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公尺,位於中國、尼泊爾交界的喜馬拉雅山脈,也是世界最高峰。為喜馬拉雅山脈主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峰頂位於中國與尼泊爾的邊界,北坡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定日縣,南坡位於尼泊爾薩加瑪塔專區。
1258年出土的《蓮花遺教》以「拉齊」稱之,噶舉派僧人桑吉堅贊《米拉日巴道歌集》稱聖母峰所在地為「頂多雪」。1717年,清朝測量人員在聖母峰地區測繪《皇輿全覽圖》,以「朱姆朗馬阿林」命名,「阿林」是滿語,意思是「山」。1951年時,地理學者王鞠侯提出應採用「珠穆朗瑪峰」之名。1952年,中國政府內務部採用王鞠侯之建議,將「額菲爾士峰」正名為「珠穆朗瑪峰」。
聖母峰高大巍峨的形象一直在當地甚至全世界的範圍內產生著影響,西方國家多稱此山峰作額菲爾士峰或埃佛勒斯峰(Mount Everest),是紀念英國佔領尼泊爾之時,負責測量喜馬拉雅山脈的英屬印度測量局局長喬治·埃佛勒斯(George Everest)。1865年前稱為十五峰(Peak XV),中國地圖上標誌此峰已為「珠穆朗瑪」之名。台灣一般都以「聖母峰」稱呼此山,尼泊爾語名是薩迦瑪塔(सगरमाथा:Sagarmāthā),意思是「天空之女神」,此名是由尼泊爾政府在60年代時起名。
歐洲--厄爾布魯士峰:本山主要有東西二峰,西峰最高,海拔5,642公尺(18,510英尺),東峰海拔5,621公尺(18,442英尺),位於俄羅斯的高加索山脈,屬於高加索山系的大高加索山脈的博科沃伊支脈,是睡火山,靠近喬治亞。經勘測及衛星定位,已鑑定厄爾布魯士峰峰頂位於俄羅斯的歐洲界線境內,故厄爾布魯士峰被認為是歐洲第一高峰。
厄爾布魯士山北偏東65公里處為俄羅斯的基茲洛沃茨克,南面20公里處為喬治亞的高加索地區。厄爾布魯士山的雪線,北坡在海拔3200米,南坡則在3500米。周圍有77大小條冰川,總面積140平方千米。冰川溶水,使周圍形成了眾多的河流。冬季結束後,雪線以上的積雪深度通常在30-60厘米,有時達到3米。另有因爭議而提出白朗峰:白朗峰:海拔4808公尺,位於法國、義大利交界的阿爾卑斯山脈。
非洲--吉力馬札羅山:海拔5893公尺,位於坦尚尼亞,也是非洲最高的火山。吉力馬札羅山(斯瓦希里語:Kilimanjaro,意為「燦爛發光的山」)位於坦尚尼亞東北的吉力馬札羅區,臨近肯亞邊界,是坦尚尼亞的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的部分山區被指定為吉力馬札羅國家公園,並登錄為世界遺產,整個山脈東西綿延50公里左右,由七座主要的山峰,其中三座是死火山,馬文濟峰(Mawensi,5,149米)、西拉峰(Shira,3,962米)和基博峰(Kibo,5,893米)。基博峰上面的烏呼魯峰(Uhuru)是非洲的最高峰,還不時地釋放出火山氣體。科學家在2003年的一次考察證實火山熔岩距離頂峰的火山口地表只有400米深,但目前尚沒有爆發的跡象。
由於非洲的歷史記錄不清楚,歷史上沒有吉力馬札羅山火山爆發的記錄,但根據當地居民的傳說,最近一次爆發大約在距今150至200年以前。基博峰山頂終年覆蓋積雪,有一個直徑約為2公里的火山口,火山口內有一個內火山錐(烏呼魯峰),火山口內為常年的積冰,從西側流出一條冰川。但近年來,山頂積雪融化、冰川消失的現象非常嚴重,近80年冰川已萎縮80%。
北美洲--麥金利山:海拔6194公尺,位於美國阿拉斯加州的阿拉斯加山脈。丹奈利峰或德納利山(北阿薩巴斯卡語支:Denali),又名麥金利山(也翻譯作麥金利峰,英文:Mount McKinley),位於阿拉斯加州東南部、阿拉斯加山脈中段,是北美洲最高峰,也是美國的最高峰。它的俄語名稱是Большая Гора(英語轉寫:Bolshaya Gora),意思是「大山」。
麥金利山地區擁有變幻莫測的高山風、典型的北極植被以及野生動植物。這裡大部分地區終年積雪,山間經常濃霧不斷,霧氣在皚皚白雪中繚繞瀰漫時,幾百米之外的景物便不可見。夏季,麥金利山的青青山坡上鮮花盛開,紫色的杜鵑和精巧的鈴狀石南花隨處可見。麥金利山還是世界登山愛好者的彙集之地。每年5月到7月有數百人登山,只有一半不到的人能登頂成功。一次登山約花3個星期。
中美洲--因北美洲特分出中美洲而提出中美洲最高峰:奧里薩巴山(Pico de Orizaba):海拔5636公尺,位於墨西哥,也是中美洲最高的火山。是墨西哥境內最高峰,也是北美洲第三高峰,僅次於麥金利山與洛根山,位於墨西哥橫貫火山帶的末端。奧里薩巴山目前是一座休眠火山而非死火山,最後一次爆發是在1687年。
以相對地勢而言,奧里薩巴山是世界上第7高的山峰,也是第2高的火山,僅次於非洲的吉力馬札羅山。雖然位於韋拉克魯斯港以西內陸約110公里的位置,不過加利福尼亞灣上的船隻仍然可以看見奧里薩巴山。清晨陽光照射到奧里薩巴山時韋拉克魯斯還處在昏暗裡。奧里薩巴山也是墨西哥三座頂端擁有永凍土與冰河的山峰之一,其他兩座則是波波卡特佩特火山與伊斯塔西瓦特爾山。
奧里薩巴山的副峰賽拉涅哥拉火山(Sierra Negra)位於奧里薩巴山東南方約6公里處,它的海拔為4,640公尺。雖然賽拉涅哥拉火山比奧里薩巴山還要低的多,不過仍然比美國48個州境內的山峰都要高。通往賽拉涅哥拉火山山頂的公路高度是北美洲最高的,山頂上有世界上最首要的天文規測設施之一—大型毫米波望遠鏡(Large Millimeter Telescope)。
南美洲--阿空加瓜山:海拔6962公尺,位於阿根廷的安地斯山脈,也是世界最高的火山、死火山、南半球最高峰,也是亞洲之外最高的山峰,也是西、南半球最高峰。屬於南美洲西邊的安地斯山脈,座落在南緯32.39度,西經70.14度,是冰川山系。由安地斯山脈的造山運動形成,命名為阿空加瓜是因顏色Arauca又稱Aconca。
阿空加瓜山比起其他高山如喜馬拉雅山,算是容易攀登的,通常都是由山的北面攀登,雖然海拔相當高,但可不需氧氣瓶就能登頂。歷史上最快的登頂時間為1991年所紀錄的5小時45分。會經過三個營地。此外,另一條登頂路線由是由阿空加瓜山的波蘭冰川越過,在波蘭冰川有營地可休息。較為艱難的攀登路線是由南面登頂,因非常陡峭。1897年的第一次登頂紀錄是英國人愛德華·費滋傑羅Edward Fitzgerald所率領瑞士登山隊。在1月14日登頂。目前攀登阿空加瓜山需要申請入山許可,價格依季節不同,由門多薩省阿空加瓜公園管理處發出。據公園管理處統計,每年有3000人攀登阿空加瓜山,70%的人能夠登頂。
大洋洲--查亞峰:海拔4884公尺,位於印度尼西亞的新幾內亞島西側的蘇迪曼山脈,也是世界最高的島上山峰。查亞峰(Puncak Jaya)有時稱為卡茲登茲峰(Mount Carstensz)或卡茲登茲金字塔(Carstensz Pyramid),位於印尼巴布亞省,在印尼阿蒙梅(Amungme)部落的語言裡查亞峰被稱為Nemangkawi、Carstensz Toppen或Gunung Sukarno,是印尼、新幾內亞、大洋洲以及馬來群島最高峰。查亞峰是喜馬拉雅山及安地斯山之間的最高點,同時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島嶼山峰。查亞峰舊測量海拔5,030公尺。
查亞峰高海拔處由冰所覆蓋,山坡上則有幾條冰河流過,包括卡茲登茲冰河。因為位在赤道附近,所以平均溫度變化很小(大約0.5攝氏度),冰河的移動也很緩慢。不過根據歷史紀錄來分析這些位在赤道的冰河後,得知它們的範圍從1850年以來逐漸縮小,顯示這個地區從1850年至1972年間溫度上升約0.6°C。
毛克山脈(Maoke Mountains)的Puncak Trikora上的冰河在1939年至1962年間曾短暫的消失。從1970年開始,衛星照片顯示查亞峰的冰河正在快速的消失。其中Meren冰河在1994年與2000年之間已經完全融化。查亞峰附近的地區在歐洲人抵達之前就已經有人居住。
荷蘭探險家卡茲登茲(Jan Carstensz)在1623年的一個異常晴朗的日子首次觀測到查亞峰上的冰河,雖然他回到歐洲後,因為許多人不相信他曾在赤道附近看到雪而遭到取笑。卡茲登茲金字塔這個名稱也因卡茲登茲而得名,目前仍有一些登山者會用它來稱呼查亞峰。雖然荷蘭探險家勞倫茲(Hendrikus Albertus Lorentz)與6位從婆羅洲招募來的肯亞族(Kenyah)早在1909年就抵達了查亞峰上的雪原,不過直到1962年,奧地利登山運動員海因里希·哈勒(Heinrich Harrer,因《西藏七年》及其同名電影而聞名於世)與他3位朋友才首次登頂。
印尼在1960年代統治新幾內亞後,查亞峰被改稱為蘇卡諾峰(Sukarno Peak),這是為了紀念首任總統蘇卡諾。這個名稱後來才變成查亞峰(Puncak Jaya,Puncak意為山峰,而Jaya則是勝利)。另有因洲界劃分不同而提出威廉山:威廉山:海拔4509公尺,位於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新幾內亞島東側的俾斯麥山脈。
澳洲--因大洋洲特分出澳洲而提出澳洲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拔2228公尺,位於澳大利亞的大分水嶺雪山山脈。科修斯科山在澳大利亞大陸東南部,是澳大利亞山脈的最高峰,亦為大洋洲的最高點。科修斯科山由花崗岩構成;頂部冬季有積雪,並有古冰川遺跡;海拔1700米以下多森林,以上為夏季牧場。
南極洲--文森山:海拔4892公尺,位於南極半島的艾爾斯渥茲山脈。文森山(Vinson Massif),是南極洲的最高峰,於2004年以GPS技術最新測得海拔4892米(16,050英尺),取代舊測量的4897米與5140米,山頂距南極點約1200公里,山體長21公里,寬13公里。極洲是地球最南端、位於南極的大洲。它坐落於南半球的南極區,幾乎全洲在南極圈以南,四周環繞著南冰洋。南極洲的土地面積約有1400萬平方公里(540萬平方英里),南極洲約98%面積被冰覆蓋,冰的厚度平均達1.6公里(1.0英里)。
南極洲平均而言是世界上最為寒冷、乾燥、多風的大洲,也擁有最高的平均海拔。它的沿海和非內陸地區的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8英寸),因此被視作荒漠。由於自然環境嚴酷,南極洲沒有人口定居,但整年約有1000至5000人暫時居住在大陸上零星的觀測站中。只有適應寒冷的植物和動物能生存於此,包括企鵝、海豹、線蟲、緩步動物、蟎、多種藻類和其他微生物,以及凍原植被。
儘管古代便有許多關於「未知的南方大陸」的神話故事與憶想,然而,人類第一次證實目睹南極洲,普遍被認定是1820年、俄羅斯探險家米哈伊爾·拉扎列夫和法比安·戈特利布·馮·別林斯高晉。由於氣候惡劣、資源缺乏以及地理孤立性,南極洲在之後的十九世紀,始終沒有引起眾人的注目。1890年代,蘇格蘭地圖學家約翰·喬治·巴薩羅繆,首度正式使用Antarctica作為大洲名稱,意為「北的另一邊」。
1959年,12個國家列席簽訂了南極條約;迄今已有46國簽署。條約列明禁止軍事活動和礦物開採,支持科學研究,並維護南極洲的生態區。現有超過4000名來自各國的科研工作者,抱著各種研究目標、興趣,持續在南極洲進行實驗及觀測。
南極洲氣候異常寒冷、終年覆蓋冰雪,為寒帶冰原氣候,號稱世界風庫、寒極、乾極。全洲年平均氣溫為零下25℃,內陸高原平均氣溫為零下56℃左右,極端最低氣溫曾達零下89.2℃,為世界最冷的陸地。全洲平均風速17.8米/秒,沿岸地面風速常達45米/秒,最大風速可達75米/秒以上,是世界上風力最強和最多風的地區。絕大部分地區降水量不足250毫米,僅大陸邊緣地區可達500毫米左右。全洲年平均降水量為55毫米,大陸內部年降水量僅30毫米左右,極點附近幾乎無降水,空氣非常乾燥,極地高氣壓長年盤據,水氣少,但是因為氣溫長年在零度以下,所以積雪、積冰不化,因此有「白色荒漠」之稱。
通過觀察那裡每年所結冰層的厚度,可以了解地球大氣層的污染情況。因為環繞南極洲大陸的強烈西風阻絕了臭氧層與外界交流平衡的機會,臭氧層在此地區冬春之交因陽光乍現,促使空氣中氟氯碳化物與臭氧分子結合,分解臭氧層,因此特別稀薄,紫外線強烈。自1980年代世界各地工業大量排放氟氯碳化物,情況愈趨嚴重。但有一些學者另有看法,既然西風阻擋,工業國又主要在北半球,氟氯烴以南極最多,因而認為是地球磁場變弱和太陽風的傑作。請參看臭氧層空洞。
由於白色冰雪所覆蓋的地表將大部分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反射,因而曬傷在南極是相當常見的健康問題。南極洲蘊藏的礦物有220多種,含量豐富,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氣、鉑、鈾、鐵、錳、銅、鎳、鈷、鉻、鉛、錫、鋅、金、銅、鋁、銻、石墨、銀、鑽石等。主要分佈在東南極洲、南極半島和沿海島嶼地區。如維多利亞地有大面積煤田,南部有金、銀和石墨礦,整個西部大陸架的石油、天然氣均很豐富,查爾斯王子山發現巨大鐵礦帶,喬治五世海岸蘊藏有錫、鉛、銻、鉬、鋅、銅等,南極半島中央部分有錳和銅礦,沿海的阿斯普蘭島有鎳、鈷、鉻等礦,桑威奇島和埃里伯斯火山儲有硫磺。南極洲還是個巨大的天然的淡水庫,是世界上淡水的重要儲蘊地。
《南極條約》於1959年12月1日,由12個國家簽訂,並在1961年6月23日正式執行。其主要內容是:南極洲僅用於和平目的,保證在南極洲地區進行科學考察的自由,促進科學考察中的國際合作,禁止在南極地區進行一切具有軍事性質的活動及核爆炸和處理放射物,凍結目前領土所有權的主張,促進國際在科學方面的合作。兩年內,各國都承認此條約,條約有效期為三十年。根據1961年6月通過的《國際南極條約》,凍結了所有國家南極領土的主權要求,規定南極只用於和平目的,可以說南極現在是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
--黑與白--
南極洲半島冰川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