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春假連續假期,還是像正常上班一樣,在寫著學校的一些計劃文字;以下這幾段文字,我覺得寫來有點感觸,也有點意思,不見得只適合學校或教育部諸公內閱,應該也可以放在這兒讓大夥品味品味。】
【關於北藝大創意閱讀與書寫的綜述】(于善祿 2011/4/4撰)
這個論題之所以會被問題化,大抵還是與主其事者以語文本位為思考所導致,主其事者以一般大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低落,認為必須在通識教育裡頭加強語文表達、甚至是創意讀寫的能力,讓人立刻聯想到,這幾乎是針對一般大學教育中的「大一國文」[1]教學內容及教材教法而來的,以為改變或創新了「大一國文」的教學內容與形式,就可以培養出大學生的創意讀寫能力。在這樣的思維背後,完全忽略了藝術大學的創意啟發教學環境裡頭,所蘊藏的無限可能,其眼界之局限、思考之淺薄、教育政策之僵化格式,著實令人深感無奈與遺憾!
關於閱讀與書寫,在本校的教學環境裡頭,得要更廣義地來看待,不見得只限於語文閱讀與書寫的情境脈絡中。假若我們可以接受閱讀是一種「輸入」(input)的感知過程,而書寫是一種「輸出」(output)的表達方式,那麼本校各藝術專業科系所的學生(甚至是授課教師)幾乎無時無刻都在從事感知與創意的「讀寫」,我們以身體的五官敏銳地感知,或者說我們以身體感官閱讀這個世界;我們再以各種非文字的表達方式(以身體、音符、旋律、色彩、線條、場面、空間、調度、影像、燈光、舞台、服裝、動畫等),詩意地轉化與創造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感知,在創意的讀寫能力上,我們完全不虞匱乏;一般大學類似像「大一國文」這種制式語文課程,反倒才是要花費巨大的心力,才能夠亦步亦趨地達到十之二三。
在創意、閱讀與書寫都不缺的藝術大學環境裡,我們還欠缺的是什麼?答案可能是情感教育,包括我們的記憶、經驗、想像、歷史感與人文感,對於身體與空間的敏感度,對於人際關係與生命關照的社會關懷,對於家國與世界、在地化與全球化(甚至是在地全球化與全球在地化)的深廣視野,對於族群、性別與階級的多元想像,對於自我與他者的互為主體認同等,這些可以一直無限羅列下去的情感教育,才是我們處於「虛擬實境」逐漸掌控大局、藝術人文靈光逐漸消逝的年代裡,要審慎省思的。
在閱讀與書寫之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是思維與智慧。倘若我們只是機械化地閱讀與書寫,那早已有眾多的閱讀機器和書寫工具可以代勞,我們的特殊性在於我們還有思維與智慧,但其主宰的地位也岌岌可危,電腦、網路與各類3C電子產品,正急速地取代人類之所以為人類的最後一塊淨土;我們的危機在此,我們的轉機或許也在此,人類文明史上有多次的文化危機,每次總能逢凶化吉,就是因為我們還有無限可能的思維與智慧。
我們都承認語文的讀寫能力的確很重要,但並不是唯一的重要;在啟發教育的觀念裡,人類的智能是多元並存的,語文的、旋律的、空間的、身體的、色彩的……等,不一而足。或許,本校在這項計劃的規劃方針底下(或者應該說在方針之外,這樣才是做為一所著重創意與啟發的藝術大學該有的性格與風範),是設計出一系列的課程或方案,讓師生可以在多元智能的教學環境裡,展現其源源不絕的詩意與美。
【關於北藝大創意閱讀與書寫的願景】(于善祿 2011/4/4撰)
既是願景,就應該可以容納許多想像,那我就開始乘著想像之翼,飛翔──
- 有一座「我想找什麼書,就有什麼書」的圖書館:現有的圖書館經常找不到我研究上所需要的圖書,只好把自己的家裡搞得像圖書館一樣,因為學校的圖書館找不到我想要的書。
- 有一個或多個分享與交換人文知訊(我刻意寫成「知訊」,指的是知識與訊息)的藝文沙龍角落,天天或週週有人在那裡漫談或發表他(或她)對於古今中外哲學、美學、藝術、文學、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奇知怪學的閱讀與思索心得或疑問,有一個或多個知識社群的人總是捧場,有時候聽人家說,有時候自己說,討論或許沒有結果,研究或許沒用,但這股藝文清談沙龍的氛圍很重要。
- 有一面或多面像淡水「有河Book」一樣的玻璃詩文櫥窗(或者是詩文裝置藝術),地點也許在藝大書店、藝大咖啡、圖書館、學生餐廳、行政大樓、學生宿舍等建築或空間裡裡外外的落地玻璃上,或是將其呈現為詩文裝置藝術(現有校園內的公共裝置藝術品,都太不詩文化了),定期或不定期地更換師生的詩文創作。
- 有多處「行書交換」的bookstand,可以將看完或不再用的書籍或雜誌,放在這些地方,同時也可以在這些地方,看看有沒有想要帶走的書籍或雜誌。
- 有一面或多面的塗鴉牆,供師生或遊客抒發感懷。
- 有一個或多個校內文學徵獎比賽,優異詩文可刊登於類似《關渡通訊》等校園刊物(其實也就只有這麼一個校園刊物,北藝大學生書寫的文風真是貧弱到極點)。
- 每學期或每學年聘請一位文學作家駐校,舉辦多場寫作工作坊、演講與座談,不要盡只是找些企業家、藝術家、行政官員來駐校、開課或演講,就業務實與文學烏托邦之間,應該可以有更多的協商空間。
- 成立創意閱讀與書寫中心,但可別像台大或清大一樣,盡只是教些學術報告的寫作方法,而是要將重點放在「創意」與「詩意感知」上。
[1]印象中,本校沒有「大一國文」這種課,我們只在通識學分裡頭設立「語文」,學生在畢業之前自由地選修相關的六個學分即可,裡頭即涵蓋了本國語文與外國語文,但絕非就是「大一國文」這樣制式僵化的課程內容。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