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6-29 01:08:31| 人氣1,67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一則關於扮演、幻想與真實的殘酷警世喻言——EX-亞洲劇團《假戲真作》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時間:2016616日,週四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EX-亞洲劇團創團至今已經屆滿第一個十年,創作的作品也已經近二十部,《假戲真作》(A TrueCalling)應該可以算是該團在這個階段的代表之作。全劇只有兩位演員,到目前為止,幾次國內外不同的演出場合(曾受邀至新加坡、印度、英國等地演出,亦曾在苗栗、台中、嘉義、台南、高雄等地巡演),均由該劇導演江譚佳彥(Chongtham Jayanta Meetei)及劇埸演員魏雋展(同時也是三缺一劇團的藝術總監)擔綱,其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兩位演員各自操著母語或最擅長與熟悉的語言,即江譚佳彥説曼尼普爾語(Manipuri),而魏雋展説著國語,雙語並置共存於同一個舞台、同一齣戲中,這在該團的創作演出歷史裡,並不少見,但是對部分的本地觀眾而言,則可能是某種新奇的體驗,有位觀眾在演後座談的提問當中,甚至還以為江譚佳彥說的可能是臨場即興的隨機亂語,是否每場演出都不一樣?團長林浿安接到這個問題之後的第一反應,是先自嘲自家的宣傳工作沒做足,才會讓該名觀眾有所誤解。這倒是令人值得警醒,當劇團或劇場界的圈內人士,可能將許多事情視為理所當然的同時,其實仍然會是有不知其奧、不明所以的人,彼此之間都需要更多的耐心、理解與包容。

 

再回到劇埸的演出。我曾經看過2010年在竹圍工作室十二柱空間的首演版本,肯定還是會有某些「首演情結」,印象中,舞台的竹籠意象簡潔俐落,又有設計風格及象徵寓意,再加上透明度高的燈光設計,當時就覺得是一齣既清新又精巧的表演小品;從語言的熟悉、兩人表演丟接的黙契來看,這次實驗劇場的演出,戲劇張力顯然比較平順鬆緩了,演後座談中,兩位演員也同樣表示,這和江譚佳彥來台十年、逐漸能夠掌握中文的口語表達,應該還是有關係的,意思就是說,他現在對於魏雋展的中文台詞大致能夠掌握,這和之前尚未熟悉中文時,在表演時,需要更大的專注力和身體的直覺反應,是不太一樣的。

 

從身體造型與表演程式的方面來看,該團在江譚佳彥的帶領與規劃之下,近幾年不斷地在探索亞洲不同身體文化的本質共性,並將其命名為「本質劇場」(theatre of essence,其理論根源於Jayanta的戲劇導師SanakhyaEbotombi Haorokcham, 1946-2016),並不斷向印度上古經典《舞論》(TheNatyasastra)借鏡取經,譬如人類的主要情緒和次要情緒,在該部經典中,被系統化地分門別類成共約四十種;在舞台上的一個表演段落,其特有的混種身體姿態,幾乎都可能是兩、三種身體或表演程式混雜而成的風貌,所以看起來可能既像這個又像那個,但事實上,既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在「像」和「是」之間,試圖找到一種新的身體修辭,並回歸到《舞論》,不論身體及文化是多麼地迥異,做為「人」的情緒本質,卻是相通的,有了這個共同基礎與相通之橋,就不會被語言所侷限。這在江譚佳彥所成長的印度文化環境,乃屬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在那個多語言的國度裡,語言多而複雜,在生活、文化、戲劇表演的交流過程中,理當有多於一種以上的非語言溝通方式,注重肢體表達的戲劇表演即為其中之一;也因此,讓我們可以欣賞到類似《假戲真作》這樣的作品。

 

這是一齣關於戲子與表演的寓言故事(口傳原著作者Vijayadan Detha),進一步說,它更是一則關於扮演、幻想與真實的殘酷警世喻言:因為演技精湛而四處受邀,卻既受禮遇又遭侮辱,因緣受邀入皇宮演出,卻也因而招來賜死獻身於表演藝術的命運。江譚佳彥採取演員互換飾同一角的做法,如此更能彰顯戲劇的扮演性,不論演員是誰,該角色就是該角色;也因為演員的可置換性,同時示彰顯角色命運的永恆性。

台長: 于善祿
人氣(1,67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