂創作》影響,它提醒讀者及觀眾電影音樂(注意,不是「配」樂)的重要性。
做為一名觀眾,如果電影的音樂不是太特別,通常只會注意到電影的劇情、名星、特效;不過在看了藍祖蔚所寫的《聲與影:20位作曲家談華語電影音樂創作》之後,卻提醒了讀者電影音樂的存在價值,更提醒了我過去二、三十年來也是看著這些國片長大的。書是從六○年代開始寫起的,看到劉家昌細數當年的電影導演作品,許多膾炙人口的主題曲立時在腦中不斷地流洩出來,一下子就把人帶往那個「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年代,同時也是「二秦二林」的年代;八○年代整個記憶就和台灣新電影掛勾了,一直到長鏡頭充斥的九○年代。
當然,做為一本書,它的豐厚度絕對不只有這一份濃濃的懷舊之情,更有理性地文化史與技術史的觀照。從作者刻意採用的對話體敘述手法裡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粗略的提問順序,大致是:作曲家的音樂學習背景或環境→和電影合作的初經驗→主要電影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和合作電影導演的工作模式→對於電影音樂創作環境的建議或批評。在口語化的訪談與書寫當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過去四十年來華語電影的發展簡史,以及流行音樂的文化史。
在書中最常被處理到的問題,通常是作曲家和電影導演之間的工作模式與默契,不同的組合有不同的合作關係,有些導演掌握全局,作曲家在給定的框框裡盡可能地去發揮;有些導演較為客觀,僅提供幾個簡單的概念或感覺,剩下的通通讓作曲家自己去天馬行空;究竟有限制的創作,或是放任式的信任,哪一個碰撞結果好,從影片上映後觀眾的反應就可以看的出來,當然連帶地就是電影音樂或主題曲的傳唱流行,都可以印證當初雙方的合作協調或某一方的藝術堅持得到了回響。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還有一個「側寫」或「側談」的角度也十分有趣,這是作者跳脫對話體之外,對於受訪者的訪談印象,以及借助第三者的眼光來對受訪者的印象綜談;這部分就有點像是我們偶爾會看到的NG片或側錄帶,提供了認識這二十位作曲家的「他者」角度。不過,不管是第一人稱的一問一答,還是第三人稱的側面觀察,就算這兩部分加總起來,都比不上親自上一趟電影院,在劇情、名星、特效之外,細心地品味這些電影音樂與影片的契合,以及這些電影音樂本身流洩的生命力。

台長: 于善祿
人氣(1,13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