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8-14 00:08:53| 人氣5,228| 回應13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從戲劇評論者的焦慮與矛盾看臺灣劇場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希望這只是暫時性或階段性的煩膩感與倦怠感。

從事戲劇評論的「兼差」工作已經十五年了,在臺灣寫戲劇評論,沒有人是「全職」領薪水的,不是另有正職,就是「文字工作者」或「自由工作者」。至於我,則是在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工作了近十年的教書匠,教書前寫戲劇評論主要是為了賺稿費,教書後寫戲劇評論則像是「另一份工作」。

怎麼說呢?臺灣的戲劇評論蔚為氣候,大約也就是近十幾二十年的時間,以《表演藝術雜誌》和《民生報》(已於2006年11月停刊)為主要平台,長期以來,培養了一群戲劇評論的寫手,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成長的。

因為寫戲劇評論的關係,再加上臺灣劇場界其實不大,久而久之,和許多劇場工作者都有交遊往來,他們知道我專事戲劇評論,多半在新戲上演之前,會主動與我聯繫貴賓券事宜,希望我去看戲之餘,能夠寫下評論文章,在往後的宣傳文案裡,也許可以斷章截取可用的評論文字。同時之間,也有若干公部門的藝文補助單位,經常地找我去幫他們補助的戲劇團隊演出做成果評鑑,我所書寫及寄交的評鑑結果,則將做為這些單位往後對戲劇團隊補助申請案通過與否的參考資料。當然,很多劇團也知道我具備這樣子的評鑑身分,就會更主動地幫我保留貴賓券。

我和劇團、補助單位、貴賓券、戲劇評論之間,形成了一種利益交往的關係網絡。劇團和補助單位誠然是有求於我,希望我的戲劇評論可以做為文宣或審查的參考資料;我對劇團和補助單位又何嘗不是,對於一個有「重度戲癮」和「寫作狂躁」的人來說,有免費的戲看,又有評論可寫,何樂而不為呢?因為如此,我幾乎是對這些邀約(看戲、寫評)來者不拒,每個禮拜的周末,幾乎都塞滿了看戲行程,然後再利用接下來的平日(weekday)時間空檔寫戲劇評論,但畢竟系上的教學才是我的主業,平日的課前教材準備與課堂的教學講解,已經佔用許多時間,所以戲劇評論的寫作時間多半就會被壓縮到午夜時分之後。再加上,寫長篇評論已成為我的習慣,除了看完戲的記憶、印象和當下做的筆記,節目單、相關資料的蒐集、閱讀與消化整理,也會花去不少精神,以致於兩張案頭經常是堆積如山的書籍與資料,更不用說整個書房了。

問題來了。

在這樣的「利益關係」裡頭,有兩件事情可能會被忽略,一個是戲的內容品質,一個是我的矛盾與疲憊狀態。先說前者,單是我所居住與活動的大臺北地區,每周的戲劇表演節目平均差不多有十至十五齣,倘若遇上一些藝術節或戲劇節期間,還可能達到二十齣左右,我每周大概看二至四齣戲,這些數字還不包括傳統戲曲的演出在內。問題就出在演出節目量多,總體品質不見得好,「多不見得好」,這是個淺顯易懂的道理,這也是整個臺灣劇場界邁入消費時代所必然產生的現象。

從我做為戲劇評論的角度來看,漸漸有種「劣幣驅逐良幣」的態勢,我的「矛盾」在於我明明知道這個新趨勢,卻還是以舊方法在面對,所謂的「舊方法」,指的是我仍像十幾年前初接觸戲劇一樣,盡可能地將自己的行程塞滿,盡可能不遺漏「重要」的演出,盡可能為每個所看過的演出留下戲劇評論,儼然還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使命感,總覺得漏看一齣,有所遺憾。直至近一、兩年,終於出現了疲憊與倦怠感,我也明明知道這種感覺,有許多劇場同好早已出現,但我就是死硬地撐著;然而,終究形勢比人強,我漸漸處於看與不看、看多與看少,甚至是看了多失望、不看多遺憾等等矛盾之中,我就像是個戲劇新產品上市後的檢驗員,不斷地審視檢閱,不斷地寫評論報告,自己已經變成了戲劇生態機制運作的一環,對於戲劇演出的麻木感油然而生,甚至有了不太正常的被動心態:總是在等待團隊或補助單位聯絡貴賓券事宜,絕少主動買票看戲,如此一來,當我在寫戲劇評論之時,便有可能被冠以「酬庸」之嫌,評論的超然與純粹頓時出現問題,戲劇評論與貴賓券之間,似乎被賦予了「只許好評,不宜壞評」的奇詭的等價關係,或者說戲劇評論被消費化了,甚至可說像我一樣的戲劇評論者也被消費化了。當泛濫無數的戲劇評論充斥在極少數平面與(尤其是)網路媒體空間時,戲劇評論已無法再做為戲劇演出的美學指標,同樣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態勢。

在這樣的年代與環境裡,究竟臺灣的劇場界還有什麼樣的「可觀」之處?

七年級生(1980年代出生)以過江之鯽的量產創意逐漸攻佔劇場界的一個碉頭堡。不論是戲劇科系的演出或競賽,還是官辦、民辦的戲劇節,都是這股新興創作勢力盤踞之處,如果說我對戲劇還有所期待,大多來自於此。「初生之犢不畏虎」、勇於嘗試、觀點新奇、欠缺人文深度、手法粗糙是其共通點,但對我而言,有創意就有可能性,這些驚鴻一瞥的奇喜感,是我在倦怠感、疲憊感與麻木感襲捲之下,能夠透呼的幾口清新空氣;可恨的是,所耗掉的時間成本太高。

六年級生(1970年代出生)的作品則多半在慢慢形成其自我風格美學,意象劇場、性別議題、單人表演、翻譯與改編、人偶同台、多媒體影像劇場、修行劇場等,都有不同的創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建立自己劇場美學的品牌,讓人可以立見分明。對於這一個世代的創作演出,我出於多年交情與看戲習慣,多半都會前往觀賞,頗有一些革命情感,也是我在寫戲劇評論之時,花費最多心力的部分,因為他們大半都是我從他們學生時代的創作演出就開始觀賞,深知其一路走來的成長與變化脈絡,經常是以「愛之深,責之切」的態度和筆觸在看待這些作品。

至於五年級生(1960年代出生)、四年級生(1950年代出生)的作品,多屬「殿堂」之作,製作規模、目標觀眾的設定、票房行銷等,都是以大、多、廣為首要指標,他們的美學風格多早已建立,或者應該說他們的重心已經不再是開發或創立新的美學風格,而是守住與拓展更多的觀眾來靠近他們的作品,以導演和「明星」演員做為其主要的行銷手法,作品的重點在「說故事」,故事說得好不好,常常成了其次或不重要的美學問題,票房最為重要,觀眾對這些「明星」,自然會有一種崇拜與跟從的心態。我大概只有對這類演出的貴賓券比較不會有「罪惡感」,在寫戲劇評論之時,也比較會從美學以外的角度來觀察,像是作品選題、觀眾行為、劇場設備與技術、宣傳與行銷手法、話題與效應等。

「應用劇場」是另一波興起的新潮。將戲劇的編作方法和劇場的表演藝術,應用到教育、社區、治療等社會與心理領域,其目的在讓受壓迫者得以在過程中「培力」與「賦權」(empowerment)。這已涉及跨領域的應用,也可以讓戲劇與劇場從美學本位裡解放出來,介入到政治、社會、經濟、教育、醫療等層面,臺灣在這方面正積極地將國外的理論與經驗給在地化,持續地累積本地的實際操作案例,將其予以系統化與論述化,內部分享與外部交流。我在去年(2007)完成了一本小書《波瓦軍械庫:預演革命的受壓迫者美學》(臺北:黑眼睛文化),大致就是在梳理這個主題,有意的讀者或可參考。

走筆至此(或者該說「敲鍵」至此),我總覺得這趟書寫過程,仍然沒有減少或消解我對當代臺灣劇場的煩膩感與倦怠感,希望這只是我個人的寫作與心態瓶頸,而不是臺灣劇場的創作瓶頸。

還有一些後話。

近三年和香港劇場多有往還,雖然是片片斷斷,卻勾起我不少興趣。戲劇與劇場這玩意兒,首要靠的是現場觀賞與文化觀察,絕非案頭讀資料就可以憑空想像的,從就讀研究所以來,讀過許多大陸內地的戲劇資料,但看的戲實在不多,以我在臺灣劇場界裡的觀察與評論經驗,我又實在無法相信大陸內地許多案頭學者所寫出來的戲劇資料,這並不合我的人類學式觀察研究路數。倒是香港劇場,因為和當地若干劇場人及戲劇學者多有往還,在點點滴滴的看戲經驗與閱讀資料過程中,有較多的想像和實際是比較有機會也比較有根據可以相互填補及建構的,再加上香港特殊的歷史經驗,對於當地的劇場創作與環境發展也多所影響,我似乎在太過熟悉的臺灣劇場與不太熟悉(或不盡可信)的大陸劇場之間,找到了興趣轉移的「第三空間」:香港劇場,只是現在的我與香港劇場交往不過三年,要談什麼深入的東西,都嫌太早,但莫大的興趣應該就是下一步介入研究的重要起點,對此,我自己樂觀其成,這也許是自我救贖的契機。

台長: 于善祿
人氣(5,228) | 回應(1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業餘愛好人士
善祿師
看完你這篇自我剖析娓娓道來
不免覺得自己為何對於你這幾年的文字責難過多
似乎找到了那個為什麼

每個位置的人都有他該做的事
也有他該面對的責任
如果這篇文字是種宣示
很希望再看到我大學時代看到的你
一種捨我其誰的姿態

在此大放厥詞
請見諒

另外
有種暢快
2008-08-14 21:07:17
zen
我能了解那種厭煩感

最好的作法

就是放空一陣子
不接邀約 自己以我會想花錢買票的心態(或實際作為)來挑戲去看
(例如評書 不能光仰賴出版社送書 會養成一種供養關係 因為出版社會給很多即使你不寫也沒關係的書 最後造成拿人手短的心態虧欠 這是人類學裡說的恩報關係的不對等)

此外 過度供給造成全面評價的不可能
重要性戲劇的評價的所謂重要性
似乎要設立標準
例如 評過的劇團是否推出新作時還要評?
外國已有演出過的劇團來台演出是否要評(還是介紹)?
或者做主題式的跨劇比較評論
甚至某些看完之後只介不評等等
別人都會評的我不評
或從眾多戲劇中再挑出一些專攻的類型(就像書評 不會是出版的書都評 一定會設定類型)
諸如此類 作法有很多

之前有本書談食評家如何自我經營
這其實有點類似 每天開這麼多有趣的餐廳
以常人之力根本不可能全部吃過 只能設下某些標準
我記得該作者說
特別強調自己有多好但結果卻不怎麼樣的店 一定要評
本來就不怎樣的小店 就沒必要去評
也就是說 作者以是否會有很多人因著其名聲而前去用餐
結果是否會大失所望 來作為評鑑與否的標準
也就是說 評鑑是要事先替用餐者篩選出那些名不符實的店
避免消費者上門後上當....

也就是擔任守門人 替消費者做把關

一點點想法
2008-08-16 07:50:36
達爾文
「仍然沒有減少或消解我對當代臺灣劇場的煩膩感與倦怠感」?!

于兄
既然國家透過北藝大老師 國藝會文建會台北市文化局委員 教師鐘點 稿費 出席費各種方式養你
自願被國家"文化建設的機器"收編
你有比一般藝文工作者高出許多的穩定收入 
跟宰制集團付予你的發言權
就不要擺出一副台灣劇團演得出好戲才對得起你的姿態

有藝文工作者賠錢舉債妻離子散的搞舞搞戲
你們這種學者委員 
才有台灣戲劇史的素材可以拼湊
才有審查會可以出席
才有審核報告可以書寫

人家累到死 三餐不濟
排了幾個月 最後結算可能幾千塊都賺不到
你花兩小時看一下 寫篇文章幾千塊就入袋
還要被你嫌乏善可陳
有種你就從北藝大離職 
拿出你所有積蓄 花五年時間專心搞個劇團
屆時再來困惑說台灣戲劇圈怎麼了無生趣
2008-08-16 23:23:30
金龍
看到善祿老師這篇文章很有感觸
平常都是潛水,默默的在電腦前狂點頭。
看到達爾文的回應,
我也來參一腳吧。

常常看到有人批評棒球選手,星光大道的參賽者
有些不喜歡那些批評的人就會說:
有種你自己上去打啊,看你能打多好;有種你自己上去唱啊,唱得贏再說。
套句鄉民的話,這叫放大絕。

那這樣一來,就只有球員能評球員,參賽者評參賽者嗎?
很荒謬。最後就自嗨吧
(戲劇界來講就自溺到死吧。)

批評和實務絕對是可以分開的。
沒有那種,你來做做看,做完再來批評的道理。
會回應只是覺得
認真的批評,評論真的很難得。
希望老師不會洩氣。

我常常看完戲,覺得爛斃了就回家
心想:媽的浪費我三個小時,加車錢,來回時間 已經超不爽了
還要細心去想,他到底怎麼爛,好好寫一篇文章
我做不到。
有多少人做得到呢?
我也知道有不少人已經放棄了
不只不寫,也不看了。
真的要有過人的耐心和對台灣劇場界的一個期待
才有可能長期做這樣的耕耘。
當教授可以當得更輕鬆
學生邀請去看戲,
看完就說些場面話
你好我好不是更輕鬆愉快嗎?
善祿老師何苦做這麼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2008-08-17 03:29:16
金龍
更何況
為什麼劇團很辛苦,我就不能批評
一定要抱著"護短"的心情去看戲嗎
都是戲劇圈的,作戲辛苦我知道
舞台這麼醜一定是沒錢
演員那麼生澀一定是沒時間排戲 平常要賺錢
劇本那麼爛一定是編劇沒錢買蠻牛
邊睡邊寫的
所以每次看戲就只能鼓鼓掌,拍拍屁股回家嗎?
這樣會進步嗎?
環境不好,不是更應該把握每一份資源做好戲
吸引觀眾進場嗎?
偶爾買張票就踩到雷
一樣的價格可以看兩部讓人血脈噴張熱血沸騰的好萊塢片
我幹嘛進劇場。
沒有感動,沒有驚喜,
連看個五場這種戲,真的會害怕。
我覺得老師說得算客氣了。

我每次看這個部落格的劇評
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的評價
我都可以感受到老師是很用心,作過功課,有所期許才批評。
我作過戲,
作完後瘋狂GOOGLE看大家的評論。
我只能說,能看到善祿老師這樣的評論,很難得,如果我是被批評的劇團或創作者,我會很感謝。

一直稱呼善祿老師,寫得又好像很狗腿
其實我沒修過老師的課,以後應該也沒機會
沒甚麼利害關係
純粹是半夜有感而發
希望老師暑假愉快
休息再出發!

最後
這篇文章中,很多提醒,我覺得受益良多。
我也是七年級生。"欠缺人文深度,手法粗糙"
光是拿這兩句話去檢視自己的和許多別人的作品
就可以好好反省很久了吧
只能說一起繼續努力
在創作上,評論上,台灣的戲劇環境上
2008-08-17 03:29:42
劇場演員
我自己也是劇場工作者

進劇場之前也是會想 “...這齣戲是不是會浪費我時間 看一個表演舞台音樂都在水準之下的作品“

事實證明常常是這樣的

所以我後來會盡量挑戲看

我對我們自己人民的處事方式常有很多疑問

就是理由很多

做不好 牽拖一大堆

看到樓上的激烈發言 我覺得有點可憐

如果真的做戲做的妻離子散固然很可憐 然後還做了一齣爛戲

那真是不知道為甚麼了

做戲不就是自己喜歡做嗎?

失敗之後埋怨東埋怨西

旁人也真的聽不下去


觀眾真的沒必要花了戲票車資 來“同情 劇場工作者“


以上
2008-08-17 10:11:58
戲劇系學生喔喔畢業後
我有一個朋友,27歲,工作閒暇之餘,偶爾也看個戲。頻率大概一年四、五部吧。因我是兩廳院之友的緣故,她常托我買票。

今次幫她購買金枝的浮浪貢,她也想一併買果陀的針鋒相對,但時間不能確定,便說確定之後再告訴我場次;
不料,她看完浮浪貢後,叫我不用幫她買針鋒相對了,我問她為啥?
她說,她覺得看戲好累喔。
我問說是浮浪貢不好看嗎?
她說,不難看但也不好看。整個感覺就像一個鬆鬆的塑膠袋。
好看的戲是看完會有精神的那種。她補充。
她就覺得多年前的ART很好看。(阿莫多瓦好看。小叮噹好看。八家將好看。)

今年看的幾檔戲都讓她feel,看戲好累喔。
就不想看了。不管是哪個團的。

為甚麼要花更多倍的金錢、時間去做一個會讓你覺得毫無收穫甚至很累的活動哪~~
不要說看電影更爽更high更讚,
那3、400元存下(更多時候往往遠超這數字),
又是一個禮拜的菸錢,
存上個十檔,就可以去報名社大的氣功班或是買wil,或是幫爸爸買遠紅外線枕頭,利人利己好不快活。

嗚呼這個可能的劇場觀眾就掰掰啦。

算算我身邊不念戲劇系的,
還沒看過戲的,10個中有10個會很樂意走進劇場當觀眾;
看過戲的,10個有6個要不就很忙要不就說好啊好啊然後時間就過去了。

因為不難看不好看又很貴誰想看哪。

現在走入劇場放眼望去很多都是老面孔,
(譬如我根本不認識某甲但心中默默記得某甲去年有看禮拜六完整版的浮生若夢和今年的給普拉絲);

劇場觀眾大多由同業、親友、前仆後繼的戲劇系烈士(if這名烈士畢業後沒有被拉保險的業務纏身的話)組成,
如果自己人還不盯緊自己人,
難看不說難看,
場面話滿天飛
繼續自溺下去,
自溺的又不夠屌,
根。本。就。不。會。有。觀。眾。鳥。你。

人如果只有肺循環而無體循環,到底是不能活啊。

"願意來看戲就很開心了啦!!
覺得難看?林北也沒辦法啦!!超抱歉的啦!
會做的更好看的啦!在等我5年...啊不,3年,
我會劈除一切荊棘,做出好看的戲的啦!!"

不會餓死。遽聞有前輩一天吃一顆水煮蛋還不是活的好好的。
2008-08-18 04:30:39
弄戲人
實務劇場創作者(工作者)與劇場教育工作者(評論者)...
當然,沒有你非要親我,我非得親你的相互關係。

這好比所謂的政論名嘴與政治人物(這大概是最好的譬喻)
名嘴說的漂漂亮亮,批的口沫橫飛...
但誰敢說他來當政治人物,肯定有所謂的厲害之處!
對社會大眾來說,這些名嘴、政治評論家卻又不能沒有,
對於政治人物,更是德政與邪弊的重要參考值,

評論是一種客觀的角度,對於評論者,何必主觀看待,客觀相逼
更何需要牽強的共容一缸,
只為了證明某一方的甘苦價值

做戲的人會有瓶頸,會累!會被市場牽制,會被心情左右...
所有就有怨、有委屈,因為你在乎
評論的人又怎麼不會有瓶頸,有累、有市場牽制,有心情左右...

達爾文的一段話,似乎證明了,劇場工作者山窮水盡的可懷疑問題...
那就是劇場人太過「自命不凡,自我中心」
于善祿分析了五、六、七年級劇場工作者
我則願意大膽的囊闊,不論五、六、七年級
劇場人就是「自命不凡,自我中心」太重...

怪什麼劇評?或者你也可以問問自己,
「要不然,我來做看看劇評啊!」
或許,你會更明白,什麼叫做把自己做好...

對於于善祿,我沒有幫腔的動機,但出於同情
至於于善祿有沒有把自己的份職做好...
十年、二十年,當八、九年級生需要依份重要的文獻
需要足以影響她們接觸劇場、認識劇場,甚至改造劇場的重要文獻時...
于善祿有沒有做好,到那時候再說!

如果你,你不想要成為所謂劇評筆下,關乎於劇場文獻記載的名利關係...
你可以告訴于善祿...
請于善路往後不要書寫關於你的東西
我相信,于善路很樂意!

因為,你以為誰隨便可以有那麼大的深仇大恨,有那麼大的記載深情...
2008-08-21 02:36:05
劇場導演
在這裡,我借題發揮...

這幾年,我一直痛惡北藝大出產的學生
我想這是善祿你身為教育工作者該努力的!
北藝大戲劇貴為臺灣首席的戲劇搖籃,擁有多到不行的名師
擁有好到不行的軟硬體...
這幾年出來的學生,卻讓人失望
更不乏聽到許多導演朋友苦喊著:
「全世界的人都不會演戲了,也絕不用北藝大的」

並不是她們能力不好,而是「倚名自大」!

就因為你們有好的資源,高高在上的名氣
卻忽視了重視學生全面品質(劇場人格)的教育。

早期的(學院時期)不說,那樣的水準仍在
近年的初生學子,「自傲、自滿的誇張!」
一副「我就是北藝大出產的,怎麼樣?」

我不知你們給了這些學子什麼?而反觀當今,
這幾年出來的"北藝戲子",有多少個認份的為劇場效力
跑去絕對商業的絕對商業,跑去隔行隔山的隔行隔山...
擁有這麼好的環境、水準、教育品質的學子
做了些什麼希望出來?
可笑的是,絕大多數的人卻盲目的向北藝大看齊!

一個身為首席戲劇搖籃的教師身兼實務劇場評論
善祿...
都疲乏了、倦怠了,
更何況觀眾,何況那些二十年來還是理不清劇場的觀眾
(看看這些二十年的老團究竟幹了什麼私利的事)

實務劇場的工作者要努力,我們皆是,得收起自傲
好好培育、教養下一代的劇場人
教育劇場工作者更要努力,把這些要劇場新棟樑建構的更有磨性、耐性、全面性...

善祿,你當然可以累,在這一塊你疲乏了沒關係
珍惜你的教育資源,把另一塊作的更好
各位發言人,我們當然可以暢談...
除此之外,我們更要戒慎警醒,不是劇評的問題、
不是劇場工作者的問題...
而是我們沒有看見...自己的問題!
2008-08-21 03:04:38
柳春春阿忠
夭壽!先來個題外話,留言還要加減算.....
蘋果是15,櫻桃是91,加起來是.....106......。

這篇迴響如此熱烈!
新潮實驗室目前我看了兩齣,外加前一週的asap,本週還要再看兩齣.....。

善祿兄,你收集的劇團宣傳文宣應該很齊全,對吧?
會不會覺得看傳單大概都知曉這些團要演些什麼了.....?
我的意思是:再沒令人眼睛一亮的東西了.....。

換個角度想,這些前仆後繼的新團作品,我有時在想,會不會排久一點,工作久一點,進劇場久一點,琢磨出來的作品會好些?
2008-08-21 23:34:20
柳春春阿忠
忘了說最重要的了:我覺得我看"太多"戲了......。
又要再加減算一次,
水蜜桃38+櫻桃79等於.....117
2008-08-21 23:35:58
屋簷appitlo
回3樓的達爾文先生:

看到你理直氣壯實則出言不遜說實在我還真是看不過來,閣下留言已過半個月以上,然在今日拜訪LULUSHARP看到此篇留言,平時慣為隱形客如今也想針對你的留言說幾句話.

閣下之意甚有戲劇評論必須為金主做牛做馬之嫌,試問司法不能公正,正義又從何而來?(這裡不意指絕對標準,而是自由意志.)同樣,若是戲劇評論只為了您的這個[養]字下筆惶惶不安盡說官話,還請試問,戲劇評論的定義尚存在否?

我自己就是ㄧ個劇場文字工作者,我也想要解開一個迷思,窮不窮其實跟搞藝術沒有什麼關係.為什麼非得搞到妻離子散那樣的藝術家才能謂為高尚呢?如此標籤的敬仰標準,未免凸顯見識短淺.

[拿人錢財替人消災],這句話借代去其它文字工作尚有可原,可憑什麼一個戲劇評論就不能感嘆當代時局?不能說自己對於現狀感覺無力?閣下所言倒像是劇團裡擔正職領月薪的行政寫手,那種好話可留在職務的身分上盡說并眼睛不眨,但是,唯獨就是戲劇評論這樣的文字工作可不行,若想一概而論,將一般感恩惜福之美德湊來這裡牽強附會,可不是鬧了一個笑話了嗎?

我記起友人曾形容善祿老師為ㄧ股清流,當時聽來未免因為距離不遠而當做玩笑話,如今看來確實不假,比擬一些亂罵一通爭出位,或是八面玲瓏寫劇情的劇評,看了沒有營養我也只是[喔]了一聲,請問,那可稱為劇評存在的意義嗎?

在馬來西亞的文壇或劇場,筆戰對我而言總是雅士的舞文弄墨,缺乏真實.而旅台第七個年頭,台灣對於評論的接受度,又讓我覺得唯命是從或是缺乏幽默.我認為過多的包容或縱容都不對,而不對的聲音也會產生另一方還擊的見解.我倒覺得,這才是所謂進步的空間.

不要把劇評當公僕,即使吃公家飯的檢察官也有權利仗義直言.我看劇評並非每篇都點頭稱是,但我覺得,偶爾聽見誠實坦率的告白,那樣很好.

當然,尊重閣下的見解,倘若字句刀光劍影,也是我一介粗漢直率的淺見.在下也很窮,可是我從來沒覺得我是因為搞藝術所以這麼窮的.

ㄧ友人的話語我印象深刻.

[不是我們離不開劇場,而是我們不想離開.]

不要用[比慘]來衡量對劇場藝術的付出.

以上

劇場文字工作者
屋簷appitlo留
2008-09-07 03:02:51
屋簷appitlo
另回,每個人的驕傲都必須要自己負責,我也很驕傲,但就是不喜歡看到聽到有人貪方便ㄧ語概全的說:[北藝大生很驕傲.]我身在學校說實在也很看不慣某些人既驕傲又膚淺的態度,然而,我不覺得這是什麼教育失敗或是沒落的問題.這種說詞是很不公平的.走出學校,修行作為也在各人,這種流行的攻擊評語也大可留到驗證以後再直稱某某某,那樣的說法不是比較公理嗎?(話說,看過他校劇場人士的狂妄例子我倒也還是數得出來.)

如果下次有人說的是[屋簷很驕傲]而並非[北藝大生很驕傲]我想我聽起來是覺得舒服多的.
2008-09-07 03:22:2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