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注音符號有高明之處
日前認識一位在日本教華語的台灣老師,她說拚音用注音符號等等,我驚奇?
近來,我也重新反思台灣學注音長大的我,在教授華語時,除了棄絕擅長的注音符號,(長得像外星文符號???有人這樣形容)使用漢語拚音,過程常常會卡住,須腦筋反轉一下,尤其是韻母和介音部分。
但自從在糾外藉生發音,「去」學校,會變「觸」學校??除了找出原因,也發現注音符號的高明之處。
漢字 注音 拼音
- 去: ㄑㄩˋ qù
- 觸: ㄔㄨˋ chù
(分析)
ㄑ=q ㄩ=u
ㄔ=ch ㄨ =u
你會發現,ㄩ和ㄨ 都是U 。
因為漢語拼音規則:當「ü」與「j(ㄐ)、q(ㄑ)、x(ㄒ)」拼寫時,去掉「ü」上的兩點,但發音仍然是「ü」。若是在注音是不同符號,没有一個符號有二種發音,所以不會拚錯。
「j(ㄐ)、q(ㄑ)、x(ㄒ)」没有和ㄨ (=u)拚,只有「ü」拚。
當學生發ㄨ (=u),要與 q 拚,發不出;自然發出 與ch拚的音來。
所以去變成觸。
註:
q是舌面前音(捲舌但無送氣),發音時舌頭貼近硬顎,氣流受阻後釋放。
ch 是舌尖後音(捲舌且送氣),發音時舌尖捲起並有較強的氣流釋放。
注音符號不會有遇到什麼符號須發不同的音,而且在複合韻母部分(如下),將二個或三個發音符號統整成一個符號,對兒童應是易記誦也易學習的,想到這裏,發現,原來注音符號的高明之處在此,如是對發明注音符號的陳澧先生由生敬意。
那位在日本教華語的台灣老師没有告訴我為何堅持用注音符號,但我想應是這様。
複合韻母(Compound Finals)
注音 |
拼音 |
發音說明 |
ㄞ |
ai |
「哀」āi |
ㄟ |
ei |
「黑」hēi |
ㄠ |
ao |
「好」hǎo |
ㄡ |
ou |
「歐」ōu |
ㄢ |
an |
「安」ān |
ㄣ |
en |
「恩」ēn |
ㄤ |
ang |
「昂」áng |
ㄥ |
eng |
「哼ㄥ」éng |
ㄦ |
er |
「兒」ér |
************************
後來,我問AI,牠的回答如下:(可聊備參考)
注音符號(Bopomofo)和漢語拼音(Pinyin)各有優缺點,主要體現在學習者的適應性、準確性和應用範圍等方面。
注音符號(Bopomofo)
優點
1. 與漢字無關聯的表音系統:注音符號是獨立的音標系統,不受漢字影響,有助於學習者掌握發音,而不依賴漢字拼讀。
2. 發音準確:注音符號能更細緻地標示聲、韻、調,對於分辨捲舌音、送氣音與不送氣音等細節較有幫助。
3. 適合兒童與初學者:台灣的小學生使用注音學習漢字,能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發音,不會過度依賴拼音拼讀錯誤的漢字。
缺點
1. 使用範圍有限:注音符號主要用於台灣,在國際上較少人使用,因此學習者可能較難在全球找到相關資源。
2. 符號學習成本高:對於未接觸過注音的學習者,這是一套完全新的符號系統,學習門檻較高。
3. 輸入法使用率低:大多數華語學習者使用拼音輸入法,學會注音對於打字的幫助較小。
---
漢語拼音(Pinyin)
優點
1. 全球通用:漢語拼音是國際標準,學習後可以應用於中國大陸、新加坡等地,也方便學習者使用拼音輸入法。
2. 學習成本較低:由於拼音使用拉丁字母,對於已經熟悉英文字母的學習者來說,入門較容易。
3. 與漢字學習結合:拼音常與漢字學習同步進行,能幫助學習者快速認讀單詞,提升閱讀速度。
缺點
1. 易受母語影響:拼音使用拉丁字母,容易讓學習者用母語的發音習慣錯誤地發出漢語聲音(如“q”發成“k”、“x”發成“s”)。
2. 發音可能不夠精確:某些聲母(如 zh/ch/sh vs. z/c/s)與韻母(如 ü 和 u)可能不夠直觀,導致部分學習者發音不準確。
3.容易產生“拼讀習慣”:學習者可能過度依賴拼音拼讀,影響對漢字的認識與記憶。
結論
1)對於母語為漢語的兒童:注音符號有助於精準發音與漢字學習,適合台灣學童使用。
而對於華語學習者(特別是外國人):漢語拼音因為學習成本低、應用範圍廣,較為適合。
2)對於希望提升發音準確性的學習者:若希望發音更精確,學習注音符號可能是很好的補充方式。
之二:謝謝、不客氣反思
在日常對話,表達感謝之情。說「謝謝」,「不客氣」。
有時也會用「哪裏,哪裏」,二者都是課本版本的練習對話,預期的相視而笑。
但課堂上,外藉學生錯愕的提問?
「老師,為什麼我說謝謝;他們(台灣人)說不謝?」
接下來外藉生開始七嘴八舌的說,他們說一
「不謝」、「不用」、還有說「没關係,我不是說對不起??」
教師微笑回應,嗯,口語回應都可以,台灣人有時很隨意。
之三:一字多音,以便為例
便,當我提到有二種讀音:一是便宜biàn yí,二是方便。不要搞混。
而方便fāng biàn,也有二種意思:
1)是便利biàn 的意思,如學校附近有好幾家便利商店,買東西很方便。
2)也有上廁所的意思,如你要去上廁所,小孩「尿尿」「便便biàn」,
有時會聽到「小號」「大號」、「小便biàn」「大便biàn」,
我要上廁所,還有文雅的說法:「我要去方便一下」。
不久,學生走到講桌前說:「老師,我要去方便一下」。
嗯,外藉生應用學習得很快,現學現用最記得住。
之四:餓死了,不是餓掉了。
老師教「餓」。我餓了→我好餓→我很餓→我非常餓→我餓壞了→我餓死了。
我餓死了,是誇張,形容餓昏了,不是真的死掉了。
突然,外藉生說:我餓掉了。
***
老師連忙說:很餓,很餓,可以說我餓死了,不能說:我餓掉了。
之五:可愛的句子
上華語新聞康芮颱風,課室活動是學生角色扮演主播、記者和民眾。
他們模仿主播與記者連線,然後他們用自己學過的生詞造句說,颱風把菜都「吹死掉了」,没有菜了,菜很貴。
嗯,學生自己造的句子,很可愛。
之六:不會寫字算不算文盲?
聽力課,考聽寫?
外藉生回應:我很會打字,打得出來就好了!
聽力課,我聽得懂就好,看得懂,不會寫,可是我都打得出來?未來也不用寫字?
請問成績的績,下面哪個正確?「成積/成績/成續」
「特殊/持殊」是哪一個?不一樣喔?仔細看看。
聽得懂,不會認字,只會寫自己的名字,只會認公車數字,以前我阿嬤是這樣過生活,她是文盲?她已經過世好三十年了。若生在今日,許多公車將數字改為行駛主要幹線的名稱,她一定無法做公車?她没讀過書,連小學都没有。
但是我們教外藉生讀大學,若學習只聽得懂,會寫自己的名字,會打出很多字,不太會寫字,算不算半文盲???
嗯,未來?寫字,手到心到,應能增加長期記憶,記長久一點,當別人會寫又會打字,而我只會打字的時候??自己是怎麼樣的未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