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1-30 19:00:00| 人氣4,61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閱讀《橫越福爾摩沙》與 《探險家在台灣》101-1-25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讀完《橫越福爾摩沙》這本十九世紀 西方人的探險幾乎集中在台灣西部的書 彷彿可以猜想到為什麼後來又會有一本後山探險的出版

已經是有二十年左右的很老的書了 大約是在我還懞懞懂懂的大一時
我讀的書往往遠跟不上出版新書的速度 不過 很高興自己是在這個年紀 因為旭海之行 因為借不到後山探險而與它相遇 因此能讀得津津有味...

也許就像我最近又重讀楊南郡和徐如林十幾年前的舊書與子偕行 仍覺得頗有收穫 兩位老師的探勘行腳 在十幾年前就那麼有遠見了
至今登山界仍沒有其他人能出其右

後面是書的大綱摘錄與簡略的筆記
有的時候 我並不確定自己留下這類筆記的目的 似乎真的沒有特定的目的 只是覺得值得留下的一些記載
然而 時間總會告訴我未來的流向或去向 以及某些值得期待的 未知的旅程

 

書裡面收錄的文章 集中在1860~1875這十五年間
幾位作者的文字 如果有提及平埔族 對於平埔族的印象多半十分良好
待人的禮貌 和氣 誠懇 生活環境的乾淨整潔 以及五官面貌的俊美
而對於漢人和深山土著的印象 多半好壞參半
漢人留下的壞印象 多半是較不誠懇誠實 官員腐敗 環境髒亂

當時西方人在台灣的旅行 大致上是西海岸乘轎與徒步 在台灣北部乘竹筏 台灣南部乘牛車 這種探險型態
直到1890年以後 因為鐵路的鋪設 加速了旅行由探險轉為觀光...

1. 1866年 英國生物學家柯靈烏 沿著基隆河 從淡水上溯基隆

2. 1867年 英國淡水領事柯伯希 沿著淡水河上溯兩大支流大漢溪與新店溪 從淡水到大溪
其中提及 繼續沿著大漢溪支流上溯 可抵達新竹後山(當時沒有石門水庫及攔沙壩)
讓我對於這趟從淡水可以乘竹筏直達新竹尖石鄉的旅程風景 充滿美麗的想像

3. 1871年 英國攝影家湯姆生 穿越月世界的惡地形 從台南到六龜

4. 1872年 馬偕醫師和巴克斯船長 從淡水到苗栗獅潭的賽夏族領域 抵達大安溪上游的支流

5. 1874年 美國博物學家史蒂瑞 從高雄到萬金村 前往大武山的山腳

6. 1875年 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 畢齊禮 "走在台灣的尾鰭上" 從高雄到鵝鑾鼻
他的旅程是為了勘查在鵝鑾壁建燈塔而去 從車程經過牡丹 射馬里(永靖) 龍盤 聯勤中心 抵達鵝鑾鼻
途中雖然遇見土著不久之前才獵首 旅程也受到當地土著的反對和阻撓 然而 因為與當時的十八番社大頭目潘文杰交涉
最終成功買下一塊建造燈塔的地

7. 1876年 英國商人柯勒 從台南 嘉義 埔里 內社 苗栗 新港(後龍) 竹塹 中壢 大稻埕 抵達淡水
幾位西方人探險 都曾經提到現今稱後龍的新港社 當時似乎是苗栗靠海的平埔族重要的聚居之地

註:幾週之後 阿德從書架上找出另一本福爾摩沙大旅行》給我 是《橫越福爾摩沙》增加更多照片與手繪圖之後 重新編譯的版本
 

 

其實探險家在台灣與《橫越福爾摩沙》,後山探險 這三本是姐妹作
探險家在台灣 是最早出版的一本
主要是人物誌 以及他們的幾個重要的旅程 和探險的發現
跟後面兩本 是以具代表性的探險路線為主軸 不同
然而這些具有時代意義的重要人物 又有某些部分與後面兩本探險旅程中的人物重疊


如十九世紀的博物學家史溫侯 以醫療在北台灣宣教的馬偕 自然學家拉圖許 在南台灣傳教的甘為霖牧師 以及政治探險者必麒麟

另一半的篇幅 則多半聚焦在日籍的人類學者 如伊能嘉矩 鳥居龍藏 森丑之助 博物探險家 鹿野忠雄
昆蟲學家 江崎悌三 以及地理探險家 長野義虎

十二月底那時 我同樣是因為沒借到後山探險 而借了探險家在台灣翻開看的第一篇 是鹿野忠雄爬玉山東峰的記錄

他選擇的不是經主峰 主東鞍 往東峰
而是從"玉山駐在所"(荖濃溪營地附近 在目前的文獻當中 多作"新高駐在所") 過荖農溪支流 穿過森林
經過一個碎石傾瀉的山溝 在近東峰山頂的絕壁發現"漣痕"

許多許多年以前 我也曾經從這條路線爬過玉山東峰
我和研究高山蘭花的智真兩人相偕登頂 只是當時並不知道 這就是鹿野忠雄走過的路線
我還記得清淺的荖濃溪水 陽光灑下時 金綠色的森林裡 有鷦鷯的鳴唱 彷如昨日
而我在清晨 去小溪取水的時候 又被一隻鷦鷯拋線球似的花腔給眩惑住了 在冷杉林裡 忘情地佇立著 凝視唱得渾然忘我的牠 許久

如果當時的我曾經先看過這本書 不知道又會留下怎樣不同的記憶?

而後 引起我注意的是在南臺灣探險時 發現長毛象化石的鳥類學者拉圖許(J.D. La Touche)
他找到一種後來以他命名的兩棲類 "拉圖許樹蛙"
我想 難道是"拉都希氏赤蛙"? 翻開書"La Touche's frog"(Rana latouchii Boulenger, 1899) 讓我又驚又喜
他領悟出台灣探險的心得 採集者必須獨自深入山區 到土著部落居住 有堅強的毅力與土著的協助
往後較成功的日籍探險者 便是身體力行實現了拉圖許的領悟

過去研讀古道相關資料時 往往需要參閱日據時代留下的書籍文獻 當時印象最深刻的一本書 應該是理蕃誌稿
而它正出自一生致力台灣研究的伊能嘉矩的編纂

長野義虎的地裡探險創舉 分別從清朝留下的八通關古道(樸石閣->八通關->玉山->林杞埔)與拔仔庄古道(民和->瑞穗 集集水尾古道)橫斷中央山脈
他發現 "清古道的路線蜿蜒曲折 背離蕃人習性 終為莽原吞沒" 建議"往後修築道路 最好得蕃人引導 就其慣常通行路徑闢建"
這也是後來日人的理番道 警備道 越嶺道... 多利用原住民原有獵路 姻親路 部落間連絡道路...之故

日籍昆蟲學者江崎悌三 留下了一篇訪問在台灣的昆蟲學研究上貢獻極大的德國動物學者 蘇特(Hans Sauter)的記錄
這位蘇特(或譯作 紹達) 究竟是誰呢?
閱讀到最後始知 台灣的動物 有許多都以他的名字為種名 紀念他在動物學上的貢獻:
"紹達蜥鮫 紹達氏蛙 帶紋赤蛇 台灣標蛇 紹達氏斜鱗蛇 紹達氏遊蛇 紹達氏蛇舅母 台灣松鼠..."
難道 就是梭德氏赤蛙.... 梭德氏遊蛇....? 原來 我早就與他的名字 相遇了至少十餘年
只是始終不知道這位梭德先生的身世而已

留下紅頭與寫真集紅頭嶼土俗調查報告後山探險等 開創性人類學研究的鳥居龍藏
留下台灣蕃族志生蕃行腳的森丑之助 留下日治時期「日本高山文學三大名著」之一山.雲與蕃人的鹿野忠雄
我想 這些日籍探險家的故事 必須要從他們的傳記研讀當中 去找尋

讀完這兩本書(加上後山探險應該是三本)
彷彿將我們過去行腳的足跡 認識的生物 以及知曉的歷史過往的皮毛 都做了空間與時間上的深遠連結
或許是我這兩個月來 最富奧義的閱讀功課

台長: 玉山薄雪草
人氣(4,611)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讀書心得 |
此分類下一篇:閱讀《果然台灣》 101-1-31
此分類上一篇:閱讀《後山探險》,宜蘭冬山‧旗后半島‧基隆 101-1-1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