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對於同年同廠同園但不同批號的德國酒,有一些大致的判斷原則:
一、特貴的酒通常伴隨著小圓貼紙: 如果批號不同的幾支同一款酒中,有一支比其他酒都貴二倍以上,那通常這支特貴的酒是來自每年九月的VDP拍賣會。
例如Fritz Haag 1997 Auslese Goldkap,共有9、13、15三個批號,其中批號9與批號15都是一瓶58歐元,但批號13卻索價183歐元,超過前者的三倍,通常此時你可以在這瓶酒的瓶身上找到一張小圓貼紙,代表它是來自1998年9月的拍賣會,這也就是它價格高人一等的原因。
二、批號的大小不完全有意義: 由於批號是酒廠依當年送酒給官方單位評鑑的順序所訂的流水號,並不一定先送的就比較好,後送的就比較差,但所謂同一款酒有不同批號者,意味著酒廠把同一年份、同一葡萄園、同一等級的酒先後送了好幾批,通常可能是同一批葡萄但釀造過程稍有不同、或是來自不同桶的酒,理論上先送的未必就最差,後送的也未必就最好。
再以前一個例子的Fritz Haag 1997 Auslese Goldkap為例,共有9、13、15三個批號,酒廠最後挑選了批號13的酒送去拍賣會,顯然是認為批號13的酒最好,結果最後在市場上的價格也比其他二支貴了三倍,由此可知批號的大小並無意義。
三、酒精度是較明顯的指標: 批號不同的幾支同一款酒中,通常酒精度較低者,分數較高,價格也較貴。
同樣以上一個例子的Fritz Haag 1997 Auslese Goldkap為例,共有9、13、15三個批號,分數最高、價格最貴的批號13的酒,酒精度為7%,也是酒精度最低者。事實上,這個判斷法則幾乎適用於所有的德國頂級酒,也最有一貫性;同一酒廠做出的TBA,雖然釀酒前葡萄的含糖度比較高,但往往裝瓶後比BA、Auslese的酒精度都要低。
當然,最容易辨識的,還是第一點的白色小圓貼紙,只要看到它,通常品質就沒問題,不過價格也較高,甚至有些現象會推翻大家對德國酒的一些常識。舉例而言,同一酒廠、同一年份、同一品種、同一葡萄園的德國酒,Auslese的價格應該要比Spatlese貴才對,但有了白色小圓貼紙的加持,就未必如此了。在2005年9月的德國酒拍賣會中,知名酒廠J. J. Prum最著名的Wehlener Sonnenuhr葡萄園,2004 Riesling Spatlese起標價為17歐元,最後以每瓶39歐元成交,不但比J. J. Prum一般非拍賣會的同年同園2004 Riesling Auslese(一瓶25歐元)要貴,甚至比同場拍賣會中的同年同園2004 Riesling Auslese(決標價為每瓶38歐元)還貴,這實在有些不可思議! 不過J. J. Prum的Wehlener Sonnenuhr Riesling Spatlese一向以品質卓越著稱,許多人都認為它是全德國最好的Riesling Spatlese,在WS或German Wine Guide的評分經常不在同年同園的Auslese之下,不過在同一拍賣會上Spatlese價格超越同年同園的Auslese,這倒是非常罕見的現象。國內J. J. Prum係由亨信代理,在幾家百貨公司都有設櫃,也曾經在好市多上架過,不過價格比起國際行情略為偏高,而且保存狀況讓人不太放心,殊為可惜。
其實這個拍賣會的結果,對我而言最感興趣的是一些新年份的高檔甜酒,例如Dr. Loosen、Fritz Haag、J. J. Prum、Robert Weil、Egon-Muller、Donnhoff等等,由於這些知名酒廠的高檔甜酒產量極少,往往不容易查到參考行情,有時在國外的店家中驚鴻一瞥看到,當下卻不能確定該不該買,既怕買貴了變成大頭,又怕錯過了悔不當初,實在是進退兩難,因此多多了解拍賣會的成交結果,絕對有助於看到稀奇好酒時的判斷決定。不過另有一個問題: 那就是同年同廠同園同級的高檔德國酒,有貼小圓貼紙的一定比沒貼的貴一截,但喝起來有差那麼多嗎? 依我個人的品嘗經驗,有些差很多,但有些只差一點點,端視酒廠而定。其中明顯有差的就是Robert Weil,此酒廠近年來送進拍賣會的全部都是金色鋁箔封口,而沒送進拍賣會的就用藍色鋁箔封口,我喝過的Auslese Goldkap,要比同一年份的藍頭一般Auslese更濃更酸更複雜許多,顏色也深許多,其品質與色澤已非常接近藍頭的Beerenauslese,喝起來完全超過Auslese的等級;至於金頭的BA與TBA,因為已經貴到超出我的預算,迄今尚未喝過,無從評論。
【上圖左方為VDP在Mosel拍賣會的小圓貼紙,右方為VDP在Rheingau拍賣會的小圓貼紙; 貼上之後,酒的身價立刻倍增】
而差距較小的則是Donnhoff的頂級酒,此酒廠以Oberhäuser Brücke園的Riesling Eiswein為其代表作,通常每年會生產2-3個批號,以1998年份為例,當年生產了三個批號,分別稱為Samstag、Sonntag、Montag,從德文翻譯成英文就是Saturday、Sunday、Monday,代表他這三批酒雖然都是同年同園的Riesling Eiswein,但採收日期分別差一天;不過Eiswein的採收須看老天的臉色,所以有些年份只有二個批號,有些年份則只有一款,如果不只一個批號,通常Donnhoff會把較晚採收的Eiswein送去拍賣會;而Donnhoff的Oberhäuser Brücke園的Riesling Eiswein原本就不便宜,過去幾個年份375ml一瓶一般都至少要美金100元以上,雖然經過小圓貼紙的加持後,一瓶375ml要價高達200-300美元,但喝起來感覺上差距似乎沒有那麼大。我過去幾年內陸陸續續買了一些各年份的Donnhoff Oberhäuser Brücke Riesling Eiswein,有些只有批號不同,雖然喝起來有差,但差異實在不大,不過我覺得原因可能在於它的Eiswein實在做的極好,因此喝起來的感覺只有〝超級好〞與〝特級好〞的差別,都是登峰造極之作,因此感覺差距不大。
以1998年份Donnhoff的Oberhäuser Brücke園的Riesling Eiswein而言,當年生產了三個批號,分別稱為Saturday(批號23)、Sunday(批號22)、Monday(批號24),代表採收日期分別差一天;其中最早採收的批號23與最晚採收的批號24,我喝起來的感覺其實差異不大,都是極酸、極濃、極複雜、極厚重,只是批號24稍甜一點、批號23稍酸一點;若以一般品酒專家的論點,此二款酒最驚人的就是餘韻,酒液吞下後,特殊的蘭花香味與蜂蜜、檸檬口感、再加上糖漬杏桃、鳳梨、柑橘、芒果等濃縮水果風味,在口中的餘韻可以綿延數分鐘! 我有個同學的形容詞我覺得非常貼切:“嘴裡就像在放煙火!”。不過批號22的酒喝起來就沒有那麼驚世駭俗,口感比較圓潤,仍是極酸極濃極複雜,但與另二支酒比較容易分出差異。三支酒的分數與酒精度都不一樣,批號22、23、24的酒在German Wine Guide的分數分別為95、97、99分,酒精度分別為8%、7.5%、7%,分別在星期日、星期六、星期一採收,可以看出並非早採收的就比較酸或酒精度較低,晚採收的也並非口感比較厚重或酒精度較高,酒質與採收日其實似乎並無規律,不過酒精度較低者確實比較濃郁複雜,在German Wine Guide的分數也比較高,這倒是符合了我先前提出的一個規律。
2004年份Donnhoff的Oberhäuser Brücke園的Riesling Eiswein也是依採收日不同,做了22、23、24三個批號,而在本文前段提及的拍賣會中,出現的依慣例仍是批號24的酒,分別在二個lot中拍賣,一個是60瓶375ml的小瓶裝,另一個lot則是12瓶750ml的標準瓶,起標價每瓶分別是70歐元與140歐元,最後的得標價每瓶分別為215歐元與430歐元。
Parker創立的Wine Advocate在去年底找來了David Schildknecht專評德國酒,此人不但在德國酒的造詣上遠勝Parker(不過這似乎不是什麼難事),也比WS評德國酒的Bruce Sanderson更厲害,不過David最值得一提的不是他的資歷,而是他寫酒評的文情並茂的用語。WA找來David後,德國酒的酒評開始大幅增加,David在評德國酒時,遇到不同批號的酒也都會註明,其中2004年份Donnhoff的Oberhäuser Brücke園的Riesling Eiswein,他評了批號23與批號24二款酒,分別給99與100分。其中有段酒評非常引人入勝: “如果形容品嘗No.23的感覺像是吞下了一支電鰻,那麼品嚐No.24感覺就像是連接上了發電機”! 我不知道自己以後是否有機會品嚐到這款拍賣酒,在已經花了大錢獲得了許多年份的Donnhoff Eiswein品嘗經驗後,我對於Donnhoff Eiswein仍是情不自禁;看到了WA的酒評描述後,其實我大概能體會他的感覺,應該就是 “此酒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的寫照吧。
上圖與下圖都是1998年份Donnhoff的Oberhäuser Brücke園的Riesling Eiswein,你看出差異在哪裡了嗎?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