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脈細宜沉,細而浮,陽虛之漸,轉沉為數,勞病不治。
106脈弦,甘酸之劑皆可用。黃耆建中湯。
107脈洪,甘寒之劑皆可用。熱邪所傷,三黃丸、調胃承氣湯。
108脾胃脈緩,如得本經太過,濕邪所傷,除濕滲痰之劑皆可用,平胃散,加白朮、白茯苓
109脈澀,燥熱所傷,甘溫甘潤之劑皆可用,四君子,加熟地、當歸,生脈散,加歸身、山藥。
110脈沉細,寒邪所傷,甘熱之劑皆可用,理中丸湯、四逆湯。寒甚,理中加附子,益黃散
111六脈俱弦,指下有虛,脾胃虛弱病也。
112六脈沉緊,按之不鼓,(一本於“不鼓”下多“膀胱勝小腸也。此水投於火”十一字。)大寒之証也,宜溫之。
113脈沉緊而澀,按之空虛,中寒証也。
114脈洪大而澀,按之不鼓而無力,是為陰虛,(一本作寒)乃氣血俱虛之極也。
115脈緩而弦急,按之洪大,病在中,脾土受邪也。脈大則無火,脈細則無水。
116凡雜病、傷寒、老人,見歇至脈者,俱將愈之証。唯吐而見歇至脈者,必死之証。蓋病後而見歇至者,邪去正虛也。吐屬腎,吐後而見歇至者,腎氣將絕,不能續也,故知必死。
117尺脈浮沉俱有力,宜下,無力則為虛,宜補。
118寸脈浮沉俱有力,宜汗。無力則為虛,宜升。
119尺脈洪大,陰不足,陽往乘之,補中益氣湯,加黃柏。
120左脈弦滑有力,熱不退,四物湯加知柏小柴胡之類。
121右脈弦數無力,補中益氣湯,或補脾陰不足,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求,下病上求。
122左尺浮緊有力,傷寒宜解表,汗出即愈。但有力不緊,清心蓮子飲。
123無力則為虛,六味地黃丸。
124沉實為寒,沉遲為虛,宜溫宜補。沉微弱則為虛,不宜直補,所謂補腎不若補脾,正與此同。
125沉數,陰中無陽,八味地黃丸湯。
126右尺浮而有力,系邪脈,後必泄瀉喘促而亡。(浮為陰虛,有力為邪火,泄瀉下虛不固也,不能納氣歸原也。)
127未至而至者為實邪,應至而不至者為虛邪;
128短為肺氣虛,兼之以數,則火克金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