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ki(阿媽)的叮嚀----alang(部落)的界域
Yaki時常這麼說”musa su utux alang long、cyuli utux alang su la;mahuzil la ong ,amutux saca ‘ la”(你如果嫁到另一個部落,你就是那個部落的人;死掉也是那裡的鬼)或者”musa su tuhyu la ong,’a su unel mojong ta la ”(你一旦嫁到很遠的地方,你不會再回到這個家)
(一) 遙遠的另一個部落
“從前有一個從karenko(花蓮)來的女孩子跟她的老公吵架,她邊哭邊往那個山翻過去的小路走要回自己的部落,在路上遇到部落上山工作的人,問她你要到那兒去,她回答’我要回家’,….她不知道回她部落的路很遠……”yaki如是說著……。那個”從前”是無法用現代的一分一秒的時刻做量化計算的,yaki無法說是幾年以前、可以說出那是誰家哪一代的ina,重點不是在從前,而是在”那是一個從遙遠的部落來到這個部落的ina”,yaki說的utux alang指的是”另一個部落”,而所謂的”另一個部落”指涉的是另一個類似的群體,因為是utux alang,而這個utux alang指的可能是鄰近的類似群體或者是遙遠的但還是類似的群體。”你如果嫁到另一個部落,你就是那個部落的人;死掉也是那裡的鬼”是看護著magol kanel(孫女)長大的yaki最常說的一句話,而這樣的話語透露著對於因為婚姻離開這個以地理疆界與其他群體為區分的magol kanel的不捨,因為那樣的離開意味著永遠地離開。而magol kanel會說”我會常回來看你”,接著yaki說”你看那個誰家的女兒也是嫁到很近的alang,但是也很少再回來”----yaki根據經驗的判斷說出那樣的話語,而yaki選擇某人的經驗說明因為貼近關於magol kanel嫁到另一個部落的想像,而在因為讀書必須常常離開部落在外的magol kanel的想法裡無法體會yaki那個徒步到鄰近的另一個部落必須長時地跋涉,而對話透露著的是世代的差異,而這個世代的差異跨越著語言、文化以及截然不同的生命經驗。
(二) itajal(山地人)/talu(外省人)/pamukan(平地人)/kahilan(客家人)----對於他者的化約指稱
“要嫁就嫁給自己部落的人,要不然就是itajal; 再來是talu,talu對老婆很好;最好不要嫁給pamukan,我們部落嫁給kamukan的十個有九個婚姻失敗;kahilan很吝嗇。”itajal稱「山地人」、「原住民」,talu稱「外省人」、pamukan稱「閩南人」、kahilan稱「客家人」,這樣的話語夾雜著對於與其他群體中的個人的通婚的經驗以及想像----這樣的想像在itajal部落是趨近於相對多數的某種集體想像,而這個群體對於其他群體的化約想像來自於部落人們的日常經驗:對於itajal的泛稱或許來自於國家政策或者大眾傳播媒體的滲透以及與其他地域的原住民交流的經驗;”talu對老婆比較好”在說話情境之中,透露一種想像、而想像來自於與部落人們或者其他部落個人關於與talu的通婚經驗,對於與talu的婚姻想像因為talu的年紀都比較大,這些來自於「大陸」的talu部分在1940年代被國家「安置」在包括中橫沿線以及花東地區需要農墾的地區,他們被叫做「外省/老/榮民」,而鄰近中橫支線的itajal部落因與鄰近出現較多這樣通婚情況的部落的往來或者部落中的個人與所謂的talu往來而出現這樣的話語”因為年紀大都比較疼年紀小很多的老婆、對老婆比較好”或者”不會打罵老婆”;對於pamukan則是一個具有強烈敵意的指稱,除了文化的差異、日常經驗的累積也也造成了所謂的強烈的敵意,而日常經驗包括對於媒體鄉土劇中的「閩南惡婆婆與可憐媳婦」的閱讀或者是部落中少數與pamukan通婚的少數不愉快經驗於是有人這麼說”我們部落的女孩子嫁給pamukan的婚姻10個有9個失敗”,這個10個其實可能不包括婚姻沒有問題的部分人,也就是說這樣話語裡透露是一個具有維持這個群體獨特性的一種狹隘詮釋,因為沒有問題的、嫁給pamukan的部落女性已經不是這個itajal部落的人,所以不需要再提起、對於尚未結婚的itajal女性則必須注意到這樣婚姻失敗的經驗,所以”部落的女孩子還是嫁給自己部落的人比較好”,而這個”比較好”要說明的可能是對於pamukan這樣一個具有相對大多數的群體的抵抗,要抵抗的是與kamukan交往的過去的不愉快經驗,而pamukan這樣一個指稱其實指涉的是帶著金錢進入部落買賣土地、或者是一些不肖商人,而化約了pamukan這個群體中其他的mukan或者這個符號所代表的其他意涵----mukan從來就是一個具有污名的指稱,在itajal部落是這樣,而對於必須與pamukan時常交涉的在外的部落村人回到部落也少提起善意或者是愉快的善意經驗。
(三) 不一樣的「itajal」(原住民)部落
“ini ta binili ule kanel,ini pintana ka sicu ta”,一個孫女嫁給排灣族的yaki邊描述著前來部落娶親的男方家人與孫女的父母討論「聘金」一事,yaki說”我們不是在賣女兒”,而男方親友不斷解釋他們給女方聘金的習慣,而yaki還是堅持著不要孫女的父母親收那個50萬的聘金,如果收了在部落裡面會流傳好一陣子關於收下大額聘金的嫁女兒的父母的話語,而那個話語會被傳誦為是在「賣女兒」,而關於賣女兒的傳聞是令人覺得不舒服的,而在男方親友看來卻是不可思議說著”像某女條件這麼好,某男算是很幸運,女方家人怎麼那麼笨不收聘金?”而出嫁的那位女子堅持著說”我們部落又不是賣女兒”,大額的「聘金」背負某一種污名,而那個污名與「金錢交易」、「性交換」劃上等號,……有人如是說著”像kamukan收聘金是要給嫁出去的女兒買嫁妝…女兒嫁到那個地方婆婆才會對她比較好,收下聘金自己留著的父母親是貪心,嫁出去的女兒會被虐待”……在異文化的接觸與跨越中,說著話語的婚姻主角、配角與路人做了各自的解讀,但是在itajal部落收受大額的聘禮或者聘金是違背gagajux,而這個gagajux是對應著關於「金錢交易」、「性交換」或者超出一般常態的婚姻的想像的結構。即使離開這個部落到另一個地方居住的女兒是到itajal部落,但是那是一個很不一樣的itajal部落。
“部落的”性別樣貌/”性別的”(女性的)部落樣貌
在yaki的話語中,構築著的一條一條區分著異/同、我群/他群的想像界線,或許對於作為”部落的”這個群體其中一部份的女性來說所謂的”部落”從來不是一個實存的地理界域或者疆界,尤其當”我們”常說”部落的”獵場是以哪一條河流或者稜線作為分界,所謂的”部落的”反映的其實可能只是”部落男性的”。以土地作為某種依附意義的”部落”(或者”alang”一詞)牽涉到的可能是某一種”翻譯”的問題,同時可能只是群體中的一部份人當中的意向所在,這牽涉到的是一個”代表性”的問題,也就是筆者以為的”alang”、”部落”一詞的指稱可能出現性別的差異,也就是kanel(女性)與malikul(男性)的差異。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