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3-12 04:58:08| 人氣5,12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棒球】日治台灣棒球史1:野球到台灣:棒球運動的開始(1904-1920)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925年6月台灣日日新報在圓山球場主辦全島野球爭霸戰,可看出當時棒球已經風靡全台(照片來源:日日新報)


日治時期,許多西方事物透過日本傳入,徹底改變了台灣的生活,其中一項就是運動。傳統華人社會完全不懂運動的重要性,日本卻利用運動鍛鍊國民的體能及紀律,日本統治台灣後,日人也希望將運動的風氣帶進台灣,但初期台人卻不願接受如體操般訓練式的體育,最後則靠著運動競技征服台人,其中一項重要的項目就是棒球。

棒球最初的起源地並非日本,而是美國於1839年發明。1873美籍教師威爾森(Horace Wilson)在東京開成學校任教(現今東京帝國大學),將棒球的玩法和規則教給學生,但並未造成風潮,直到留學美國波士頓且是紅襪球迷的日本學者平岡熙學成歸國,並於1878年組織了日本的第一支棒球隊後,棒球才開始在日本紮根1890年代日本第一高校棒球隊風靡日本,在1895年,一高棒球隊主將中馬庚創造了「野球」一詞,成為baseball在日本的專有名詞。這一年,也是日本統治台灣的開始。

棒球在台灣的起源,就是對此著迷的日本人來台後引進,台灣人最早對於一群人拿著棍子打球而且亂跑感到不解,因此初期棒球運動僅有日人參與1904年,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中學部(今臺北市建國中學)在田中敬一校長支持下購置球棒與手套成立「野球部」,不久國語學校師範部(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也跟進,雙方並於19063月交手,這是台灣第一場棒球賽。隨後提供日本來台職員於夜間進修的東門學校(後為成淵學校)也成立「中學會隊」,台灣最初的棒球,就以這三間學校為主幹而發展,而國語學校中學部與中學會隊的對抗,更吸引許多球迷,開啟了台灣的棒球。

棒球運動一開始,也不是一帆風順。1908秋天國語學校校長本莊太一郎提出野球無益的調,並禁止棒球比賽,該年1908)就中斷了校際棒球競但已經點燃的熱情,難以消卻,1909年校際對抗再度恢復,約在此同時,來到台灣官廳、會社或軍隊任職的日本人,也開始組成棒球,且比學生更將蓬勃。以19131914年之際的臺北為例,已有十餘支棒球隊,包括臺廳、殖產局、土木隊、法院等棒球隊,使得臺當時主要棒球場─新公園,擠滿打棒球的人。其他的大都市,如臺南、臺中、阿緱(今屏東)、打狗(今高雄)、嘉義,也開始出現棒球隊,棒球熱正式在全台點燃。

為因應棒球的快速發展,各地協會陸續成立,19151月,臺棒球界成立部野球協會,南部野球協會嘉義野球協會野球協會、臺南野球協會、高雄州野球協會等分別設立。台灣棒球界於1917年與1918年邀請了早稻田大學與法政大學兩校棒球隊來臺訪問,兩隊造訪臺、嘉義與高雄等地,部與南部球界以各隊菁英的明星隊方式應戰,雙方實力懸殊,在這八場賽事中,臺灣球隊僅只獲得一場勝利,但每場均吸引數千名觀眾入場,而且媒體大幅報導,更掀起棒球熱潮。

1920年,台灣體育協會成立,野球是其下屬六部之一,透過這個具有官方色彩(其幹部均具有官方身分)的協會,主導台灣棒球的發展。台灣體育協會將台灣棒球與日本本土發展接軌,台灣球隊陸續參加日本全國的成人棒球「全國都市棒球隊抗賽」、中等學校「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就是我們熟知的甲子園大賽)。除此之外,體協也舉辦了台灣內部競賽,如少棒的「全島少年野球大會」。透過這些年度的對抗賽,棒球運動更為蓬勃發展。

從最初棒球的發展,就可看出是以學校及成人兩條路線為主軸,但要值得注意的是,日治時期的棒球運動,也隱含著日本與台灣在殖民主義下的際遇,日治時期不論是學校棒球或成人棒球,都是以日本人為主,但在全台棒球熱逐步燃燒下,台灣人也耳濡目染的愛上「野球」,到了戰後更發揚光大。

參考書目

曾文誠、孟峻瑋,《台灣棒球王》(台北:我識,2004年)。

謝仕淵、謝佳芬,《台灣棒球一百年》(台北:果實,2003年)。

謝仕淵,《國球誕生前記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史》(台南:臺灣史博館,2012年)。

台長: 王御風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