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3-18 01:45:45| 人氣1,10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聽跨國主義演講有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3/3/17,Mon,晴時多雲

今天下午,輔大比博的課是去聽兩場演講(事實上是一場演講,和一場座談),內容主要是Francois Lionnet教授和史書美教授所提出來的幾個概念,包括「跨國主義」(transnationalism)、「跨殖民主義」(transcolonialism)等等,基本上是將傳統「中心/邊緣」(center/boundary)、「全球化/在地化」(globalization/glocalization)的二元對立概念再做進一步的修正,欲將文化研究與身分認同等議題空間化、網絡化,不需要有中心,隨時隨地都可以當做起點,處處都有可能產生新的理論,根據她們的說法,這些都是在跟過去的「後學」做區隔,像是「後殖民主義」(post-colonialism)、「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後女性主義」(post-feminism)等等。
一整個下午,印象最深刻還是一堆新造術語在會議室裡飄來飄去,在快筆記下這些術語的同時,心中有不斷產生質疑與感觸。
首先是為什麼這些原本搞文學研究的學者,搞到後來,有很多人都跑去搞文化研究了,而這些文化研究偏偏又側重在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四不像的怪胎,一點文學味也沒有!何況再怎麼研究,又能夠比專業的政治學者、社會學者、心理學者、經濟學者還要精深嗎?還是以文化研究之名,在文學研究與社會科學研究之間找到一種新的、變種的、混血的、怪異的側身之處?最近正好讀了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劇作家馬婁(Christopher Marlowe)所寫的《浮士德博士悲劇史》,浮士德由於對於中世紀以來的哲學、醫學、法學、神學等知識感到不滿足,而與魔鬼簽下賣身契(其實是賣「魂」契),學會了黑色魔法(black magic),並玩物喪志、叛離上帝,最終導致死亡一途。文化研究學者會不會也在簽一種新世紀的賣身契?
其次,她們所標榜的文本空間性或網絡化,在我看來都沒有什麼新意,這在劇場文本的實踐裡頭,一向如此。不禁想到我自身走過英美文學的薰陶,搞文學與文字研究的人,思維很容易就會變成線性思考,因為文字所要塑造的意象,基本上還是要透過敘述或書寫來會慢慢地累積出來,塑造與累積需要時間,意象的形成甚至於還牽涉到每個人不同的理解能力;為了要讓思維變得更活潑、更廣納世間萬事萬物(就像浮士德學習魔法只是想要擁有掌握萬事萬物的能力),想透過文字的書寫與論述的架構,扮演知識的主宰。看來看去,聽了整個下午,對我而言,那只是一重又一重的文字與語言的遊戲。以劇場實踐的思維,各個不同元素就像是維管束一樣(也可以視做不同的文本),當演出進行,每個維管束都同時、同步起動,一場演出根本上就是互文(intertextuality)的場域對話,如果創新詞那麼簡單的話,那我也可以說「跨文本」(transtextuality)。我真的覺得這些都只是拼音文化所產生出來的文字遊戲,甚至只淪為造字比賽,既無聊,又沒有實際效用!
上了一個多學期的比較文學,常常在思考我要怎麼樣將所學到的方法論,應用到戲劇與劇場的研究上;當然,更常縈繞在我腦海的是,怎樣去看待比較文學學者的視野,甚至是他們怎麼樣看待類似像劇場這一類的非文字媒介。到目前為止,我最常看到的還是被「文字-符號-意義」所鎖死的思維模式,也難怪類似今天下午這種標榜空間化、網絡化的思維模式,會被部分比較文學學者視為新世紀的文化研究方法工具。
退一步想可能會好一點,我讀比較文學,不就是要不同的知識撞擊嗎,管它新潮或古板!管它前衛或保守!更不要管它有用或無用!

台長: 于善祿
人氣(1,10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校園社團(社團、班級、校友會、同學會)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