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7-15 08:00:00| 人氣1,59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文科?理科?人生必學!讓生活更圓融的「博雅教育」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因為疫情關係,今年大學指考延期,雖然延長一段時日,但考前這段時日,是回顧即將驗收過去所累積的學習成果的最佳時光。

高中三年來努力的學習,又或者追溯更早之前國小、國中的學習,到了要抉擇的前一刻,很可能有的孩子面臨不知該如何抉擇的抉擇,而顯而不知所措,於是他們求助於父母、師長、同儕等等旁人的意見,事實上,無論多少人為你出意見,最終決定的還是自己。

很多人會糾結於選「文組」還是「理組」,要走「文科」還是「理科」,好似只有這兩種選擇。我也遇到有人大學選了理科,但附修學科卻選了文科,想要「文理雙全」不行嗎?這也是一種新的選項。

其實最好的教育是文理兼備。雖然每個人各有各的專長,但不能偏食到只吃一樣菜,也就是說,像我雖然選擇了文科,但我也覺得理性邏輯很重要,在可行的範圍之中,也去接觸並試著理解文科之外的事物。而文理兼備,即是所謂「博雅教育」的模式。

博雅教育就是一般統稱的「全人教育」,但光看字面可能還無法理解到底是什麼。簡單來說,它基本上不以學科或課程分類,目的在於培養全人,讓人們靈活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去解決難題,以追求實現個人與公共群體的發展。

博雅教育源自古希臘,當時會被認定為「有學養」的人,必須接受「三學四術」----三個學科(文法、邏輯及修辭)及四藝(即算術、幾何、音樂及天文學),因此博雅科目包含哲學、文、理、史和藝術,這和中國古代儒家所講的「六藝」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具備這樣學習經歷的人,才能作公眾辯論,在公堂去為自己辯護或擔任陪審員,以及入伍參軍。

在今日,博雅教育亦被解釋為「培育擁有廣博知識、可轉化技能、強大的價值觀、道德觀及公民參與的教育理念」,透過培育通才,讓學生由多學科進而跨學科學習(廣度),亦可擇一兩個科目作深入研究(深度),並且強調師生相互學習,以及終生學習。

這種通才教育與一般專才教育(如法律、工程、設計、外科醫學、資訊科技等等)不同,這也和我們一般社會上的認知---「學習是為了謀生」有些出入。博雅教育提倡的是一個人的均衡發展,專才教育的體制下則容易讓學生專注於「技術」、「拿分」,因為它講求的較為狹隘,只看你「會」或「不會」,而過於重視分數和結果,會使人只為了當下,一些學習反而「學過就忘」(只為了求得一時的文憑或考試成績)。博雅教育則是相反,它無法短時間內被量化,而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累積,比如品格素養、文學培養,在一般社會中,經常將這些視為「無用」,這個社會要的是即時可投入的生產力,但這樣的要求讓人變成了生產機器,而缺乏思想及人格特質。

近年來出現「軟實力」一詞,這些抽象的能力,其實是社會、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進步的最大原因,當我們聽著耳熟能詳的「科技始於人性」這句話,就該明白所有理工面向的事物,仍舊脫離不了與人文的連結;相對的,人文與科技也必須相輔相成。甚至有人預測未來十年,就業市場對「博雅教育」主修的需求量會高於程式設計、甚至理工科系。這些都是意識到專才教育的不足,所推斷出來的結論。

千萬別誤會,這並不是說要以博雅教育取代專才教育,博雅教育也可融入專業訓練課程,畢竟各有各的優點,我們可以擁有「硬技能」,也可以培養「軟實力」。也許沒有所謂「最好的教育」,但多年來許多人對教育失望、改革、失敗、再失望,這樣的輪迴該用另一種方式終結了。「博雅教育」不見得要以古希臘方式為準,而是抓住它的核心精神與參考它的做法,最終揉合現代人的生活模式,找出更為合適的教育方式,而受惠的不只是考生,更是整個社會、國家,甚至全世界。

台長: Tinkle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