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之三陰由胸走手,手之三陽由手走頭,足之三陽由頭走足,足之三陰由足走腹。
這就是十二經脈的走向,明白經脈的走向才能施與補瀉,經脈的氣血經補瀉達到平衡,自然通體舒暢,百病全消。
先來看看由陰經通陰經及陽經通陽經整理出來的規律如下:
1手太陰經通足太陰經;手太陽經通足太陽經。
2手厥陰經通足厥陰經,手陽明經通足陽明經。
3手少陰經通足少陰經;手少陽經通足少陽經。
再將上面的規律精簡整理如下:
1手足太陰經通手足太陽經。(肺、脾----通--小腸、膀胱)
2手足厥陰經通手足陽明經。(心包、肝-通--大腸、胃)
3手足少陰經通手足少陽經。(心、腎----通--三焦、膽)
於是由上面的規律可整理出:
1肺通膀胱(寅通申)。>>>>>肺通小腸(寅通未)。
2脾通小腸(巳通未)。>>>>>脾通膀胱(巳通申)。
3心包通胃(戌通辰)。>>>>>心包通大腸(戌通卯)。
4肝通大腸(丑通卯)。>>>>>肝通胃(丑通辰)。
5心通膽(午通子)。>>>>>>>心通三焦(午通亥)。
6腎通三焦(酉通亥)。>>>>>腎通膽(酉通子)。
以上左邊的六項就叫做五臟別通,讓咱們來看看這五臟別通有什麼名堂。
1肺與膀胱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氣為主。
肺和膀胱一上一下離的很遠,中間是靠三焦將其連貫的,肺主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像小便不通的毛病,就可以疏通肺氣而使小便得到疏導。
2.脾與小腸通,脾病宜瀉小腸火,小腸病宜潤脾為主。
脾病多是由於小腸的火氣太大,薰蒸脾臟,脾被薰蒸則濕氣愈重,而發腫脹,故有泄瀉、小便渾濁的症狀,所以要瀉小腸的火氣。反過來說,小腸如果消化不良,是因為脾臟沒有好好消化胃中的食物,導致胃將不好消化的食物丟給小腸,所以治小腸病應先潤脾。
3心包與胃通(以心、肝、脾、肺、腎為五臟,心包寄心故此不論)。
4肝與大腸通,肝病宜疏通大腸,大腸病宜平肝經為主。
肝的毒素會送到大腸排瀉,大腸如果塞住了肝也會因毒素倒灌而病變,所以平常要注意排便,以免讓身體堆積太多的毒素,例如大腸有腫瘤,將大腸的腫瘤割掉後,往往腫瘤會傳導到肝,這就是五臟別通最重要的地方。
5腎與三焦通,腎病宜調和三焦,三焦病宜補腎。
三焦就是由腎間的命門所發出來的,所以三焦通腎,三焦為腎行水化氣,故腎病宜調和三焦。
例如腎氣丸用苓澤以利三焦之水,保元陽用黃蓍以充三焦之氣。
若三焦病不能行水,則宜滋腎陰。像幫主小沈對滋陰就很有研究。
若三焦病不能化氣,則宜補腎陽。
五臟別通就像後門或密道,當大門被堵住時可以往後門或密道逃生,善用這條密道或許可以幫你逃過一劫。
各位看倌,今天就介紹到這兒,再來十二經脈要介紹什麼呢?且看下回分解!
圖:為十二地支五臟別通示意圖。
發表時間:2004/3/18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