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緣起 其實是詩涵在六月初寄了一場珍.古德協會的免費研習
但是我對研習時間在非假日 可能會牽動整個家庭的作息安排 懷著一些猶豫 過後再上網去點選時 發現早已經額滿 感到許多惋惜
之後就在圖書館與網路書店 不斷搜尋與珍.古德相關的書籍介紹和視聽資料連著好幾個星期 以十分喜悅與驚嘆的心情 展讀著珍.古德的「希望」這本書
珍以充滿了愛與關懷 感謝與悲憫的筆調 貫穿這本自傳 述說自身的故事 經由孟祥森(註一)細緻的翻譯 讓這本書得以十分適切的中文詞語呈現傳達珍坦誠自省的生命歷程 她對自然與精神力量的信仰 以及對於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未來 仍舊懷抱希望的信息
事實上 如果是十多年前 對我而言 珍.古德的研究很可能只是一項傑出的科學成就 我可能會十分崇敬傾心她對於物種研究保育的著力 但是或許並不會清晰地意識到是因為黑猩猩的研究 讓她對於人性以及人的潛能 如此深刻的思索和了解 得到啟示 造成她往後的人生完全的改觀-畢生致力於傳揚推廣人對自然環境的保育責任
現在 親身經歷了兩段孕育生命的辛苦與快樂 閱讀這本書的感受又格外豐沛 混合著一些自己對於人類早期行為的好奇 也時時與自己從育嬰經驗 觀察孩子的成長過程幼童與親人朋友和同儕間逐漸建立的互動關係 以及對於自己童年經驗的回溯追想 不斷產生交互的印證與共鳴
從咕嚕和瑀魚的成長 我深深地體會著 即使是在同樣的家庭環境 用同樣方式育養的個體 在性格 思想和情感 也可能存在著極大的差別 我們必須適時謹慎地 調整自己的態度行為與對待方式…
對於自己不甚了解其原貌 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的其他生命 我們過去是否曾因為人類的傲慢與成見 用了過於簡化的方式來對待 甚至在有意或者無意之間 就決定了他們生命的存活去留甚至導致永遠的消失?
我們似乎可以從黑猩猩的觀察當中 找出一些人類行為與心性的蛛絲馬跡 又似乎可以推測 人對自己的覺知和控制 可以比黑猩猩多更多 甚至應該負起對地球生態環境更多的道德責任閱讀這些推心置腹的文字篇章的過程 常深刻地感受到珍.古德對於尊重生命的信念與堅持 如同一種靈性的召喚 內心時時升起的一些細微的感受生活中的自省及思索 靈感翩翩如天外飛來 閱讀是種享受 也充溢著觀照自身的樂趣
珍.古德對於獨自置身自然中的諸多感受 描述優美而深刻 甚至覺得帶著些神秘主義的味道 人面對自然的不可知必須謙卑與敬畏的觀點 也很能引起我內心深處的迴響讓我似乎又陷入多年前頻繁的大山之行 森林間短暫獨處的寧靜與美妙 以及跟隨幾位在野外做研究的學長 深入山林協助調查的那些愉快喜悅的時光
申謝:
珍很謙遜地以藏在老鷹羽毛裡的小鷦鷯比喻自己 每一位直接間接幫助珍 給予珍力量的人 都是珍心目中的老鷹的羽毛
因為「一段隨說即過的話 一段隨讀即去的文字 都足以改變人的態度」 「所有的人還有動物 都有助我到達時間與空間中的此時此地」
不可否認的 每一個自我 其實都是由許許多多與我們相遇的人、事、物的助力所促成 也可以說 我們都帶著一些與自己碰撞或擦身而過的生命的某個部分 僅管只是粉屑不管我們是否真正熟識 清楚地照面 從交會的那一刻起 我們可能都與過去的自己有了不同
前言:
珍提及 她體驗到對於宇宙奧祕的狂喜 對神的信仰
以及她盡可能與更多人分享的希望的信息 對地球上一切生命體的未來 懷抱的希望的緣由
開始:
從最開始 珍和妹妹就被教導「人性價值」的重要:勇敢 誠實 慈悲和寬容 童年時期有著豐富的愛與歡笑 母親不但容忍 培養及鼓勵珍對自然和動物的喜愛與知識的渴求更重要的是教珍要信任自己 以及成功來自決心與辛勤工作…這些正面的觀念 她讓孩子合情合理地盡其所能
二次大戰在珍心中留下了可怕的記憶 大屠殺把珍從深處掘翻 「我發現世事並不像原先以為的那樣界線分明;人生充滿了混淆與矛盾。」
準備:
珍的青少年時期 為人生做準備 也是為前往非洲研究黑猩猩做準備
非洲:
珍懷著對新生活的憧憬 前往非洲
因著對動物的興趣 在柯林屯博物館結識路易士.李基博士協助他尋找化石
他們在工作之餘「談論人類物種經過的演化過程 產生日益複雜的腦部及語言的出現 使人類更加深依賴「文化演化」 與身體演化緩慢的腳步相比 文化演化快如閃電」路易士相信 「墨守成規是最大的錯誤」
路易士常談論人類祖先的行為 也提到他對黑猩猩 大猩猩 紅毛猩猩的興趣
最終 他選擇珍去觀察黑猩猩 因為她空白的背景 沒有受過訓練 不會受學術偏見影響 有開放的心 對知識的熱情 對動物的愛 不受化約主義左右及侷限 以及巨大的耐心能艱辛工作 久離文明
岡貝:
珍以年輕的熱情 前往岡貝從事觀察研究的生涯 經歷了野生動物與疾病侵害的危機 發現「頂峰」這個絕妙的觀察點 漸漸拼湊出黑猩猩的生活作息
並且在觀察「灰鬍子大衛」時 發現黑猩猩會使用原始的工具與修改工具 這項突破的發現 改變了科學界甚至神學界 對於「人類」這個物種的定義以及獨特性
孤獨:
二十幾歲的珍 完全沉浸在享受森林中獨處的平靜生活
「我愈是接近自然和動物,就愈與我自己接近,又愈是與那股我覺得無所不在的精神力量相合相得。對那些領受過獨處天地之間快樂的人,我毋須多說;對那些未曾領受過的人,我的語言將無法表述對美與永恆奇蹟般的認知。這認知往往是突然的,出乎預料的。美,永遠存在,真正的覺察卻很少發生。它們經常不宣而至,例如觀看落日之前的餘暉;仰望大樹枝葉間偶爾掃過藍天的綠色、棕色或黑色飄影;或當夜幕已垂,一隻手撫著仍有餘温的樹身,看到新月從那永不休止、輕柔歎息的坦干伊喀湖水映現之際。」
「下雨時我尤其喜歡坐在森林中 聆聽雨滴拍打樹葉的聲音 感覺到整個人完全被包裹在綠色 棕色樹葉與柔灰天色的朦朧之中」
珍描寫著「月光下在頂峰過夜的美妙 下方是映著月光 發出銀白色的千千萬萬樹葉 這是森林的上層頂冠… 有時月光是如此清亮以致只有幾顆最明亮的星辰 天空的灰暈在山頂纏繞 然後灑入下方的山谷 這種美讓人肅然起敬」
這段文字 讓我回想起九年前在杳無人跡的古道上 雪見溪附近度過的寂靜夜晚 那映照著滿滿月華銀光的古老昆欄樹林 很能與珍.古德的文字間傳遞的畫面與感受 深深地共鳴
在這段孤獨的時光中 珍開始被野生的黑猩猩接受 也觀察到牠們似乎會思考 猶豫和選擇-每天如何度過?在何處度過?與誰度過?對片刻後的未來進行推理與計畫 並且發現黑猩猩有許多與人類相似的手勢及動作甚至時機與傳達的意念也相仿 並且存在著複雜親密的社會關係
珍在森林中追蹤 觀察黑猩猩 與他們共處 珍形容這段時期「還給予我一種安靜,使我得以觸及自己生命的內在核心。」
珍敘述著特別的一天 「躺在滿地落葉的樹下 當時因森林中和諧的顏色而深感震驚 黃色與綠色的葉影深化為棕色與紫色 爬藤捲上樹來 交相迴繞 使枯木著上生命與顏色… 身為森林的一部份 躺在地上 體驗聲音的奧妙… 這種新的覺察是放棄了語言之後發生的…」 「語言固然可以加強經驗,但也可以削減許多。我們看到某個昆蟲,一旦把牠的特徵抽象化,加以分類,那麼牠就可能只是一隻蒼蠅。在這個認知的訓練過程中,一部分的奇妙隨之消逝。我們一旦把週遭的事物加上標籤,就不會再用心觀看。語言是我們理性自我的一部分,有時候要放掉它,好讓我們的直覺自我得以舒展。」
珍描寫自己被一隻野生自由的黑猩猩大衛徹底接受的榮幸 她與黑猩猩之間 以最原始的語言-眼神-溝通的感動
大衛使她明白「在我看著他的眼睛的時候 只要不帶傲慢 不帶任何要求 他就不介意」
「我是何等希望經常能透過黑猩猩的眼睛 用黑猩猩的心來觀看世界 設若有一分鐘可以如此 它的價值就勝過終生的研究」
「我們受制於人的觀點 對事物的看法因此受到囿限 我們甚至不能採取其他社會文化的觀點 甚至難以用異性的觀點設身處地」
珍與大衛 用一種比語言更為古始的語言 溝通了
珍覺得自己愈了解大衛與他的朋友 對於生命的敬畏就愈深 不只是對其他生命敬畏 也是對人類生命的敬畏
多變的十年:
珍在這十年當中經歷結婚 懷孕 成為母親 育幼 以及離婚
關於母親與育幼-珍.古德在岡貝一面作研究 一面養育她的兒子 從字句的傳達間 我能與她成為母親的欣喜及豐富感受合拍 也使我相信 從黑猩猩行為的觀察與研究對照自己的嬰孩成長的過程 會是非常有趣 非常有感觸的領會
珍說「我們大人永遠都需要某種經驗 讓我們得以用兒童的眼睛去看世界」
她以大自然的母親(黑猩猩的經驗)作為她的育兒建議
「結論是 母親的性情 她與幼兒的關係 具有最重要的影響力」
「教導小孩最好的方式是娛樂而非懲罰 紀律與前後一致 也有其重要性」
後來 我帶小咕嚕在圖書館欣賞「珍.古德傳奇」的DVD做為這本書的討論話題延伸時 就看到珍心目中的「模範母親」菲蘿 她有著並不美麗的外表溫柔慈愛的內心 始終十分有耐心地對待她的大孩子與懷中嬰兒
十年最終的這段期間 珍與格羅白的父親雨果離婚 經歷了許多情感的紛擾與磨難
但是卻在造訪巴黎聖母院 聆聽管風琴演奏時 經歷一種狂喜的出神 抓住了永恆的一刻 重新喚起珍對哲學和人生意義的尋思
惡之源 戰爭的先驅:
從觀察到黑猩猩性格中 無法置信的殘酷的一面 珍思索著關於黑猩猩的原始戰爭行為 與人性的黑暗面
愛與悲憫:
有一天晚上我一面看書 瑀魚一面賴著我喝母乳 瑀魚知道我最近只要有時間幾乎都在閱讀這本黑猩猩的書 剛好是讀到「愛與悲憫」這一章 內頁圖片是一隻母猩猩懷抱著一隻眼睛晶亮好奇的黑猩猩寶寶母親專注地低頭注視著 我問:「這是誰?」聰慧的瑀魚抬起小小的臉蛋 眼神交會時 她慧黠地笑了 指著照片說:「這是馬麻、這是美眉」那個當下我體會到,愛,是所有動物共同的語言吧!即便是跨越物種藩籬即使年幼如瑀魚 也能夠讀懂!
「黑猩猩喜歡擁抱 親吻 害怕或受到刺激時 會伸手互相接觸 也會在同伴受到驚嚇時給予安慰」
我發現 即使已經滿五歲的小咕嚕也是 孩子們在幼年的行為 真的跟黑猩猩很相像 他們毫不掩飾自己的本性和對愛的渴望
「黑猩猩最重要的友善行為是『理毛』 得以維持友情 也可以改善不良關係
『理毛』可以使緊張或敏感的同伴平靜下來 母親也常用這個方式來安撫不安或沮喪的小孩」
我突然更懂得孩子的內心了 為什麼小咕嚕那麼喜歡讓我們抱著 摸他的手腳 肩膀和頭髮 因為這正是黑猩猩「理毛」行為中傳遞的愛與關懷呀 尤其 如果他當天有被老師提醒或懲罰剛被我或阿德罵過 處罰過 或者在同儕相處中受挫 他更渴望讓爸媽抱著 觸摸他 或者以摸一摸 抱一抱我們的手臂和身體 來感覺父母依然愛著他 心情也逐漸地平復 (註二)
我也以說故事的方式 嘗試跟小咕嚕分享這段在閱讀中的發現 小咕嚕一面聽一面不斷點頭 很認同他喜歡大人以「理毛」來表達關心 我想 即便是成年的雌雄黑猩猩也需要以理毛來安撫彼此的情緒 表達善意和友情 還是學齡前幼童的小咕嚕 渴望被關懷和擁抱的意念 又何需因為上了大班被要求減少或禁止呢?
「黑猩猩的家庭關係 非常密切且經久 不僅母親和孩子 兄弟姐妹間亦然 他們對家庭中的新生兒都著迷而且高興 感情往往維持好多年」
這也是跟人類多麼相像! 我和阿德一直都非常珍惜維繫著原生家庭的手足情誼 也希望小咕嚕和小瑀魚也是 長大之後還能夠彼此關心與照顧
我和小咕嚕一起看「珍古德傳奇」影片時 小咕嚕記憶特別深刻的一段 就是母親菲蘿抱著小嬰兒菲林 而好奇的姊姊菲菲 一直湊近在旁觀看 她對嬰兒十分著迷 甚至想幫菲林理毛也試圖從母親手中搶過去抱 不過母親菲蘿十分有耐性 沒有喝斥菲菲 只有在不耐煩時帶著菲林到一旁躲開 菲菲甚至對其他母親的新生兒也很著迷 觀察其他黑猩猩媽媽餵奶 甚至菲蘿已經帶著菲林去他處尋找食物菲菲也沒有察覺
我還向小咕嚕分享 珍.古德的團隊觀察到 一隻十二歲的雄猩猩 出自愛與悲憫的天性 收養了一隻失去母親的三歲的黑猩猩孤兒 並且對牠十分慈愛 甚至願意冒著生命的危險解救小猩猩遠離傷害及災難 我和小咕嚕都非常喜愛這些充滿了愛與親情的感人故事
「當黑猩猩長大一些 往往就放棄童年時受挫就大發脾氣的行為 只是有時會在下層叢林橫衝直撞來發洩... 這跟人類生氣時咬牙切齒咒罵出氣沒什麼兩樣... 黑猩猩可以平息他們的侵犯傾向 並在事情發生後予以化解....」
我相信孩子也是的!他們會隨著時間 漸漸地更能增強忍耐與自制 並且化作成長的助力 助長他們往後面對挫折時的勇氣 也助他們走向未來的路越來越順遂
「人類對未來的希望就在這裡 我們真的有能力駕馭自己 譴責自己的侵犯傾向 抑制自己的自私基因... 問題在於我們是否真的想要控制自己的本能」
「我們關愛與利他的傾向亦然 人類有愛 悲憫 與自我犧牲的特質」 才使珍.古德對未來有了希望
死亡:
對於親人離去的傷痛程度 往往不在於我們的血緣關係有多近 而在於情感關係有多深厚
從珍.古德描述第二任丈夫德里克最後一段歲月病痛的磨難與苦 最後永遠的離去
讓我回想起自己的父親去世的那個晚上 炎炎夏日的深夜 是如此清冷 不真切
父親的最後一段時間 經歷的忍耐 堅強 希望 痛苦 折磨…
在那個確定失去父親的子夜時分 我是多麼驚恐
我們作為子女盡力陪伴的最後一個多月 顯得十分不成熟 無力 甚至是虛幻不真實
我所能保存的全部 竟然只剩下記憶 不成比例的稀少記憶
痊癒:
「在森林中 死亡是從不掩藏的 它是無盡生命循環的一環 使我重新正確地認識生命 並因而獲得平靜」「因自己日復一日 化作了自然界的一部份而來的平靜安和 這自然界淡化卻又強化了人性的情感」
我想 無論是身處於修長高遠的原始森林底下仰望 萌生置身教堂 瞻仰頂尖的神聖之感 或者聆聽雨點滴落 清風穿林 拍擊枝葉的輕響 或是覺察週遭野生動物的氣味聲音與行跡 或從一處幽隱的角落 感受每一生命對於生之渴望 又或是靜謐中領會蘊含的生存競爭多麼激烈…這些 對於二十多歲時的我而言皆是從生到死與從死到生 最真實的啟示 從走入山間 置身森林 感受著大自然的平靜中無盡的死亡與新生 才讓我對親人逝去的幽暗記憶 與對死亡的惶惑未知 逐漸釋放 得到療癒
「我們這追尋意義的人類 可以透過許多扇窗子來觀看週遭的世界
那天下午 似乎有一隻看不見的手 為我拉開了一簾幕 在剎那間 讓我得以從這樣一扇窗子看出去
我得悉了那無始無終 寧靜的狂喜 主流科學僅是這真理實像的一小部份
這啟示將伴我終生 儘管記憶不全 卻永在心中
這是力量的泉源 當生活似乎粗礪 殘酷或絕望時 我將可獲得支持」
「愛因斯坦 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科學家和思想家之ㄧ 對生命一直保持著神秘感 他說 每當他注視群星 這神秘感就會增強 心中充滿驚奇與謙卑」
「森林 以及那如此真切充盈於其中的精神力量 給了我超乎理解能力之外的平靜」
這一個章節 充滿神秘主義的氣氛 珍.古德被森林療癒之後 想傳達的是科學的有限 以及人類心智的渺小 我們應該永遠對自然懷著敬畏與謙卑
道德進化:
當其他動物的演化 趨向身體結構的改變以適應環境 人類的演化 似乎走向越來越精密的腦部 讓人類得以製造與操作越來越複雜與精密的工具
「由於語言 人類得以談論 分享遙遠的過去 或為遙遠的未來做計畫 可以傳遞族群在時間中累積的智慧 以及共享的行為道德法規」
「黑猩猩的高位階個體會驅散一場打鬥 營救較弱同伴 人類卻發展出較精緻的道德與倫理法則 以規範行為」
珍提出「人類大量摧毀自然 使所有野生棲息地與千萬年逐漸演化出的動植物消失 起於富裕國家的貪婪與浪費 當複雜的生物網 生態體系的多樣性遭摧毀 人類也將滅絕
唯一的希望在於 讓越來越多人得知這些議題」人類需要更多覺醒 需要道德的進化
「如果我們想促使自己的道德進化快一些 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進化 我們每個人都扮演著角色 提供不同的貢獻 每個人都攜帶著種籽 可以造成改變」
大馬士革之路:
珍因出版了「岡貝黑猩猩」一書 參與了一場瞭解黑猩猩的研討會 使她從做研究的科學家 書籍撰寫者 巨變而為,決心將餘生完全獻身保育與教育
當時討論到的議題是
1. 從二十世紀的後半個世紀開始 黑猩猩數目驟降的原因是 棲地被大量增加的人口侵吞 人類為了居住 柴薪 農耕而伐木為開礦而深入原始森林 也散播著人類的傳染病 並且造成黑猩猩族群的孤立 基因多樣性的消失
2. 醫學研究中殘忍的活體動物實驗
珍根據自己的野外研究經驗 提到「在許多方面 黑猩猩與人類的小孩一樣 牠們的情感需求和表達情感的動作很相似 牠們都需要友善的接觸 安慰 嬉戲 牠們需要愛
黑猩猩的野外生活 有著親密的家庭關係 長久而自由自在的童年」
珍深信 「凡是利用活生生的動物身體的科學家 都有義務了解該種動物的自然行為 並且明白自己從事的研究對這些個體有什麼影響 才能衡量人類獲得的益處與動物所承受的苦難是否可以取得均衡我們應當用這種方式剝削動物嗎?」
3. 工廠化的集約農場中 無情地飼養著作為人類食品的有情動物
珍提出「只要能以愛與慈悲 克服對人與動物的殘害 終將實現我們的獨特特質『人道』」
希望:
讓珍願意繼續抱持著希望的四個原因 …
1.人類的頭腦
「讓我們最早的祖先得以在艱困而原始的世界存活下來 藉由文化適應來拓殖日益具有挑戰性的環境」 希望我們真正認清自己和子孫所面臨的威脅 真正關懷地球上眾生的存亡
2.大自然驚人的復原能力
大自然的復原能力與人類的覺醒和努力 讓有些物種在瀕臨滅絕時被挽救了回來
「讓我們永遠記得 消費者是我們 運用自由選擇 選擇買和不買什麼 加起來就有能力改變工商業的倫理 我們具有潛在的巨大能力來為善 我們每個人都隨身帶著它」
3.全球各地青少年嶄新的領會 投入與力量
「他們發現環境與社會問題現在已經成為他們遺產的一部份 當年輕人獲得了應得的資訊和權力 明白自己真的能夠使事情有所不同 他們就真的能改變世界」
「根與芽」要帶給人類的訊息是「希望」強調個人的價值 「我們每個人都很重要 都扮演著角色 都可以締造不同」
4.人類不屈不撓的精神
史懷哲寫道:「對生命懷有尊重之情的人不僅是祈禱 他會投身於生命的保護之戰 只因為他自己便是他周圍生命的延續體」
「我們對未來真正的希望之所寄:我們正在走向我們這個物種的終極目標-愛與悲憫」
因為在全球各地演講 讓更多人覺醒與了解保育議題 珍的視野與關懷也越來越廣
她讓越來越多青少年親身實踐「環境與人道教育」 除了黑猩猩的研究與保育 亦涵括森林的復育與永續
越過大屠殺:
珍探訪柏林與波蘭的死亡集中營 經歷人性中不可否認的邪惡 感受驚恐 憤怒與悲哀 幫助珍把童年時期的某些痛苦記憶從心中釋放 之後認識了經歷集中營中非人待遇又奇蹟似地逃離的亨利 亨利建造了「把世界給孩子」致力完成末期病童的願望 讓珍與往日的事實達成協議 破除心中某些幽暗的意向 幫助珍的靈魂成長
結束於開始之處:
可以說是珍對自己一生簡短的回顧 每一個階段似乎明顯 卻又彼此交疊 繼續延續到現在與未來
珍盡可能以演說之旅 將信念感染聽眾 希望「將世界改造成一切生命過得更好的地方」
珍將巴黎聖母院聆聽管風琴演奏的心領神會 解讀為「每個人內心小小的良心的聲音」 「一種信息的傳達—我們每個人都重要 我們每個人都扮演著角色都造成不同…對週遭一切有生之物表達愛與尊重…攜手來重建我們與自然界 與存在我們週遭的那精神力量的關係」
珍不斷地感謝一生中的好運 支持的人 以及身體的健康
她也慶幸能體會到森林中的平靜
「森林—任何森林—對我來說 都是最有靈性的處所 … 使我得以在混亂中仍然維持著平靜 是我長年在岡貝森林裡逗留使我將那平靜納入心中」
在這本書的最末 珍很謙卑地寫著 「藉著一切有慈悲與愛心者的支持 我將試著繼續走下去 直到結束 而結束… 是否就是開始?」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會有殞落的一天 但是這樣的消逝並不是全然的終止 我們的某個部份 特別是 影響了其他生命的某部份-也許是希望,也許是愛,也許是關懷與悲憫,也許是某種精神力量… 就像根與芽一樣 或許以其他的生命形式 在這個世界上繼續流傳繼續滋長茁壯 得到了另一個新的開始,延續,成為時光中的另一種永恆
無疑的 結束 也可以說是開始
《延伸閱讀》:
從閱讀珍.古德的書起始 興味便如藤蔓的嫩莖般 向著四方蔓延 伸展著卷鬚與觸手 逐漸地拓植向其他的猩猩種類 繼續探索 於是陸續搜尋了關於大猩猩 紅毛猩猩與侏儒黑猩猩的簡短介紹 從而注意到從事山地大猩猩研究的黛安佛西
她與珍.古德同為路易士.李基博士的門下學生 進入這項研究的背景 也與珍.古德有某些程度的相似 她傳奇似的故事 曾經被拍成電影「迷霧森林十八年」 我斷續回想起在很多年以前好像曾經在電視上看過這樣一部影片能從記憶中挖掘喚起的情節其實已經非常稀少了 但印象很深刻的片斷是 女主角發現被殺死 取走頭顱和雙手的大猩猩屍體 而怒不可抑 甚至陷入悲哀與極端的瘋狂
後來我趁著去交大圖書館錄製有聲雜誌 完工以後的時間 順道在視聽中心找到國家地理學會拍攝的同名記錄片「迷霧森林十八年 Dian Fossey」
觀看完穿插著訪談與記錄片段的整體感受 傳奇性與戲劇性其實並不亞於電影 個人覺得 黛安佛西似乎註定是個悲劇性的人物 她性格中的某些因子 使得她對於愛上的東西 不管是人事物 都會無法自拔
研究最初 她前往剛果東部 卻又因為當地陷入戰亂烽火綿延遭到遣返 而後排除萬難另尋途徑 自盧安達進入山區繼續研究
她成長於一個破碎的家庭 酗菸酗酒 個性極端 對人可以極熱愛與極痛恨 表現出極冷淡與極熱情的兩面 對於自己的山地大猩猩研究 有一種強烈的控制欲望 像是那片迷霧森林中的一位女王
事實上 她的研究深受肯定的部份是 雖然不是用正統科學的方法 (李基博士覺得 受過正統訓練的人 反而存在限制與學術偏見) 但是她以日誌或日記的方式留下許多詳實紀錄 卻受到其他研究後進的推崇 並且扭轉了世人對於大猩猩的錯誤認知與偏見
她與盧安達當地原住民的關係不好 也與其他協助她研究的人 包括研究生 攝影師 挑夫... 的關係存在裂痕 而隨著研究日久 卻益將大猩猩視為自己最重要的親人
以致於 當她為了保護大猩猩 與盜獵者起衝突 她自行組織武裝軍隊 並且對抓到的盜獵者動用私刑 引發爭議 終致身陷危機 卻也顯得更為孤立無援
當時的盜獵者 身處貧困而且戰亂不斷的非洲國家 為求溫飽很容易受金錢役使 捕捉成年的雄猩猩 砍下牠們的頭和雙手 賣去歐美製作標本壁飾 或者為了捕捉小猩猩將母猩猩殺害 再將小猩猩轉賣給其他國家的動物園或做為私人寵物 手法極盡殘忍
她受到最大的刺激 是與她互動最多的雄猩猩Digit(手指)被盜獵者殺死做為報復
最後 她就在所有關心的人的擔心 憂慮 勸說與壓力中 返回美國 在大學任教了三年
但是 她心中還是始終牽掛她研究的那群大猩猩
三年後 她重新申請到盧安達的入境許可 但是她已經抱著不會再返回文明世界的決心
在她離開的這三年當中 盧安達已經開始了保育大猩猩的行動 而且由於政府的支持 日漸上軌道
黛安預言 她會死在這片森林
不久她就真的死了 在她研究小屋的日記中 留下最後一段話之後 時間是1985年12月26日
「當你瞭解整個生命的價值時,就不會沈湎於過去,反而致力於未來的保存。」
When you realize the value of all life, you dwell less on what is past and concentrate on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future.
她在隔天一大清早發現被殺害 現場留著她的酒瓶 凌亂拉開的抽屜 她的手槍… 黛安佛西的死 始終是一個謎 她究竟是被長期對她不滿的原住民 盜獵者殺害? 還是被其他嫉妒的研究者所殺? 還是故佈疑陣而後自殺呢?
無論如何 她也許能算是死得其所 為了她深愛的大猩猩而殉難 最終在這片迷霧森林中 與她一生的摯愛 飽受苦難的山地大猩猩 長眠為伴
黛安佛西的故事以悲劇收場 讓我深刻地體會到 珍.古德始終胸懷愛與悲憫呼籲對所有生命尊重的「溫柔使命」
保育的焦點 並不僅僅是單一物種的保育 而排擠貶低其他種類 甚至其他社會文化中人的生命價值 同時 還必須包括週遭環境的整體改善 永續的理念與方式 群體的覺醒以及對人和其他一切生命同等的尊重
保育的途徑 也並非僅能循嚴刑峻法一途 事實上 激烈的手段與憤怒的指責只會使溝通中斷 建立在關懷與人道教化的保育行動 才能真正使人從內心產生改變
一個出世 一個入世 黛安佛西的故事 與珍.古德同樣給予我們很深的啟示與省思
註一: 作家孟東籬的本名
註二: 中班以前小咕嚕還有去保母家時 如果被保母罵過 之後會乖乖地坐下 請保母幫他梳頭髮 我想應該也是同樣的 想印證保母依然疼愛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