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馮植生。《匈牙利文學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5。
諾貝爾文學獎這幾年的得獎名單,真是越來越符合「政治正確」了!
今年倒好,得主Imre Kertesz的作品在中文世界連一本翻譯也沒有,連台灣幾所外文系的教授們也對他幾乎一無所知,甚至連翻譯品質與速度一等一的出版大國──日本──也未見其相關的作品日譯;Imre Kertesz甚至沒有出現在揭曉前的熱門名單之列。哈!真是喜歡這種出人意料之外的感覺!
另外,明年二月的台北國際書展以捷克做為國家主題館,嗯,閱讀東歐文學,或許可以成為未來半年的閱讀座標之一!所以,趁這個機會,將手邊這本之前買的《匈牙利文學史》拿來翻翻,不失為是一個好時機。在該書中,當然提到了許多作家與作品(此「精要」版的整理略過不列),然而最奇怪的是,這個部分(頁238-258)竟然對Imre Kertesz隻字未提!
以下是為邊看邊整理的筆記,政治味與社會主義味很重,「吃」不慣的人也無法怪你們,因為我們是從小「喝」資本主義奶水長大的──
1945,「解放」。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反法西斯民主力量日益壯大,蘇聯紅軍在歐洲戰場上的節節勝利,匈牙利全部國土在蘇軍幫助下於1945年4月4日獲得解放。
1945-1948
1.「圍城文學」(日記式文學):敘述1944年初布達佩斯受圍攻期間人們被迫躲進地下室的城市生活情景,真實地反映了市民的悲慘生活和長期受壓抑的思想感情,以及盼望早日獲得解放的殷切願望。
2.進步作家的作品終於得以面世。
3.民粹派作家作品,表現農村的改變。
4.作家的自我描述以及左派知識分子生活為題材的小說創作,亦成此一時期之重要特徵。
5.被稱為「中年一代」的「西方派」第三代散文作家也成為小說創作領域的主力軍。
6.社會主義文學流派的作家創作在解放初期,其作用和影響也日漸增大,以服務於社會主義前景為創作目的,也包括以小人物和工人生活為創作題材的「工人作家」集團的作家。
7.歷史小說亦占有一定的位置。
8.以迅速反映變化著的社會生活的短篇小說也產生了一批優秀作品,並以新的結構和語言形式(如荒誕、諷刺、象徵)豐富了傳統的短篇小說的描寫方法。
9.也出現了記實文學;此一形式在1960年代後又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1948,「轉變年」。隨著土地改革、銀行、工礦企業國有化、實行計劃經濟,共產黨同以左翼分子為核心的社會民主黨合併,於1948年6月12日成立統一的勞動人民黨,並在同年8月召開的國民會議上,宣布成立人民民主共和國。
1948-1956
1.社會主義文學陣營日益強大。
2.以工農題材為主、反映現實生活;不過由於一方面作者缺乏深厚的生活體驗,另一方面受到當時教條主義文化政策的制約,這些作品大多以概念代替現實生活的描寫,或多或少都打上公式主義的烙印。
3.一些大作家開始動手創作規模宏大、較全面反映某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面貌的大部頭小說。
4.1956年6月之後,出現了「解凍期」,克服公式主義,要求文學更貼近現實,關注社會生活存在的錯誤、缺點、矛盾衝突、陰暗面。報告文學和紀實文學又活躍起來。
5.新舊思想與道德衝突成為作家發掘和反映的主題。
6.這個時期出版了一批帶有回憶錄性質的自傳體小說,有助於讀者通過作家的親身經歷去了解不久前才發生的事件或社會狀況。
7.出現了一批新一代的青年作家,堅定地從理論與實踐上同公式化、概念化決裂,寫他們真正了解的東西,盡可能地表現他們的藝術個性,揭示和描寫現實生活中的新舊道德思想的矛盾衝突,擅用短篇小說。
1956,「十月事件」。10月23日,匈牙利反俄大暴亂,Nagy改組內閣,聲明取消一黨專政,退出華沙公約。24日,俄軍出兵匈牙利。11月1日,Nagy向聯合國控蘇侵略。4日俄軍至布達佩斯,捕Nagy,卡達組閣。
1957-1968
1.前一個時期被迫沉默的作家重返文壇繼續創作。
2.年青小說家公開宣稱支持公眾立場,保衛社會主義,反對資產階級的思想
和道德原則。
3.1960年代,由於消除了教條主義、宗派主義文化政策造成的障礙,文學界
在創作上極有收穫。
4.作家面臨如何反映社會生活的「全景」問題,此任務落在文學報導和社會
學調查性質的紀實文學頭上,具有認識社會生活、推進社會改革的功
能,題材還是偏重於農村改革的種種,以及農村裡人們關係的戲劇性變
化和思想道德的衝突。
5.關於知識分子的現況也是這個時期作家感興趣的創作題材,最常見的是思
想道德和倫理命題,普遍伴隨著深刻的反思。
6.新社會內部的道德問題,也就是人們的行為規範也成為作家關注的重點,
像是揭開「私人」生活道德面紗、追逐物質利益的利己主義、違反公眾
道德等。
7.歷史小說擺脫以往對歷史事件作浪漫主義描寫的傳統,通過紀實手法,尋
找歷史真實,吸取對現實有益的教訓。
8.出現一批以半個世紀歷史為題材的具有總結性質的小說,實現1950年代
就已經提出的「偉大現實主義」的設想和要求,深入人物內心世界探討,
描繪和展示社會各階層的歷史狀況;而在以近期歷史題材為主的小說創
作中,突出地顯示出一種自責的氛圍。
1969-1980年代
1.1970年代中期到末期,老一輩作家相繼去世,「中年一代」接手。
2.1960年代起步的青年作家,多數人都具有良好的理論基礎和較豐富的個人
體驗,以論文和政論而走上純文學創作道路,並在當代西歐散文、美國
紀實小說和法國新小說的影響下,於小說創作的結構技巧上作新的嘗
試。
3.作家自傳體作品、作家的社會調查實錄、報告文學和紀實小說持續繁榮。
4.荒誕文學、「虛假的歷史小說」的出現變得更為普遍。
5.出現一種新的現實主義流派,企圖解決文獻紀實派和荒誕、寓言派在創作
法上的對立,在發掘事實和闡釋過程中展示社會變化和矛盾的實質,主
要體現在傳記小說中。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