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利文(Tom Levine)著,戴雪松譯,《溫莎家族:一個家庭的榮辱史》(Die Windsors: Glanz und Tragik einer fast normalen Familie),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10月一版一刷。】
從小就對文史的各式圖表非常有興趣,當初會買這本書來看,主要是因為在目錄頁的前面附了一張展頁的溫莎家族系譜。這張家譜從維多利亞(1819-1901,1837年登基加冕,1976年成為印度女皇)的祖父喬治三世(1738-1820,1760年登基加冕)開始列起,一直到我們所熟知的伊麗莎白二世(1926年生,1953年登基加冕)、威爾斯親王查爾斯(1948年生)、已因車禍身亡的前王妃戴安娜(1961-1997)、現任王妃卡米拉(1947年生)、安妮公主(1950年生)、威廉王子(1982年生)、哈里王子(1984年生)等英國王室成員的關係,均一覽無遺。
我們甚至還可以看到溫莎家族與歐洲許多王室家族之間的姻親關係,包括德國、比利時、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瑞典、西班牙、挪威、俄國等,像剛剛提到的維多利亞其實是英德混血;一次大戰對敵的英王喬治五世(1865-1936,1910登基加冕)和德王威廉二世(1859-1941,在位期間1888-1918)其實是表兄弟,而他和舊俄最後一位沙皇尼古拉二世(1868-1918)也算是表姻親,他的表妹阿麗克斯(1872-1918)就是嫁給了這位沙皇,但這對夫妻均在1918年被布爾什維克的官員殺害;也就是說,一次大戰對敵的三方(英、德、俄)都是表親關係。
提到溫莎家族,一般人多半還會聯想到那位數十年來被傳為「愛美人不愛江山」美談的愛德華八世(1894-1972,1936登基加冕,同年退位改封為溫莎公爵),他和美國女子華麗斯‧辛普森(1896-1986)之間的愛情,因為報章和廣播媒體的大篇幅報導而廣為世人所知。
是的,媒體這項工具在書中也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大約在十九世紀中葉之前,英國王室和平民生活基本上是兩個世界,即便有什麼街頭巷議,多半也是與王室有接觸的人士口頭相傳而得知,或者是王室主動統一對外文告,不過不管是哪一種傳播方式,對於王室的真相都是隔靴搔癢,前者容易產生以訛傳訛,後者則是幾經粉飾;這也難怪二十世紀好幾本關於英國王室家族成員的傳記,書名總喜歡冠上「真實故事」、「實錄」、「真相」等字眼,像是《25年的國王:喬治五世的生活實錄》(奧斯汀‧張伯倫著,倫敦,1935年)、《卡米拉:真實的故事》(加羅林‧格拉海姆著,倫敦,2003年)、《戴安娜:實話實說》(安德魯‧莫頓著,倫敦,1998年)和《人民的國王:退位的真相》(蘇珊‧威廉姆斯著,倫敦,2003年)等。
不過到了二十世紀下半葉,因為媒體之間的同業競爭越來越白熱化,小報與狗仔隊四處流竄橫行,最後更導致戴安娜與企業小開埃馬德(Emad,人稱「多迪」Dodi)為了躲避狗仔隊的跟監尾隨,車禍身亡,「1997年8月30日,戴安娜和多迪在巴黎里茲酒店[按:這是多迪的家族名下財產]共進晚餐。倆人相處得非常甜蜜,然而卻被路人和狗仔隊記者發現了。午夜過後,戴安娜和多迪乘車駛回多迪在巴黎寓所的途中,被幾個狗仔隊記者開著摩托車跟隨盯梢。為了躲避記者的尾隨,戴安娜和多迪乘坐的由保安隊副隊長亨利‧保羅(Henry Paul)駕駛的奔馳220轎車由於車速過快,一頭撞在巴黎阿爾瑪隧道(de l’Alma)的石柱上……」(頁305)接下來的好幾天,不斷擺放堆積的鮮花擺滿了戴安娜生前居住的肯辛頓宮門前,花香彌漫裊繞在倫敦的空氣中,久久不散……好快!十年過去了!
看了十幾年的中文簡體字書,很難得看到這麼一本譯筆流暢的書,原書是德文寫成的,作者Tom Levine曾經在倫敦採訪、工作、生活多年,本書2005年在德國法蘭克福出版,一年之後,簡體中文版由北京的新星出版社出版,譯者戴雪松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取得日爾曼文學學士,後又留學德國,獲得經濟管理碩士學位,從事德語翻譯工作多年。原作者除了必要的德文資料之外,參考了大量的英文資料,使得這本書雖然以德文書寫,但是裡頭附上了許多人名與地名的原始英文(少數與德國相關的人名與地名則附上德文),已經拉近了一些親切感(可能與我的英文系背景有關),再來就是譯者善用中文成語和接近當代日常用語的中文語感,看起來跟讀起來有時還暗藏些許節奏感,這是讀簡體字書,甚至是翻譯書,少有的經驗。
作者基本上沒有偏袒或刻意惡批哪一位溫莎成員,他總是善用手頭資料,盡量面面俱到,或至少讓讀者看到媒體渲染與王室矯飾之外的另一面,除了主要描述的十一位溫莎成員(包括維多利亞女王、愛德華七世、喬治五世、愛德華八世、喬治六世、伊麗莎白二世、查爾斯、戴安娜、卡米拉、威廉、哈里)之外,對於這些成員的家人、相關的親友、部屬也都略有觸及,有時困擾、有時歡欣、有時懊惱、有時驕傲(這些王室成員的性格與情緒多半是在環境中成長與形塑的,這裡的環境包括王室傳統、禮教、政治情勢、人際關係、國際局勢、媒體、人民期望等),作者將這些王室成員描繪地比較像個人,而非只是經由塑造出來的符號或形象,這或許就是作者要以「一個近乎平常的家庭」做為序的標題的理由之一吧!
這本書的確激發了我接下來欲讀英國國別史的動因,即將要讀的書如下:
Clarke, Peter(克拉克)著,蕭可斑譯,《治國力和選舉力:揭開英國政治領袖在不同時代崛起的秘密》,台北:貓頭鷹,2007。
Marshall, P. J.(馬歇爾)主編,樊新志譯,《劍橋插圖大英帝國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
Speck, W. A.(史派克)著,糜佳譯,《劍橋英國簡史》,台北:左岸文化,2006。
汪熙,《約翰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林美香,《女人可以治國嗎?十六世紀不列顛女性統治之辯》,台北:左岸文化,2007。
胡康大,《英國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1997。
錢乘旦、陳曉律、潘興明、陳祖洲,《二十世紀英國》,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7。
文章定位:
人氣(1,939)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