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2-04 17:40:22| 人氣1,02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從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宗教的保合太和之道(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三、儒佛耶三教的層遞關係

按牟宗三先生在《中國哲學的特質》第三講末處,提出三教天人關係的不同進路,為:儒教之憂患意識、佛教之苦業意識與耶教之恐怖意識。而其超越之道,在儒為道德,在佛為解脫,在耶為救贖。
對於這三種意識之名,本文擬略做修飾,即儒仍稱憂患意識。佛則改稱惑業意識,乃因惑業本來就是佛教的基本概念,由惑業而生苦或煩惱,牟先生只是將苦、業合稱罷了。至於耶,則改稱恐懼意識,則因恐懼、恐怖其義無別故。
本文所以作如此修飾,用意非常明白,就是如此可以呈顯出這三種意識是恰與《論語》的「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相符應的。這顯示出怎樣的意義?一在於可以追溯到三教在人心人性上的動源,二在於可以顯示三教在教化人心或宗教修行上的層遞關係。同時即在於這裡暗示三教是同源一體的。中國人向來喜言「三教同源」(儒道佛)或「五教同源」(加上基督教、伊斯蘭教)。但三教五教如何同源法?其實須有義理上的說明,本文即嘗試通過《論語》的這三句文本加以綰合。
原來宗教之所以會異化或宗教間所以會有互相排斥的紛爭,常在於末而不在於本。而此處所謂本有二義,其一即前文所曾提及的在人心一念是正抑邪的幾微之際(憂亦不憂?惑亦不惑?懼亦不懼?)其二則是指在仁、智、勇或憂、惑、懼的層遞關係中,是以仁為統屬的根源,以憂為異化的初始。就前一義而言,是指人若能在一念初萌,便真誠面對,便能因憂而反於仁,因惑而反於智,因懼而反於勇。但如果順之而流,便憂惑懼都可以成為人心迷執、生命淪落的裂口。而就後一義而言,則是指在憂惑懼這一層遞而漸下的動態關係中,是愈在前面愈容易警覺而復歸於太和,愈在後面則愈難以回頭以致終不免陷於魔道。其故無他,即因愈到後面無明慣性的勢力愈嚴重,愈難單靠主體的覺性而愈須攀援客觀外在的力量以輔助救贖,遂亦因此依攀而形成一有限的信仰,亦適成一特殊的迷執而排他之故。
於是我們回顧儒、佛、耶三種宗教之典型,剛好是具有層遞關係的仁者型、智者型與勇者型。亦即:儒教是相應於輕度的生命病痛而設的,佛教是相應於中度的生命病痛而設的,耶教是相應於重度的生命病痛而設的。 所以其療治之道也分別採取以仁心(道德心)自覺、以智心(般若智)解脫、憑勇心(信仰心)獲致救贖三途。
根據上述之判教或定位,我們遂可以了解為何在耶教典型之宗教間容易引發宗教的紛爭(如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天主教、東正教之間,其實同出一源,竟亦紛爭不已),大乘佛教則相對謙遜,儒教本質上更是兼容並蓄,以「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之集大成為其理想。這無關於各宗教義理的高下優劣,而實因所處的份位與因此而形成的性格不同所致。
四、各宗教的保合太和之道

那麼,這問題的解決之道何在呢?這便不能就各宗教間內部孤立而論,而須將各宗教典型連成一體而論。這便顯出藉助於《論語》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這三句話所蘊含的義理,以明三者實為一體在詮釋上的方便優越之處。即因在末處主分,當已形成龐大牢固的宗教組織,是很難打破或超越的;但回到仁心的幾微之處,則分明三者在體上是一,頂多只有在辯證歷程上亦即在相上的不同;亦即在本處原是主合之故也。然後由本統末,或由本再回到末,以觀各宗教異同,也就比較容易找到彼此會通之幾、融合之道了。
當然,在這裡立刻會引發一疑,就是本文所論,似分明是站在儒之本位,設定儒是佛耶之本(仁是智勇之本),豈不亦有貶抑佛耶之嫌?
本文的回答仍然是「請循其本」(莊子在魚樂之辯一寓言中語)。亦即,此本並非設定在儒,而是屬所有宗教之本(都是發自健康飽滿光明真實之人性,對眾生興發其情愛悲憫、拯救苦難以復其太和之懷),只是各宗教典型因對應之生命病痛不同,而顯其差異相罷了!而儒教的典型適因其份位在近本之處,所以更方便詮表此歸本之言,實則也是所有宗教的本懷(願眾生悉得救而揮復其生命健康),儒頂多只是代所有宗教說出此本懷或隱衷而已,此本懷又豈能由儒獨攬呢?
換言之,雖在存有論之解析上,不妨說仁統智勇。但在生命流轉與還原辯證歷程上,其實是即仁即智即勇的,各因其時,各當其位罷了,又何須再分彼此或本末呢?
而若將此義放回到每一宗教,實即表示所有宗教不管他在相上的份位職責為何,都須各循其本,亦即都須各各調適而上遂,找到並肯認此終極的宗教理想或宗教真理,亦即此一體之仁。 然後各宗教的會通才可能,各宗教間的紛爭之從根消弭才可能,人間的保合太和也才真實可能也。
當然,由於儒畢竟在份位上最近於本,所以由儒代言此義亦誠最方便。而亦果因此方便故,儒教中土事實上成為各宗教最易在此獲得調適上遂機會之地。如佛教,其最成熟、圓融的發展確是在中土完成的。吾故曰中國是宗教大國也。
依此,吾人有理由相信,耶教最新一階段的宗教改革或調適上遂,也有希望在中土實現。即使未必是在地理上的中土實現,至少也會在文化上的中土實現。此即:可憑藉中國在宗教學上的根源性義理——如本文所選以引申發揮的《論語》此章——以幫助耶教打通其自家的血脈,以調適而上遂也。
最後,本文願再一次引唐君毅先生之言以作結,此即:「在遙遠的地方,一切虔誠終將相遇。」
蓋唐先生真誠懇切之言,誠屬一切宗教發展的究極表示也。



引用書目:
1.《論語》
2.《孟子》
3.《中庸》
4.曾昭旭,《良心教與人文教》,台灣:商務印書館,2003。
5.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灣:學生書局,1975。
6.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
7.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補編》,台灣:學生書局,1988。


台長: 曾老師的學生
人氣(1,02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