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解/慧深法師講
般若的意義是智慧。一般人以為世俗上的小小的智慧就是般若,其實世人的聰明有時候並不一定是正確的見解,所以學佛八難就有「世智辯聰學佛難」。現在往往有一些自認為知識分子的人,以為只有愚笨的人才會去學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不應該學佛。其實是他不了解佛法,才會以為佛教是沒讀書的人或是老人的宗教。真正了解佛法的人,都知道佛法是超過一般的世間法,也超過一般認為最先進的科學。
一般人的聰明不是不好,只是有時候聰明反被聰明誤。當小偷的人如果不聰明,沒辦法偷開人家的家門,沒辦法從別人的口袋中把錢偷到手,乃至沒辦法做些詐欺犯法的勾當。正因為有些小聰明,往往就作奸犯科,一生當中嘗盡了鐵窗的滋味。而且一般人以為對的,也常常是一種錯覺。
佛法上的智慧,是理體上本來有的正智,是佛的知見。理體是一種覺性,是實相般若。正確的智慧就是觀照般若,我們能對每一件事都做詳細的觀察,追根究柢,才有正確的智慧。如果有人拿一顆人造礸石跟你換錢,因為他急需錢用,想要脫手,而你也不用觀照的工夫,只知道別人買一顆火柴頭大小的礸石就要許多錢,眼前的礸石太便宜了,就趕緊買下來,結果買到了一顆假礸石。
幾年前有些貪財的人將舊硬幣熔化,做成假龍銀,外面裹上一些泥巴,謊稱是蓋房子時挖到一甕銀元,又說自己不是從事龍銀買賣的,留著它也沒用,所以要便宜賣出,於是又有一些貪小便宜的人上當。這些人當然也是不用觀照的工夫,如果事先觀照,就知道是真是假了。
現在手工藝很進步,有些綢緞作成的假花,幾可亂真。曾有臺北的信徒,將他乾女兒做的緞帶蘭花送我,我將它擺在鳳山佛教蓮社的客廳,很多信徒都說蘭花開得好漂亮,她們認為那盆蘭花是真的植物。她們也沒有用觀照的工夫,才會把假的當成真的。我們學佛的人,無論碰到什麼事情,都應該審視之後再說,才有正確的智慧。
我在讀者文摘中看到一篇文章,讓我感慨很深。有個孩子的媽媽天天酗酒,不好好顧家,孩子的父親一氣之下就離開他們母子。孩子上學了,母親還是天天醉醺醺的,孩子上學穿的制服髒兮兮也不管,吃的用的都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不一樣,因此學校有人丟了東西就誣賴他拿了,因為大家都以為他的媽媽是酒鬼,不煮飯給他吃,他就偷錢買東西吃。有一天,一個同學正在誣賴他偷錢,同時又有另一個同學證明那位同學剛才確實有錢,老師就一直逼問這個酒鬼的孩子,孩子一句話也不說,只是兩眼望著老師,他心想:反正我辯了也沒用,人家愛說就說吧!其實這孩子的母親雖然是酒鬼,卻從來不偷人家的東西。沒多久,有同學在水槽邊看到那同學遺失的錢,同學才想起剛到水槽洗毛筆,錢是自己放在那兒的。老師想到自己和其他學生一樣淺見,將來如何面對所有學生?又想起從前學生們丟掉的錢,有的是夾在書本中,丟掉的筆有的是在抽屜的角落找到,橡皮擦或其他文具等等,都是學生們自己粗心找不到,而那孩子從來也沒有偷過東西,於是老師就盡量對這孩子鼓勵,設法補償對他的虧欠。以後這老師無論碰到任何事,一定先審視清楚再說話。
一般人都是淺見的,莽撞的,在家庭或在同事間都有這種情形,丟掉東西,第一個念頭就是:我的東西明明放在這裡,來過這裡的人就是某人,一定是他拿走的!於是傷害了別人的自尊心。遇事都要用一種觀照般若,對事情作深入的觀察,確實如此才能說話。例如父母外出時,家中有人打破東西,父母回家追查打破的元凶。本來是老大打破的,因為他平常很少打破東西,而且他又說不是他打破的,他也不知道是誰打的。因為老么比較調皮,常常打破東西,因此父母就認為一定是老么做的,儘管他一再辯解,父母還是罵他,甚至打他,直到有一天發現真相時,心裡才非常難過。家庭和社會上很多是非和煩惱,就是由於我們沒有正智(觀照般若)所引起的。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