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1-18 19:00:00| 人氣3,98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閱讀《後山探險》,宜蘭冬山‧旗后半島‧基隆 101-1-16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宜蘭冬山 加禮遠

一年多前的十二月 我們前往宜蘭冬山 參加千里步道的期末聚會
宜蘭社大的孔明車隊領路 帶我們騎著單車從冬山火車站出發 循著冬山河上溯 巡遊於太和 八寶的鄉間道路
因為某些原因 當時並未留下文字記錄 如今回想 難免有些遺珠之憾

近日閱讀《後山探險》時 讀到其中一篇〈冬山河紀行〉
知悉原來1858年 英國軍鑑不屈號上的翻譯官 也是後來以自然博物學者知名的史溫侯(斯文豪氏,郇和) 就曾經去過舊名加禮遠溪的冬山河
而1873年以後 經通醫術的馬偕牧師 也來到加禮宛溪流域行醫與宣教

其中也引述《葛瑪蘭志略》寫道:
"加禮遠港 離城東二十八里 其水從虎頭山發源 六里 由紹興莊 八寶 十三份 太和莊過冬山 五里 轉珍珠美簡 奇武荖 八里 出奇澤簡 婆羅辛仔苑 至港入海..."

驟然在書上讀到一年多前 我們參加千里步道志工的宜蘭冬山之行 騎著單車造訪過的冬山河流域 冬山-太和-八寶... 覺得十分有趣

依稀記得許多年以前 我從書上(如果沒記錯 應該是徐仁修老師的《邊陲東部》) 初讀到宜蘭的平埔族 葛瑪蘭族 加禮宛人的故事 而反覆地翻著地圖集
最後是在花蓮北邊的新城以西 終於找到一個同樣名為加禮宛的山頭 
只是心中仍有許多問號 加禮宛不是在宜蘭嗎? 然而 為何地圖上的宜蘭縣境 已不再留存這個名稱了?

是因為閱讀〈冬山河紀行〉這篇 我才知道原來冬山河的前世 就叫做加禮宛溪 也就是加禮宛人繁盛時 曾經聚居之處 只是現今知道它就是加禮宛溪的人並不多

而後他們遷移至花蓮平原北邊的加禮宛地區 曾經是美崙溪南北兩岸 農耕技術與武力方面的霸主

1877~1878年 加禮宛人因為漢人開通蘇花古道 從宜蘭進入花蓮開墾 爆發加禮宛事件
加禮宛人與撒奇萊雅族 被迫輾轉往南方遷徙 至現今的花東縱谷與東海岸
或許是他們曾經壯大過也燦爛過的一頁歷史 現今花蓮的美崙溪流域 仍在地圖上留下了加禮宛山的地名

今天剛好找到詹素娟老師的一個連結
http://saturn.ihp.sinica.edu.tw/~huangkc/nhist/17-1SCCC.html
以及 《台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中 關於加禮宛事件的篇章
http://citing.hohayan.net.tw/citing_content.asp?id=3579&keyword=%A5%5B%C2%A7%A9%7B%A8%C6%A5%F3
就在此一併分享

 

@打狗 旗后半島

而另有一篇〈旗后半島〉 閱讀起來 則令人有些驚豔

書中收錄的十餘篇 幾乎全出自男性作者 陳述較類似一趟考察後的報告觀點
然而〈旗后半島〉這篇文章 翻譯自休吉斯夫人的《在漢人子民間》一書 對於她乘船經過的澎湖漁翁島 隨夫婿造訪的琅橋灣與南岬 以及在台灣居住將近一年的打狗 旗后半島
不管是尋常生活的實景 一日之間的景物變化 以及所接觸的原住民 平埔族 或漢人 都有較為細緻的觀察和描寫

而她文字提及台灣特有的烏骨土雞 牡蠣 地震 以及遭逢地震時驚慌的景象 讓早已習慣這些事物為環境與生活內涵的我們 不禁莞爾一笑

在文章的最後 她對於打狗地區 日出以及日落情景優美的描摩 也頗能引起高度共鳴

"八月是觀看福爾摩沙日出最佳的時候...清晨四點後 一道模糊的光束開始攀上遠方的山頭 不知不覺中 這光束漸亮 直到山巒黑暗的各類外型出現
接著一道紅光從東邊的天空射出 進而一道強烈的陽光照亮地平線 這時稀有的氣壓 讓三十里遠的山巒看起來像只有半里遠
山上的樹是如此近 我常幻想自己可以看見有東西在那兒移動
"

"如果日出是光輝奪目的 那麼就沒有筆或語言可以描述打狗夏日夕陽的絢麗
我常被落日沉入海邊的奇異色彩迷住 它不只是一種顏色 呈現一種壯麗的場面
而是粉紅摻雜著灰藍 赤紅中隱伏暗藍 慘綠裡泛著淡黃 蒼灰中含有暗灰 暗黃中略顯朱紅
然後 深紅帶紫 最後 圓球消失 只餘火紅的餘光在海邊的天空 漸漸地 似乎心不甘情不願地在那將接近的暗夜中離去
"

"日落後 潔白而鮮亮的月球也常出來爭輝 我從未看過比南福爾摩沙漂亮的月色 尤其是夏秋時節 夜光均勻地散遍天空 月光讓我心曠神怡...
在這樣潔淨的夜晚 海與海邊自有日光殘餘在那兒
"

或許可歸因於 她為陪伴海關關員夫婿前來 並非自己有目的或計畫性地造訪福爾摩沙
因而觀看 純粹得不帶一點知識和目的 書寫 也充滿了非計畫中的隨機與隨性 ...

這或許也可以解釋 為何其他男性眼中的台灣觀察 充滿了資源目標與目的性(男士們或為了貿易經商 殖民考察 資源開發調查 傳教...等目的而來)


@和平島 八斗子 基隆港

布理基在1876年 發表他在福爾摩沙旅行於基隆和平島 八斗子的文章
對於地景的描寫尤其入微 甚至深具古今對照的價值

而劉克襄先生覺得 布理基的地理描述 "挖出了許多早年我們不曾知道的歷史風物"
他提出了"基隆運河"(似乎是為了運送煤礦到八斗子而開通的運河) "和平島的兩棵榕樹 無尾溝鼻的奇岩 田寮港的石路..."是他最有興趣的
並且問問各位讀者 在這篇文章中發現什麼?
也希望後人重走這條路的時候 許多舊事物會成為新發現 (這就是走古道之中的樂趣吧!)

布理基文中提及 他在八斗子的煤礦附近山坡 遇見的一種百合花
"有另一種亮麗的緋紅色的百合花 取代了海邊白色典雅的那一種..."
他所述及的這種百合花 難道會是不容易見到的豔紅鹿子百合?
不知道 這能不能算是 我在閱讀此文的發現..........


@預見 福爾摩沙的族群生態與消長

閱讀著《後山探險》所收錄十餘篇 外國人在十九世紀中 先後來台的遊記與考察紀錄
或多或少會感受到 漢人的移墾 商業活動的增加 將深深影響福爾摩沙土著民族的領域 甚至也能預見平埔族被漢人同化與消失
這些族群勢力的生態與消長 土地與資源的問題 在一百餘年後的今天 其實是仍在持續著的 現在進行式...




最後 放上這幾張 99.12-11~12 以騎單車 步行 跟千里步道漫遊宜蘭冬山鄉 太和-八寶千里步道示範區 以及新寮步道 進行零碳排小旅行的照片
我想 應該是這一段雖然被沖得很遠 卻並未全然消失的記憶
讓我在閱讀中 一面發現著新事物 一面又偶然地 重新找回了原屬於它的某些部份...

冬山河流域沒有突兀的高樓 也沒有大型工業區 在陽光微現的冬日 單車在水田 魚塭 水圳 與鄉間小路輕快穿梭 不時為偶然發現的小風景駐足讚嘆



IMG_5196孔明車隊帶我們前往太和社區_停在冬山河的橋上看新舊寮溪以及十三份溪會流處.JPG


三溪會流處在太河村永福宮附近 會流點以下 才開始稱冬山河



IMG_5197會流處.JPG






IMG_5204咕瑀發現從冬山河划獨木舟過來的人.JPG






IMG_5206耀興老師感性的分享_from現在的努力_to未來的幸福.JPG






IMG_5207幾個月前的颱風水災_正在復原中.JPG


附近是新寮溪的一個曲流 因而在颱風豪雨時 容易成為水患好發處



IMG_5210單車出了點問題_孔明車隊的北北正在檢查.JPG






IMG_5217補胎中.JPG






IMG_5223我們的單車巡遊經過十三份坑溪的一處伏流湧泉.JPG

冬山河的伏流湧泉 在主要支流新寮溪 以及十三份坑溪都很發達 伏流可說是冬山河很具特色的河川地景

那天傍晚 單車巡遊太河村十三份坑的日本土地公廟之後 我們從太和社區活動中心騎著單車 前往山中傳奇共進晚餐的路途 白天玩得很開心的妹妹 竟然在天色越來越暗的半路上 伴著我的歌聲睡著
於是我一手扶著她睡著後完全放鬆的身體和搖搖晃晃的頭 一手仍鎮定地扶著龍頭在路燈昏暗下騎車 那真是一段難忘的記憶呀
一年多之後 小咕嚕小瑀魚兄妹又長大成熟了不少
從照片中妹妹還有點嬰兒肥的臉蛋 回想那段單車夜騎的路 似乎只想著要趕緊跟上車隊不落後 記不起當時的自己是否有擔心或懼怕?



IMG_5226昨晚在謙圃居百香果棚前紮營.JPG






IMG_5227謙圃居又名"我的桃金孃天空"_因為主人非常喜愛桃金孃科的植物.JPG


擅長以芒草莖編織牙刷 雨傘等童玩的謙圃居的主人 也是步道志工林祖棋大哥 還拿出私房的純百香果汁和紅心芭樂汁 招待大家



IMG_5228新寮瀑布步道.JPG






IMG_5229耀興老師導覽他規劃的步道作品_.JPG






IMG_5236大冠鷲出來了.JPG






IMG_5238一前的年颱風來收復領土_沖毀了溪床邊的步道.JPG






IMG_5240林務局已經決定不再修復.JPG


耀興老師希望未來有機會以步道志工手做修復新寮瀑布步道



IMG_5241妹妹就是喜歡爬高爬低的.JPG






IMG_5246咕瑀覺得最好玩的竟然是這片草坡.JPG






IMG_5255終點新寮瀑布.JPG






IMG_5262返回謙圃居_準備回家.JPG





顯示文章地圖
台長: 玉山薄雪草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