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中文無用<中文應用無限
應用文是選擇適合的文書格式作媒介來進行雙向溝通。
國文是走進精心佈局的文字迷宮,最終發現意旨的過程。
【學習重點】
1-5.1、 什麼是應用文?
1-5.2、 應用文的性質為何?
1-5.3、 應用文的使用原則為何?
1-5.4、 什麼是國文?你的定義與理解為何?
1-5.5、 國文與應用文的差別在哪?
1-5.6、 為何對國文很畏懼?如何克服學國文障礙?
1-5.1、什麼是應用文?意義
↑應、用、文小篆字體
應,yìng ㄧㄥˋ。當也。从心聲。當、田相值也。引伸爲凡相對之偁。凡言語應對之字卽用此。
用,Yòng ㄩㄥˋ。(用)可施行也。从⺊中。衞宏說。⺊中則可施行。故取以會意。
文,Wén ㄨㄣˊ。錯畫也。象交文。黄帝之史倉頡見烏獸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異也。初造書契。依類象形,故謂之文。象交文。像兩紋交互也。
→我們先將字拆開,應是當,用是可施行,文是對客觀事物的描述。
應用文是言語應對可施行,文字陳述與描述資料。
最初是古代為天子交代,而諸候交辦解決;後來演變成解決問題,針對人、時機、場合 ,採用不同形式的文章都是屬於應用文範圍。如今,應用文,是人與人、人與機關團體往來溝通,用特定格式文字來交流,如齒輪般運行。
應用文是選擇適合的文書格式作媒介來進行雙向溝通。
1-5.2、 應用文的性質為何?
1、具有特定對象:是人與人、人與單位團體、單位與部門間。
2、具有特定的內容(時、事、地、物):是應答、祝福、請求、協定等。
3、具有特定的格式:依內容須相對應的格式,如自傳履歷、名片、柬帖、公文等等。
4、雖然格式隨時代與媒介工具在改變,如傳統邀請函變電子邀請函,表達從文言到白話,溝通的目的不變,對AI下指令,能撰各式文稿,但我們預先學會應用文格式,和提升素養,就能對AI寫的內容進行編修。
1-5.3、應用文的使用原則為何?
1、 具有特定對象→行文認清對象。
2、 具有特定的內容→文詞簡明準確、達意。
3、 具有特定的格式→內容真誠懇切。
應用文是選擇適合的文書格式作媒介來進行雙向溝通。
人與人,人與機關團體能合宜使用特定格式,學習簡明、準確、懇切的文字進行交流與溝通。
1-5.4、什麼是國文?你的定義與理解為何?
(一)、查「漢典」對國文的解釋,有三種:
1、[Chinese as a national language]∶本國的語言。
2、[national cultural relics]∶一國的文物
3、[national language and literature]∶本國的語言文學
而在《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四‧隋方丘歌》記載,由隋代的牛弘等奉詔作:祭祀地祇神靈結束,獻祭周全,神靈駕車振動,遠遊他方,在四方極遠處,最後回到隱密洞府,像白布彎繞九回般,那住所是有直角轉折的水流,下有深埋的玉石,氤氳繚繞,掩蓋犧牲氣味,這就是賜福降災的神靈之道,張顯國家禮樂制度。
最後二句,賜福降災的神靈之道,張顯國家禮樂制度。原文是「晰神理,顯國文。」
國文是指一邦國的禮樂制度,是天子祭地祈神靈的文化活動。
(二)、查「百科」對國文解釋:「國文泛指受一國的傳統薰陶影響而成的文化。」
國文是國家文化的意思,包括的語言文字、社會風俗、宗教民間信仰等。
(三)、你的理解呢?
←國小篆:
國,guó ㄍㄨㄛ邦也。邑部曰:邦,國也。按邦國互訓,渾言之也。
周禮注曰:大曰邦,小曰國,邦之所居亦曰國。析言之也。从囗从或。戈部曰:或,邦也。
本人理解,國文就是一國高度文明的文采呈現,包括語言文字、社會風俗、宗教信仰等文化,最主要是百家思想齊放的春秋戰國,高度文明思想用語言文字表述。
先說中國文字的高度文明,象形文字是具象的符號,顯淺易懂,但是從會意、形聲到轉注、假借,越發抽象,表示當時階級社會有高度的發展,須表述的內容是越發深邃,在中文系領域的知識,「訓詁學」學習是字義源流,同時收納各地不同的說法,非常細緻,舉例來說,「筆」,楚國叫「聿」,吳國稱「不律」,燕國稱「弗」不同的說法,到秦國統一叫「筆」,我們可以這樣想,筆,中文ㄅㄧˇ /Bǐ,英文Pen,日文 ペン,法文 Le stylo,這樣的讀音區辨,真是厲害。
而國文學習,形音義是基礎,重點學習是讀懂意旨,在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總術》提到文和筆,没有押韻的叫筆,有押韻的叫文。
個人以為文采表現指的是載體,像詩歌等有韻文的形式,即承載思想情感的文字載體,用韻文的方式傳唱出來,方便記憶與傳誦吧。所以,學習國文,是學習讀懂/探測古代文人或現代文學家如何使用不同形式的文采,傳達對人生哲理的思想情感(主題);或者說作者採取怎麼樣的形式結構,表現其深邃思想情感。
1-5.5、 國文與應用文的差別在哪?
洗臉要深層清潔毛細孔,喝水要深層海洋水,讀書也是要深層理解,才能聽懂弦外之音,隱喻暗示的語言文字。
國文是學習讀懂古代文人或現代文學家如何使用不同形式的文采,傳達對宇宙、文明深遠的思想情感(主題);或者說作者採取怎麼樣的形式結構,表現其深邃思想情感。
讀懂,必須投入專注力和邏輯思考力,文意是段與段嚴密連結成全篇,邊讀邊消化內容,同時邊建構自我的解讀與理解力,而有深化的領悟力。
而應用文是實際操練在面對人與人或人與團體機關的複雜問題,為解決問題,以不同格式來陳述與描述溝通,以簡明、產生不同解決文書格式。
紙媒時代到電子、數位化時代,文言變白話,郵寄變電子郵件,甚至AI協助溝通撰擬文稿,但人須有辨識能力,於是學習應用文書格式、素材、概念等知識,提升面對AI擬稿的辨識與素養。
當然,學習應用文書格式,模仿文書的文字再加工,融合,進行二次創作,達到你要的表達效果,累積的量,漸漸提供應用文書在傳播與演進內容,豐富並修正符合社會須求的文書格式。
二者區辨,前者是讀者走文字迷宮,解構布局,終點是抵達作者的哲理世界;後者是雙方溝通時,選擇合宜的文書格式媒介,外在連結雙向溝通。
結論:
應用文是選擇適合的文書格式作媒介來進行雙向溝通。
國文是走進文字佈局迷宮,最終發現意旨的過程。
1-5.6、為何對國文很畏懼?如何克服學國文障礙?(個人想法)
同是筆,若只有純文字,或純讀音,國文會使人感覺深奧的原因—抽象,没有圖片。若圖片輔助說明,筆刀、毛筆、鵝毛筆是完全不同的工具,是不是一目瞭然。
↑圖片摘自網路:故宮精品 ↑圖片摘自網路:高級鵝毛筆
鄭樵在《通志‧圖譜略》提出:「索象于圖,索理於書」。對前人重文輕圖之弊,並詳細圖譜說明圖譜之功,點出閱讀意義的基本道理,即文字乃是對「理」的抽象化表達,圖像則是對「文」的具象化描述。
原本圖像對照文字,產生互文性的閱讀效果,亦增加了圖文間意義上的張力。
如何克服恐懼?
「圖文互證」增加理解力,如今國文教學有許多多媒體可參酌對照,甚至數位化閱讀,又有搜尋和超連結功能,音頻或圖文或影片;另外有學霸筆記術,文意結構圖、心智圖都整理成具象化筆記,相信學子對國文文本的探索,架構與段落的安排,清晰思維脈絡,如是找出深奧的意旨。如今是可惜的是圖像太多,反而分散專注力,太多的網路訊息,引人貪婪觀遊,流連美食旅遊等虛擬情境而忘記返回原本閱讀的文本字句,可惜!
***
分享小故事,曾經學生對課程的回饋是「深」字,有完全不同的心得,一位寫「老師講課內容很艱深,但都能聽懂老師在說什麼?」另一位寫道「對平常在看小說的我,感覺得奇妙,當我理解文章隱喻與暗示,不斷深入尋找意涵的感覺,使我更享受閱讀。」你能感受二位同學對深字不同層次的意涵嗎?這就是國文,學會高度文明的精妙深奧的思想情感?
這是個人的想法。若有其他想法,也可在下方留言。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