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七情六欲很正常,一日之中出現喜怒哀樂也很正常,但如果在一些關鍵時候被不當情緒所左右,恐怕得付出一些代價,甚至不只是自己,還牽連到他人。
人的性格是天生的,但後天還是能靠修養去彌補修正,但有的人習慣率性而為,還覺得「這就是我」,其實「做自己」的前提是先能自律,而非放縱不管。當然很多時候我們會受外在環境影響,但一個人修養的功力,就在於他如何去化解可能產生的危機,並引導情緒去做良好的抒發,這是非常強大的力量,也是很重要的能力,否則即使權傾天下,天下也會從你手中丟失。
我們常聽到「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所言不假,自古至今,因為壞脾氣誤人誤己者真的很多,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所謂的「壞脾氣」是慢慢養成習慣而來的,並非一時形成,一旦養成習慣,無論遇到大小事都用同一種態度對待,是很危險的。我們可以有脾氣,人一定會有脾氣,但不能一直順著自己脾氣走,時而抑制、時而顯現,而抑制與顯現的原則,就是在於先設想可能的後果,若純粹只是意氣用事,當下發脾氣很爽快,但下一秒就會嚐到苦果,這脾氣發得值不值得?當然不值!那為什麼不能忍一忍,或是轉用另一種方式抒發呢?雖然當下判斷只能在幾秒鐘確定,但如何運用這幾秒鐘,就是這是一門很重要的人生智慧。
像三國那樣的亂世,人心惶惶,受到大環境的影響一定會更嚴重吧!可是我們還是看得出每個人的不同,也有不少被自己壞脾氣所累的血淋淋實例,讓我們知道「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平時的修身養性運用在那關鍵一瞬間有多重要。
一、董卓
董卓力大無窮,勇猛善鬥,權傾一時,但他最為人詬病的地方,就是他生性凶殘,犯下許多暴行,無論是對待百姓,甚至對待部下也是如此,即使是自己倚重的心腹大將呂布也被擲戟羞辱,如果以現代來看,就好比老闆拿菜刀丟你那種感覺…呃…這根本是蓄意殺人吧,這種老闆你還敢待在他身邊嗎?脾氣壞也該有限度吧!所以董卓最終被呂布所殺。
二、關羽
關羽是歷史著名善戰的勇將,他的脾氣雖然沒董卓可怕,對部屬很好,但為人性格驕傲善妒,不僅容易失言而造成對方不滿(孫權就是其一),也容易因自滿而忽略自身的漏洞與危機,所以大意失荊州失了兩次,雖然第一次曹操沒殺他,但第二次就沒那麼好運了,被吳軍殺個片甲不留,最後與關平一同被斬首,使得後續引發劉備伐吳之事,賠上蜀國大半戰力,連劉備、張飛也陸續身亡,只能說關羽真是可怕的導火線哪…
三、張飛
張飛的形象大家都很熟悉,壞脾氣似乎是他的招牌形象,顯得他粗魯又莽撞,其實這樣在一個團隊裡是很不妥的,只能說幸好他是蜀漢的開國元老,有劉備關羽可靠,但他和關羽很不一樣的地方是:關羽大多是得罪外人,但張飛卻是連自己人也得罪,天天承受一個躁鬱暴力狂的虐待,部屬們一定受不了,還要被鞭打,最後張飛就是被部屬殺害,連關羽的仇也報不了,自己就先一命嗚呼了。
四、甘寧
甘寧是海盜出身,脾氣不怎麼好,雖有膽識但粗暴,個性招搖愛表現,看得出是個自尊心很高的人,他對朋友重情重義,但有時又不講信用,比如他幾次違反孫權命令,孫權雖然生氣,但還是以大局為重而厚待他。還有一次,甘寧有個僕人犯了錯怕被處罰,走投無路時呂蒙可憐收留了他,並為那個僕人向甘寧求情,甘寧也答應不殺那個僕人,呂蒙才放心送那個僕人回去,沒想到甘寧立刻把僕人殺了,呂蒙對於他失信十分生氣,氣到說要殺了甘寧,後來還是呂蒙的母親出來勸解才平息。雖然比起前面幾位,不致於被壞脾氣害死自己,但想想如果這種人出現在團隊中,你能和他當好同事嗎?或是當他是好老闆、好部屬嗎?
五、禰衡
禰衡是個才子,但這個人與其說他脾氣不好,不如說他整個人性格不好,他恃才傲物的程度比關羽嚴重許多,將時下許多人物都批評得一無是處,而且常常禍從口出,曹操、劉表等人都容忍過他,最後又將他送去黃祖之處,藉黃祖之手殺了他,最終世人留下的印象不是他的才學,是他的狂妄與無禮。
↑禰衡擊鼓罵曹的插圖
以上這五個人的脾氣都不怎麼好,雖然程度與付出的代價上不盡相同,但皆有損無益,我們應以古鑑今,要改變自己的個性實屬不易,但也不該放任自己一意孤行,如果我們在生活上也有類似的經歷,因脾氣而吃虧或受害,多少是該做些改變,而三國裡改善的代表,就該屬呂蒙了。
呂蒙出身貧苦,沒受過什麼教育,是個粗人,從小偷偷跟隨姐夫入伍從軍,即使被發現多次,還是嚮往從軍生活,結果被一名小吏輕視羞辱,一氣之下殺了對方。當時的呂蒙可說是血氣方剛,加上沒有修養上的訓練,其實是很危險的,不過幸好遇上名主,當時孫策見其願意自首,敢做敢當,便赦免其罪,並讓他正式進入麾下。後來孫策逝世,孫權接位,呂蒙因屢建奇功而升遷,但孫權卻要他抽空讀書,呂蒙最初覺得讀書對於武將並不重要,但對於一個領導的統帥來說,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事,因此呂蒙奮發向學,使魯肅道出「非復吳下阿蒙」而對其刮目相看,孫權也很讚賞呂蒙好學的成果。
呂蒙藉由讀書,不僅學習知識才能,性情也漸漸被薰陶,以至影響後續的成就。呂蒙的改變,印證了「修養與出身無關,與心態人格有關」,雖然呂蒙是受老闆之命而去讀書,但也是他自己認同且有領悟,不然像有的人只是表面上讀書,實際上沒有讀到心裡去內化,依然是不會有什麼改變的。
讀書,只是修身養性的一個方式,但核心關鍵還是在於自己到底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呂蒙無論從軍、制定戰略、讀書向學,這一次次的轉折都是他很清楚目的與意義,而且是真心願意投入去做的。因此,一個人如果被壞脾氣所左右,也是自己放縱自我而得來的,若因一時的脾氣,換來一生後悔的錯誤,不是很可惜嗎?無論亂世盛世,只要能將自己控制好,在亂世中也能創造自己的盛世天地;反之,身在盛世,卻被壞脾氣打亂人生,我們的內心也不復太平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