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茶始於西漢有史可據,但在西漢時期,中國只有四川一帶飲茶,西漢對茶作過記錄的司馬相如、王褒、楊雄均是四川人。 兩漢時期,茶作為四川的特產,通過進貢的管道,首先傳到京都長安,並逐漸向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陝西、河南等北方地區傳播; 另一方面,四川的飲茶風尚沿水路順長江而傳播到長江中下游地區。 從西漢直到三國時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層社會享用的珍稀之品,飲茶限於王公朝士,民間可能很少飲茶。
南朝宋何法盛《晉中興書》記:「陸納為吳興太首時,衛將軍謝安常欲詣納,...... 安既至,所設唯茶果而已"。 西晉劉琨《與兄子南州刺史演書》有:"吾體中煩悶,恆假真茶,可信致之"。 晉左思《嬌女詩》有:"止為茶荈劇,吹噓對鼎礪"。 南朝宋劉義慶《世語新說·輕詆第二十六》記:"褚太傅初渡江。 ...... 刺左右多與茗汁" 又《紕漏第三十四》載:"任問人雲,此為茶為茗。 "兩晉時期,江南一帶,"做席竟下飲",文人士大夫間流行飲茶,民間亦有飲茶。
南朝梁蕭子顯《南方書·武帝本紀》:"我靈慎勿的牲為祭。 唯設餅、茶飲、乾飯、酒脯而已。 "《釋道該說續名僧傳》:"宋釋法瑤,姓楊氏,河東人。 ...... 年垂懸車,飯所飲茶。 "《宋錄》:"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於八公山,道人設茶茗。 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後魏楊衡之《洛陽伽藍記》卷三城南報德寺:"(王)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漿等物。 常飯鲫魚羹,渴飲茗汁。 ...... 時給事劉鎬,慕肅之風,專習茗飲。 "南朝宋山謙之《吳興記》有"烏程溫度,出御荈","長興啄木岑,每歲吳興、昆陵二郡太守才茶宴會於此,有境會亭。 "南北朝時期,帝王公卿、文人道流,茶風較晉更濃。 吳興有禦茶園,採茶時節二郡太守宴集,大概是督造茶葉,上貢朝廷。
中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載:「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 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 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 人自懷俠,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 ...... 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 窮曰競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於塞外。 "封演認為禪宗促進了北方飲茶的形成,唐代開元以後,中國的"茶道"大行,飲茶之風瀰漫朝野,"窮日競夜","遂成風俗",且"流於塞外"。
晚唐楊華《膳夫經手錄》載:"至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 至德、大歷遂多,建中以後盛矣。 "陸羽《茶經·雲之飲》也稱:"滂時浸俗,盛於國朝兩都並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 "楊華認為茶始興於玄宗朝,肅宗,代宗時漸多,德宗以後盛行。 陸羽《茶經》初稿約成於代宗永泰元年,定稿於德宗建中元年。 《茶經》認為當時的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以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及湖北、山東一帶為盛行,都把茶當作家常飲料。
《茶經》、《封氏聞見記》、《膳夫經手錄》關於飲茶發展和普及的關帶內基本一致。 開元以前,飲茶不多,開元以後,特別是建中(西元780)以後,舉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農工商,無不飲茶。 不僅中原廣大地區飲茶,而且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也飲茶。 甚至出現了茶水鋪,"自鄒、齊、泡、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買之。 不問道俗,投錢取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