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0-01 00:57:14| 人氣10,45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讀王墨林《台灣身體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文首登於《牿嶺街小劇場文化報》第10期,2009年9月。】
 
在閱讀王墨林的《台灣身體論》過程當中,有幾個感覺:首先,有些文章起頭很有勁頭,也能夠勾起讀者莫大的興趣,但是讀著讀著,脈絡線就模糊或消失了,然後就會遇到另一個標題又起,當然,談論的主題與內容也跟著轉變。翻至書末第192頁,列有「初處一覽表」與「照片一覽表」,想必該書是在這十八篇王墨林於1990年代所寫的評論文章,以及2004年於「跨界文教基金會」所開講的「身體論」定期講座課程內容基礎上,所混搭整合而言的,文章的段落性大於整本書的系統性,雖然目次所列出的全書大綱看起來井然有序,但工整化地將每章分成三個部分,有許多部分其實就是前述十八篇文章組織而成,對於這些文章如何組構成身體的「劇場化」、「系統化」、「規馴化」、「排除化」、「流儀化」與「典籍化」,作者較少清楚地著墨,通常就是開立章名之後,就立刻切入(貼入)某篇文章。

 
其次,可能是因為全書的主體部分來自於那十八篇1990年代的評論文章,所以在話語論述的操作上,讓人有種復古感,將身體「以區分性差異的方法」,參照「弱勢族群中的排除構造」,「對國家、道德、理性等各種權力裝置,通過身體以作為一種呈現上的說明」,以「找出相對於中心、主流、體制的不可理解性」。這種差異vs認同、排除vs收編、中心vs邊緣、體制vs抵拒等二元對立的正反辯證,已經不太像當今多元、混雜、流動、模糊的話語論述型態,對我而言,復習感(尤其是傅柯關於知識、權力、身體、機制的批判)大於新鮮感。

 
第三,書名叫「台灣身體論」,但是讀起來,有在論身體,而且是透過許多西方哲學與社會科學經典的「吉光片羽」在論西方身體,或不分東西方的身體文化(或文化身體),真正在論台灣身體的篇幅比例並不多,遠不及王墨林的前一本書《都市劇場與身體》,該書所論多為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台灣劇場與身體文化,此二者與戒嚴之間的錯綜關係,論得更是鞭辟入裡,前段所提及的二元對立正反辯證,以及以傅柯為主的權力論述,在這樣時空背景下,的確可以發揮強勁的批判力道,奈何當年台灣文藝界以身體為論述文本者鳳毛麟角,王墨林的身形有些孤單,而今日則是各式各樣的身體文化縱橫,其身形依然有點孤單,且滯留在1990年代的論述,也因為縱橫的眾聲喧嘩而顯得音量微弱。

 
第四,不知是排版還是校對的問題,全書有多處漏字與錯字的疏失,以下只舉出較為重大的,如頁15行13-14,三個「祭祠」均應為「祭祀」;頁30行5,德希達應該是「解構大師」;頁37倒數第1行,「李梅」應為「李鐵梅」;頁39行9,無聲不歌的應該是「崑曲」;頁42倒數第2行,「吊詭」應為「弔詭」;頁45行8,「徵班」應為「徽班」;頁65行9,頂客族是double income no kids(取各單字首個字母縮寫成dink)的英文縮寫中文音譯名詞,指的是沒有養兒育女的雙薪夫妻,通常是雙方溝通之後所選擇的婚姻生活型態,硬要把它和墮胎、代理孕母、摘取子宮等並列,實在有點牽強,畢竟其子宮沒有問題;頁91倒數第3行,「1986年」應為「1996年」等。

 
第五,版權頁有列ISBN,卻沒有「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不知是趕著向「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結案核銷,還是出版社疏忽(或者是率性)?不得而知。從出版的專業角度來看,這本書屬「妾身未明」!

 
這是王墨林與左耳文化合作出版「王墨林評論集1979-2009」五卷本之第一本,往後尚預定有《台灣小劇場運動史》、《表演藝術》、《影像與社會》、《黑洞I,II,III,IV》,有史論,有藝評,有創作,在專書結集出版的個人歷史上,王墨林已經沉潛了將近二十年,此時像是要一舉盡空,只希望往後幾卷能夠步步為營,更穩紮穩打。

台長: 于善祿
人氣(10,45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