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04-28 15:53:51| 人氣13,04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想像力所及之處,都是真的——文學戲劇的再創作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當初接到《文訊》的邀請,擔任今年五月號的專題客座主編時,我大概只有考慮了一會兒便答應了,我考慮的是要怎麼規畫、要向哪些人邀稿,而非考慮要不要接這個工作;心裡更底層深處想的是,從1993年識得《文訊》與總編封姐以來,已近三十年,這段期間,從讀者到作者,從研究生到教師,從朋友到評審,從同業到同事,我的身分以及與《文訊》的關係雖然一直在轉變,但最終喜好文藝的心永遠不變,既然又有一個可以與《文訊》共事的機會,說什麼都要接。

 

專輯主題為「文學變變變──文學.影視與劇場的變形.進化」,乍看之下,的確有點像是要搭近年文學改編電視劇、舞台劇風潮的順風車,但再仔細想想,與其說順風車,不如說做個階段性的回顧與整理,倘若從這個角度看的話,就需要擴大歷史、形式、地域、製作的縱深及視野,就算無法面面俱到,也希望能夠至少大筆勾勒。

 

不論是從神話原型、主題學、敘事學或形象學等理論角度來審察,「改編」其實是一種古老的創作技法,譬如如今傳世的三十幾部古希臘悲劇,幾乎有九成以上都是改編自希臘神話或荷馬史詩;又如印度的兩大史詩《摩訶婆羅達》與《羅摩衍那》,無數南亞及東南亞的後世文學、雕塑、建築、舞蹈、音樂、影視、戲劇,甚至是信仰、飲食、哲學等,都是源自於此;更不用說《吉爾伽美什》之於兩河流域或巴比倫文化、《貝爾武夫》之於盎格魯.薩克遜文化、《羅蘭之歌》之於法蘭西文化、《格薩爾王傳》之於西藏文化、《江格爾》之於蒙古文化、《尼伯龍根之歌》之於日耳曼文化、《熙德之歌》之於西班牙文化……等,幾乎都是該文化的核心根本,與繼起文藝創作之發想泉源。

 

就形式而言,這些神話與史詩,多半都經過口傳、書寫、手抄、出版等「變形」,且一旦要跨域、跨語言、跨文化傳播,就會面臨翻譯、節譯、漏譯、誤譯,甚至是改寫、加料的「轉化」;這些其實都可以視為廣義的改編。

 

倘若再從俄羅斯的結構主義民俗學家Vladimir Propp所著的《故事形態學》(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 1928)來看,那就更有趣了。他考察了一百個俄羅斯的民間故事之後,整理出31種角色功能項和角色行動圈,說得白話一點,就是他認為故事再怎麼曲折離奇,人物再怎麼命運磨難,終究脫離不了他所歸納的那些規律與原則。結構主義者有其對於現象背後形上結構的信仰與追求,自不在話下;但倘若以為如此,創作者就無計可施或黔驢技窮的話,那就太小看人類的「創」「作」才華了。

 

「創」,用今天的流行語來說的話,就是IPIntellectual Property),也就是智慧財產權,這在四月號的《文訊》專題企畫已然觸及,諸君可以參閱。至於「作」,從本期的企畫內容,應該可以看出,我掌握了脈絡、製程、面向等三個原則來規畫,認為「改編」既是方法,也是目的,同時也蘊含著重新詮釋的訊息與立場。

 

脈絡方面,彰師大國文系副教授黃儀冠以其長年專注的文學跨域改編研究,提供我們對於文學改編影視與劇場,多元越界、文學空間和鄉土地景的想像。台師大台文系教授林芳玫延續早年解讀瓊瑤愛情王國的溫度,再次帶我們走過這半世紀瓊瑤「小說—影視」的時代印記與風華滄桑。

 

製程方面,邀請了幾位都是在影視或劇場創作、製作的達人,來分享他們在實作過程中的「眉角」與心得:電視金鐘製作人湯昇榮除了憶及年少時期的「詩歌—戲劇」啟蒙,更談及他所參與的影視製作的形式、角色與風格;《通靈少女》編劇林孟寰以改編陳千武小說《獵女犯》為例,談他將其轉化成音樂劇《熱帶天使》的改編策略;全方位演員陳家逵則從演員功課的角度,談及參與夯劇《俗女養成記》的角色揣摩;「窮劇場」聯合藝術總監高俊耀和電視金鐘編劇徐麗雯這兩年正與「動見体」合作改編王定國的小說,我請他們以紙上對談的方式,談兩人各自對改編的經驗與方法。

 

至於面向,不僅僅是文學改編電視、電影、劇場如此而已,我更在乎的是作者們的立場,我甚至盡量顧及世代、性別、主流、另類、保守、激進等觀點。譬如台師大台文系副教授曾秀萍重省《失聲畫眉》的性別突破與時代困局,或是政大新聞系教授馮建三對於影視劇財政與制度環境的批判,或是兩位重度影痴馬欣與貧窮男對於國片及文學改編電影的諄諄提醒和殷殷期許,甚至是吳思鋒直接挑明了說「不喜歡IP」,我一直認為《文訊》是超然且海納百川的雜誌,這也是其屹立近四十年不搖的最主要原因,我既然與之交往三十年,性格態度多少受其影響,所以「來稿照登」。

 

從文化人類學的觀點來看,人類需要儀式、信仰與故事,文學正是提供故事的大水庫。我一直認為,「改編」就是retell the same story in different ways(用不同的方式重述相同的故事),所以一對梁祝的故事,可以用近二十種藝術再現的形式重述(註一),而且就算用同一種藝術形式,不同的創作者也有不同的重述方法,也就是所謂的「一源多用」。很開心這次能夠邀請到「夢田影像」創辦人暨執行長蘇麗媚,以及「故事工廠」創辦人暨執行長林佳鋒、創辦人暨藝術總監黃致凱等三位,一起聊IP、談文創,前者是我很佩服的認真文創達人,後兩位則是我多年的劇場老友。

 

最後,我也邀了幾位劇場界的朋友──JimmyBlanca、吳岳霖、沈琬婷、汪俊彥,請他們對於文學改編戲劇的未來樣貌,天馬行空,寫出他們的各種想像;現在想想,應該玩得更大才是,應該要廣邀個一百人(或以上),讓他們每人以一句話或30個字以內,寫出對於「改編」的未來想像,因為「想像力所及之處,都是真的」(Pablo Picasso語)。 

 

註一:參考中文維基百科(https://reurl.cc/l9GLq6),至少就有歌仔戲、越劇、川劇、京劇、豫劇、黃梅調電影、粵劇、馬來語戲劇、音樂劇、舞台劇、電影、電視劇、動畫、音樂及歌曲、演唱會、遊戲、漫畫、舞蹈、花式滑冰。

忙和了三、四個月,總算熱騰騰出刊了,有興趣者,可以參閱《文訊》2022年5月號專題企劃內容。】

台長: 于善祿
人氣(13,04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