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11-11 08:00:00| 人氣7,50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在乎「品格」的人,才有「人格」可言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們常說一個人的「人品」如何如何,人品即是「人格」與「品格」的合成。

一個人不一定有品格,品格很明顯與道德有關,並非先天而成,因此自古皆說「修養品格」,表示品格是修練而來。

那人格又是什麼?人格是一個人整體的「格式」,包括個性、情緒、態度、習慣、思想……。

而品格較像是「心性」與「行為」合一,這兩種必須立基於道德,因此品格簡單的說,就是人的品質。

依教育部字典的解釋來看,「人格」是直接解釋為「人的品格」,但在心理學上,又偏向性格。若採第一項說法,那「品格」就是「人格的基底」了。

再來看看「品格」的解釋,就四個字:品行人格。

也就是說,品格包括了「人格」+「行為」,它必須由行為去將「不好的一面」分離,因此品格指的是「好」的心性與行為。若單指「人格」,並不一定包括行為(或者說「行為」並沒有特別被凸顯包含在內)。

這樣解釋看來有些混亂,有些詞太過相像,我來簡化一下:

.以時間形成來說,人格會先形成,品格為後天雕琢而成。

.以範圍來看,人格範圍大,品格範圍小。

.以他人互動來看,有品格的人,才會有被尊重/尊敬的人格。

 

現行教育推動「品格教育」,而這些接受品格教育的學子們,每個人都有人格,只是這個人格是否有缺陷、人格是否高尚端方,則不一定。

品格的形成與重視,來自於群體關係,因為彼此互賴互助,才得以存活下去。若與沒有品格的人合作,勢必受到傷害。因此,若不在乎品格的人,等於人格就沒有了好的基底,那個道德素養的核心不存在,就沒有社會所接受的人格可言!

人一生下來,是獨立個性,未經雕琢修養的人格,不見得能與周遭產生連結;但為了活下去,首先在家庭,父母長輩施予「慈愛」的品格,養育子女長大,子女長大後也施予「孝順」的品格回報;然後還需要「信任」、「忠誠」等品格,與他人建立合作關係…於是四維八德便出現了,用以維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品格廣義來說,就是「仁」,「仁」字拆開便是「二人」,指的是一個人心中有別人,不再只有滿心的自己,就不會過於自私,因此做出利人之事。倘若沒有後天修養的品格,心中無「仁」,是無法與人好好連繫的。

而現今品格教育的推行,其實是一種危機警訊,代表品格已不被這個社會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連繫變得薄弱,時代向前,科技進步,人與人的隔閡卻愈來愈深,這就是因為品格消逝的緣故。而品格消逝,代表人格的崩壞,那個最重要的核心,已經脆弱不堪了。

不少人以為,品格教育是紙上談兵,老實說,我也覺得特別挪來上一堂「品格教育課」很奇怪,因為品格教育不是在上課時才出現的,而是在平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滲透的。就好比吃飯、呼吸,學校會特別挪一堂課來上,教大家怎麼吃飯、呼吸,告訴大家吃飯、呼吸很重要嗎?這真的太奇怪了。學校「做表面」,沒有深化到日常生活,這也會造成學生「有樣學樣」,考試、評量的時候都會寫、都會說,但實際自己在做的時候,卻又是說一套做一套,到最後,品格教育到底教了誰?

品格教育最初應是在家庭養成的,我們說「修身養性」是一輩子的事,小時候修養,長大後仍是要修養,也不是修完就放縱了,它會定型,讓我們自然而然做出那個樣子,不是被誰規定的,而是置入「道德」,形成我們的道德觀,即使之後無人看管約束,也不會墮落敗壞到哪裡去,這才叫真正的有品格。

一個在乎品格的人,才能把最原始、良莠混雜的人格元素加以篩選分離,去蕪存菁後,把品格展現出來,形成吸引人的人格特質。而有的人為什麼無法與人好好連結,建立良好關係,就是缺乏品格的緣故。

修養品格,就如讀書一樣:重視數學的人,自然會把數學看得通透、做得熟練;重視語文的人,自然會將語文瞭解形音義,並正確運用;而重視品格的人,也會自然而然改掉劣性惡習,養成好習慣。

在這個社會,只要以群體而居,人格必須淬鍊成品格,就像稻穀去殼後,才能煮成香噴噴的米飯。除了自身修養,也要注意若有人說不在乎品格,可觀察他的人格是否有不利群體的性質,而在與這樣的人相處時,也要當心,彼此的道德基底可能有所差異,在認知與行為上,容易發生衝突,應盡力避免。

台長: Tinkle
人氣(7,507)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愛,文字 |
此分類下一篇:年度推薦書《不會游泳的魚》
此分類上一篇:詩說-秋之回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