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1日,隨著“第70億寶寶”在菲律賓馬尼拉降生,地球也正式進入了“後70億人口”時代。一個問題再次引發世人的關注和討論:我們的地球家園到底可以承載多少人口?人口學專家坦言,對這個問題一直以來有著眾多的猜測和估算,但無論具體數字是什麼,都在傳達著一個信號:地球資源是有限的,人類需要保持警醒。
7萬年前,地球上人類祖先們的總數不過1.5萬人。1萬年前,也才去到幾十萬的人口規模。到了19世紀,地球的人口終於突破十億。據聯合國人口基金的統計顯示,世界人口從10億增長到20億用了100多年。但在20世紀,人口增長的速度突然開始加速,就像一隻越走越快的時鐘,從20億增長到30億僅用了32年。從1987年開始,每12年就增長10億。1999年,在波黑出生的阿德南·梅維奇被聯合國封為“第60億人”,紀念儀式還歷歷在目,但在2011年10月31日,人們已經開始關注“第70億寶寶”——小女生達尼卡在菲律賓的降生了。
事實上,1950年以後,生育率在下降,據統計,1965~1970年間,世界人口出生率是2.1%,而如今已經下降到了1.1%。諸多因素也制約著現代人口的膨脹,如能源和環境壓力。女性工作機會和收入的增加,也帶來了生育率的下降。此外,教育也是現代社會抑制出生率的一個關鍵因素。有研究表明,婦女的教育水準越高,擁有孩子的數量就越少。但即便如此,隨著人類壽命的不斷延長,人口數量仍一路在增長。地球上每分鐘仍有150個寶寶出生。並且,人口出生率並不是在每個地方都是下降的。例如印尼,出生率正在攀升,而在尼日爾,平均每個婦女有超過7個孩子。
為何“人口時鐘”越走越快?科學技術的發達進步、現代醫療的昌明是人口得以迅速增長的兩大原因。科技進步主要體現在糧食產量的增加、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上。有了糧食和好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多的人可存活下來。醫療技術的發展,則讓死亡率迅速下降,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他指出,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使得這些國家成為人口增長的主力軍。在有限的地球資源面前,越走越快的“人口時鐘”在給人類敲響警鐘,不斷提醒人類節制繁衍的速度,來平衡有限資源與人口激增之間的矛盾。
人口確實是可以預測的。利用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算出人口未來的約數。有觀點認為,當平均每名女性有2.1個後代時,全球人口總數將不再增加。地球人口在本世紀末可以HOLD住在90億~100億。然而,地球能夠長期承載70億人甚至上百億人生活嗎?究竟人口的數值達到多少才是太多?這個問題最早在1679年,荷蘭博物學家、微生物學家安東·凡·列文虎克就做了估算。他根據荷蘭的人口密度,把它與地球上其他國家的人口狀況進行了比較,得出一個資料:地球最大的承載力是134億人。實際上,一直以來,這樣的估算從未停止過,估算數值從10億到1兆都有,難以判斷哪種說法更科學。
最近,媒體報導了美國哈佛大學社會科學家愛德華·威爾遜的觀點。他認為,地球的最大承載力大約為90億~100億人口。他的估算是這樣的:如果把所有的穀物都用來餵養人類而不是牲口,並且所有人都願意成為素食主義者的話,現在的14億公頃耕地可養活100億人口。但實際上,這14億公頃的耕地現在只能養活25億人口,因為相當一部分人不願意只吃素菜。因此,威爾遜認為,從糧食的角度出發,地球養活的人數不可能達到100億。
那地球理想的人口數是多少呢?即如果人們都能過上“好日子”的話,人口的數值應該是多少?有媒體報導稱,以生活標準計算,如果每個地球人都能享受發達國家普通人的飲食的話,地球的最大承受力只有20億人,但如果按照每天維持最低生活必需的食物標準計算,地球可以承載120億人。在看這類估算,首先要看“好日子”的假設標準究竟是怎樣,是按發達國家的標準呢,還是按發展中國家的標準,是要“富養”還是要“窮養”。“就跟養孩子一樣,你是計畫他以後要學鋼琴、出國留學,還是僅僅吃飽穿暖就好,不同的標準,成本就不同,能承受的數量也就不同。”他說,“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地球資源是有限的,人類需要保持警醒。我們需要為後代的生存多留下一些空間。”
老齡化:是社會進步的標誌?面對未來的人口壓力,有一種樂觀的觀點認為,如果綜合考量發達國家普遍存在的低出生率和老齡化問題,以及發展中國家相對較高的出生率問題,未來的世界人口可能並沒有那麼大的數量上和資源上的壓力。鄭梓楨則認為,如果如此簡單地看待人口問題的本質,就顯得有點幼稚了。“如今的世界是以國家來劃分的。假設我是窮人,你是富人,你家人少又有吃不完的糧食,會白白地救濟給我嗎?”
事實上,不幸的是,如今正是這樣一個不公平的世界。雖然,據計算,按照如今的農業技術水準,已經能夠讓全世界的大小農場生產出足夠多的卡路里,給110億人每天提供2000卡路里的熱量,但直到今天,世界仍然有10億人在挨餓。與此相對,根據聯合國的統計資料,每年被工業化國家浪費的食物達到2.22億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人口統計學家約爾·科恩指出,在20世紀,每天僅靠2美元為生的人數量增加了1倍。世界上5億最富有的人佔據了50%的碳排放量,30億最窮的人僅僅占了7%。
對一些發達國家而言,老齡化是困擾其發展的主要人口問題,而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則主要是人口基數過大的問題。不過,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經過程,適度的老齡化正是社會進步的標誌。“這說明人們不再需要通過追求子女數量來保證自己的生活品質了。他們可以有更自由的生育意願,可以不需要孩子,這使得出生率自然下降,而且隨著醫療等各方面社會保障的改善,大家的壽命在延長,老年人的數量在增加。”
中國人口承載量最高應控制在16億左右,最合適的人口數量為7億左右。這就是說,16億或者說17億是中國人口的一條生命線。科學家們是根據生態系統的負荷能力,提出我國生態的理想負荷能力應為7億到10億人口,主要基於以下5點:按糧食產量,不應超過12.6億人;按能源的理想負載,不應超過11.5億人;按土地資源,不應超過10億人;按淡水供應,不宜超過4.5億人;按動物蛋白供應,不宜超過2.6億人。
對這種估測有其科學道理,但它是有其前提假設條件的,尤其是人均消費。不同的人均消費標準,算出來的人口承載力是有差異的。然而,無論如何,對於我國的人口現狀,他指出,如果說在20世紀我國人口的主要問題是人口數量的增長,那麼,在21世紀,人口結構的均衡問題正在逐步取代數量問題佔據主流。118.06的出生嬰兒男女性別比的現狀,老齡化問題,流動人口規模的擴大,都是我們所要面臨的結構問題。
而養活70億人要多少資源?
喝:每人喝一瓶礦泉水,這70億個礦泉水瓶排在一起,全長達到42萬公里,能夠從地面一直排到月球。
食:每人吃4兩米飯,相當於消耗大米140萬噸,需要2.3萬多個標準火車皮才能裝下。這些車皮連接在一起,能從北京站排到山東德州。
衣:每人一件全棉的T恤,即便不算加工的損耗,按照85%的含棉量計算,至少也要消耗165萬噸棉花。
住:如果按每人居住面積30平方米計算,70億人共要占地面積達到21萬平方公里的面積。
地球人口增加的同時,所帶了的一系列問題也慢慢浮現出來。除了帶來地球資源壓力外,更嚴重的問題出現了,目前科學家研究發現男女比例竟然失衡,未來將出現婚姻失衡,婚姻移民等問題。科學家們對目前地球人口做出了一些調查:法國人口學家季爾墨托警告,像印度、越南等國許多父母都為篩選性別而墮胎,在自然狀態下男女出生比例應為,每100個女嬰相對104到106個男嬰,但印度、越南卻約為112個男嬰,部分地區甚至高達130個,造成人口男性化。
其實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早在1990年時諾貝爾獎得主、印度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就曾撰寫一篇1億以上女性人間蒸發探討男女人口失衡問題,人口學家表示,由於許多國家存在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生育率下降,以及最重要的低廉胎兒期性別決定科技,都讓女嬰遭到選擇性淘汰。
而根據英國醫學雜誌刺胳針研究,印度每年約墮掉近50萬名女嬰,印度人口基金會指出,以往村民想照超音波必須到城裏,但現在為迎合眾多想生男嬰的人,不少超音波師都願意下鄉出診。季爾墨托認為,就算印度出生性別比在10年內恢復正常,但男人未來數10年仍會面臨找不到老婆的問題,特別是對那些視結婚為天經地義的國家來說,將是重大改變。人口學家預估,未來1妻多夫、色情旅遊將會大增,甚至有人預測,未來那些男多於女的社會中,性掠奪、性暴力、衝突將會不斷發生。
據悉,世界人口自1940年開始已激增了3倍,現在人口再激增,將對人類構成越來越大的威脅,令全球資源面對前所未有的緊張狀態。由於人口大量激增,危機亦同時出現,將有更多人共用有限的地球資源,而依賴天然資源的貧民將受害更大,因為他們無法和富人競爭。
近些年來,工業國家的人口增長速度日趨穩定,但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速度有增無減,預料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全球人口增長的“主力”。在非洲和印度,人口過度增長的情況更甚。在過去10年間,印度的總人口增長了17.6%,達到12.1億。照目前的增長速度,印度將在2025年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隨著人口增加,每人分得的土地和水源會減少,養老和醫保問題會更加嚴重。依賴天然資源的貧民由於無法和富人競爭,受害會更大。在英國,人們認為“70億人口日”是地球資源稀缺進一步加劇的標誌。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及人口統計系教授大衛·布魯姆(DavidBloom)說:“許多發展中國家在糧食、住房、能源供應的問題上將會舉步維艱,人口增長會影響健康、安全和經濟。不過這並不是無法克服的,我們必須宣傳避孕知識,改革退休政策和移民措施。”
同時人口專家指出,世界總人口僅在12年間就增長了10億。根據預測,2025年世界人口將突破80億,本世紀末將會突破100億關口。聯合國報告指出:“到本世紀中期,世界人口將增長20億,其中大部分人口會出生在貧瘠地區,他們將使饑餓、貧窮和環境問題雪上加霜。如果我們無法控制增長幅度,地球自然生態系統將會崩裂,人類將面臨滅頂之災。”
--黑與白--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