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轉貼莊珮璋這篇文章,相信寫到很多文化人心坎裡。但本文對此有所討論。
2012/04/19 中國時報
我見我思-郎朗的暴發戶俱樂部
莊佩璋
鋼琴家郎朗跨足商界,斥資一億新台幣開私人豪華會所「朗匯」,入會者將有管道預訂私人飛機或遊艇。此外,子女可以優先在「郎朗音樂世界」學習、進修;郎朗也將不定期在會所裡演奏。
這俱樂部宣稱只吸收有文化素養及知名度的人加入,拒絕只是有錢的「暴發戶」。
不管你肯不肯定郎朗的音樂造詣,但你絕對要肯定他的「幽默感」。開這樣的俱樂部,宣稱拒絕只是有錢的暴發戶入會,其實有點像是開高級妓院打廣告只接待「有文化」的嫖客。能把「文化」玩到如此市儈,真叫人嘆為觀止。
郎朗在自傳中把音樂家巴倫波因視為「恩師」,但,左看右看,實在看不出他從巴倫波因那裡學到什麼。
猶太裔的巴倫波因身兼鋼琴家和指揮,建立起音樂大師的地位後,還想靠音樂做更多的事,特別是超越宗教、種族仇恨。
以《知識分子論》、《東方主義》等著作聞名於世的學者薩伊德,是個業餘鋼琴家、專業水準的樂評,與巴倫波因雖分屬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人,卻因音樂而成為知己。
一九九九年,巴倫波因和薩伊德號召以色列、巴勒斯坦、敘利亞、黎巴嫩等地的年輕音樂家,成立「東西會議廳」管弦樂團,他們的父親可能曾在戰場互相廝殺,但進樂團後全變成朋友。看到樂團和諧地排練,薩伊德興奮地向巴倫波因說:「他們宗教、身分背景不同,但在音樂裡這些都不重要了,他們跟隨著只有你的指揮棒!」
二○○五年,巴倫波因帶著這樂團從以色列穿越邊境到巴勒斯坦演出。
郎朗畢竟年輕,很難期待有這樣的人道關懷。不過,身為最具知名度的華人鋼琴家,竟可以把「文化」做賤到形同「三陪」地步,絕對超乎歐美音樂界的想像。
這些年來,大陸的炫富現象震驚世界。例如,波爾多五大酒莊原本價格相當,只因「拉斐」排名為首,成為炫富標的後價格暴漲,幾乎已成中國專用紅酒。甚至連品質普普的「小拉斐」也沾光,已拉漲到近乎「拉圖」的價位。而且,因假酒充斥,目前中國喝掉的「拉斐」,竟是該酒莊產量的數倍。
中國的血汗工廠賺些蠅頭小利,輸出整船玩具、日用品…,換回幾瓶紅酒、名牌包,供高官鉅賈炫富。對這種官商豪奢,貧者無立錐的現象,郎朗如能學到巴倫波因一點點的人道精神,絕對不會搞「朗匯」助長炫富現象。當鋼琴裡夾雜了這麼多的銅臭味,郎朗的音樂還能聽嗎?
來源: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7969
《天光觀點》
眾所周知,藝文界人士往往憑著一股熱情支撐其創作動力,但卻鮮少能於經濟利益上產生對等的回報;因此,眾多尚未成名的文化界人士往往屬於低物質享受生活風格,而這樣的生活風格卻大大違逆世俗功利主義及社會大眾目光。
然而,有極少數成名的文化人,因備受社會大眾推崇,而開始試著將這種推崇給化為經濟利益。當然也必然會有某些文化人看不過去,而加以批判。譬如台灣有某位美學大師為貴婦們高價開班授課,以及轉貼的這篇文章中,莊珮璋所批判的郎朗。
我大致上認同這類文章的觀點;但也認為這類文章普遍理想性高,卻大多只見樹而不見林,因為欠缺對現實普遍人性多元立場的思考角度。
這類文章基本上等於是認定文化有其「聖潔性」,如果將之加入了價格因素,就會讓文化成為「奢侈品、炫耀財」,銅臭味十足,失去了「聖潔文化應有的芬芳」。
文化如果和很高昂的金錢放在一起,是否就一定會產生銅臭味?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朗匯」這類「文人高價位」現象,在某些資深文化人眼中可能庸俗不堪,但在那些參加者眼裡,卻必定是高檔文化品味的盛宴,否則他們何以願意出高價來參加?,,,,,既然兩者都對此產生了文化品味上的認知,那到底誰的品味認知比較正確?
如果要批判那些有名的文化人替有錢人高價開班授課的行為,那為何不去批判藝術品拍賣市場那些動輒屢創天價的作品?後者的價格高昂程度,才真是令人咋舌!
然而不可否認,假如不是有這些屢創天價的拍賣藝術品存在,媒體基本上就不會重視藝術品的經濟價值,也因此通常懶得加以報導,那麼,文化人以及其藝文創作成果受到矚目的機會,也將大大減低。
從經濟原裡來看,藝術品拍賣市場就如同股市;每一件商品標的都有其「基本面」(公司獲利能力、藝術品受到認可的程度)以及「技術面」(價格漲跌走勢的判斷、價格炒作手段),而且,有太多人之所以投入股市,並不是真心想要拿資本來替某公司的經營注入活水,而單純是看上其未來漲價的空間,高賣低買,想要賺價差套利。藝術拍賣市場何嘗不是如此?真心喜愛藝術品而出價購買的收藏家人數,只怕還少於單純是為了套利炒作漲價空間的收藏家人數。這樣說來,藝術拍賣市場不該受到批判嗎?
但所有研究文藝復興歷史的專家,都會告訴你一個最基本的常識:歐洲文藝復興之所以發生,和當時中產階級經濟富裕之後產生的藝文品味需求息息相關。這話意味著,藝文如果要蓬勃發展,必須要有足夠的藝文商品市場需求;而如果要有市場需求,就必須要有足夠的社會財富做為後盾。
因此,思考繞了一圈之後,我們會發現,那些聖潔文化人所鄙視的「銅臭味」,卻其實是幫助他們的藝文創作得以流傳到後世,並幫助他們獲得在後人口中獲得極大讚譽的大功臣。
原來,文化必須以經濟作基礎;藝文界人士,再怎麼有貧賤不能移的傲骨,終究需要擁有財富的人來做為他的衣食父母。
適度批判藝文商品化的聲音是健康的,但如果一味批評而不曾深思,那就過猶不及了。
務實看,我們最多可以用自律的態度來要求自己面臨金錢誘惑時仍然如老僧入定,但我們卻無法要求所有成名的藝文界人士都不可以有金錢欲望、物質欲望,不可以享有任何一點高於其同儕的物質享受;畢竟那也是他們的自由,社會自有公評。
我們也不可忽略,最基本的經濟供需原理才是決定這種「文化人高價位現象」的結構性原因。
我們更不該忽略的,最重要的一點是,那些「庸俗不堪的有錢人」也應該享有的「文化人權」。
假設你是那一群庸俗不堪的有錢人其中之一,你早已習慣了搭乘私人飛機出入高級俱樂部的生活模式,卻感到生活少了點藝文氣質,因此你想提升自己;
此時有某個知名文化人開班授課,班上學生全都像你一樣搭飛機上課,而且拒絕你不想接觸的其他人士來干擾,讓你賓至如歸;你不會心動嗎?你自然願意出高價來參加。然後,你出了一點點錢,但是你卻供養了一個原本很窮的文化人,讓他成為富裕人士。
透過媒體報導,小老百姓開始相信,搞文化創作也能致富。然後,社會上有更多的父母願意讓小孩去學習藝文;雖然帶了點功利氣息,但整個社會的藝文風氣也就更興盛了。你說,到底這樣的現象,對社會整體文化水平而言,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話說回一般人性。有一種人為了利益,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這樣的人如果生活在第三世界國家,就如同這篇新聞報導所說的那種伐木商人(見文末轉貼報導);如果生活在中國,就變成一手徵地一手貪汙的地方市委書記;如果生活在美國,就變成強力遊說他國購買含化學添加物或基因改造肉品的畜牧與屠宰業者;如果生活在民主台灣,就變成強拆人家祖產的建商和收賄官員.......這些都是『人性問題』,而不是政治議題,但卻被許多知識份子以「我不談政治、我政治中立」的所謂「理性」態度,給忽略了探討。
相較之下,為了利益而讓自己變得銅臭味十足的文化人,我反而願意給予同情。他們不是聖人,而只是文化人,但同儕卻用聖人的標準要求他們。此外,他們畢竟曾經在未成名之前,忍受過艱困而不移其志的歲月。後來如果做了相反的事,那也可說是一種補償心理。這是人性當中的自利動機,但是並未傷害他人,因此也屬於自由權的憲法保障範圍之內。
================
巴西伐木商 屠殺原民惡行曝光
原民部落 瀕臨滅絕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為開發巴西亞馬遜森林,伐木公司竟然雇用槍手狙擊當地原住民,導致一支全族僅存355人的原住民部落瀕臨滅絕,人道組織怒斥這種作法形同種族滅絕,原住民維權組織在奧斯卡金像獎影帝柯林佛斯(Colin Firth)支持下,發動遏止屠殺運動,呼籲政府等機構介入。
身陷險境的是在馬拉尼昂州(Maranhao)生活的「阿瓦」(Awa)部落,全部落4個族群目前僅剩約355人,其中逾100人從未與外界接觸。阿瓦是巴西僅存兩個仍靠原始狩獵、採擷果實維生的部落之一,惟因非法伐木猖獗,當地雨林迅速萎縮,他們已被逼到幾乎無處容身,約60名阿瓦族的居住地阿拉里博亞(Arariboia)保留地,尤其受非法伐木者入侵所害。
巴西官方機構「國家印第安人基金會」(FUNAI)稱,今年初發現非法伐木活動,由於伐木工人幾乎皆配備武器,外人根本不敢阻撓。人權組織更指控,伐木商人雇用槍手狙擊阿瓦族人。一名背部曾中槍的阿瓦人說,「那些白人」殺了他的媽媽、兄弟姊妹和妻子。
「生還國際」(Survival International)研究主任沃森說,土地掠奪者以暴力清理土地,若不馬上制止,阿瓦族可能被趕盡殺絕。「種族滅絕就在我們眼前發生。」巴西一名法官也表示,伐木公司的作法是「真正的種族清洗」。
阿瓦人依賴森林生活,講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該族婦女甚至會如餵哺子女般哺育幼小動物。然而,外人入侵不僅為他們帶來無能力抵抗的疾病,也破壞他們的林地,森林動物遭追殺趕跑,靠狩獵維生的他們只好捱餓。
影帝柯林佛斯 加入聲援
「生還國際」邀請在「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一片中飾演英王喬治六世的柯林佛斯為阿瓦族請命。柯林佛斯近日內將發表短片,呼籲巴西政府採取緊急保護行動,並希望有更多人對此表示關注。
新聞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pr/24/today-int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