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9-06 00:23:06| 人氣4,78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起霧模擬」教學設計的心得(發展中)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起霧模擬製造的操作設計心得(發展中)
一、研究動機
國小自然科教材某版,對起霧模擬製造操作的設計,個人認為論證力很薄弱,希望能改進設計。
二、背景介紹:
該教材的模擬起霧操作設計如下:
1.以錐形瓶盛裝少許熱水。
2.以線香插入錐形瓶中,以提供的少許香煙,作為凝結核。
3.用塑膠袋包衣袋冰塊,蓋在錐形瓶的瓶口。
4.一段時間後,拿開冰塊袋,由瓶口觀察瓶內風起雲湧的樣貌。
5.說明這是因為瓶內熱水所產生的水蒸氣,遇到冷的冰塊,結成了霧。
這樣的操作能論證教師說明的事理嗎?質疑如下:
1.如何證明,該雲霧不就是煙粒?
就算學生看得出來後期產生的雲霧,似乎比香煙還濃。事實上,雲霧不但不是煙粒,而且在自然界的現實中,煙粒並不是成雲霧的必要條件。大部分的雲形成是在灰塵稀少的高空,缺乏凝結核,只要濕度夠、溫差夠大,一樣可以形成雲霧。帶有水蒸氣的空氣,遇冷,被降溫到露點以下,才是雲霧形成的本質。而這件事情,光憑這個演示是無法論證的。
2.如何證明,該雲霧不是由冰塊釋出?
眼尖的學生會看到冰塊袋被罩上後,看起來真的很像是由冰塊袋的下緣,不斷冒出雲霧的,一點也不像是由水面蒸騰。事實上,這是因為瓶內的對流:被底水加熱的空氣上升,接觸冰袋後,它的水蒸氣被凝結了,然後隨著冰塊周圍的冷空氣一起下沉,所以肉眼看起來,就好像是由冰塊噴出霧氣。
三、設計內容
1.兩股空氣相遇,產生雲霧的變因有兩個,一個是溫度,一個是濕度。就不知情的學生來說,光氣體的種類,就有四種:乾冷、乾熱、濕冷、濕熱。這四種氣體取不同的兩種相遇,又有六種組合:
(1)乾冷-乾熱
(2)乾冷-濕冷
(3)乾冷-濕熱
(4)乾熱-濕冷
(5)乾熱-濕熱
(6)濕冷-濕熱
這種組合中,老師知道,只有(3)和(6)是會起霧的,如果我們要讓學生知道,霧粒的「水源」不是來自於冷的一方(當然更不是乾的一方,假設它就是「夠乾」,乾就沒有水嘛,沒有水當然就不提供水嘛),而是熱的一方夠濕,論證的方法就是做這六種組合,才能確實相信霧粒必須由濕熱的空氣提供。別說小孩了,就連大人的經驗也常誤以為:「山上的冷空氣起霧了」,而正確觀念是「原本的濕暖空氣(或山下吹上的濕暖空氣)在這裡被降溫,起霧了。」
2.這六種組合就算不是全都要操作一遍,至少要操作幾個,而不是一個。(原設計是「濕熱-冷物」,連「冷物的周邊會產生冷氣」都沒有顯示得很清楚)其中(2)和(5)在不嚴格的論證程序中可以不做,因為學生不難相信,兩股同溫度的氣體,只是不同濕度,那混合之後,不就是濕度混和介於兩者之間,溫度不變的那團空氣嗎?再者(1)也可以不做,你不是說兩者都乾嗎乾就沒有什麼水蒸氣怎麼會起水霧呢?好,所以至少要做(4)(3)(6),藉由顯示(4)不會起霧,而(3)(6)都會起霧,證明起霧水珠不是來自濕冷的一方,而且證明起霧的條件是溫度的改變,而不是濕度的差異!
3.設計----製造乾空氣:找個大塑膠袋,套住一臺除濕機,並設法將袋子撐起來,設定最低的濕度值或按「連續」鍵,烘一段時間,然後設法讓帶中的除濕機「脫身」,這樣,製造一袋乾空氣。製造乾空氣的另一種做法是將袋子裝滿空氣,丟入乾燥劑。在這裡我遇到了一大困難:我發現即使袋子看起來沒有破洞,其實還是會漏氣,差不多靜置一夜,就會消一半。這樣,我就沒有辦法和我的同事分享。
4.設計----製造乾熱空氣:將製造好的乾空氣「想辦法」「連手帶機帶電線的」塞入一臺吹風機給他開!困難可想而知,而且很危險吧?
5.設計----製造乾冷空氣和濕冷空氣:我想過是要用冰箱冰個空氣袋,還是冰個空氣觀察箱?這是操作裝置的問題:我想到的操作方式,是將觀察空間由小小的錐形瓶或即使改良成燒杯也沒大多少,擴大為一個透明的桶子或箱子。例如飼養箱,或那種由廠商送的薄薄的塑膠水箱兼觀察箱,上面用保鮮膜覆蓋,保鮮膜周邊用常尾夾或迴紋針固定,整箱放冰箱,這樣就可以冰出一箱冷空氣觀察箱。濕冷空氣最好做,裡面噴點水就成。問題是乾冷空氣?因為之前是用大塑膠袋做乾空氣,所以乾冷空氣應該要用塑膠袋冰出來(由大塑膠袋分裝到小塑膠袋)。
6.濕熱空氣和濕冷空氣都由觀察箱擔任:濕冷空氣室如前述,濕熱空氣就把原設計的熱水,改倒在觀察箱,覆保鮮膜,搖一搖就成了濕熱空氣室。另外一方用塑膠袋,接一根珍珠奶茶的吸管,噴入箱形氣室(其中一袋濕冷空氣是拿塑膠袋裝點水、吹氣、放冰箱)。
7.冷乾空氣不好製造!在常溫下用除濕機除出來的乾空氣,相對濕度大約還有30%(機器顯示,30%就顯示「Lo」表示已到極限),但這樣的氣體拿去冰,袋內一樣會結露,可見就算是用除濕機除了,還是得靠乾燥劑輔助。我想這也難怪,如果水蒸氣的飽和蒸氣壓不隨溫度存在很大的變化,沙漠地區的高山如何結得出雪水?上天真有好生之德。
四、失敗與分析
1.以上操作是不會成功或不明顯的,也就是就算準備好了,也很難成功,算是一套失敗的設計。
2.這些噴入的動作,都不會起霧。
3.看了看想了想,原因是:
(1) 這兩股空氣的溫差必須非常大。冷的一方,光用冰箱冷藏室去製造,是不夠冷的。我後來又用冷凍庫去試,也不夠冷到使熱氣室起霧。
(2) 在大自然的環境中,氣團都是大塊大塊的,接觸與混合,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過程中,產生各種天氣現象;反之,只是在實驗室的一個瓶子裡,這麼小的空間,兩種空氣一下子就混在一起了!混在一起,就沒有冷熱乾濕的接觸現象了。我有看到他們接觸的瞬間,起了一點點霧,但是因為兩者很快的混合,這個現象也就消失了,非常不好觀察。
五、用原設計操作的一些心得:
1.錐形瓶實在不好。原設計用錐形瓶的企圖,可能是想包住熱空氣,不讓它們上升逸散太快,或是希望學生不會因為搖晃錐形瓶而逸出熱水燙到手。但我操作時發現,用燒杯的好處是,搖晃時可以「溫杯」,杯子被溫過,就不會在背內壁結露,妨礙觀察(使得原設計不得已要學生從瓶口往內觀察)。學生是有感覺的,他覺得燙自然會放手不再想搖晃,我搖起來的感覺也沒有很燙,因為杯子本身就會降低一部分的水溫,其實沒多大危險。
2.凝結核是很重要的!我原認為,線香的煙是使論證存在瑕疵的問題,欲除之而後快,沒想到,沒這煙粒,還真起不了霧!應該說起霧是會起霧,問題是不明顯,要照光睜大眼睛才勉強看見,而加了煙粒的燒杯,裡面的霧就很洶湧。如何避免學生覺得霧是線香煙變的,還是老話:煙越少越好,有就好,最好是少到看不見(只要一點點就有顯著效果,真的不要多,廠商的示範影片加得太濃了!)這樣學生就會看到那霧是源源不絕的從冰塊冒出的(至少,至少是看到這樣,使他不認為是香煙)。
六、重新設計論證的方法:
也就是說,原本的實驗還是得做,暫時還沒想到更好的而且成功的設計,只是建議把錐形瓶改成燒杯。到上面的步驟為止,我們頂多能讓學生看見有霧從冰袋產生,但無法論證霧的水分其實來自下方的熱水。試驗到今天為止,我打算將這個論證寄託於「結露」或「結霜」的觀察上。
1.上列操作時,你覺得霧和冰袋外的露,是由冰袋內的冰滲出的?那這塑膠袋有破嗎?為什麼它裝水時沒有漏水?
2.喔?水不會漏出,冰比較神,冰比較能滲透塑膠袋?(你要這麼認為其實很合理!這我目前無法證明你錯。除非我們來秤重量……收集露秤重……袋內冰秤重不減……?太難!)
3.期待你相信水不會滲透「銅牆鐵壁」------不銹鋼便當。不銹鋼便當裡面裝冰,外面結露,是便當內的冰滲出水?你寧可不信是空氣中的水凝結?
4.那我們準備兩袋空氣,去噴他。一袋乾空氣,一袋濕空氣,等量、等速、同時噴同一個便當的左右兩面,然後觀察結露的量,是否噴濕氣的一方比較多露水或霜?
5.上述這「用兩袋空氣噴便當」的論證法我試過了,發現困難和遺留的可能是:
(1)不明顯,兩袋空氣一下就噴完了,露或霜沒結多少。
(2)噴的氣體因為是常溫的(更不能是熱的或不同溫的),比霜熱,如果是要觀察結霜厚度,那個氣一噴,霜就會融化,使霜露量的比較,必須靠著下面墊一張餐巾紙(廚房用紙巾?)觀察吸水暈開的範圍大小。
(3)要用冷乾空氣和冷濕空氣來噴?會比較好嗎?
(4)最好能擁有兩個很大的透明,罩在桌面上能有效氣密桌面的,裡面一個放足量的乾燥劑,靜置一段時間(一天或數天?),將兩個條件相同的冰便當很快的放入掀開的兩罩之中,觀察它們表面的結露(霜)量,這樣是否就能論證結露(霜)來自於外界空氣?
一、研究動機
國小自然科教材某版,對起霧模擬製造操作的設計,個人認為論證力很薄弱,希望能改進設計。

二、背景介紹
該教材的模擬起霧操作設計如下:
  1. 以錐形瓶盛裝少許熱水。
  2. 以線香插入錐形瓶中,以提供的少許香煙,作為凝結核。
  3. 用塑膠袋包衣袋冰塊,蓋在錐形瓶的瓶口。
  4. 一段時間後,拿開冰塊袋,由瓶口觀察瓶內風起雲湧的樣貌。
  5. 說明這是因為瓶內熱水所產生的水蒸氣,遇到冷的冰塊,結成了霧。
這樣的操作能論證教師說明的事理嗎?質疑如下:
  1. 如何證明,該雲霧不就是煙粒?就算學生看得出來後期產生的雲霧,似乎比香煙還濃。事實上,雲霧不但不是煙粒,而且在自然界的現實中,煙粒並不是形成雲霧的必要條件。大部分的雲形成在灰塵稀少的高空,缺乏凝結核,但只要濕度夠高、溫差夠大(溫度夠低),一樣可以形成雲霧。帶有水蒸氣的空氣,遇冷,被降溫到露點以下,才是雲霧形成的本質。而這件事情,光憑這個演示是無法論證的。
  2. 如何證明,該雲霧不是由冰塊釋出?眼尖的學生會看到冰塊袋被罩上後,看起來真的很像是由冰塊袋的下緣,不斷冒出雲霧的,一點也不像是由水面蒸騰。事實上,這是因為瓶內的對流:被底水加熱的空氣上升,接觸冰袋後,它的水蒸氣被凝結了,然後隨著冰塊周圍的冷空氣一起下沉,所以肉眼看起來,就好像是由冰塊噴出霧氣。
三、設計內容
  1. 兩股空氣相遇,產生雲霧的變因有兩個,一個是溫度,一個是濕度。就不知情的學生來說,光氣體的種類,就有四種:乾冷、乾熱、濕冷、濕熱。這四種氣體取不同的兩種相遇,又有六種組合:
    (1)乾冷-乾熱
    (2)乾冷-濕冷
    (3)乾冷-濕熱
    (4)乾熱-濕冷
    (5)乾熱-濕熱
    (6)濕冷-濕熱
    這六種組合中,老師知道,只有(3)和(6)是會起霧的,如果我們要讓學生知道,霧粒的「水源」不是來自於冷的一方(當然更不是乾的一方,假設它就是「夠乾」,乾就沒有水嘛,沒有水當然就不提供水嘛),而是熱的一方夠濕。論證的方法就是做這六種組合,證明霧粒必須由濕熱的空氣提供。別說小孩了,就連大人的經驗也常誤以為:「山上的冷空氣起霧了」,而正確觀念是「原本的濕暖空氣(或山下吹上的濕暖空氣)在這裡被降溫,起霧了。」
  2. 這六種組合就算不是全都要操作一遍,至少要操作幾個,而不是一個(原設計是「濕熱氣-冷物」,連「冷物的周邊會產生冷氣」都沒有顯示得很清楚);其中(2)和(5)在「不嚴謹的論證標準」下可以不做,因為學生不難相信,兩股同溫度的氣體,只是不同濕度,那混合之後,不就是「濕度介於兩者之間,溫度照舊」的那團空氣嗎?再者(1)也可以不做----你不是說兩者都乾嗎?乾就沒有什麼水蒸氣,又怎麼會起水霧呢?好,所以至少要做(4)、(3)、(6)吧?藉由顯示(4)不會起霧,而(3)、(6)都會起霧,來證明兩件事:「(4)不會起霧」可以證明起霧的水珠不是來自濕冷的一方,「(3)、(6)都會起霧」可以證明起霧的條件是溫度的下降,而不是濕度的差異。
  3. 製造乾空氣的設想:找個大塑膠袋,套住一臺除濕機,並設法將袋子撐起來,設定最低的濕度值或按「連續」鍵,烘一段時間,然後設法讓帶中的除濕機「脫身」,這樣,製造一袋乾空氣。製造乾空氣的另一種做法是將袋子裝滿空氣,丟入乾燥劑。在這裡我遇到了一大困難:我發現即使袋子看起來沒有破洞,其實還是會漏氣,差不多靜置一夜,就會消一半。這樣,我就沒有辦法和我的同事分享。
  4. 製造乾熱空氣的設想:將製造好的乾空氣「想辦法」「連手帶機帶電線的」塞入一臺吹風機給他開!困難可想而知,而且很危險吧?
  5. 製造乾冷空氣和濕冷空氣的設想:我想過是要用冰箱冰個空氣袋,還是冰個空氣觀察箱?這是操作裝置的問題:我想到的操作方式,是將觀察空間由小小的錐形瓶或即使改良成燒杯也沒大多少,擴大為一個透明的桶子或箱子。例如飼養箱,或那種由廠商送的薄薄的塑膠水箱兼觀察箱,上面用保鮮膜覆蓋,保鮮膜周邊用長尾夾或迴紋針固定,整箱放冰箱,這樣就可以冰出一箱冷空氣觀察箱。濕冷空氣最好做,裡面噴點水就成。問題是乾冷空氣?因為之前是用大塑膠袋做乾空氣,所以乾冷空氣應該要用塑膠袋冰出來(由大塑膠袋分裝到小塑膠袋)。
  6. 濕熱空氣和濕冷空氣都由觀察箱擔任:「濕冷空氣室」如前述;「濕熱空氣室」就把原設計到入錐形瓶的熱水,改倒在觀察箱,覆保鮮膜,搖一搖就成了濕熱空氣室。另外一方用塑膠袋,以膠帶黏接一根珍珠奶茶的吸管,噴入箱形氣室(其中一袋濕冷空氣是拿塑膠袋裝點水、吹氣、放冰箱)。
  7. 冷乾空氣不好製造!在常溫下用除濕機除出來的乾空氣,相對濕度大約還有30%(機器顯示,30%就顯示「Lo」表示已到極限),但這樣的氣體拿去冰,袋內一樣會結露,可見就算是用除濕機除了,還是得靠乾燥劑輔助。我想這也難怪,如果水蒸氣的飽和蒸氣壓不隨溫度存在很大的變化,沙漠地區的高山如何結得出雪水?上天真有好生之德。

四、失敗與分析
  1. 以上操作是不會成功或不明顯的,就算準備好了那幾種空氣互噴,也很難成功,算是一套失敗的設計。這些噴入的動作,都不會起霧。
  2. 看了看想了想,原因是:
    (1) 這兩股空氣的溫差必須非常大。冷的一方,光用冰箱冷藏室去製造,是不夠冷的。我後來又用冷凍庫去試,也不夠冷到使熱氣室起霧。
    (2) 在大自然的環境中,氣團都是大塊大塊的,接觸與混合,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過程中,產生各種天氣現象;反之,只是在實驗室的一個瓶子裡,這麼小的空間,兩種空氣一下子就混在一起了!混在一起,就沒有冷熱乾濕的接觸現象了。我有看到他們接觸的瞬間,起了一點點霧,但是因為兩者很快的混合,這個現象也就消失了,非常不好觀察。

五、用原設計操作的一些心得
  1. 錐形瓶實在不好。原設計用錐形瓶的企圖,可能是想包住熱空氣,不讓它們上升逸散太快,或是希望學生不會因為搖晃錐形瓶而逸出熱水燙到手。但我操作時發現,用燒杯的好處是,搖晃時可以「溫杯」,杯子被溫過,就不會在背內壁結露,妨礙觀察(使得原設計不得已要學生從瓶口往內觀察)。學生是有感覺的,他覺得燙自然會放手不再想搖晃,我搖起來的感覺也沒有很燙,因為杯子本身就會降低一部分的水溫,其實沒多大危險。
  2. 凝結核是很重要的!我原認為,線香煙的介入,使論證多了一個質疑,欲除之而後快;沒想到,要沒這煙粒,還真起不了霧!或者應該說起霧是會起霧,問題是不明顯,要照光、睜大眼睛,才勉強看見;而加了煙粒的燒杯,裡面的霧就很洶湧。如何避免學生覺得霧是線香煙變的,還是老話----煙越少越好,有就好,最好是少到看不見(只要一點點就有顯著效果,真的不要多,廠商的示範影片加得太濃了!)這樣學生就會看到那霧是源源不絕的從冰塊冒出的(至少,至少是看到這樣,使他不認為那霧就是原本存在的煙)。

六、重新設計論證的方法
也就是說,原本的實驗還是得做,我暫時還沒想到更好的而且成功的設計,只是建議把錐形瓶改成燒杯。到上面的步驟為止,我們頂多能讓學生看見有霧從冰袋產生,但無法論證霧的水分其實來自下方的熱水。試驗到今天為止,我打算將這個論證寄託於「結露」或「結霜」的觀察上。

  1. 前項操作時,你覺得霧和冰袋外結的露,是由冰袋內的冰滲出的?那這塑膠袋有破嗎?為什麼它裝水時沒有漏水?
  2. 喔?水不會漏出,冰比較神,冰比較能滲透塑膠袋?(你要這麼認為其實很合理!這我目前無法證明你錯。除非我們來秤重量……收集露秤重……袋內冰秤重不減……?太難!)
  3. 期待你相信水不會滲透「銅牆鐵壁」------不銹鋼便當。不銹鋼便當裡面裝冰,外面結露,是便當內的冰滲出水?你寧可不信是空氣中的水凝結?
  4. 那我們準備兩袋空氣,去噴它。一袋乾空氣,一袋濕空氣,等量、等速、同時(這個在操作技術上也是非常難的)噴同一個便當的左右兩面,然後觀察結露的量,是否噴濕氣的一方比較多露水或霜?我自己一人操作時有些狼狽,如果是要孩子做,恐怕更是一團亂。
  5. 上述這「用兩袋空氣噴便當」的論證法我試過了,發現困難和遺留的可能是:
    (1)不明顯,兩袋空氣一下就噴完了,露或霜沒結多少。
    (2)噴的氣體因為是常溫的(更不能是熱的或不同溫的),比霜熱,如果是要觀察結霜厚度,那個氣一噴,霜就會融化,使霜露量的比較,必須靠著下面墊一張餐巾紙(廚房用紙巾?)觀察吸水暈開的範圍大小。好,那這個操作也會碰壁:在教學現場只要學生有碰到水,桌子就會濕濕的,桌子和學生的手只要不是全乾,她就會把你要他撲在桌上的衛生紙(或廚房紙巾)弄濕,然後實驗就不用做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濕氣製造袋的裡面有水!它會流出來!
    (3)要用冷乾空氣和冷濕空氣來噴會比較好嗎?答:不會,霜還是會融化,很難。冷乾空氣和冷濕空氣是用冷藏室的,教室裡常沒有冰箱,就算有冰箱,冷凍庫也沒有那麼多空間放你的冷空氣製造袋。就算製造,在教學現場拿出來的過程容易拖時間而不冷,總之現實中的操作非常困難!
    (4)最好能擁有兩個很大、透明、罩在桌面上能與桌面密合的罩子,一個內部放足量的乾燥劑,一個內部放一盤水,各靜置一段時間(一天或數天?),將兩個條件相同的冰便當,很快同時的放入掀開的兩罩之中,再過幾分鐘,觀察它們表面的結露(霜)量。這樣是否就能論證結露(霜)來自於外界空氣?依這個設計方向,我現在想到的器材是學校裡的大垃圾桶。大垃圾桶雖然不是透明的,但沒有關係,放在裡面一段時間,再拿出來看,也可以。不過這個操作只能由教師示範操作一組了,當作補充說明也不錯。我還在想,如果那兩個垃圾桶夠大,是不是可以罩住一臺除濕機......

台長: 長江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