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7-31 07:59:30| 人氣1,852| 回應48 | 上一篇 | 下一篇

民歌:表演藝術9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民歌中國全集
陝西民歌
湖南民歌
東北民歌
河北民歌
四川民歌
湖北民歌
西藏民歌
蒙古民歌
回族民歌

名歌手(楨:如果說宋祖英是中國首席女美聲,那麽龔琳娜便是中國首席女醜聲.美醜皆藝術如後現代建築,詳參【圖博館】:選最醜建築?.二者皆發揮了中國民族美聲唱法,台灣的美聲唱法純西式,故唱民謠如含橄欖!)

宋祖英
宋祖英2003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唱會
宋祖英2010上海演唱會
宋祖英2012英國皇家艾爾伯特音樂廳音樂會
宋祖英2013美國肯尼迪中心演唱會
宋祖英,女,苗族,1966年8月生,湖南古丈人,1981年8月參加工作,1991年入伍,199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音樂學院民族聲樂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藝術學博士學位。文職二級,專業技術二級,享受正軍級待遇。現任海軍政治部文工團團長、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曾被提名為全國政協秘書長。
是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2004年當選雅典奧運會北京站火炬手,2008年8月7日作為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在地壇拜祭壇點燃聖火盆。連續24年登上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的舞台,是全球唯一一位連續放歌世界盃(2002日韓)、奧運會(2008北京)、世博會(2010上海)的歌唱家。2006年12月,專輯《百年留聲》獲第49屆格萊美「最佳古典混合音樂專輯」提名獎,2007年獲甘迺迪藝術金獎。10月12日是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宋祖英日」。…………

龔琳娜
龔琳娜,歌唱家,中國新藝術音樂創始者和奠基人,活躍在當代世界音樂舞臺,被譽為靈魂歌者和真正的歌唱家。1975年出生于貴州省貴陽市。1999年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2002年,與德國籍作曲家老鑼(Robert Zollitsch)結識並開始合作,共同探索中國新藝術音樂,並在國際舞臺上演繹中國新藝術歌曲。龔琳娜潛心研究中國戲曲、民歌等各種不同發聲方法,並獨具匠心地將多種聲樂技巧融匯在老鑼為其創作的新藝術歌曲之中。2010年,被奉為“神曲”的《忐忑》風靡網路,龔琳娜迅速被中國大眾所熟知。2013年,《法海你不懂愛》、《金箍棒》、《愛上大笨蛋》等歌曲,引發廣泛關注與評論。龔琳娜及其所開創的中國新藝術音樂對當代中國民族音樂、嚴肅音樂和流行音樂都有開拓性的影響力。龔琳娜還致力於中國古代詩詞的演唱,以及傳統民族聲樂的挖掘和傳播,不斷創新發展中國歌曲的演唱是其藝術理想。2013年10月11日,龔琳娜參與的江蘇衛視節目《全能星戰》開始播出。…………

李娜
李娜(1963年7月25日-),原名牛志紅,出家後法名釋昌聖,是一位女歌手。 從《好人一生平安》到《青藏高原》,再到榮獲1995年羅馬尼亞MTV國際大獎的《嫂子頌》,著名歌手李娜憑藉其雄厚的實力奠定了其在中國歌壇大姐大的地位。踏入音樂界十年間,她為160多部影視劇配唱200多首歌。1997年7月在山西五臺山普壽寺出家為尼,1998年去美國. …………

朱哲琴
朱哲琴(英文名:Dadawa),中國女歌手,中國新音樂的代表人物, 被她的粉絲稱作「中國的恩雅」。祖籍湖南,出生於廣州,1990年畢業於廣州師範學院(2000年合併入廣州大學)。1995年她的專輯《阿姐鼓》在56個國家同步發行,從而享有了國際聲譽。2009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任命她為中國親善大使。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和朱哲琴女士共同發起了「世界看見—中國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親善行動」,該親善行動計劃由「中國少數民族音樂保護與發展」和「中國少數民族手工藝保護與發展」兩部分構成。朱哲琴的丈夫是加拿大外交官黎義恩。…………

薩頂頂
薩頂頂(1984年12月27日-),原名周鵬,祖籍山東。她的父母為山東青島人,外婆則是蒙古人。中國女歌手,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首屆通俗唱法本科,有著深厚扎實的學院派背景。曾以《自己美》《咚巴拉》紅遍祖國南北。2007年全新的薩頂頂以《萬物生》再次走紅。以獨具民族特色的服裝及具藏傳佛教色彩的音樂風格而著名,曾獲得BBC世界音樂大獎等多項國際獎項,並是中國首位被格萊美邀請的歌手,獨創的自語被贊為與神交流的語言。被譽為梵音天后。…………

中國民歌- 维基百科

  歷史
公元前5世紀左右編成的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分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的部分,就是當時各地之民歌。西漢時期,政府設立「樂府」,收集各地民歌,以察民情。
  分類
中國民歌當前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分法:有的學者將其分為號子、山歌、小調三大類;還有的學者將其分為號子、山歌、小調、長歌與多聲部歌曲四大類;還有的學者將其細化,分為號子、山歌、小調、兒歌、搖兒曲、宗教歌曲、長歌與多聲部歌曲等。而這些歌曲都有他的意義。
  中國民歌大分為三類:
  號子:(也稱之為勞動號子)是人們在體力勞動時候編唱、並直接為之服務的民歌。在中國,號子有不同的稱呼:北方常稱之為「吆號子」,南方常稱之為「喊號子」。節奏十分鮮明;有的只是調節勞動情緒,如採茶歌、草原牧歌等。
  山歌:是指各種山野歌曲,它是人們在上山砍柴、田間勞作、野外放牧、停腳小歇時,為抒發內心情感,或向遠處的人傳遞情意、對答傳語的即興編唱。有直暢性、單純性、自由性的特點。或是那裡的神話傳說
  小調 (中國音樂):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休息、娛樂、集會等場合中演唱的民間歌曲,也就是說,除了勞動號子、山歌以外的各種日常歌唱的小型民歌都可以歸入這一類之中。小調常由職業或半職業的藝人演唱,流傳性廣。
  中國民歌細分為六類:
  勞動歌:指勞動號子等各種在勞動中唱的歌。有的直接配合勞動動作,節奏十分鮮明;有的只是調節勞動情緒,如採茶歌、草原牧歌等。
  儀禮歌:專門用於各種民間儀式和民間禮俗的民歌。如民間婚禮上使用的撒帳歌,民間建房時使用的建房歌。
  時政歌:主要內容是時事政治評論的民間歌謠。其政治意義高,有一定的文獻價值。
  生活歌:表現群眾一般的家庭生活與勞動生活內容的民歌。如反映農民生活的《十二月長工歌》,集中揭示了長工與地主之間的尖銳矛盾。
  情歌:即有關愛情的民歌。它是民歌中數量最多,也最動人的一種。如四川民歌《高高山上一樹槐》,它所表現的是一位姑娘久等情人不至後的悵惘。情歌在中國部分少數民族中是青年人戀愛、擇偶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交際工具。
  兒歌:兒童演唱或朗誦的民間歌謠。中國古代特定時期產生的童謠由於是時政預言性質的民歌,不屬於兒歌。兒歌的內容主要是遊戲兒歌,繞口令以及大人逗小孩的歌。
  特點與地位
古代中國民歌是一種富於生命力的口頭創作,其優秀作品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相反,大部分近代中國民歌的藝術價值都很低。在中國文學史上,民歌是詩歌與文學的始祖,是作家創作的源泉之一。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以及詞、曲等文學體裁都起源於古代民歌而後為作家所採用的。
  地區性
中國民歌的形式非常豐富。不同地區各有區別。中國民歌四句一段者居多,但陝北、晉西北有兩句一段的民歌。除七言體以外,又有五言、六言、八言以至十幾言的詩句。。在用韻方面,中國人民歌基本上都押尾韻。南方的較為柔美含蓄,北方的較為直率粗放。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C%8B%E6%B0%91%E6%AD%8C

中國民歌_百度百科

中國民歌是勞動人民集體的口頭詩歌創作。民歌,即民間歌謠,屬於民間文學中的一種形式,能夠歌唱或吟誦,多為韻文。
  目錄
1起源發展
2分類
▪ 概述
▪ 勞動歌
▪ 時政歌
▪ 儀式歌
▪ 訣術歌
▪ 禮俗歌
▪ 情歌
▪ 兒歌
▪ 生活歌
3民歌作用
▪ 教育與傳承功用
▪ 人生禮儀功用
▪ 祭祀與驅邪功用
▪ 交際功用
4地域分佈
5民歌大全
  起源發展
我國民歌有著悠久的傳統, 遠在原始社會裡, 我們的祖先在狩獵、搬運、祭祀、娛神、儀式、求偶等活動中開始了他們的歌唱。由於民歌是勞動人民的歌,勞動人民在封建社會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是被人看不起的,他們的歌也就遭受到同樣的命運。甚至在元、明、清三代屢遭帝令禁唱。有關它的歷史很少有文字記載。從出土文物考察,有關古代樂器的較多,而歌唱活動的較少。青海大通縣出土的那個有歌舞圖像的陶盆實在非常寶貴,它顯示的是六千年前母系社會的圖騰崇拜歌舞活動。在原始時期歌與舞是結合在一起的。直至今天在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仍然保持歌舞不分的古老傳統。古代有文字記載的《淮南子》這本書上,曾提到古人抬木頭時唱著勞動號子,可見早期民歌與勞動緊密相連。從兄弟民族來看,如陰山岩畫上的歌舞圖像、瑤族的《盤王歌》、苗族的《古歌》、滿族的《薩滿調》等,又可看出原始民歌與巫等原始宗教活動有關。
  有關古代的民歌,實際音響已不可能再現,只有它的歌詞,從古代文學著作中可見到一些。至於曲譜是沒有的,因為民歌一直是口頭傳唱,就是有了記譜法以後,勞動人民也不用它。宜到19世紀末才有民俗學家用工尺譜記錄幾首民歌。全面、有計劃的搜集、整理、記錄、出版民歌只有在新中國才成為現實。從歷史上看民歌歷來有許多不同的稱謂,如小曲、俚曲、小令、俗曲、時詞以及明、清時代常以山歌泛指各種民歌。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民歌詞集,它彙集了從西周到春秋中葉(西元前11世紀——西元前6世紀)五百年間流行於北方黃河流域的十五個諸侯國的民歌,它的鮮明特點是運用現實主義的藝術手法,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階級矛盾以及勞動人民多方面的生活。在形式與語言的整齊劃一上,不難看出這是經過選擇、加工整理過的。到了西元前四世紀出現了另一部長江流域的民歌集《楚辭》,這是一部在長江中游古代巫歌的基礎上經過偉大詩人屈原整理加工的歌詞集。它的突出特點是充滿了古代的神話、傳說,富於想像,它開始運用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並且把《詩經》的四言體民歌發展成一種句式自由,韻腳多變的“騷”體歌,而且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到了漢魏六朝時期(西元前206年——西元420年)的民歌,大部分保存在樂府裡,漢《樂府》民歌實際是淮河流域、長江下游、黃河中下游各地民歌的匯合。這時已經有了故事歌,如《孔雀東南飛》、《本蘭從軍》等故事歌,其內容大多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疾苦,以及封建禮教下的家庭悲劇。這樣的故事從西元初流傳至今,幾乎家喻戶曉。不但有民歌形式演唱,而且成為戲曲的著名劇碼,可見其影響之深。樂府民歌的突出特點是不僅文字部分經過整理,而且在音樂方面得到當時漢代著名音樂家李延年的加工,配上絲竹樂器伴奏,稱之為相和歌。
  從《詩經》民歌到漢樂府民歌,可以說是中國民歌的古代早期,其內容之豐富,表現力之強烈,已相當完美,可以想像到在此之前,民歌還有一個相當長的原始時代。在原始時代音樂文化無專業可言,到奴隸社會,奴隸主有了專為他們享樂的樂奴,才開始有了分化。真正劃分為專業音樂與民間音樂兩個範疇還是到了封建社會,有了專為帝王、貴族的祭祀、儀禮、宴會、娛樂等演奏、演唱的人員,尤其是有了記譜法與專業作曲人員,才逐漸形成了明顯的文野界限。在我國從漢代逐浙有了專業與民間音樂之分,漢代以後,也就很少再有由官方組織編纂的民歌集了。早期民歌的音調是否今天仍然存在很難確認,但是如今流傳在湖北秭歸縣紀念屈原的劃龍船歌(包括《起槳》、《游江》、《競渡》)以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古老船歌(包括《搖櫓號》、《拉纖號》等)的音調恐怕都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吧!也許就是千古遺音。
  從漢代到隋、唐當中有一個南北朝時期(西元420年——589年),在歷史上這是我國各民族大融合時期,民歌明顯的分為南朝民歌(南方民歌)與北朝民歌(北方民歌)兩大部分。這一時期民歌的顯著特點是多民族音樂文化的交流、融合。不論北方民歌的粗獷、豪放;還是南方民歌的清新、活潑,都不是單一民族風格色彩。這種南北民歌的不同風格,在今天現存的南北民歌中仍然能分辨出其深遠的影響。
  唐代(西元615——967),宋代(西元960——1279)是中國封建時代文化興盛時期,尤其是盛唐時期,邊疆民族的歌舞藝術大量傳入中原,對於中原的音樂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顯然內外文化交流對音樂的發展起著促進作用,唐代的專業音樂有了很高的成就。唐、宋以宋民間音樂中的說唱與戲曲逐浙形成。有關唐代的民歌,我們從敦煌所藏曲子中可以找到一些,如《五更囀》之類。另從當時流傳的《竹枝歌》也可瞭解一、二,竹枝歌是興起于長江中上游巴渝一帶的一種自由吟唱抒情山歌,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白居易都吸收過這種民歌因素,寫過一些文人創作的《竹枝歌》。直至今天在湖北西部、四川東部的田歌中還能找到《竹枝歌》的曲式結構痕跡。宋代的“曲詞”很盛行,當時這是一種來自民間的新型演唱形式。元代(西元1221——1368)以“小令”聞名,“小令”是民歌的一種,現今西北地方的民歌仍有以“令”命名的山歌。元代的小令流傳後世的很少,元代統治者對民間帶有不滿與諷刺時事為內容的民歌,視如洪水猛獸,嚴禁傳唱。
  明代(西元1368——1684),清代(西元1641——1911)是封建社會的末期,新興的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中、小城鎮市民階層興起,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銳,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人民思想異常活躍,民歌特別興盛,其數量之多,人民性之強烈都是前所未有的。這時已有半職業藝人演唱民歌小曲。到清代晚年(1848年以後)中國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反封建,反抗外來侵略為主題成了近代民歌的時代特點。這個時期出現了不少文學家搜集編輯的民歌歌詞集,如黃遵憲的《客家山歌》、馮夢龍的《吳歌》、李調元的《粵謳》以及華廣生的《白雪遺音》等。由於個人的偏愛,這些民歌集在品種上大都偏重於民間抒情民歌。其中不少民歌今天仍在民間傳唱。更值得提出的是清代著名民間文學家蒲松齡的《聊齋俚曲》,選用了明末清初民間流行的五十幾種民歌曲牌。其中有一些一直為民間藝人傳唱至今,使我們能夠聽到三、四百年之久的民歌曲調,甚為珍貴。
  20世紀以來,經歷了1911年辛亥革命,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民歌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反帝、反封建的民歌達到了高潮。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隨著廣大農、牧民的覺醒,民歌得到了振興。這個時期民歌的顯著標誌是,大量的內地新民歌向東部沿海地區傳播,部分邊疆兄弟民族的民歌也向中原地區傳播,反映人民革命和團結一致抵抗外來侵略題材的新民歌,空前繁榮。此外,如爭取婚姻自由、勇女平等、反對煙毒的民歌也為數不少。五四前後,李家瑞編《北平俗曲集》問世,已經有了民歌的曲譜記錄。更值得一提的是1942年以後在延安興起的向民間音樂學習的運動起到了劃時代的意義,揭開了現代音樂史新的一頁。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勞動人民才真正得到尊重,中國民歌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反映人民新生活的民歌如春筍般的大量湧現出來,不但題材新穎,而旦音樂格調更加活發、熱烈、開朗、明快,充滿了向上的激情合樂觀主義精神,由於各個民族以往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有不少民族甚至尚無文字,民歌仍然是他們的主要藝術形式,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大都保留著“詩、歌、舞”相結合的形式。相比之下,漢族由於戲曲、說唱的迅猛發展,民歌演唱活動不如兄弟民族活躍,沿海不如內陸地區傳唱的民歌多。這也是新的歷史時期民歌的一個顯著特徵。
  分類
我國各民族的民間歌謠蘊藏極其豐富,從《詩經》裡的《國風》到解放後搜集出版的各種民歌選集,數量是相當多的。至於當今仍流傳于民間的傳統歌謠和新民歌,更是浩如煙海,這些民歌就形式而言,漢族的除廠民謠、兒歌、四句頭山歌和各種勞動號子之外,還有“信天遊”、“爬山歌”、“趕五句”以及“四季歌”、“五更調”、“十二月”。“十枝花”、“盤歌”等備具特色的多種樣式。至於像藏族的“魯”、“協”,壯族的“歡”,白族的“白曲”,回族的“花兒”,苗族的“飛歌”,侗族的“大歌”,布依族的“筆管歌”,瑤族的“香哩歌”等,都各具獨特的形式。就風格而言,苗歌瑤歌古樸渾厚,藏歌傣歌光麗優美。
  蒙古族民歌健朗悠揚,鄂倫春族民歌則粗獷有力。同是“花兒”,保安族和東鄉族的韻味不同,寧夏和青海的也各有異。同是漢族民歌,北方的以豪放見長,南方的則比較委婉。
  民歌的內容豐富,種類繁多,按民歌內容可以分為以下六類,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兒歌、生活歌。
  勞動歌
勞動歌包括各種號子、夯歌、田歌、礦工歌、伐木歌、搬運歌、採茶歌等所有直接反映勞動生活或協調勞動節奏的民歌。它是一種由體力勞動直接激發起來的民間歐謠。它伴隨著勞動節奏歌唱,與勞動行為相結合,具有協調動作、指揮勞動、鼓舞情緒等特殊功能。如:福建民歌《採茶撲蝶》、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
在民歌中,勞動歌產生的最早。魯迅先生認為:我們不會說話的祖先原始人,在共同操勞得特別吃力的時候,懂得唱唱歌謠,來減輕肌肉的疲乏,來鼓舞工作的熱忱,來集中注意力……。民歌,不是有閑階級的士大夫或騷人墨客,坐在屋裡的無病呻吟,它是一切體力勞動者的血汗攪著淚汗的結晶和昇華,所以農民們有秧歌,打漁的有漁歌,採茶的有茶歌,牧人有牧歌等。
  我們的祖先在勞動中,為了把大家團結在一起,常常發出前呼後應的呼喊。這些伴隨著勞動重複出現的、有強烈節奏和簡單聲音的呼喊,就是萌芽狀態的民歌——早溯的勞動歌。這種古老的勞動歌,歷代相傳,不斷創新,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勞動歌。在勞動中,到處都有勞動歌:搬運勞動中有裝卸號子、板車號子;水上勞動中有行冊號子、捕魚號子,建築勞動中有打夯號子、代木號子等。這正如一位作家所說:古往今來的一切體力勞動中,都有符合它那勞動節奏和特點的勞動歌,只有大機器所到之處,勞動歌才愈來愈多地被它那轟轟隆隆的吼聲所代替。
  早期的勞動歌調子比較固定,歌詞比較單一,有的則只是咳呵、哎嗨的呼呐聲,在勞動中起著號令的作用。隨著生產力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勞動歌不僅是一種單純的呼喊號令,而且還描寫勞動的過程,表現與勞動者的思想感情相關的生活情態和風俗特徵。
  呼喊號令式的勞動歌的特點是:歌聲與勞動節拍和諧一致。
它的內容主要是靠勞動的呼聲組成,在一領眾和的形式下,加入少量指揮勞動和鼓舞情緒的伺句。如《上灘號子》,節奏極為短促,幾乎全由“咳!咳!咳!咳!”的呼語組成,表現了在緊要關頭,船工們和激流險灘搏鬥的緊張氣氛。
  抒情式的勞動歌,歌詞比較長一些,其內容都是反映一定的社會生活,勞動的呼聲在其中起著點綴節拍的作用。如反映勞動人民對自己所從事的勞動的態度,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中,人民對勞動是積極熱情的,唱出了“神農皇帝也是種田人”,充分顯示了農民的自豪感和樂觀主義情感。但是,在貧富懸殊的舊社會,倍受剝削和壓迫的勞動人民只能用歌聲來表達對剝削者的反抗情緒。如《十二月長工》、《十二月採茶》等歌中,都反映了勞動人民終年勞動不得溫飽的生活情景,發出了“你享福來我受窮,這種世道要改變”的呼聲。
  作為一種語言藝術,勞動歌最突出的藝術特點就是它那強烈的節奏感。每一首勞動歌都有與勞動動作相配合的節奏,它是凝集了生活中的勞動
,因而是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在從事緊張而又高強度的勞動時,動作強烈,呼吸短促,勞動氣氛濃烈,這時唱出的勞動歌必然節奏鮮明急促、強音不斷、頓挫有力,給人以集體力量的雄壯和勞動創造世界的有力的感染。在體力勞動比較輕,或間歇時間長的勞動中、勞動歌的速度比較柔緩,節奏感較弱,音樂上的變化比較豐富,結人以優美的旋律感。
  時政歌
時政歌是人民有感於切身的政治狀況而創作的歌謠。它反映了勞動人民對某些政治事變、政治措施、政治人物,以及與此有關的政治局勢的認識和態度,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政治理想和為此理想而鬥爭的精神。
  勞動人民從不無病呻吟。舊社會,勞動人民生活在社會的底層。經濟上受到重重的壓迫,政治上受到殘酷的剝削。他們不滿於現狀,於是就把自己對當時的政治見解,用形象的語言編成歌謠,藉以表達對統治者的憤懣和抗議。漢末董卓專權,人民不堪其苦,唱出了“千里草,何青青,十日蔔,不得生”。當人民無法抑制胸中的不平和憤怒時,就會噴湧出控訴之歌,甚至連者天爺也在控訴之列。
勞動人民不是任人宰割的牛羊,當他們忍無可忍,就要揭竿而起,進行反抗。”想著想著心不甘,一心要去上梁山,學會一身好武藝,來挖老闆黑心肝。”這類反映農民起義的歌謠,是傳統歌謠中政治色彩最濃、鬥爭住最強的部分。我國秦代末年第一次農民起義時,就產生了“大楚興,陳勝王”的歌謠。毛譯東同志指出:“每一次較大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結果,都打擊了當時的封建統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反映農民起義的時政歌,正是歷代勞動人民在這些重大政治事件中的真實寫照。
  頌歌是解放後新時政歌的主流,勞動人民當家做了主人,欣喜若狂,歌頌党,歌頌領袖,歌頌偉大的社會主義等歌謠大量產生。
時政歌以民謠居多。它一般篇幅短小,句數和字數都比較自由,沒有固定的格式。鮮明性是其主要特點。如“騎虎不怕虎上山,騎龍不怕龍下灘,決心革命不怕死,死為人民心也甘”,語言堅定有力,毫無矯飾晦澀之處。
  儀式歌
是伴隨著民間禮俗和祀典等儀式而唱的歌。它產生於人們對自然力的威力尚不認識而對語言的力量又很崇拜的時候,即幻想用語言去打動神靈,用以祈福、免災。
儀式歌就其儀式應用的情況來看,可以分為訣術歌,節令歌、禮俗歌和把典歌四種。
  訣術歌
是巫婆、神漢進行巫術活動時唱的歌,如“天靈靈。
地靈靈……”之類,也包括用以醫病的咒語、如“天皇皇,地皇皇”。
節令歌是對某種節日或對時令描述的歌,它常與舞蹈和遊藝相結合。如壯族春節舞春牛時唱的《春牛歌》,主要內容是歌唱農事生產、人畜太平等。
  禮俗歌
經常被用於男婚女嫁、賀生送葬、新屋落成、迎賓待客等場合。如《哭嫁歌》、《媽媽的女兒》等。
把典歌是在重大的慶典時吟唱的祈禱性的民歌,它根據祭祀和慶典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內容,如播種祭、收穫祭、頌租祭、招魂祭等。人死了,也有喪歌,以表示生者對死者的哀思。
  情歌
情歌是廣大人民愛情生活的反映。它主要抒發男女青年由於相愛而激發出來的悲歡離合的思想感情。它充分表現了勞動人民純樸健康的戀愛觀和審美情操。有的情歌也表現了對封建劄教的蔑視和反抗。
  有相當數量的表現青年男女互相愛慕之情的歌,如“妹是桂花香千里,哥是蜜蜂萬里來,蜜蜂見花團困轉,花逢蜜蜂朵朵開”。這優美抒情的描寫,充分表達了他們熱烈相求、親密相愛的情意。
  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裡,由於生計所迫或天災人禍,拆散了多少對情人,把他們拋人生離死別的痛苦深淵,產生了大量的傾訴離別思念之苦的民歌。如大理白族情歌所唱的“大理壩子彎又彎,妹在海來哥在山;蒼山洱海兩相隔,想見不能見”。
  舊中國,封建禮教摧殘了無數青年男女的幸福生活,造成了許許多多的愛情悲劇,但堅貞不渝的愛情和精神卻世世代代地活在人民的心裡,人們用歌聲表示了誓死相愛、決不屈服的決心和與封建勢力鬥爭到底的意志。
  土地革命以後產生的新情歌,不再是孤立的個人受慕之情的表白,而是把個人的愛情同整個革命事業聯繫起來。送郎當紅軍的歌,就是證明,如“紅軍哥哥人人愛,當兵就要當紅軍”等。
  在藝術手法上的運用極為豐富,而比較突出的有比興、雙關,重複,如一百蒙古族情歌唱道:“震動山峰的,是黑馬的四隻蹄;擾亂人心的,是韓蜜香的兩隻眼睛。”用馬蹄嗒嗒震動山峰比喻少女美麗的眼睛擾亂人心,充分體現了比興的藝術魅力。
  雙關在情歌中也運用了不少。如“街頭銅鑼聲聲打,打著中心響嘡嘡。”鑼聲的“響嘡嘡”只是表面,姑娘心中的“想郎郎”才是要表達的真正意思。這種手法使真摯、熱烈的感情含蓄地表現出來,引起人們無限的聯想和深思。
  重複的表現手法,把相同或相近的詞語,接二連三地使用,給人以情意婉轉、迴腸盪氣的感覺。一首貴州情歌唱道:“哪個認得妹要來,請人挑水去洗街;請人挑水去洗路,洗條大路等妹來。”運用重複的手法,把殷切盼望情人的心情深刻地表達出來。
  兒歌
兒歌是以簡潔生動的韻語創作井流傳于兒童中間的一種口頭短歌。
兒歌的內容豐富多彩。大體可分為三類:遊戲兒歌、教誨兒歌和繞口令。
  遊戲兒歌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觸到的歌謠。當嬰兒還在繈褓中,就聽過母親溫存的歌聲,如《催眠曲》、《搖籃曲》。孩子們漸漸長大了,便學會一支支遊戲兒歌。這種兒歌能豐富孩子們遊戲的內容,增添孩子們的興趣,如《拉大鋸》。兒童踢毽子、跳皮筋、捉迷藏等,都有與之相配合的遊戲兒歌。這種歌,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唱起來倍感親切、有趣,大大增加了遊戲時的趣味。
教誨兒歌側重對兒童的教育作用。它不但能豐富孩子們的知識,啟發他們的智慧和想像,而且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好思想、好作風、好習慣,成為教育孩子的重要工具之一。如“排排坐,吃果果,你一個,我一個,妹妹睡覺留一個。”
繞口令,由於它讀起來繞口,頗受孩子們的歡迎。如“風吹藤動銅鈴動,風停藤停銅鈴停”。孩子們往往由於念錯而哈哈大笑。
  兒歌在形體上一般都比較短小,沒有固定的形式。在語言上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節奏鮮明,最適宜兒童唱誦。如:四川民歌《螃蟹歌》、廣州民歌《落水天》、北京民歌《對鮮花》、新疆民歌《娃哈哈》。
  生活歌
生活歌的範圍相當廣泛。我們所說的生活歌只取它狹義的概念,主要是指反映人民社會生活及家庭生活的歌。
  如反映社會生活不公平,不合理的歌:“編涼席的睡光床,抬棺材的死路旁。”字裡行間,透露了勞動人民對這種生活的不平。
  舊社會的封建禮教及宗法觀念給廣大勞動婦女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使她們從生到死都得不到與男子一樣平等的待遇。“嫁雞隨雞飛,嫁狗隨狗走”反映的就是這種情況。
  人民生活是多種多樣的,對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事物,人們總是要表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抒發內心的情感,《十送紅軍》就是優秀的抒情之作。它觸景生情,寓情于景地抒發人民與紅軍的血肉感情。人們借物抒情,使情景交融,形式優美,實是民歌中的珍品。
  生活歌在表現手法上,大量地運用對比手法。人類生活中的事物和現象,都是對立的統一,美與醜、善與惡、痛苦與歡樂,革命與反動、剝削與被剝削等,通過鮮明、生動的對比,表達歌者的思想和感情。
  民歌在千百年的人世滄桑變化中,也在不停地變化、發展,至今已形成為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在浩如煙海的民歌之林,我們只能採擷其中的幾朵小花,奉獻給大家。如:陝北民歌《擁軍秧歌》。
  民歌作用
民歌與我國人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 它貫穿人生的各個階段, 覆蓋生活的不同層面, 成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除了娛樂作用外, 它在社會生活中還具有許多實際功用。
  教育與傳承功用
在我國一些少數民族中, 流傳著歌唱長篇敘事詩, 歷史詩的民歌, 例如彝族的《梅葛》、苗族的《古歌》、瑤族的《盤王歌》、哈尼族的《開天闢地歌》、景頗族的《木瑙齋瓦》、獨龍族的《創世紀》、僳僳族的《木刮基》等等。
這些歌曲記述了有關宇宙與人類起源的古代神話和傳說, 先民對一些自然現象的認識以及歷史、生產、生活和禮儀知識。這些歌曲曲調起伏較小, 吟誦性強, 篇幅長大, 有的歌詞長達數萬行, 一般需要數小時, 甚至幾天才能唱完。
這些歌曲多在節日、祭祀或婚喪禮儀中由巫師或德高望重的老人主唱, 氣氛肅穆。
  人生禮儀功用
人生有四個最重要的階段, 即誕生、成年、婚姻和死亡。在我國許多民族中, 民歌貫穿於這四大禮儀。例如彝族接生婆所唱的《秧子歌》, 廣西壯族男子18 歲成年時所唱的《十八歲之歌》, 蒙古族、普米族的婚禮歌曲, 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土族、傣族、侗族、彝族、哈尼族、土家族、漢族的《伴嫁歌》 (或《哭嫁歌》 ), 壯族、苗族、普米族的喪葬歌曲等等。
  祭祀與驅邪功用
在一些民族中, 民歌常用於祭祖活動, 以及由巫師、神婆主持的祭神驅邪、除病免災的儀式。例如傣族的《祭神調》、《師娘調》、《卜卦調》, 侗族的《踩堂歌》 ( 侗語叫《多耶》 或《耶》 ) 等等。
  交際功用
民歌的交際功用包括戀愛、交流、送往迎來及對歌鬥智等。它作為異性間交往的媒介, 是我國許多民族中民歌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功用。一些民族的傳統歌唱節目也往往與此相關。例如壯族的《歌墟》, 苗族的《游方》, 佬族的《走坡》, 西北地方土、回、撒拉、東鄉、保安及漢族的《花兒會》等等。在節日的那一天, 成百上千名青年男女聚集到專設的戶外歌場交遊、嬉戲和對歌, 歌聲通宵達旦, 可持續數晝夜。還有一些民族, 如布朗族、基諾族、傣族及南部侗族地區, 有小夥子去姑娘家對歌尋偶的習俗。而哈尼族、黎族、景頗族等, 則是由村寨或部落興建專用的公共房屋, 供未婚青年男女對歌社交。青年男女從相識到定情, 往往要有一定的過程, 對歌的內容也就形成了一套程式。例如苗族的《游方歌》的程式為第一次見面唱《見面歌》, 歌詞內容為雙方的自謙; 再次見面唱《相思歌》; 第三次見面以後, 才開始通過對歌瞭解對方更多的情況。
  在雙方感情的進展和曲折中, 又有相戀歌、婚誓歌、斷心歌、逃婚歌、斷情歌、分心歌、抗婚歌、詛咒歌等等。這些對歌形式的發展, 在娛樂的同時又充分展示並推動了民間文化的發展。
  總之, 中國的民歌歷史悠久、蘊藏豐富, 具有豐富的體裁和多樣的風格, 它在反映人們生活的同時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 對於各民族文化間的交流和社會的發展, 起著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 是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寶庫, 是世界民族文化中的藝術精品。
  地域分佈
根據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風格色彩,中國民歌大體可以分為六個不同的風格色彩區。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區;
2.西部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新疆民歌區;
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響的藏族民歌區;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區;
5.東北受薩滿教影晌的狩獵文化民歌區;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農半牧文化民歌區;
7.中原及東部沿海有著古老傳統文化的漢族民歌區。
  至於每個民歌區的民歌分類。由於民族不同,各自有其傳統的分法,不可能劃一,只能存異。
  一、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處於內蒙古自治區,以蒙古族民歌為代表。蒙古族歷來有“音樂民族”、“詩歌民族”之稱。民歌可分“長調”、“短調”兩大類,“長調”民歌主要流行於東部牧區以及陰山以北地區,特點是字少腔長,富有裝飾性,音調嘹亮悠揚,節奏自由,反映出遼闊草原的氣勢與牧民的寬廣胸懷。牧歌、思鄉曲、讚歌等大多屬於長調。聞名的曲目有《遼闊的草原》、《牧歌》等。“短調”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農半牧區,其特點是結構短小,節奏規整,不少敘事歌、情歌、婚禮歌都屬於“短調”。著名的短調民歌有《森吉德馬》、《小黃馬》等。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現出草原牧民的質樸、爽朗、熱情、豪放的情感與性格。此外,在西蒙還有一種“蒙漢調”(蠻漢調),它是蒙、漢兩個民族的音樂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產物。流行於河套一帶的“爬山調”也是蒙、漢民族共同喜愛的歌種。西部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新疆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地處新疆,以維吾爾、哈薩克民歌為代表,它受過來自中亞伊斯蘭傳統文化的影響,與阿拉伯音樂文化有著一定的聯繫。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藝術以“十二木卡姆”聞名於世。民歌有愛情歌、勞動歌、歷史歌、生活習俗歌四大類。維吾爾民歌在音調方面包括了中國音樂、阿拉伯、歐洲三種音樂體系,它是中國民歌音調多元化來源最突出的一種。有不少民歌是與舞蹈相結合的,具有活潑、風趣的格調。聞名中外的民歌有《阿拉本罕》、《半個月亮爬上來》、《達阪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哈薩克族主要居住在北疆,從事牧業。民歌可分為三大類:(l)詞曲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獵歌、情歌、宗教歌等);(2)即興填詞的民歌(包括山歌、漁歌、謎語歌等);(3)習俗歌(包括婚禮歌、哭嫁歌、送嫁歌等)。其中以情歌數量最多,大都表現情人離別的痛苦和祝福。哈薩克民歌中有中國音樂和歐洲音樂兩種體系。中國音樂體系以宮、羽調式最多。聞名全國的有《瑪依拉》、《等我到天明》等。
  二、西部佛教文化藏族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西藏自治區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區。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勞動歌、愛情歌、鳳俗歌、頌經調五大類。民歌演唱活動大都與佛教節日有關,民歌中不少是與舞蹈結合在一起的,如“囊瑪”、“堆謝”、“果謝”、“鍋莊”等歌舞品種。音樂屬於中國音樂體系,民歌一般特點為熱情、開朗、誠摯、動人,極富高原特色,節奏律動性強。聞名的民歌有《北京的金山上》等。《北京的金山上》原來是一首箭歌(即狩獵歌),最初流傳在西藏的東南部林區。如今成了流傳全國的新民歌。
  三、西南高原多民族文化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雲南、貴州、廣西等地的少數民族地區一帶。有二十幾個不同民族聚居在這裡。該區民歌有著不同層次的古老文化特徵,具有特殊的社會功能,民歌大多為“詩、歌、舞”相結合的演唱形式,內容複雜多樣,同時存在著不同歷史階段的民歌。由於許多民族沒有文字,民歌成了他們記載歷史、傳播知識以及進行社交活動的重要手段,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所有這些都反映出特殊的、多層次的文化現象。這一地區代表性民歌是多聲部民歌。多數民族都有二聲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分類有“大歌”、“小歌”。大歌以侗族、布依族、壯族等民族的最聞名,大歌又分男聲、女聲、童聲三種,男聲大歌一般節奏性較強,曲調明快。女聲大歌節奏較自由,旋律細膩、柔和。小歌除二聲部外也有單聲部民歌。內容以愛情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內用小嗓輕聲唱。此外還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歷史最悠久。內容敘述天地的形成,人類的起源。游方的起因等。曲調富於吟誦性,歌唱者多為老人。侗族大歌50年代即聞名全國,其他民歌如《桂花開放貴人來》、《阿細跳月歌》等,也都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四、東北部受薩滿教狩獵文化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主要包括東北大、小興安嶺一帶,以鄂倫春族民歌為代表(包括鄂溫克、赫哲、達斡爾、滿族籌),鄂倫春族在1949年前還保留著不少原始社會的痕跡。這是一個喜愛歌舞的民族,過去以狩獵為生,每當狩獵滿載歸來,或者民族節日,都要進行歌舞狂歡。他們的民歌可分為三大類:(l)山歌,(2)歌舞曲,(3)薩滿調。山歌又分“長調、“短調”,“長調”高亢剛健,節拍自由;“短調”曲調平穩,節奏規整。歌舞曲大多為一領眾和形式。薩滿調是為請神、跳神、祭祖、葬禮時唱的歌,曲調吟誦式,多為領和。鄂倫春民歌為五聲音階。以宮調式、羽調式居多。他們最喜愛的民歌有《額呼蘭•德呼蘭》,是一首歌頌大自然的歌。此外《鄂倫春族小唱》在全國也很聞名。西北高原多民族半農半牧文化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甘肅、青海、寧夏的黃河上游地區,有漢族、回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東鄉族、藏族、裕固族等民族聚居的區域。自古以來屬於半農半牧文化範疇。歷史上曾經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東西文化交流較早,由於長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產生了八個民族並有的歌種——“花兒”。該區民歌可分“家曲”,“野曲”兩大類,“家曲”包括各種酒麴、宴席曲、小詞、秧歌等;“野曲”包括“花兒”在內的各種山歌、牧歌等。野曲只能在室外唱。“花兒”為代表性歌種,曲調高亢悠長,格調深沉婉轉,氣質粗擴、淳樸。不論哪個民族都使用漢語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的襯詞,中外聞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
  五、中原及東部沿海漢族民歌區
漢族民歌區在六個區中屬於最大的一個,從寒冷的北方到亞熱帶的南方,從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東部沿海平原,地理條件、風俗習慣、生活、生產方式多種多樣。語言雖同屬漢語,但各地方言不同。東、西、南、北差異很大,民歌的風格特點也呈現出多種特徵。另一方面漢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區、西北半農半牧民歌區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區都有千萬以上的人口,因此,民歌區部分重疊的現象也是存在的,基於以上情況,漢族民歌區又可以分為十個支區和一個特區。
  (1)東北部平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山東、河北、河南東北部、江蘇北部等黃河下游地帶,以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區,基本上是一個沿海平原地帶。自古以來黃河下游屬於文化比校發達地區。根據風格上的微小差異,該區又可分為兩個社區,山東、河北及河北、蘇北的一部分為第一社區;遼、吉、黑為第二社區。第二社區實際是第一社區的移民區。所以民歌同屬近似風格。全區使用東部北方方言。這裡民歌以小調為主,其次是秧歌、號子,山歌極少。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畫扇面》、《沂蒙山小調》、《小看戲》等等。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山西、陝西大部、河南西北部、內蒙河套地區以及甘、青、寧漢族聚居地區。東面以太行山為界與東北部民歌區分開,南北各為陰山以南,秦嶺以北,屬於黃河中上游地區。過去交通不便,民間音樂較少與外地交流,使用西北都北方方言。民歌以山歌最為突出.包括有“信天遊”、“山曲”、“爬山調”以及“花兒”。其次為秧歌、小調。全國聞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趕牲靈》、《蘭花花》、《推炒麵》、《五哥放羊》、 《刨洋芋》、《繡金匾》等。
  (3)江淮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淮河流域的蘇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東南部地區、西面以大別山與江漢民歌區為界。該區處於黃河、長江流域之間,音樂文化兼融南、北因素,帶有過渡性的特徵。使用北方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調突出,秧歌、山歌次之。聞名的曲目有《鳳陽花鼓》、《王三姐趕集》、《打麥歌》、《彼根蘆柴花》等。
  (4)江浙平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江蘇南部、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處長江下游,是古代的吳、越之地。文化比較發達,人民生活較富裕,歷來有江南漁米鄉之稱。使用方言為吳語。民歌以小調為主,聞名的曲目有《紫竹調》、《無錫景》、《茉莉花》、《哭七七》、《對鳥》等。
  (5)閩、台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福建大部、臺灣大部以及廣東潮汕地區。福建與臺灣自古以來就有文化的淵源關係,臺灣當地漢族一直使用閩南語,此外,兩地還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戲曲、說唱音樂等。民歌以山歌、耘田詩、小調突出,聞名的曲目有《採茶撲蝶》、《茶童歌》、《天烏烏》等。
  (6)粵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珠江流域的廣東大部,廣西東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區,北面以南嶺為界與贛民歌區相鄰。這裡地處亞熱帶,珠江橫貫東西,文化與海外交流較早,使用粵方言。過去廣大漁民成為該區一個重要的社會階層。民歌以漁歌——咸水歌最為突出。聞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調》、《哩哩美》等。
  (7)江漢平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區,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帶。使用西南方言。古文化比較發達,民間藝術源遠流長,至今在許多方面仍保留著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燈歌、小調、風俗歌、山歌。聞名的曲目有《黃四姐》、《洪湖漁歌》等。
  (8)湘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湖南以及廣西東北角上的幾個縣。地處長江中游南岸,這裡也是古代楚地。民尚楚風,地襲楚俗,它與江漢民歌區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繫,不過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區通用湘語方言。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聞名曲目有《馬桑村兒打燈檯》、《一塘荷花一塘蓮》、《上四川》等。
  (9)贛民歌支區
該區以江西中、北、東部為基本範圍,使用贛語方言。地處古代吳、楚之間,吳楚文化對其都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具有長江流域東西部文化交流的過渡地帶性質,民歌交融性強。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為小調、燈歌。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聞名的曲目有《杜鵑花開》、《摘茶籽》、《送郎當紅軍》等。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四川、雲南、貴州、陝南以及廣西西北部分地區。北以秦嶺為界,通用西南方言。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燈歌。此外川江船夫號子也很有特色。聞名的曲目有《小河淌水》、《趕馬調》、《槐花幾時開》、《我住貴州貴陽府》等。
  (11)客家民歌特區
客家人分佈較廣,全國有八千余萬人口,民歐特區主要指包括廣東東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東南部三省交界地帶。這裡客家人比較集中,客家系古代因戰亂由北方中原一帶來的移民,保留有古老遺風,使用客家方言。民歌主要為山歌,聞名的曲目有《燈紅歌》、《風吹竹葉》等。
  民歌大全
1. 茉莉花 2.青藏高原3. 東方紅 4.南泥灣 5.在那遙遠的地方6.成都印象 7. 走西口 8. 草原之夜 9.康定情歌10. 你的眼神11. 讚歌 12. 好日子 13. 搖籃曲 14. 十送紅軍 15. 敖包相會16. 掀起你的蓋頭來 17.阿里山的姑娘18.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19.烏蘇裡船歌20.月光下的鳳尾竹21. 牧歌 22.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23.吐魯番的葡萄熟了24. 出塞曲 25. 阿拉木汗26. 北京的金山上 27. 北國之春 28.蒙古人 29. 小河淌水 30.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31 洪湖水浪打浪 32. 半個月亮爬上來 33. 新疆好 34 北風吹 35. 瀏陽河36.珠穆朗瑪37. 思鄉曲 39. 蝴蝶泉邊 40. 美麗的姑娘41.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42. 邊疆處處賽江南 43. 三十裡鋪 44. 九九豔陽天 45. 紫竹調46.誰不說俺家鄉好 47.長城謠 48.山丹丹開花紅豔豔49. 蘭花花 50. 草原夜色美51. 月亮走我也走 52.龍船調53. 想親親 54. 星星索 55. 在銀色的月光下56. 深深的海洋 57. 小白菜 58. 回娘家 59. 畢業歌 60. 鳳陽花鼓61.黃土高坡 62. 鄉戀 63. 走進西藏 64. 對花 65. 請到天涯海角來66. 花兒與少年 67.八月桂花遍地開68. 采檳榔 69. 采紅菱 70. 沂蒙山小調71 漁光曲 72. 小背簍 73.太陽島上74. 毛主席的光輝 75. 送情郎76. 高天上流雲 77. 森吉德瑪 78. 孟薑女 79. 二月裡來 80. 牡丹之歌84. 辣妹子 85. 冰山上的雪蓮 86. 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87.青春舞曲88. 草原戀 89.達阪城的姑娘 90. 天涯歌女91. 下四川 92. 紅豆詞 93. 馬兒啊你慢些走 94.花兒為什麼這樣紅95. 月牙五更96. 馬鈴兒響來玉鳥唱 97. 小放牛 98. 逛新城 99.人說山西好風光100.桃花紅杏花白101.親疙蛋下河洗衣裳 102.大紅公雞毛腿腿 103.娃哈哈 104.太陽出來喜洋洋105.放馬山歌 106.五指山歌 107.桔梗謠 108.採茶撲蝶 109.新貨郎 110.交城山 111.刮地風 112.擁軍秧歌113.山歌好比春江水
http://baike.baidu.com/view/109720.htm

民族唱法_百度百科詳參【圖博館】:唱法:表演藝術7

民族唱法是由中國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習慣和愛好,創造和發展起來的歌唱藝術的一種唱法。民族唱法包括中國的戲曲唱法、說唱唱法、民間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種唱法。由於民族唱法產生於人民之中,繼承了民族聲樂的優秀傳統,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種多樣的,演唱風格又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語言生動,感情質樸。因此,在群眾中已有深深紮根,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目錄
1簡述
▪ 規律
▪ 歷史
▪ 特點
2發展過程
▪ 古代發展
▪ 現代發展
3特點
▪ 傳統類型
▪ 新唱法
4概要
▪ 特點
▪ 運氣要求
▪ 聲帶的運用
▪ 共鳴的運用
5相關異同
▪ 簡介
▪ 行腔方式
▪ 戲曲唱法
▪ 舉例
▪ 未來發展
6分類
▪ 廣義
▪ 狹義
    簡述
民歌和民歌風格的歌曲帶有濃郁的地方音調,在演唱時如能用方言更能表達其內容與色彩,它但是地方語與漢語普通話的總規律是相同的,因此用它(普通話)來演唱也是行得通的。
在風格處理上北方民歌要豪放悍獷一些的特點,南方民歌則要委婉靈巧的特點,高原山區民歌要高亢嘹亮一些,平原地區民歌要舒展自如一些。
民族唱法的主要特點是,口咽腔的著力點比較靠前,口腔噴彈力較大;以口腔共鳴為主也摻入頭腔共鳴;咬字發音的因素轉換較慢,棱角較大,聲音走向橫豎相當,聲音點面合適,字聲融洽;聲音色調明亮,聲音個性強,以味為主,手法變換多樣;音色甜、脆、直、潤、水;氣息運用靈活;以真聲為主。
    歷史
戲曲唱法的起始年代已無從考察,至少具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可以說是我國人民的傳統聲樂藝術。戲曲唱法中主要是以京戲為代表戲種。現代京戲除了在唱腔上還保留了原來的傳統外,又增加了合唱、重唱、伴唱等形式。樂隊編制也有了很大的改變,中西樂開始引進到伴奏中去。
說唱唱法顧名思義就是指以說為主,加上唱的一種民間唱法。音樂體裁以敘事性為主。
明朝時期,我國的說唱藝術發展很快,曲種達300多種。南有彈詞,北有大鼓、相聲、天津快板等都深受人們的歡迎。
說唱演員的吐字、氣息基本功掌握得十分熟練。說唱自如,韻味濃厚。
    特點
民歌唱法的特點是,聲音聽起來很甜美,吐字清晰,氣息講究,音調多高亢。民間歌曲源於人民之中,是我們民族的寶貴文化財富。我國有56個民族,不同的民族習慣,不同的民族語言,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歌。可以說,目前有的已形成了歌曲系列,如:茉莉花系列歌曲、搖籃曲系列歌曲、送情郎系列歌曲、山歌系列歌曲、號子系列歌曲等。有許多值得敬佩的音樂工作者,曾歷盡艱辛的到祖國各地,跋山涉水去收集各種民間歌曲。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人能說,已收集整理完全。
民族新唱法主要是在繼承我國民族傳統唱法的基礎上,借鑒了美聲唱法的特點,經過不斷的實踐,不斷的總結出來的一種完美的唱法。這種唱法既有民族唱法的優點,例如咬字吐字清晰,聲音甜美,氣息靈活;又有美聲唱法的聲區統一,音域寬廣,真假聲結合的特點。這種唱法使民歌歌唱演員的唱齡延長。同時,這種唱法能自如地演唱民族歌劇的大段唱腔,是我國優秀聲樂教育事業工作者多年研究努力的可喜成果。
    發展過程
    古代發展
民族唱法植根於中國的土壤,由各族人民共同創造,它體現了中華民族藝術的待點、欣賞習慣和審美意識。數千年來,它積累了浩瀚的曲目,創造了獨特的演唱技法,形成了民族唱法的演唱形式和風格特點。並造就了無數深受人民愛戴的歌唱家、聲樂教育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象韓娥、秦青這些有史可查的著名歌手和聲樂教師。相傳,有一次韓蛾到齊國去,路上斷了糧,走到雍門這個地方,她以唱歌來求食,聽的人非常多,待她走了以後,人們都覺得她那優美的歌聲還在房梁間回蕩,一連三日都是如此(餘音繞梁,三日不絕)。韓娥路過一家旅店時,有人欺負她,她感到一陣委屈,便拖長聲音哀哭起來,附近的人們聽到這哭聲,一個個都落了淚,整整三天吃不下飯去。後來,人們發現韓娥離開旅店走了,心裡十分遺憾,便派人把她請了回來,說是想聽她唱一首次快的歌。韓娥並不推辭,她站在眾人面前引吭高歌,聽的入高興得不禁手舞足蹈,這才忘了先前的悲哀。事後,大象感謝韓娥,並湊了些錢給她作路費,送她上了路。
秦青是秦國的一名著名聲樂教師,他有一位名叫薛潭的學生。一天,薛潭自以為老師的本領他都學會了,便想辭別老師回家,秦青知道後,也不加以阻攔,第二天就在郊外大路分給他餞行。席間,秦青打著拍子。引吭高歌,歌聲震撼著林中的樹木,留住了孤行的雲彩(聲震林木,響遏行雲)。薛潭一聽,十分慚愧,連忙向老師謝罪,請求繼續留下學習,從此再也沒有提回家的事。
    現代發展
我國的民歌種類繁多、歷史悠久。在幾千年的發展與變化之中,逐漸形成了屬於各民族自己的多品種的民歌形式,這其中以漢族北方的山歌和南方的小調最有影響力和最有穿越時空界限之能力,並作為中國民歌的主要形式而不斷地向前發展。北方的山歌具有粗獷質樸、直爽豪放的特點,如青海的《花兒》、陝北的《信天遊》以及內蒙的《爬山調》等,給人以一種身居山間曠野之中,領略高原牧場自然美景的爽朗舒暢之感。而南方則以江蘇的小調為最有特色,如歌曲《茉莉花》、《無錫景》、《姑蘇風光》等[1],曲調細膩委婉、膾炙人口、柔和而又流暢,給人以鴛鴦戲水、鳥語花香,小河潺潺流水之美感。這兩種不同形式的民歌風格,代表了中國民族唱法的基本表現風格,但在唱法的技能技巧方面,民族唱法還強調“字正腔圓”,注重發聲的自然性和聲音靠前、在行腔咬字中唇與齒的有力配合,以獲得“字清”而“韻正”的最佳效果等特點。
  中國民族唱法因受其民歌的影響,在唱法上曾是雜亂的繁多的。經過較長時間的發展與演變,才逐步形成了較為統一的格式。具體地說,中國民族唱法在其發展過程中,基本上經歷了形成期、發展期和成熟期三個階段。
  1.形成期 40年代初期,隨著民族救亡運動的深入,民族音樂配合敵後抗戰的需要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特別是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召開,為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在民族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創造有中國民族風格的民族音樂新形象。1945年由女高音歌唱家王昆首演的新歌劇《白毛女》的問世,標誌著中國新歌劇和統一的中國民族唱法的形成。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除王昆之外,還有稍後的郭蘭英、何紀光等,他們為中國民族聲樂在唱法上的統一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形成期唱法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完全使用真聲(俗稱“大本嗓”)去歌唱。由於聲音缺乏氣息的支持,喉嚨較緊,因而流動性不夠,硬且直,表現抒情與婉轉的作品難度較大。
  2.發展期 新中國成立後,民族聲樂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特別是進入到了50年代的後期,一批具有跨時代水準的歌唱家先後湧現出來,他們是女高音王玉珍、馬玉濤、阿旺、於淑珍、朱逢博等,男高音呂文科、郭頌、胡松華、薑嘉鏘、吳雁澤等。他們的歌聲傳遍了祖國各地,許多曲目至今仍在傳唱,如王玉珍的《洪湖水,浪打浪》,馬玉濤的《馬兒啊!你慢些走》、於淑珍的《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朱逢博的《請茶歌》、《那就是我〉、〈美麗的心靈〉,呂文科的《克拉瑪依之歌》、郭頌的《烏蘇裡船歌》、胡松華的《讚歌》等。
  這一時期的唱法特點主要表現為:以民族唱法的發聲方法為基礎,結合運用西洋美聲發聲方法,走出一條中國民族聲樂的新路。在這一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的代表人物應屬女高音歌唱家朱逢博和男高音歌唱家吳雁澤,在幾十年的演唱實踐與研究探索中,朱逢博和吳雁澤將西洋發聲與民族唱法有機的結合起來,研製出了具有獨特風格的唱法。即將假聲運用於民族唱法之中,使得真假聲能在歌曲的演唱中結合運用。朱逢博在探索民間唱法和美聲唱法、通俗唱法的結合上,領先進行了艱苦嘗試和探索,獲得了可喜的成就,在真假聲轉換方面達到了極高的境界,有著很高的技巧。吳雁澤唱法的最大特點就在於聲音在高音區的漸弱(真聲轉為假聲的運用)和聲區的自如轉換,以及利用氣息的控制使聲音的力度變化恰到好處,如他演唱的歌曲《清晰的記憶》在高音區的處理就是如此。這種技巧在聲樂界是高難度的,他的演唱方法對當代民族聲樂的發展都有著重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3.成熟期 改革開放的春風,為民族聲樂帶來了藝術的春天。一批優秀的立足於民族聲樂的改革與發展的耕耘者,用他們辛勤的汗水精心培育出了無數個歌壇新秀與人才。如果說女高音朱逢博、男高音關貴敏和蔣大為的出現預示著民族唱法走向成熟的開始,那麼,女高音彭麗媛、董文華,男高音閻維文的出現則標誌著中國民族聲樂民族唱法已走向了成熟的新階段。
  成熟期唱法的特點,可以說是朱逢博、吳雁譯唱法的發展與繼續。彭麗媛、董文華、閻維文等所運用的演唱方法,明顯反映出“中西”結合這一特點:聲音圓潤且流暢,高音通達並帶有泛音(是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在發聲技巧方面的區別焦點),因而更富於表現力。由於民族唱法在發聲方法上結合與吸收了美聲唱法的泛音運用,其作品的表現難度也更接近於美聲,如男高音歌曲《說句心裡話》、《小白揚》、《再見了,大別山》,女高音歌曲《父老鄉親》、《我們是黃河泰山》、《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無論是從作品的音域和音樂的大幅度跳躍,還是從旋律的抒情性與歌唱性來講,都具備了氣勢磅礴頌歌般的讚美性這一特點。可以說,成熟期的民族唱法,是一種值得繼續研究和普及推廣的唱法,它代表著中國民族唱法的發展方向。[2]
    民族唱法以它獨特的演唱技法,不僅造就了古代這些著名的歌唱家,還造就了這以後的許許多多歌唱家。如:郭蘭英、王昆、王玉珍、薑嘉鏘、郭頌、胡松華、李雙江、才旦卓瑪、於淑珍、朱逢博、李谷一、何紀光、吳雁澤、彭麗媛、劉斌、宋祖英、李暉、方瓊、張奕、薩頂頂、蔣大為、德德瑪、曲比阿烏、董文華等等。他們的出現都得益於民族唱法的演唱技法,也為民族聲樂藝術展示了無限光輝的未來,並促進了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
    特點
    傳統類型
傳統的民族唱法以真聲為主,大多採用腹式吸氣法,其特點是氣吸得深,但量少,而形成的吸氣管道比較長,不利於高、中、低聲音的統一。共鳴以頭、鼻腔共鳴為主,輔以喉、咽、口腔,加上少量的胸腔。形成一個上至頭腔、下通喉腔和胸腔的垂直柱狀的共鳴通道,以求達到最佳的象戲曲的亮點共鳴效果,與美聲唱法的混合共鳴有所不同。相對來說,民族唱法由於咬字和潤腔等技法的運用,在共鳴腔管的使用上,比美聲唱法要細一些和短一些,以求突出民族性。喉嚨打開適度,喉咽腔不要求開得太寬,喉結相對穩定。放鬆下顎,抬高上顎。這樣獲得的共鳴集中在頭鼻腔。
    新唱法
民族新唱法這種新式的民族唱法以朱逢博為代表,由於借用了美聲的胸腹式聯合呼吸方法,吸氣量足,易於控制,高音區主要以頭控共鳴為主,增加了真假聲的混合,發出來的聲音亮麗、集中、穿透力強。以適當地運用口腔共鳴和胸腔共鳴,增大音量,加大民族聲樂的震撼力和藝術表演力。使高聲區不但亮麗,更有美聲學派金屬般的聲音。歌唱中,三個共鳴腔往往配合著使用,而不用美聲學派的混合共鳴的方法,目的突出民族性。在對語言的美化方面,胸腔、口咽腔共鳴的作用雖然不如鼻腔那麼直接和明顯,但在整個歌唱表演中對調節音色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他們頭、鼻腔共鳴交替配合、緊密協作,便於咬字行腔,使聲音通暢甜美。歌唱表現更為生動、靈活、風格色彩和風格更為鮮明。
    這種新式的民族唱法使得新一代的歌唱家如彭麗媛、宋祖英、吳碧霞(美、民兼具)、閻維文、劉斌、王宏偉等,無論在演唱方法的科學性、藝術性、時代性和民族性,還是聲音的色澤、光彩、彈性、張力、技巧、美感,以及駕馭各種不同時代、地域、風格音樂作品的能力、表現力、吐字、行腔、韻味,乃至形象、氣質、颱風等方面都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在這種新風格的影響下,中國傳統戲曲的演唱也出現了一些新特點,出現了李維康、劉長瑜等少數能在傳統的基礎上“標新立異”人物,他們的唱腔既有傳統的行腔韻味,又有現代感,更適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人聲藝術和配樂更融合了音樂的世界性,2004新年音樂會于魁智的演唱就是戲曲發展的一個亮點。
    特點
中國民族唱法繼承傳統民歌唱法的精華,大膽吸收歐洲美聲發聲法,具有音域寬廣、聲音圓潤明亮、咬字發音親切動人、演唱風格淳樸優美等特點。中國唱法的美聲標準,在聲音觀念上要求甜、脆、圓、亮、水;在發聲方法上要求氣息、聲帶和共鳴靈活變化,協調配合,用嗓合理,持久耐用;在聲音效果上要求音域寬廣,伸縮自如。穿透力強;在聲音與其它歌唱手段的關係上,則是先動情而後發聲,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並茂,聲隨字發,聲隨腔行。中國民族歌唱的發聲與其他各國唱法的發聲有共同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氣息的運用中國民族唱法有吸氣深,存氣多,運氣足,用氣活等特點。在中國古代音樂典籍上早有“氣動則聲發”、“氣沉丹田”、“善歌者必先調其氣”等記載。
    運氣要求
在氣息的運用上強調下述4點:
1.講究氣口氣口是中國民族唱法中用來說明吸氣點和吸氣方式的術語。中國民族聲樂的曲調結構複雜,有時一字數音,一腔數板,必須在正常的氣口外,補充一些氣口。如有時為了美化唱腔,常在附點音符和切分音的長音之後加進臨時氣口;或者為了渲染音樂氣氛和感情的高潮,在適當的地方加上臨時的感情氣口等等。使用氣口的方式除一般歌唱吸氣的方法外,還需採用偷氣(不讓人察覺的吸氣)、搶氣(在短時間內的急速吸氣)、快吸氣、慢吸氣、淺吸氣和深吸氣等。
2.氣息的支持中國民族唱法在聲帶使用上張力較強,共鳴比較集中,採用以腹式呼吸為主的胸腹式聯合呼吸法,其呼吸對抗力量的集中點(支撐點)在臍上至腰間,這樣便於貯存氣息,控制呼氣,以靈活地支援發聲。
3.氣息的控制在呼氣發音時,氣流週邊的肌肉(吸氣肌肉群)始終做與氣流相反方向的下沉運動,以此形成與呼氣動作明顯對抗的力量,起到節制呼氣,保護聲帶,發揮充分共鳴和變化音色的作用。
4.氣息的靈活運用除經常使用的基本呼氣方法之外,還要做和靈活變化的呼氣訓練,以便在聲帶和共鳴的配合下,完成各種不同的潤腔發聲。如潤腔中的“嗽音”是一股較粗散的氣流,刹那間衝破聲門的阻力彈發出來;“頓音”是呼氣在支點處做半頓半連的彈性的對抗運動形成的;其他如:“截音”、“顫音”、“沉音”等的呼氣使用方法也都各不相同。
    聲帶的運用
聲帶的運用中國民族唱法對聲帶的使用較重,要求聲帶的功能強,音質堅實、脆亮,有利於咬字和唱詞。1.聲門積極靠攏閉合,主動向下擋氣,使呼出的氣流最大限度地轉化為聲波,使發音集中明亮。2.保持聲帶的彈性和運動中的平衡,以此來減輕聲帶的負擔與疲勞,獲得更多的諧音振動,以便與頭腔共鳴相策應,產生全面的廣泛的共鳴效果。3.聲帶振動的靈活多變,如聲帶可做不同張力、厚薄、長短、整體與邊緣等各種不同程度的振動,以及振動幅度的大小、聲門不同程度的閉合等,從而奠定發出各種不同聲音的物質基礎。
    共鳴的運用
共鳴的運用使用各種不同的共鳴方法來變化音色和音量,潤飾唱腔,表達情感。1.全面地平衡地使用共鳴腔體。2.共鳴腔管的使用適度。總的說來,中國民族唱法的共鳴腔管相比歐洲唱法要細一些和短一此,喉、咽腔並不開得太寬,喉結相對穩定,發出的聲音比較集中、結實、明亮,便於咬字行腔。3.打開喉嚨,抬起軟齶,放鬆下巴,在咽腔形成一個開闊的“三腔”(“三角區”),獲得良好的泛音共鳴(即鼻腔、頭腔共鳴),使聲音更加通暢甜美。4.兩種共鳴焦點的使用。中國民族唱法的歌唱家們在演唱中通常採用兩種共鳴焦點。一個共鳴焦點是指鼻腔、頭腔共鳴的最高位置——固定共鳴焦點,這是永久性的,是演唱中始終保持的,起保證頭、鼻、胸共鳴的作用;另一個共鳴焦點是指在演唱的行腔韻味中臨時形成的特殊共鳴焦點——遊走共鳴焦點,是形成中國民族唱法中各種特殊風格、韻味的主要技法。
    相關異同
雖然戲曲唱法和現在流行的這種民族唱法都是歌唱,但在行腔和用氣上有很大不同,可以說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唱法。
    行腔方式
如今的民族唱法在行腔方式上更接近美聲,只是在聲音的造型和咬字上本土化一些,聲音比較開放,不那麼圓,但具體唱法上並無多少中國的東西,咬字不象戲曲那樣“狠”,字要服從於聲音。它的用氣和美聲很接近,在保持橫膈膜支持的基礎上,氣息走向基本是橫的,著力比較均勻,唱的基本就是樂譜上那些音符,最多根據四聲在字頭上帶些滑音。有人稱如今的這種民族唱法為假洋鬼子唱法,雖然不雅,卻說明瞭它的實質。最彆扭的是許多人在中國式的字音裡配以比美聲哆嗦得更厲害的大顫音,聽來極不協調。它和郭蘭英、王玉珍、才旦卓瑪、郭頌等人為代表的那種民族唱法在咬字和用氣上是根本不同的,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如今許多條件非常出色的演員學他們的曲目,卻出不來他們那種味道,總覺得少了些什麼的原因。[3]
    戲曲唱法
戲曲唱法雖然多種多樣,但總體上多強調“字重腔輕”,反對西洋味兒的大顫音,咬字採取“切音”的方式,即把字分為頭、腹、尾三部分(也有只分頭、尾或乾脆只有字腹的)逐一唱出(但三部分之間要平滑過渡,不可截然分開),字音比生活中更誇張些,以使遠處的觀眾能夠聽清。有句歌訣說道:“咬字千斤重,聽者自動容”,顯然這是不適合美聲唱法一路的。它的用氣也與其咬字、行腔相適應。戲曲經常使用哦、嗽、擻等我國特有的裝飾音和音斷意不斷、音斷氣連的藝術處理方法,另外經常在各種不適合歌唱的高難體位下演唱,這樣就使得它在用氣上不能僅限於橫膈膜的使用,而多以丹田為支點;特別是在擻音等明顯的轉折處,小腹往往要有快速收縮一下,把聲音彈出來,感覺上氣的走向是“豎”的。許多人學戲曲歌唱以為這種效果是用嗓子“做”出來的,就用喉嚨去擠,結果唱壞了嗓子的不在少數,文革裡就有一大批。另外戲曲在聲音的行進中往往不把每個經過音唱滿,而經常在轉折處的音上一帶而過,棱角明顯,更符合漢語的語言特徵,使唱腔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獨特的藝術風貌,從而更好地表達中華民族的情感。這樣就產生一個奇怪的現象,按樂譜唱出來的不象戲,因為太多的裝飾音是五線譜和簡譜所無法標出的,這與美聲和如今的民族唱法明顯不同。
總體上,感覺美聲和如今的民族唱法是工筆劃,而戲曲等民族傳統唱法是潑墨寫意。
    舉例
以郭蘭英為例,她的演唱非常符合傳統戲曲中“高音輕過,低音重煞”的藝術處理方式,她著名的《我的祖國》就是一例。“一條大河波浪寬”,前三字如唱似念,輕輕送出,親切如說話;“河”字是個略高的音,音不放足,前面略為收斂,在字尾即將轉如下一字前才稍為加強——需要注意的是,“河”字在她嘴裡不象一般人唱的那樣是簡單兩個音符,而是字頭部分稍帶下倚音,符合四聲,字的末尾稍向下帶,這兩個地方不能沒有(缺乏民族味道),更不能過頭(會非常滑稽),這個尺度很難掌握,也正是以戲曲為代表的傳統民族唱法的精微之處;“波浪”二字,前字輕柔,“浪”字是高音,唱得挺拔舒展,音量稍有增強,與“波”字形成對比,但並不過分;“寬”字平出,似乎平實無奇,實際上大有講究——一般的歌唱在字尾都是漸弱收音,但戲曲包括郭蘭英的演唱卻不是這樣,在一個樂句完成之前如果沒有什麼花腔,則尾音多是“煞”住的,而不是漸弱結束。象本例中每一句的末字(多是中低音)就是,如第一段頭句的末字“寬”、第四句的末字“帆”,力度和音量自始至終都很均勻,舒展大方,使整句唱能夠立得住,托得起;個別字如“香兩岸”、“岸上住”的末字,甚至是字頭輕起,從字腹開始力度和音量漸強的,與下一句一氣呵成,氣勢的銜接非常出色。她的其他歌曲也大多保持了類似的特點。戲曲唱段大多是符合這種“高音輕過,低音重煞”的風格的,當然也不排除某些地方需要特別效果而採取破格的藝術處理。有人說郭蘭英的唱法太老了,那是因為她的字音保持了太多的山西地方色彩——奇怪的是,地方色彩越濃郁,唱出來越有味兒,如今的所謂民族唱法倒是打破了地域性,能夠演唱範圍更廣的曲目,可就是少了民族語言應有的韻味——而其吐字行腔之考究,那種濃郁的味道卻是需要慢慢品味的。中國唱法本來就是一杯濃茶,不能唱出可樂的味道來。
    未來發展
民族唱法的傳統講究以情帶聲、字正腔圓、聲情並茂,十分強調吐字咬字的功力,以字領腔(音),字正腔圓,感情飽滿、動人,以情帶聲,並注重相應的形體表演。音色明亮、純正,講究脆、甜、水、圓、潤、立。行腔委腕、動聽,韻味濃郁,講究民族的風格、韻腔。唱演均重,神情兼備,真切動人。這就是我們講的民族聲樂的廣義概念,換句話說,“唱情”是民族聲樂的一個本質特點。
    民族新唱法在強調“唱情”這一傳統特點的同時,借鑒了西洋美聲唱法的發聲技巧,合理地安排了真假聲的比例,形成了一整套不斷完善、自成體系的演唱方法,這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混聲”唱法。
    我們都知道混合聲使高音明亮,低音結實,由於它具有真聲色彩,比較接近我們民族的語言,容易做到吐字清楚,聲音上下貫通又比較方便,也符合中國觀眾的欣賞習慣。隨著人們對聲樂藝術的不斷認識,混合聲已被越來越多的民族唱法歌唱者所採用,如閻維文、劉斌等。其實,在我國傳統戲曲、曲藝、民歌中混合聲早已有應用,如京劇演員浩亮的行腔就很好的運用了混合聲。只不過由於它們各自有著不同的劇種風格、語言和地方欣賞習慣,因而不廣為人知罷了。
因為有這樣悠久的創新歷史,雖然民族唱法出現所謂“千人一聲”的現象,但這只是暫時的。只要在此基礎上,再完善、再創新、再豐富。多樣性和多元性統一的、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民族唱法必將展示在世人面前。
    分類
    廣義
廣義地講可以包括戲曲、曲藝、民歌和帶有這三類風格的創作歌曲的唱法。
這裡所指的民族唱法則是作為狹義地來理解,主要是指演唱民族風格較強的聲樂作品時所用的技術方法及一些規律。它們既是從戲曲、曲藝、民歌這些民族傳統唱法中提煉和繼承下來的,同時又借鑒和吸收了西洋唱法中優秀的結果。 研究民族唱法尤其不能離開民族語言,因為歌唱語言是生活語言的藝術加工。 我國民族傳統唱法上常提到“字是骨頭,韻是肉”、“字領腔行”,甚至帶有藝術誇張地說:“千斤白,四兩唱”,可見對語言因素的強調與重視。 因此語言規律的差別以及對咬字、吐字、語言在演唱上的不同處理與強調程度,是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的原則區別。 語言既是咬字吐字的依據,也是發聲、用氣、共鳴等技術手段的依據,又是音樂曲調的依據。而語調、語氣、語勢則是形成風格的主要因素。
    狹義
民歌和民歌風格的歌曲帶有濃郁的地方音調,在演唱時如能用方言更能表達其內容與色彩,但是地方語與漢語普通話的總規律是相同的,因此用普通話來演唱也是行得通的。
在風格處理上北方民歌要豪放悍獷一些,南方民歌則要委婉靈巧一些,高原山區民歌要高亢嘹亮一些,平原地區民歌要舒展自如一些。我國是個多民族、地域廣大的國家,因而語言豐富、民歌風格多彩,不能一言以蔽之。 一首歌曲是先有歌詞後再譜曲的,演唱者不僅是在重視詞作者和作曲者的歌詞和音樂,而且是在進行一次藝術再創作,要使詞曲溶為一體。既要考慮到曲調的規律又要照顧到語調的起伏,用咬字吐字的技巧將語言加以藝術化、音樂化,才能達到詞曲結合的要求。
    參考資料
1.淺談歌唱藝術的三種唱法及其風格特點.天河部落 [引用日期2014-03-12] .
2.淺談歌唱藝術的三種唱法及其風格特點 .天河部落 [引用日期2013-12-31] .
3.民族唱法百科知識 .華韻飛揚 . [引用日期2014-02-28] .
http://baike.baidu.com/view/5382.htm

台長: 阿楨
人氣(1,852) | 回應(48)|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表演藝術 |
此分類下一篇:歌劇:表演藝術8
此分類上一篇:唱法:表演藝術7

顯示全部48則回應

圖博館
鄭智化臉書斥西藏農奴制令人髮指 網友贊其三觀正

2016-06-30,一條給鄭智化點讚的微博,成了熱門。
21日,他在臉書發帖,說自己被一段影片震懾了:
影片中,1940年西藏貴族把農奴當作馬,騎著出遊。鄭智化慨而發言:“這個被騎的人就是'農奴',甚至我懷疑這是所謂'私人農奴',藏語稱呼為'朗生',意思是'會說話的畜生'。”
“在過去的西藏,90%的人口是農奴,5%是朗生,5%是貴族和喇嘛。西藏的統治階級曾經靠著政教合一統治西藏,農奴受到欺壓、殘害的斑斑血跡、令人髮指。”
然後,鄭智化再次提到“阿姐鼓”:“朱哲琴唱過一首歌叫'阿姐鼓',什麼叫'阿姐鼓'?我告訴大家'阿姐鼓'就是她姐姐還是處女,用她姐姐的人皮做成的鼓。”
說“再次”,是因為這首歌已經被糾偏很多次了。
1994年,歌手朱哲琴演唱了《阿姐鼓》,收錄在同名專輯中。1995年,這張專輯在全球56個國家和地區同步發行,成為國際唱片史上第一張全球同步發行的中文​​專輯。
主打歌《阿姐鼓》流傳最廣。朱哲琴唱的那個“不會說話”的阿姐,突然有天,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伴奏中突然高昂的鼓聲。
每次被糾正,都有網友表示:
鄭智化說:“在國外我見過三歲孩童的人骨做成的法器,他們說這些孩子是殉教的!三歲的孩子懂什麼殉教,根本就是殘害農奴或朗生!”
有鑑於此,鄭智化表示:一向尊重各種宗教,但對“密宗”、“藏傳佛教”是例外。(目前,針對借藏傳佛教外衣冒充活佛現象氾濫,中國西藏網、中國佛教協會官網、國家宗教局官網,都設置了“藏傳佛教活佛查詢系統”。此處針對“藏傳佛教”的看法僅代表鄭智化個人意見。)
然而近年來,時見國內外演藝圈知名人士的名字伴隨活佛、密宗出現。達賴更像個娛樂明星,理查·基爾、莎朗·斯通……擁簇一時半會也數不完。最新貼上去的是Lady Gaga……
在國內,近有香港藝人何韻詩……
遠有李連杰、利智夫婦……
一不留神,還有人被假活佛坑了。比如白馬·鐵林老師……
不知道鄭智化臉書的內容,他們都是怎麼消化的……
這次,網友點贊鄭智化的微博,又在微博上被轉發了近4000次,點贊近2000次,雖然比不上某些人發張狗照引發的議論 ​​多,還是有不少網友留言。
2016-07-01 10:26:27
圖博館
回應

 老牌殖民國家大英帝國談香港民主,大奴隸主談西藏人權,真是笑掉大牙,西方的虛偽表露無遺
 西方民眾被達賴忽悠,但西方精英真不知道這事兒?他們裝不知道而已,只要能噁心中國他們什麼事兒做不出來?現在有點好就是西方老百姓有小部分慢慢察覺達賴的問題了
 應該是老鴉片販子關注中國人權,農奴主成西藏人權領袖。
 英、德染指西藏不只是現在的事,它們只是裝作沒看見罷了!
 學世界文化的時候看過藏傳佛教的東西,實話嚇得我這個膽小的失眠了一晚上,女人皮做的鼓,人腿骨做的號,頭蓋骨做的碗,還有各式各樣的人皮人骨製品……從此再有誰說什麼藏傳佛教神秘的美我都躲著走,我膽小,真心欣賞不了
 我對藏傳佛教的看法與鄭智化先生一樣!
 現在這些消極的因素已經去掉了,沒有必要把藏傳佛教一棒子打死。
 曾和一藏族同胞聊過很深入,他說其實藏族大多人知道以前是什麼樣子,他就是農奴出身,擱以前的話日子不敢想像。所以藏族人都很感激毛主席。但是,藏族的過去和歷史就是和宗教聯繫在一起的。沒有了藏傳佛教,藏族也就沒有了記憶,沒有了獨立性,沒有了一切。所以他們也放不下。
 你去布達拉宮參觀,導遊絕對不會告訴你那裡在西藏民主改革之前有蝎子洞。把反抗農奴主的奴隸投入蝎子洞。農奴主剝人皮挖人眼都有專門工具。把兒童扣在缸裡,長成畸形人,供農奴主玩樂。這些影片在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庫房裡都有。但是為了配合韜光養晦,絕對不拿出來放映。這些影片我們都看過。
 1950年西藏解放,1959年才廢除農奴制,中央政府還是妥協了啊,兩邊也沒有絕對的正義;事情已經過去快60年了,我們也不是當事者,基本的是非觀要堅持,但細節和責任問題真的不好說。
 西藏剛解放時,能有幾個懂藏語的干部?語言都不通怎麼做政治工作,你怎麼讓受壓迫的藏人接受你是解放者的事實呢?當時要是直接廢除農奴制,面對被蠱惑起來的普通藏民,你是開槍呢還是不開呢?
 贊,飯要一口一口吃
http://www.guancha.cn/local/2016_06_30_365936.shtml
2016-07-01 10:28:54
圖博館
美國患腦癌少女未聽清機場安檢要求被打得滿臉是血

據台灣東森新聞雲2016.7.4轉每日郵報報導,美國一名叫漢納柯恩(Hannah Cohen)的19歲少女剛接受完癌症腦部化療,因為沒有配合機場安檢作業,在美國田納西州曼菲斯國際機場(Memphis International Airport)被安檢人員打倒在地,導致她受傷流血。她的母親已經到法院提出上訴,要求13.3萬美元(約合88.6萬元人民幣)的賠償金。
  19歲的漢納科恩(Hannah Cohen)於2015年6月30日接受完最後一次腦部化療後,從曼菲斯國際機場(Memphis International Airport)要過安檢門時,金屬探測器響了。美國運輸安全管理局(TSA)官員便把Hannah Cohen帶到控制區進行搜查作業,他們讓她做進一步的檢查,但她不願意並感到疑惑與害怕,因為她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
  漢納的母親試著向安檢人員解釋,“由於17年來的腦癌化療和手術,她的女兒失去部分聽力和一隻眼睛失明,容易搞不清狀況。”但是安檢人員還是把漢納的母親推開了。
  漢納試圖躲開安檢人員,但立刻就有人把她打倒在地,並在地上打她,到處都是血。漢納的家人提出聯邦訴訟,控告曼菲斯國際機場管理局以及美國運輸安全管理局,要求13.3萬美元的賠償。TSA和機場雙方對此並沒有做出任何響應。
  回應
 如果這個事情發生在中國機場,大家甚麼感受?想一想,然後不留情面的批判吧,不要雙重標準,妥妥的定體問!
 還用問嗎?看看前幾天某導演那事,不就妥妥打了他們的臉麼。
 在中國在機場被打得滿臉血的都是安保, 海關, 地勤吧, 誰敢打上帝啊, 畢竟上帝是顧客
 美國人權何在?
 這要是在中國,公知們早就高潮了吧
 公知大V噴子怎麼評論這件事?
 可惜她沒有點網絡大V為她站台啊
 民主的挨打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6_07_05_366389.shtml
2016-07-06 10:34:23
圖博館
宋祖英為甘肅老區人民獻唱2013年以來宋祖英曾在哪裡演出?(圖)

據《北京青年報》2016.11.3報導,3日上午,《十送紅軍》、《高樓萬丈平地起》等觀眾耳熟能詳的歌曲,在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界石鋪中國工農紅軍紀念園響起。這是中國音樂家協會金鐘之星藝術團在這裡舉辦走進老區革命根據地的送歡樂下基層的活動,宋祖英、呂繼宏等著名歌唱家以及表演藝術家劉全利和劉全和兄弟、口技演員李進軍為現場萬餘名觀眾傾情演出。
2016年11月3日,宋祖英在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界石鋪中國工農紅軍紀念園演出
  2016年五一期間,海政文工團團長宋祖英率50多名文藝工作者,赴南沙島礁慰問演出,為節日期間堅守工作崗位的守礁官兵,獻上文藝節目。十八大之後軍隊改革縱深推進,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深化軍隊體制編制調整改革,減少非戰鬥人員比例”,其中文工團是重點改革對象之一。5月的這次南海島礁演出,是在軍改大背景下,海政文工團服務更邊遠的部隊基層,也是團長宋祖英首次到南海島礁。
  宋祖英3年來26次特別演出:常加唱辣妹子
…………..
  回應
宋團長也是夠拼的,這時候西北已經很冷了。這就是文工團存在的價值,不然單單依靠向社會購買,那得花多少錢來買一場在老少邊窮地區舉辦的商演。
為人民歌唱,這就是人民的藝術家。宋祖英應該就是這樣一位優秀藝術家的傑出代表。中國太需要德藝雙馨的藝術家為中華民族復興征途中的中國人民更多、更豐富的精神食糧。
聽過一次宋祖英在基層的演出,一月份,冷入骨髓,我們在台下凍得發抖,宋祖英穿著裙子,露著笑容,為我們加唱了3首歌。那份敬業真是沒得說。
宋祖英真女神,真藝術家,好感動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6_11_04_379410.shtml
2016-11-04 11:43:57
圖博館
藝術歌曲-維基百科

藝術歌曲(德語:Lied)與歌曲有所不同; Lied的字義即是「歌曲」,但「藝術歌曲」通常特指歐洲古典音樂中的一種歌曲型式,英語也可稱為「art song」。典型的藝術歌曲表演型式是由一位歌唱者與鋼琴伴奏一起演出。有時候多首藝術歌曲(Lieder)可以組成一組聯篇歌曲(德語:Liederkreis,英語:song cycle)—由一串歌曲連接成單一故事或主題。作曲家舒伯特及舒曼即擅長寫作這類型的音樂作品。因為在德語中,「Lied」僅指「歌曲」,因此德語的使用者也經常以更精確的字「Kunstlied」來指稱「藝術歌曲」。
  歷史
在德語中,Lied 具有相當久遠的歷史,從12世紀經由民歌(Volkslieder)和教堂讚美詩(Kirchenlieder)表現的遊吟詩人歌曲(Minnesang),到20世紀的諷刺歌曲或抗議歌曲(Kabarettlieder, Protestlieder)都有它的蹤跡。
  在德國,歌曲發展的重要年代在19世紀。德國及奧地利作曲家從寫作附伴奏樂器的聲樂作品,發展到古典時期及浪漫時期音樂與德國文學相呼應,在作品中引用文學題材,作曲家可以從詩當中獲得許多靈感,因而產生出藝術歌曲(Lied)的類型。莫扎特及貝多芬所作的歌曲即為藝術歌曲的濫觴,但直到舒伯特才為藝術歌曲型式建立了明確的意涵,在文字與音樂間找到新的平衡,對於文字所表達的意念昇華至與音樂的呈現互相輝映。常被引用的詩人有:歌德Goethe,海涅Heine,席勒Schiller等。舒伯特寫作超過六百首歌曲,有些是具有故事內容的聯篇歌曲的型式,如:《美麗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天鵝之歌》;心靈上的遊歷更勝於肉體上的遭遇。此一藝術歌曲的傳統由舒曼、布拉姆斯及雨果•沃爾夫(Hugo Wolf)承續了下來,並且傳承到了20世紀的理查•史特勞斯和馬勒。此種藝術歌曲的歌曲質體,類似三個世紀前的義大利牧歌(madrigal),充分展現了人類情感中最豐富的創作力。
  其他國家的藝術歌曲
藝術歌曲的傳統與德國語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在其他國家,也有一些相類似的歌曲型式。比較著名的作曲家如法國的佛瑞、德布西、普朗克,和俄羅斯的穆索斯基。而20世紀的英國也有幾位作曲家,如佛漢•威廉士和布里頓,寫作過此類型的作品。
  中國主要藝術歌曲作者
李叔同
趙元任
黃自
賀綠汀
冼星海
聶耳
鄭律成
2017-01-27 07:53:13
圖博館
中國藝術歌曲發展趨勢

摘要:中國藝術歌曲是在中西音樂文化的多次碰撞、交融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是經過引進模仿、學習借鑒、吸收融合後形成的。中國藝術歌曲從產生到發展將近一百年的歷史,本文把其分為二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八十年代至今這三個發展階段時期,對它的發展進行了一個闡述。
  “藝術歌曲”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盛行的區別於民謠而精緻的獨唱歌曲的通稱。現在多指由專業演唱者在音樂會上演唱的、藝術性強、聲樂技巧較高,一般採用美聲唱法演唱的聲樂作品。它屬於抒情歌曲範疇;歌詞多采用詩詞來表現內心世界;曲調表現力強;創作手段和技法複雜;伴奏占主要地位;音樂會中常常演唱並作為聲樂教材的一種歌曲體裁形式。
  中國藝術歌曲產生在20世紀初期。它的產生和發展,首先,就是“五四”運動的直接推動。1919年的這場新文化運動,使許多知識分子的觀念發生了深刻地變化,他們呼喚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制度,宣揚民主與自由的人文主義精神,強調個性解放,這些為此時期中國借鑒外來音樂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結合,促進產生新生進步音樂文化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同時,新詩界出現了胡適、劉半農等一些注重質樸自然,追求個人情感表達的詩人,他們在吸收古詩文學遺產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發展了通俗易懂的白話文,這些因素又為藝術歌曲的誕生創造了文詞方面的條件。
  其次,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留學西方的知識分子,他們在如飢似渴地吸收外國政治、經濟、科學、哲學、法律等先進知識的同時,也兼學了西洋音樂中的作曲理論技法,他們衝破傳統的主要以單音體係為表現特徵的音樂表現形式,向具有和聲、複調思維的西方創作方式上邁進,出現了運用西方創作技巧來創作民族風格歌曲的新氣象,在他們的創作中,藝術歌曲的詩性和音樂性得到了充分結合。
  另外,一批留學歸來的音樂家,如趙元任、應尚能、周淑安等人用音樂會的形式來演繹歐洲藝術歌曲,同時也演唱大量了蕭友梅、黃自等中國作曲家創作的藝術歌曲,這種音樂會的形式為當時藝術歌曲的推廣提供了場所,同時他們在將美聲唱法帶到國內並逐漸傳開的過程中,架起了應用西方歌唱技法演唱中國藝術歌曲的橋樑。這些都為當時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學術空間。
2017-01-27 07:54:08
圖博館
中國藝術歌曲的這種體裁究其源頭屬於“泊來品”。那麼作為西方音樂體裁的藝術歌曲傳入我國也近有一百年左右的時間了。下面我就從三個時期來淺析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脈絡:
  一、二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時期
五四運動掀起和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熱潮,隨著西樂東漸,當時我國的一些知識分子和音樂家引用西方音樂的曲調填上歌詞,在學堂中教唱,稱為學堂樂歌,如李叔同的《送別》、《春遊》等,開始了中國音樂史上的學堂樂歌時代,並成為我國最早藝術歌曲的雛形,當時稱這類歌曲為“藝術歌”。
  中國近代的藝術歌曲,是在發揚五四精神和繼承歐洲這一浪漫主義歌曲傳統的大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我國早期的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青主在德國留學期間,於1920年根據宋代蘇軾的詞譜曲的《大江東去》成為我國的第一首藝術歌曲。以青主、趙元任、黃自等人為代表的我國藝術歌曲的奠基者創作了一些具有濃郁浪漫主義色彩和較高水準的藝術歌曲,並且採用了多種聲樂體裁。如青主的《大江東去》、《我住長江頭》,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韻》、《上山》、《也是微雲》,黃自的《春思曲》 、《思鄉》、《玫瑰三願》。其中清唱劇《長恨歌》選段《山在虛無縹緲間》曲調委婉,氣息悠長,詩韻與音韻相柔和,非常藝術化地再現了詩詞的典雅、婉約的風格。再如《花非花》和《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的幽渺深沉,《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和《點絳唇.賦登樓》的雄渾壯闊。藝術歌曲“從二十到三十年代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是一段輝煌發展的時期,蕭友梅、趙元任、黃自、陳田鶴以及李惟寧、應尚能、賀綠汀、江定仙、劉雪庵等一批專業作曲家創作了數目可觀、又具有較高質量的藝術歌曲”。
  綜觀中國藝術歌曲起步階段,作曲家們大多都選用了具有很高文學價值、意蘊深遠、清新脫俗的作品,游弋在廣闊的創作空間,使旋律與歌詞緊密結合,水乳交融,從而創作出詩意盎然、含義雋永的藝術歌曲,明顯地體現出德奧藝術歌曲的影響,也凸現出中國藝術歌曲的重要特點。
  進入20世紀30年代“九.一八”的砲聲震憾了中國樂壇,以聶耳、冼星海為代表的革命音樂家,異軍突起,通過開展左翼音樂運動,使藝術歌曲又得到了新發展,也使人們逐漸對藝術歌曲有了更為廣闊地認識與理解。
2017-01-27 07:55:17
圖博館
代表作品如聶耳的《鐵蹄下的歌女》、《梅娘曲》、《賣報歌》等,冼星海的《夜半歌聲》、《黃河頌》(河大合唱);張曙的《蘆溝問答》、《一條心》、《洪波曲》和《丈夫去當兵》。此外,還有賀綠汀的《嘉陵江上》,張寒暉的《松花江上》。左翼音樂家們創作的藝術歌曲呈現出了以抗戰愛國為主題內容,富有群眾性、戰鬥性的特點。而且這一時期,在音樂創作技法上又顯露出另一個新的特點,就是作曲家在音樂創作中加強了中西貫通,使民族音樂與西洋音樂進一步融合,創作出許多符合中國人審美情趣、富有民族風格的藝術歌曲,如冼星海的《二月裡來》,劉雪庵的《長城謠》、《紅豆詞》等,從而進一步拓寬了藝術歌曲的發展道路。
  二、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時期
20世紀50年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蓬勃發展的時代。一些專業作曲家感受到新生活、新時代的氣息,熱情地創作了一批反映新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以群體歌唱為特色的群眾歌曲。而藝術性較強的藝術歌曲創作雖處於弱勢,但卻在夾縫中初露生機。從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文革”前,藝術歌曲的創作出現了兩股新的音樂創作主流:其一是民歌被改編的藝術歌曲。此時期民歌被改編的藝術歌曲,在保留了原有民歌特有風格的基礎上,在曲調和伴奏上給以藝術化的處理,使其質樸中顯露高雅,細膩中呈現奔放。尤其是鋼琴伴奏參與藝術表現,使歌曲更加完美動人。這一時期的作品有:《牧歌》、《瑪依拉》(1955年)、《槐花幾時開》(1955年)、《三十里鋪》(1956年)、《五哥放羊》(1956年)、《嘎俄麗泰》(1958年)等佳作。在創作上還出現了丁善德的《愛人送我向日葵》、呂遠的《克拉瑪依之歌》、美麗其格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生茂的《馬兒啊,你慢些走》等。我們能從中強烈地感受到民族的生機、國家的生氣之活力。其二是這一時期許多專業作曲家為毛澤東詩詞譜曲的藝術歌曲也廣為傳頌。如劫夫為毛澤東詩詞譜寫的《念奴嬌.崑崙》、《沁園春.雪》、《卜算子.詠梅》、《蝶戀花.答李淑一》以及丁善德的《清平樂.會昌》、賀綠汀的《卜算子.詠梅》、趙開生與翟希賢分別譜寫的《蝶戀花.答李淑一》等均傳唱至今。到“文革”後期也曾出現過一批佳作,但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與其它音樂品種比較,藝術歌曲在藝術化的探索以及優秀作品創作數量上顯得較為遜色。其中,一些作曲家也創作了極少量的藝術歌曲,多以頌歌體裁為主。
2017-01-27 07:57:22
圖博館
在70年代末期的藝術歌曲有《北京頌歌》、《千年鐵樹開了花》,以及釗邦的《台灣同胞,我的骨肉兄弟》、李煥之的《半屏山》、施光南的《打起手鼓唱起歌》等。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中國藝術歌曲創作也出現了新的生機。“七十年代末所產生的一些作品中就表現出大膽的藝術創新精神,開拓了藝術歌曲復甦的道路。”自改革開放以來,藝術歌曲的創作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題材的拓展,藝術上的成熟,使音樂語言與作曲技法的運用更為豐富多樣。羅忠鎔無疑是這一時期藝術歌曲創作的重要代表,他的《涉江采芙蓉》、《嫦娥》等歌曲都很有深度。在音高組織上運用十二音序列,採用調性與無調性相結合的節奏序列,並在序列結構中隱含著我國五聲調式旋律,充分發揮作曲家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使旋律器樂化。他一方面增加了演唱技巧上的難度,另一方面也強化了藝術表現力與感染力,在詞、曲、鋼琴伴奏相結合的總體佈局與構思上,表現出深厚的藝術功力。理論家們都認為“他成功地創造了'詩'中所要求的意境,開拓了'樂'時代的新領域,在藝術歌曲的創作上,具有突破性意義”。
  三、八十年代至今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藝術歌曲也迎來了繁榮的春天。不僅在數量上比過去30年多了很多,而且在歌詞的詩化程度,音樂的藝術風格與藝術技巧的運用上也有明顯的提高。如穀建芬的《那就是我》,通過對故鄉的小河、水磨、炊煙、海螺等音樂形象的塑造,歌詞與音樂都有著令人回味的意蘊,具有詩歌的含蓄美。施萬春的《送上我心頭的思念》融西方宣敘調與旋律歌唱於一體,自然親切,深切地表達了人民對周總理的思念之情。還有蘇夏的《題西山紅葉》、劉錫津的《天鵝之歌》等,詩化的中國意蘊,新穎的音樂語言都說明了我國音樂家在探索藝術歌曲表現形式、音樂語言、體裁風格等方面做出了大膽的創新與改革。
  20世紀90年代前後,我國藝術歌曲創作和推廣進入了新的高潮。1999年文化部主辦第一屆“中外藝術歌曲音樂會”並推出27首經典曲目;同年7月,文化部中國音協邀請專家就推廣藝術歌曲創作舉行座談會;2000年以後又連續推出全國性的哈爾濱之夏藝術歌曲比賽評獎、全國藝術院藝術歌曲創作的比賽評獎及專家論壇等,均有力地推動了藝術歌曲的創作與演唱。公務員之家:
  新時期藝術歌曲創作的繁榮,其突出特點是創新求變,作品更動人,風格更多樣,這方面主要以形成了一個優秀的作曲家群體以及創作出的一批優秀作品為標誌。
2017-01-27 07:59:05
圖博館
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有施光南、鄭秋楓、施萬春、尚德義、陸在易等。這些作曲家具有紮實的藝術功底,豐富的生活閱歷,受過嚴格的專業訓練,又具有獨特的藝術個性與追求。施光南是這一時期作曲家群體中傑出的代表,他始終把表現人的真情實感作為出發點,創作出來的歌曲不僅意境深遠、旋律優美、形象鮮明,還體現了深刻的思想性與哲理性,如《多情的土地》、《祝酒歌》等。再如《我愛你,中國》的曲作者鄭秋楓還創作了大型聲樂套曲《祖國四季》,其中《春》、《秋》風格大度氣派、音域寬廣明亮、旋律流暢清新。同時,這一時期在群眾中廣泛流傳的作品還有:《週總理,你在哪裡》(施光南)、《清晰的記憶》(朱踐耳)、《科學的春天來到了》、《祖國永在我心中》(尚德義)、《我和我的祖國》(秦詠誠)等。
  四、結語
從百年中國藝術歌曲發展脈絡來看,中國藝術歌曲始終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從產生到新時期創作的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藝術歌曲,都充分地體現出作曲家們從借鑒、模仿到融會、貫通,從探索、總結到實踐、創新的過程。無論是運用泛調性與非調性、無調性或十二音序列技術,還是立足於功能體系、調式體系的傳統技法,或者以調性與非調性相結合的原則從事創作,都從不同側面體現出作曲家們銳意創新,大膽突破的精神,展示了中國當代藝術歌曲的風采。所以說,中國藝術歌曲在當代人們的音樂生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和價值。
  參考文獻
1.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華文出版社,1991版.
2.胡鐘剛、戴雄《中國藝術歌曲選》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版.
2017-01-27 08:00:07
圖博館
央視2017“軍營春晚”《軍營大拜年》即將登場2017.1.26. 新浪軍事

創辦十三載,被觀眾們譽為“軍營春晚”的《軍營大拜年》再推新篇章,全新製作的2017年《軍營大拜年》將在CCTV7大年三十開始連續盛大登場! CTV1、CCTV3將分別在大年初二和初六播出《軍營大拜年》走進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17年的《軍營大拜年》節目,繼續秉承為兵服務的宗旨,緊緊圍繞“中國夢、強軍夢”的主題,以文藝的形式,展現新時期官兵為祖國守歲的豪情壯志,以及全軍官兵“敢打必勝”的信心與決心,節目經過精心製作,已經完成,由《軍營大拜年——走進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軍營大拜年--走進東風航天城小點號》《軍營大拜年--走近冰窟哨所》《軍營大拜年--走進東疆前哨、走進民族六連》、《軍營大拜年——走進北部戰區》《軍營大拜年——走進前鋒部隊》《軍營大拜年——走進火箭軍巡航導彈勁旅》《軍營大拜年——走進東部戰區》《軍營大拜年元宵節特別節目“軍營合家歡”》組成,這些節目各有各的特點,可謂精彩紛呈.
衛晨霞卓林、唐劍、馬躍、劉之冰、楊帆、李言軍、尹夢、王月分別出任各期節目主持人,閻維文、楊洪基、李丹陽、陳思思、白雪、王莉、吳娜、霍勇、陳小濤、 江濤、林萍、丁曉君、王瑩、臧金生、王凱、范雷、 師鵬、張英席、聶建華、 曹芙嘉、老兵、 湯非、巴哈爾古麗、小曾、金波、湯子星、李暉、顧莉雅、田毅等一百三十多位軍地藝術家、張少強、李凱、殷憲亞等《誰是戰士之星》的獲獎選手,藍天小天使藝術團、伊吾縣歌舞團、下馬崖鄉木卡姆演出隊、喀什地區歌舞團等多個團體參加了演出。 帶來了《共度好時光》、《等你回來》、《共和國之戀》、《當祖國召喚的時候》、《英雄讚歌》 、《當那一天來臨》 、《節日歡歌》、《越戰越勇》、《忠誠》、《最紅火最美的旗》 、《九九艷陽天》、《不忘初心》、《最美的就是我們新疆》、《天的邊》、《心中有顆星》,京劇《沙家浜》選段《智鬥》、詩朗誦《誰是最可愛的人》等大量精彩節目。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1-26/doc-ifxzyxmu8070835.shtml
2017-01-27 10:55:33
圖博館
姜嘉锵-詩詞吟唱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yBvY_WlUf-jpoyytkyzWECxh9P_CZrbW

姜嘉锵_百度百科

姜嘉鏘,浙江瑞安人。 國家一級演員 、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聲樂學會副會長、文化部藝術專業考評委員、中國藝術家聯誼會理事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人口促進會理事,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有突出貢獻專家政府津貼,任職於中央民族樂團 。 擅長演唱中國古曲詩詞歌曲,被譽為“中國古詩詞演唱第一人”。

人物專訪 | 姜嘉鏘 一生為人民歌唱 2015-06-03周紅

  2005年,已經70歲的姜嘉鏘,在自己演唱過的近200首古詩詞歌曲中甄選了64首,編成4張CD的《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姜嘉鏘獨唱集》,業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姜嘉鏘從藝50多年來,潛心於民族歌唱藝術的探索,進入了心靈出萬象、風骨超常倫的境界,其歌唱藝術獨具民族神韻,不僅為國人讚賞,也為世界華人文化圈所公認。」
  姜嘉鏘在學校里,就喜愛上了文藝,參加各種宣傳活動,嶄露唱歌的天賦,當上了學生會的文藝部長。1954年,姜嘉鏘學校畢業後,分配到大連化工廠,他積極參加業餘活動,教職工唱歌,和專家聯誼,成為文藝活躍分子。1956年,中央歌舞團到東北招生,經過幾輪篩選,終於以很好的嗓音條件入選。1957年,經過嚴格的政審,姜嘉鏘隨團赴前蘇聯參加莫斯科青年聯歡節,他參加的中國民歌合唱團,獲得了一個金質獎章。
  「在那個時候,全國都很重視自己的民族唱法,我們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一心一意希望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作為歌唱家,我們就是要唱民族的歌曲,弘揚自己的民族文化。」
  獲獎歸來後,全國各種演出和邀請紛至沓來。他在成績面前,顯得非常冷靜,深深意識到:要想成為真正的人民歌唱家、成為真正的民族聲樂工作者,就必須深入到基層的生活中去。
  姜嘉鏘開始了四處採風、體驗生活的藝術實踐。他的足跡遍布全國,先後學習了青海花兒、四川民歌、東北民歌、河北民歌、雲貴民歌、森林號子、內蒙長調以及二人轉、京韻大鼓、單弦、琴書等等民歌和地方曲藝,1963年,他甚至在金華婺劇團呆了一年,跟著老藝人一招一式地學習婺劇,半年後,他就在《朝陽溝》中,以英俊的扮相、高亢的嗓音、惟妙惟肖的「金華腔」博得了戲迷們的喝彩。
2017-01-30 10:10:13
圖博館
1964年,姜嘉鏘從婺劇團調回北京,他和妻子金家勤一起參加了由周恩來親自導演的大型歌舞《東方紅》中的合唱演出,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的接見。1965年,這部作品《東方紅》被拍攝成電影在全國放映,《東方紅》很快家喻戶曉。
  但誰也沒有意識到,在歌舞昇平的背後,一場曠日持久的暴風雨已緊緊逼近。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姜嘉鏘也不能倖免,他和一批藝術家們被下放到了天津警備區部隊農場,開始了長達一年多的勞動改造。但即便在寒冷的冬天裡,他也沒有放棄自己的藝術追求,在空曠的田間地頭,必有一個身影一直留守在那裡,一守就是四五個小時——那是姜嘉鏘在練聲……「文化大革命」的風暴沒有太大地衝擊到姜嘉鏘,最主要的原因是周恩來總理的暗中保護、下放藝術家到農村和部隊。
  「藝術的形成,不是跟誰學就能學成的,要慢慢積累。我認為,要尋到文化的根,要受到文化的薰陶,唱出自己的特色。」
  姜嘉鏘唱歌愛動腦子,唱出的歌也就不一樣。他「琢磨」出演唱古典詩詞歌曲的路子,作曲家也願意把歌曲給他,於是他在藝術的春天裡大放異彩,聲名遠播海內外。

邱文苑-詩詞吟唱
http://blog.udn.com/yuan6116/1210615
※學 歷
1、福和國中94年度退休教師
2、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音樂研究所畢業
※教師簡介
邱文苑老師熱愛音樂藝術,主修聲樂、副修鋼琴,平常喜歡玩弄各種樂器─口琴、直笛、曲笛、陶笛、葫蘆絲、古箏、古琴等等,並專研中國美聲多年,熟悉崑曲「工尺譜」,古琴「減字譜」,擅長演唱中國民歌、琴歌、中國古典詩詞吟唱等各式曲目。
邱老師在福和國中任教近20年,教學經驗豐富而專業,不但替福和「古典詩詞曲譜選輯」編寫許多新的吟唱曲目,並親自吟唱錄製,曲目選自「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等不勝枚舉,對福和「詩詞吟唱」教學及推廣可說不遺餘力,貢獻良多。
※教學理念
邱文苑老師熱愛教學分享,常運用豐富多采的音樂多媒體簡報教學,以音樂、圖片、影片、解說、討論...等方式,讓同學徜徉在多采多姿的中、外音樂藝術中,藉此帶動年輕學子喜愛音樂藝術,培養孩子心靈的內在美感,進而將美麗的音樂藝術融入生活,提高生活的品味。
2017-01-30 11:07:26
圖博館
詩歌吟唱教學的理論與實務 張清泉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副教授
  摘 要
一、詩歌吟唱所涉及的的相關術語義界,歷來眾說紛紜,筆者綜合兩岸學者對於吟誦的相關概念與觀點作一匯整,歸納如次:
(一)直讀:以口語速度直接讀出。
(二)朗誦:強化詞調高低與抑揚頓挫,彰顯平仄長短及節奏變化。
(三)吟誦:依循語言腔調旋律與平仄長短,盡情隨性吟詠。
(四)吟唱:旋律既定,傳唱成譜,可配管絃,或配舞蹈。
二、詩歌吟唱技巧方面則將其歸納為:
(一)發聲方法:以民俗唱法為主,兼採美聲唱法部分優點融合之。
(二)吐字及用嗓技巧:吐字用立音,行腔用喉阻音並注意歸韻收聲。

古典詩詞唱法研究

  古典詩詞之唱法不外乎吟與唱兩種,按台灣大學曾永義教授對詩歌韻文的音樂化,他 認為有誦、吟、歌、唱四部曲,分之較細,亦頗具見解,其論點是:一、第一部曲「誦」,就是朗讀,依據字音四聲的掌握,音節韻腳的拿捏和意象情趣的感染,然後運轉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而表現出來。
二、第二部曲「吟」,就是曼引其聲,通過聲音的曼引,把誦讀所具備的條件,所表現的情味更加強化出來,其與聲音的結合又向前推進一步。
三、第三部曲「歌」,就是徒歌,也就是不用樂器伴奏的山歌民謠,它有由方言音樂化所形成的「腔調」。
四、第四部曲「唱」,就是透過作曲及作詞所呈現的作品,由歌者詮釋及演唱之。
  綜觀上述曾永義教授所論,唱歌的步驟一目了然。簡言之,吟是誦的「延伸」,唱是歌的「加強」;吟唱乃是語言的再創作,更是語言的音樂化,除了腔調的變化,更有曲調與節奏的律動,所以詩詞吟唱者要同時具備文學與音樂雙重素養,否則是很難達到「字正腔圓」或「珠圓玉潤」的藝術境界的。
http://tzh.music.ntnu.edu.tw/conference/liu/iam/joo-1.htm

常見的吟唱腔調曲調. (一)、流水調. (二)、江西調. (三)、天籟調. (四)、黃梅調. (五)、歌仔調. (六)、鹿港調. (七)、現代調.
2017-01-30 11:10:31
圖博館
現代人如何吟唱傳統詩詞 2015-08-01龔希健

古詩詞是可以吟唱的。所謂吟,就是將詩的字句拉長聲音,按照文字固有的音節加進感情色彩小聲地哼讀。這是一種不急不慢,韻律性、節奏性較強的誦讀。吟詠時可以自由發揮,故與歌唱相比,吟詠一般旋律性不強,無譜可依。是否能這麼說:可以用樂譜記錄其聲,則為唱;無法用樂譜記錄,則為吟。但吟和唱又不能截然分開,它們是有聯繫的。吟是沒有音符的唱,唱是有音符的吟。有時候還可以吟中有唱,唱中有吟。二者合二而一,相輔相成,辯證統一。
  事實上, 現代人不但可以把傳統詩詞吟唱出很好的效果,而且吟唱的方式還多種多樣。如果按照吟唱者所使用的語言來分類,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用普通話吟唱
在現代中青年人中,普通話是很普及的。用普通話朗誦、演唱舊體詩詞,在電視、電影以及各種晚會上經常可見。不過,在吟詩時要特別注意傳統詩詞的格律即「平平仄仄」抑揚交替的規律,以及詩詞的音樂性和詩詞的韻味。有些字的讀法還要作特別的處理。
  二、用方言吟唱
值得一提的是,特別適合詩詞吟唱的是那些保留了古音的方言,比如閩方言、粵方言、吳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等南方方言。用這些方言吟唱詩詞,容易分辨平仄,抑揚頓挫分明,韻味很足。現今青年學生對方言卻知之很少。不了解一點方言知識,對於學習繼承古代文化、民族文化是不利的。我們在大力推廣普通話的同時,也要重視方言的研究利用。很難想像,如果有一天方言消亡了,人們怎麼去面對我們民族幾千年的文化遺產。
  三、用戲曲語言吟唱
中國傳統戲曲有一千多個劇種。在許多戲曲中都有詩詞吟唱。以傳統京劇為例,角色初次上場時,常常要念一首韻律性極強的定場詩(或對子),還往往是用韻白來念,念得不緊不慢,抑揚頓挫,高高低低,錯落有致。
京劇中還常常用崑曲的曲調來吟唱詩詞。
戲劇中還有吟唱相夾,半吟半唱的吟唱形式,更宜抒發感情。
以上只是以京劇和崑曲為例,來說明戲劇語言很值得我們詩詞吟唱者借鑑。其實,在我國各地多如牛毛的地方戲中,都有我們用得著的「吟詩調」。如果我們平時在觀看越劇、黃梅戲、採茶戲等地方戲劇時稍微留心,就必有驚喜的發現。
2017-01-30 11:11:29
圖博館
四、用民歌語言吟唱
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漫長歷史進程中,民歌是各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自然也很適宜用來吟唱詩詞。屈原就是用民歌吟詩的大師。他寫的《九歌》多半是楚地祭神的民歌。民歌中,人們使用的大多是方言及民族語言。現代民歌中,也有經文藝工作者加工民間小調而使用普通話或半普通話的。套用這些民間曲調或根據這些曲調進行改寫,用來吟唱詩詞,往往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還有舊時私塾先生教學生背書所用的「讀書調」, 用來套唱長詩更是再好不過了。
  但除了這些方法以外,肯定還有其它的演唱方法。究竟用什麼方法來吟唱?葉嘉瑩先生是這樣說的:「可以按照你們自己覺得你們喜歡的、你們適合的調子來隨便的吟唱。」只要你自己覺得能夠很好地表現作品的感染力,自己覺得好聽就行。

古詩詞吟唱為什麼沒有(楨:?)唱譜流傳?2014-12-18九江職業大學田立雲教授

  詩詞本身是活的板眼,是不定的腔調
現在大部分傳唱詩歌的音律都是作曲作調如現代歌謠,不合傳統格律吟唱。「曾經有人說要把我唱的錄下來,然後譜成曲。我告訴他這是不行的。」古詩詞雖有嚴格的平仄,但卻沒有固定的腔調。也正是因為如此一首詩詞由不同的人唱會有不同的曲調,「所以譜曲的話,就將這種自由發揮的形式固定死了。詩詞本身應該是活的板眼,不定的腔調。」
  二、五聲改四聲使得語言缺少音韻美。讓詩詞吟唱傳承有難度(楨:?)
現今的普通話大大推動了各地區人民的交流,但是普通話只有4個音調,相較於古漢語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少了入聲,導致千百年來形成的音韻學成果無法繼承,使得古詩、詞、曲、對聯和許多優秀古文教學難以深入進行。
漢語本來就具有音樂美,朗讀和講演時聲情並茂,真切感人。這也使得古人在做詩詞時,興之所至,曼聲吟唱。但是現在因為缺少入聲,語言缺少了音韻美,吟唱也就變得困難。「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還是保留了入聲,所以當地的語言和音樂就更加豐富優美。」(楨:少數民族? 保留了古音的方言,比如閩、粵、吳、贛、客家等南方方言)
2017-01-30 11:14:08
圖博館
客家山歌-菊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IPfo85_5qU

陳菊芬_百度百科

陳菊芬(菊子),1971年生 廣東籍河源人,中國青年歌唱家,音樂學副教授,“新客家山歌代言人”;廣東技術師範學院•音樂學院聲樂教師;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廣東省音樂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流行音樂學會會員;廣東省青年聯合會委員。 陳菊芬多年來被評為“廣東省優秀音樂家”、獲“ 新民歌成就獎”;連續多年應邀赴新加坡出席“客家歌謠觀摩演唱會”,任評委及演唱嘉賓,並2009年應邀赴新加坡參加南洋客屬總會 80週年慶典活動,為大會主賓李顯龍總理獻唱山歌,2011年應馬來西亞客總和家娛電視台的邀請,前往該國舉辦“中華客家山歌菊子師生馬來西亞巡迴演唱會”…….

林姿君「客家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WHFQNUQp0

阿媽愛相隨 視障歌手向前走 2014-03-24 李柏瑞

美濃視障歌手林姿君文化大學音樂系畢業…..大三,最敬愛的阿媽竟過世,後來在開始創作時,林姿君第一個想到的題材就是想表達對阿媽的情感,於是她創作了《匍背》(客語,駝背),得到台灣原創音樂大賽客語組的第一名。創作時,沒有特別去想著遠大的目標,只是想把自己對家鄉及家人的濃厚情感,真實地呈現。她也考慮了現在客語傳遞的瓶頸:年輕一代的客家人,漸漸失去了學習客語的環境和動力,因此,除了在作曲上精心寫成符合客語的發聲韻律,她也刻意地把歌詞寫得淺白口語,連小孩子也可以朗朗上口。
2017-01-30 11:16:09
圖博館
客家林生祥|我等來唱山歌 風潮音樂

林生祥1971出生在用客家山歌與八音為生活配樂的農村─美濃,1994年生祥帶著雜種的搖滾山歌味歌曲回到美濃,準備用音樂參與反水庫運動,試圖以文化的路線開展另一種可能戰線,於是把農村經驗的感受轉換成一首首的客語詩詞;而生祥尋找童年時音樂的根—山歌、八音以及參考台灣南部的恆春民謠,展開另一段音樂雜交配種的試驗,並組成「交工樂隊」。1999年4月,美濃反水庫運動音樂專輯《我等就來唱山歌》出版,在各式抗爭場合與民眾一起唱著憤怒與希望2000年台灣首次政黨輪替,政府宣佈停建美濃水庫,而《我等就來唱山歌》專輯則獲得當年台灣金曲獎非流行類最佳作曲人與製作人。
  2001年「交工樂隊」第一次前往歐洲參加世界音樂節,並在年底發表第二張專輯《菊花夜行軍》,生祥與永豐的曲詞第二次組合,內容是探討台灣加入WTO後,農村面臨的困境,音樂的概念是一部「音樂電影」。2002年,「交工樂隊」獲得金曲獎最佳樂團,並在香港、澳門、新加坡、加拿大演出。2003年,「交工樂隊」解散。
  2004年生祥與永豐的曲詞第三次合作,並與「瓦窯坑3」樂團合作編曲,並邀請沖繩三弦音樂家平安隆跨刀,完成《臨暗》專輯,內容探向從農村遷往都市的勞工處境,在作曲上試圖溶入福佬的牽亡陣、歌仔戲、宜蘭民謠,音樂的概念則是「生活配樂」。2005年獲得金曲獎最佳樂團、最佳作詞人與最佳客語專輯,隨後第二次前往歐洲參加世界音樂節。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uursoLHbECSIURCwSXKp506nIjWTH2NH

客家山歌-胡泉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huNWMzbTb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lPWHJ-Jg3Y

含淚與歡笑:客家歌謠大師-胡泉雄傳奇 苗栗縣文化局

內容介紹苗栗縣籍山歌大師—胡泉雄先生傳奇,胡老師不僅於教書之閒暇,研究山歌唱法,採集民風,著書立說,不辭辛勞奔波各地,戮力推廣客家歌謠,其苦心孤詣,三十年如一日,至今成效斐然,享譽海內外,殊值為文報導。
2017-01-30 11:17:27
圖博館
台灣客家歌謠大師胡泉雄傳奇 by陳龍禧

胡泉雄是苗栗頭份的客家人,畢業於文化音樂系,當時臺灣只有兩所大學有音樂系,又任職於台北市交響樂團,是稀有人才。胡泉雄受邀回故鄉苗栗任教,是想回饋故鄉貢獻心力,又可就近照顧母親及妻兒。
  因為音樂上的傑出表現,胡泉雄常受邀擔任指導歌唱比賽, 1980年應頭份鎮長林為樑邀請,為紀念頭份鎮230週年,編了一本客家音樂書「客家民謠與唱好山歌的秘訣」,自此後積極推廣客家山歌,並在省議員林佾廷贊助下舉辦「客家山歌巡迴演唱會」,縣長謝金汀支持下「客家民謠春節環島演唱團」在全台巡迴演唱,讓更多人透過歌曲認識客家之美。
  因為兒子教育的原因,胡泉雄後來遷居新竹、台北一直到退休。胡泉雄平常任教之暇,即開始採集各地客家民謠,又研究山歌唱法。因為經常擔任評審,對客家歌曲發展概況有更深入的瞭解。退休後他已累積傳統民謠創作經驗30年,音樂上的聲望就這樣一點一滴建立起來。胡泉雄在客家歌曲用詞上面,特別偏愛使用客家傳統詞彙,也就是「老古人言」,這些是根植於客家傳統生活裡頭的智慧結晶。
  胡泉雄強調,一首好客語歌的歌詞,彼此是上下相關,有起、承、轉、合的結構關係,唱起來才會意思清楚而琅琅上口。在他音色嘹亮的歌聲中,感情自然外露,即使不懂客家歌,也會被流露出來的生活情感與精神打動。
  胡泉雄順應時代,創作詞曲完全把握社會脈動,獨出一格的創作改變眾人對客家歌曲印象。有人分析胡泉雄創作,認為在他的作品裡可看到:「歌曲的填詞貼近客語精神的原貌,曲子則以創新的流行曲調譜寫而成」。細心聆聽,專屬於客家生活情感與精神自然流露。
  既保存傳統歌謠且積極創作新曲,胡泉雄致力推廣客家歌謠,獲獎無數。2009年終於獲得第15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客家文化薪傳獎」肯定。他指導過的班隊全台超過130個,還出版10多本客家民謠相關著作,同時主持音樂節目,擔任比賽評審,有今天的成績,是他過去堅持的結果。有感於胡泉雄在臺灣掀起客家歌謠卓然有成,苗栗文化局特別為他出版「含淚與歡笑」回憶錄---歌謠大師胡泉雄傳奇。
2017-01-30 11:18:06
圖博館
張士能-幾多愁-詩詞吟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zDW0eFQ_UY

樂師--張士能

張士能,台灣省屏東縣人,台大社會系社工組畢業
自幼學習古箏、琵琶、揚琴、二胡、中阮、柳琴、三弦、大提琴、鋼琴、小提琴等樂器,並自修作曲、聲樂、打擊,曾赴德國、韓國、上海、北京、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香港、澳門、美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荷蘭、英國等地巡迴演出,合作演出範圍含括器樂、聲樂、京韻大鼓、單弦、評彈及舞蹈,近年更跨足作曲及指揮,同時在樂器改良方面,以新式六橋揚琴之音位排列獲得大陸及台灣地區之發明專利。

國樂音樂家張士能 中山分享傳統曲藝之美2012-12-12

基隆市中山高中為讓現代的學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美學有更深入的涵詠,特邀知名的國樂演奏家張士能老師,深入淺出為同學們簡介傳統詩詞吟唱,「依字行腔」、「以腔帶韻」、「字正腔圓」的三個要點。在兩小時的中國傳統樂器示範與演唱中,一場別開生面的傳統音樂演唱會,讓參與同學首次見識到傳統詩歌吟唱穿透人心的感動,聽得如癡如醉。
  張士能自幼學習古箏、琵琶、揚琴、二胡、中阮、柳琴等多樣中國樂器,並自修作曲、聲樂、打擊,曾赴德國、韓國、上海、馬來西亞等多國巡迴演出,和國內曲藝、舞蹈、聲樂都有合作的演出。
  以主題「吟詩唱曲:淺談詩歌吟唱」,張士能為同學們簡介傳統詩詞吟唱「依字行腔」、「以腔帶韻」、「字正腔圓」的三個要點。並當場演奏揚琴、琵琶等樂器,在演奏同時還吟唱多首傳統詩歌。
  包含:曾被高仔戲引用的傳統歌謠〈菅芒花〉;能表現江南吳儂軟語的江蘇小調〈望江南〉、表現花腔唱功的〈九連環〉、並透過吟唱唐詩〈關山月〉、〈渭城曲〉、宋詞〈卜算子〉、〈虞美人〉、元曲〈四塊玉〉等讓同學了解詩歌的流變。
  張士能美妙而深富傳統韻味的歌喉,讓這些原本只懂流行歌曲的新新人類,也初次體驗傳統音樂療癒人心的效果,並對老師所研發的改良式揚琴有了高度的興趣,一場音樂與文學結合的超完美演出,得到師生們熱烈的迴響。
2017-02-01 08:08:46
圖博館
春晚不只是“博君一樂”,還有家國情懷2017-01-27新華網

摘要:陪伴國人跨過30多個年的春晚,從單純的一台晚會,已經幾乎化身成春節民俗,春晚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的角色愈發重要。這也決定了春晚在追求藝術和“博君一樂”之外,還要有足夠的思想性和人文情懷。
  今晚8點,作為中國民眾除夕之夜的“老朋友”,央視春晚將如約而至。有人滿心期待,也有很多人已經開始準備“段子”要吐槽。
  儘管導演換了一茬又一茬,吐槽春晚還是成為年輕人過年的“保留項目”。正如今年春晚總導演楊東昇直言“吐槽是很自然的”,其實這背後的邏輯並不難理解。一方面,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指望用一台晚會滿足天南海北、老中青幼所有國人口味,無異於天方夜譚。另一方面,伴隨著近幾十年來中國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當下互聯網時代審美和娛樂門檻都在日漸攀高,看電視本就已經不是茶餘飯後的“必修課”,要人們搬著小板凳安安靜靜看完四個多小時的晚會還不“找茬”,實在有些強人所難。
  不過,我們也欣喜看到,在層出不窮的觀眾吐槽“倒逼”下,每年的春晚都在自我提升,這頓歌舞戲曲小品等組成的“年夜飯”已經誕生了不少“色香味”俱佳的“菜餚”。
  2016年猴年春晚,百歲抗戰老兵現身春晚舞台,用被子彈擊穿過的手掌敬了一個軍禮時,多少人為愛國精神動容;華陰老腔一聲吼,陝西秦腔的魅力吼得淋漓盡致。據此前媒體報導,今年雞年春晚,近50位演員將表演一個具有新疆特色的語言類節目,突破了語言類節目演員少的常規設定;傅園慧搭檔馮鞏、林永健,預計將是“表情包”與金句齊飛。形式上,每年春晚也在不斷推陳出新,從開門辦春晚到設置分會場,從LED屏幕的舞美設計到電子升降台再到VR直播,林林總總,無不是走近群眾、創新技術的嘗試。
  陪伴國人跨過30多個年的春晚,從單純的一台晚會,已經幾乎化身成春節民俗,春晚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的角色愈發重要。這也決定了春晚在追求藝術和“博君一樂”之外,還要有足夠的思想性和人文情懷。
  每一年春晚的不同,體現的是中國社會風貌和時代變遷,不管是晚會主題選取還是節目最終確定,都能透視當前社會熱點和百姓期待。正如楊東昇所言:“去年老百姓最關心的社會熱點和重大事件、今年即將來臨的社會發展亮點,無疑是春晚舞台最需要反映的主題。”
2017-02-05 09:55:10
圖博館
處在發展關鍵期、步入改革深水區的中國,尤其需要文化自信和凝聚力,將各項改革事業向前推進。而春晚,正是凝聚共識、增強“軟實力”的優秀平台。因此,春晚不可能輕裝上陣只顧聯歡。節目的編排需要找到傳統敘事方式和觀眾喜好之間的“最大公約數”,想法設法給人們帶來溫暖、歡樂以及家國情懷。
  對於春晚這個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典,我們期待更多中華傳統文化和時下流行文化的融合,也樂於看到更多社會變遷和百姓心願的記錄與訴說。當然,我們也希望,對待春晚,觀眾吐槽時能多一些理解,對待觀眾“挑刺”,央視也能多一些淡定。

外國友人:看春晚可見中國更自信展現出大國風範2017-02-04人民日報

  中國新年連著海外人士的心,他們與中國觀眾一起觀看春節晚會,感受中國發展成就和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由衷為中國繁榮富強而高興,期盼中國實現更好發展,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大作用。
  美國華僑范曉莉參與了春晚節目《海外華人華僑拜年》在紐約的錄製工作。她從1月中旬就參與策劃並組織僑界朋友準備,幾次走場圓滿完成拍攝任務。她特別喜歡解放軍三軍儀仗隊的表演。“軍隊的強大象徵著國家的強盛、民族的興旺。”
  歐盟委員會科技政策官員米歇爾•克拉森斯下班回家後從電腦上觀看了春晚重播。他多次去過中國,對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幾乎每年都會看央視春晚。“晚會所傳遞出來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親情讓人感動,也向世界展示了一個開放中國的形象,那首《千年之約》形象直觀地表現了'一帶一路'的美麗畫卷,讓人對'一帶一路'的美好未來充滿遐想。”
  比利時《華商時報》社長羅玉宏表示:“從《壯麗航程》《夢想之城》感受到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從主持人介紹全國文明家庭和道德模範,感受到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從《信任》《老伴》感受到了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美德的力量,從《新虎口遐想》感受到了全面依法治國、反腐倡廉的影響力。看完這台晚會,彷彿經歷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和思想上的提升。”
  在西班牙烏利亞律師事務所工作的華人律師周雨石每年春節都要看春晚。他表示,今年的春晚場面宏大,辛苦勞作的打工者、航天事業、反腐行動和長征精神都在晚會中得到體現。“我們海外華僑華人對祖籍國的強大與欣欣向榮感到十分自豪,也因此倍感踏實。”
2017-02-05 09:55:37
圖博館
俄羅斯華僑華人青年聯合會副會長朱維克表示,身在海外吃著“年午飯”、看著春節聯歡晚會,能夠和祖國親人感受一樣的快樂。春節聯歡晚會總是能勾起海外遊子對童年全家一起過大年的回憶,寄託對親人們的思念。
  大年三十晚上,本報記者與駐巴基斯坦的媒體同仁相聚伊斯蘭堡“紅頂”中餐館,一起觀看春晚。餐館老闆陳愛青說,今年春晚特別安排了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亮相,這能讓年輕一代了解到老一輩革命家為新中國的建立所作出的巨大犧牲,以及今天和平發展環境的來之不易,讓人深受感動。
  “春節聯歡晚會體現了深深的中國情,濃濃的中國味,讓旅居海外的遊子體會到家的溫暖。” 埃及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秘書長擺克成表示,今天的中國今非昔比,正是由於國家的繁榮富強,讓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不斷增強。“新的一年,讓我們聞雞起舞,用努力和行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美國美中企業總商會理事長謝新坦在觀看完春節晚會後表示,在過去一年裡欣喜地看到,中國經濟發展更上一層樓,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海外華僑華人殷切希望並且堅信不疑,憑著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勤勞,中國在新的一年裡一定會在各個領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何珍妮•羅薩是巴西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的老師,同時也是中國—巴西氣候變化能源技術創新研究所研究員。她興奮地對本報記者說,自己跟中國朋友一起觀看了春晚,裡面的中國紅讓她印象深刻。“太美了,中國的文化、中國的舞蹈都讓人驚嘆!”她說,中國的科技也一直在進步,她所在的研究所就是由清華大學和里約聯邦大學聯合設立,“中國把先進的技術帶進了巴西”。
  “看著故鄉的晚會,濃濃的鄉愁湧上心頭。” 墨西哥西北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劉可偉表示,每一個小品、歌曲和舞蹈,都反映了中國老百姓的生活和故事。“從春晚,我們看到了中國各個領域的發展成就,我們深為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為家鄉親人生活的改善而感到驕傲自豪。”
  肯尼亞華人華僑聯合會秘書長高瑋向本報記者表示,從春晚可以看到時代的發展與進步。“給我印象最深的是,11位航天員整齊出場,以國旗為背景留下手模的那一瞬間,我真為祖國強大而自豪!”他說,科技進步是一個國家強大的重要標誌,神舟系列飛船就是中國整體科技力量提升的一個縮影。
  南非華商總會會長鄭星利每年都會和家人一起觀看春晚,每次都會非常感動。他表示,今年通過春晚看到中國更加自信和開放,更加展現出了大國風範。
2017-02-05 09:57:23
圖博館
人民日報刊文談民謠走紅的背後:觀照現實、凝練現實

人民日報2017.2.23發表題為《民謠走紅的背後》的文章指出,民謠走紅靠什麼?歸根結底,民謠賴以生存的,其實是一個“真”字。觀照現實、凝練現實,繼而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才是藝術工作者獻給這個時代最好的禮物。
  似乎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一首民謠走紅,這次是趙雷的《成都》。
“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歌曲娓娓道來,沒有華麗辭藻、少了聲嘶力竭,不見浮誇炫技,卻瞬間打動無數人。
這兩年,不斷有民謠歌曲走進大眾視野,被廣為傳唱。“愛上一匹野馬,可我的家裡沒有草原”訴說愛而不得;“畫上母親安詳的姿勢,還有橡皮能擦去的爭執”抒發對簡單生活的嚮往;“你在南方的艷陽里大雪紛飛,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則唱出了現代人的孤獨……
  民謠走紅靠什麼?有人喜歡它口語化的敘事,也有人愛它淺吟低唱的曲調,還有人迷戀它那簡樸粗糙的風格,但歸根結底,民謠賴以生存的,其實是一個“真”字。那些或詩意或質樸的語句,是當下年輕人生活的真實寫照,是他們情感的生動刻畫,如同《詩經》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真實自然,引人共鳴。
  真,本是藝術創作的基本要求。然而在當下,“真”似乎成了稀缺品。不少音樂人曾感慨,當下,縱觀整個樂壇,讓人感動的、真誠的作品實在太稀少。
缺乏對現實的觀照,創作自然真誠不起來。從2006年至今已經拍到第九部的“鄉村愛情故事”系列電視劇,一直飽受“膚淺”“低俗”“小品合集”等批評,但憑著對東北農村風貌的生動展示,這部劇不但收穫了超高的收視率和點擊率,也日漸贏得更多年輕人的喜愛。根據騰訊視頻數據,18到29歲的年輕觀眾佔了收視總人數的73%。從藝術角度,我們很難說“鄉村愛情故事”有多優秀,但其真實、接地氣的藝術追求,還是得到了不少觀眾的認可,也得到了市場最直接的反饋。
  缺乏對現實的凝練,創作也就不可能真實。這裡的真實,並不是簡單的對現實的複制,而是一種高度凝練的真實。如亞里士多德說,詩比歷史更真實。魯迅將億萬國民的愚昧麻木,化作一句“人血饅頭”;一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寫盡安史之亂導致的國破家亡的愁苦。
2017-02-24 12:15:36
圖博館
回應
音樂就是音樂,沒事兒別分類,分類就出麻煩。其實人民日報這文核心意思沒錯,藝術作品應該立足現實。但是標題起得不好,如果寫作“《成都》走紅的背後”還不錯。用民謠就不妥當了,因為現在民謠很多,其中不乏垃圾。
民謠這個詞就和“同志”一樣,意思已經變了。民謠在過去指的是地方民歌。現在一提民謠,指的是民謠類歌曲。大眾最熟知的應該是校園民謠和城市民謠。校園民謠的代表人物是老狼,高曉松和水木年華等,城市民謠的代表人物為趙磊和郝雲。 至於為什麼說民謠垃圾多,那是因為現在民謠圈太亂,且有劣幣驅逐良幣的趨勢。民謠中各個派別互相鄙視,彰顯逼格。越是通俗的越被鄙視,越是小眾的逼格越高。要是四六不通,且敢於用現實諷刺政治,那分分鐘封神。
最近人民日報談文化作品的時候,總是荒腔走板!
看來在宣傳戰線上,還是沒有找對思路!
的確如此,民謠走紅,什麼時候的事,難道就是一首“成都”嗎?在文化上,不應該厚此薄彼
呃,觀網真的有很多與多數人脫節的人群啊
大叔太多
http://www.guancha.cn/Celebrity/2017_02_23_395584.shtml
2017-02-24 12:17:56
圖博館
1990年 梁文福 - 「麻雀衔竹枝 」

因涉及几句方言歌词,遭禁播23年的梁文福创作新谣歌曲 「麻雀衔竹枝」终解禁!新加坡才子梁文福在1990年创作 「麻雀衔竹枝」,粤语与潮语方言唱出的几句,被禁播23年,重見天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74SXm-TaWg

梁文福精选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l9iRZwq9Um0ffoaso6hhG8fL7oD4Zxl

梁文福-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梁文福(1964年-),生於新加坡,祖籍廣東新會,寫作人、音樂人、華文教研工作者。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兼任副教授、學而優語文中心語文總監。
目錄
1 學歷
2 簡歷
3 獎項
4 音樂專輯(個人詞曲創作專輯)
5 書籍
6 參考文獻
學歷
畢業於公教中學、華中初級學院後,1988年以中文系第一名和文學院第一名考獲新加坡國立大學普通學位,1989年獲榮譽學位,同年獲研究獎學金,1992年獲文學碩士,1994年獲研究獎學金於南洋理工大學中國文化與語文系攻讀博士學位,1999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中文文學)。
簡歷
梁文福的父親是一名記者,母親是針灸中醫。梁文福10歲開始學鋼琴,並取得英國皇家鋼琴八級文憑。
中學時期,梁文福便開始寫作,並多次在全國中學生文藝創作比賽中奪魁。他擅長於寫各種文體,除了散文,在詩歌、小說、寓言和小品文等方面都有自成風格的表現。
梁文福也曾多次獲得文學獎項,包括國家藝術理事會在1992年頒發的第一屆「青年藝術家獎」(文學)。梁文福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新謠歌手和著名的音樂創作者。
在20世紀80年代的新加坡出現了一種風潮,年輕一代,尤其是校園中的學子們,開始自己去創作和演唱歌曲,用自己的聲音去唱出他們對於生活的態度和理解,這也就是盛極一時的「新謠」了。而在十六歲那年,梁文福參加學校辯論賽敗北後寫下了他的第一首歌〈寫一首歌給你〉,從此開始了他的新謠生涯,並成為了新謠的「重要開拓者和發揚者之一」。之後,華語樂壇中的許多港、台、新、馬歌手,都選唱了梁文福的創作。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2%81%E6%96%87%E7%A6%8F
2017-03-10 08:40:50
圖博館
校園民歌-滾石精選

七十年代在臺灣是是風雨飄搖狂飆的年代,國際上1972年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提出了人類環境會議宣言, 嬉皮在越戰末期也進入了最高潮,老總統與毛澤東相繼過逝,台灣卻在漢賊不兩立下退出聯合國,開始與國際社會脫節, 國內卻正處解嚴前尷尬的沉悶局面,第一屆國中生開始進入了大專院校,除了處變不驚還得莊敬自強, 但搖滾樂與淨化歌曲怎都無法真正進入青年學生的血液裏。
  1976年,在淡江大學的一場民歌演唱會上, 李雙澤在台上拋掉可樂瓶,拿起吉他開始唱起了自己的歌,改寫自蔣勳的「少年中國」,是揭開校園民歌 序幕的變點,也正式在全國校園裏襲捲起了一片民歌運動。
  青年學子主導的校園民歌,由於當時國內外政治變局的背景下,使民歌早期由校園裏少數青年學子的宣洩, 突然成為一個全國關切的民歌運動,反映年輕學子對於民族文化、自我追尋的熱情,成為音樂的一股清流。 但政治的涉入,卻造成兩極化的發展:或與商業結合,轉成商業流行歌曲(1977年起新格唱片的金韻獎); 或與反對勢力結合,成為政治反對歌曲,也造成了校園民歌的式微,不再只是單純的年輕人唱自己的歌。 但今日再來回顧這些校園民歌,仍然教人回味無窮,也許那是我們走過的年代,那已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抹滅的一部分了。
  以下是滾石搜集的校園民歌專輯,數量雖然已不少,但還是遺漏些膾炙人口的經典,如: 中華民國頌、 神話、 明天會更好、 童年、 蘭花草...
http://www.e-chinese.org/campussong/Rock.html

校園民歌-維基百科

校園民歌是台灣的一種音樂風格。七零年代之前,西洋音樂為台灣青年人喜愛的音樂主流。但1972年,當時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及1978年中美斷交後,激發了國內年青人面對自我文化覺醒,因而觸發台灣青年學子不再高唱西洋音樂,轉而「用自己的語言,創作自己的歌曲」的想法,並喊出「唱自己的歌」的口號,也奠定了華語流行音樂產業在八零九零年代起飛的關鍵。
  起源
1970年代今是有限公司與歌林公司音樂出版部合作製播音樂節目《金曲獎》,由中國電視公司播出,主旨是鼓勵優良歌曲創作;1981年至1983 年,天鼎傳播公司製播歌詞歌曲創作比賽節目《大學城》,由台灣電視公司播出;這兩個節目帶動了台灣的校園民歌風潮。 1975年,楊弦和胡德夫在台北市中山堂演唱以余光中的《鄉愁四韻》等現代詩譜曲的作品,被視為是台灣現代民歌發展的開始。
2017-03-10 08:55:09
圖博館
1976年,在淡江大學的一場民歌演唱會上,李雙澤在台上拋掉可樂瓶,拿起吉他開始唱起台灣民謠「補破網」和愛國歌曲「國父紀念歌」,史稱「淡江事件」。 隨後李雙澤創作了「少年中國」和「美麗島」,改寫自蔣勳的「少年中國」揭開校園民歌序幕的變點,也正式在全國校園裏襲捲起一片民歌運動,成為臺灣流行歌曲的文藝復興。當時著名的民歌手有陳明韶、包美聖、黃大城、趙樹海、李建復、齊豫、葉佳修、王海玲、王夢麟、蘇來與楊祖珺等人。而《龍的傳人》是當時台灣校園民歌的代表性作品,作者為侯德健,首唱者為李建復。
  除了校園演唱之外,廣播人陶曉清也是台灣民歌發展的重要推手。她開放自己的節目,讓年輕的音樂創作者有一個發表的平台。1977年,陶女士邀請朱介英、吳統雄、吳楚楚、楊祖珺、韓正皓、胡德夫、陳屏、楊弦等八位民歌手灌錄了唱片《我們的歌》,大大帶動了校園民歌風潮。 之後,新格唱片推出金韻獎,海山唱片創辦民謠風;這兩項民歌創作比賽,將民歌帶向商業化。此外電視歌唱比賽節目如五燈獎、六燈獎也推波助瀾的作用,為以後的台灣唱片市場打下基礎。
  特質
民歌的特質是歌詞通俗而真摯,曲調優美而樸質、節奏明朗而生動,結構簡短而自然,使人聽了有身歷其境的感覺歌謠具深刻思想內容,反映社會的光明面及純正價值觀。
  精神
民歌能夠表現出一個國家民族命運和遭遇,甚至藉著民謠,可加強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其功效無可限量台灣民歌,充分表現出先民的奮鬥、進取、樂觀開朗的精神。
  題材
在台灣各地流傳的民歌,包羅萬象,例如:歷史故事、民間傳說,道德教化、農耕漁牧、家庭倫理、男女情愛……等,都是民歌題材,內容非常豐富。
  文化資產
民歌是人民的心靈寄託。 由一個民族的民歌,可以了解該民族文化內涵,及該民族的心聲。民歌運動早期歌詠山水、青春,旋律清新自然、歌詞樸素,並有濃厚的中國風和各大學及大專院校校園氣味,包括中國景物懷詠、古典文學意識等等。
2017-03-10 08:55:31
圖博館
初期有洪小喬、李雙澤、葉佳修、蘇來、李建復、劉藍溪、邰肇玫、包美聖、施碧梧、齊豫、陳明韶、趙樹海等歌手及後期的、潘越雲、鄭怡、孟庭葦、沈雁、江玲、林慧萍、費玉清、潘安邦、劉文正、林佳蓉 (台灣)、黃韻玲、許景淳、施孝榮、王夢麟、銀霞、王海玲、木吉他合唱團、南方二重唱等。
作曲作詞者則有靳鐵章、畢心一、畢奐一、林建助、周興立、許翰君、陳雲山、黃大城、王新蓮、吳楚楚等民歌主力。
  1970年代後期,台灣社會運動風起雲湧,人心鼓動,在侯德建、羅大佑、李泰祥的介入,民歌運動有了質的躍進,與初期的淳樸無瑕多了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此時大量的歌詞是知名作家的詩作,如三毛、余光中、席慕容 、蔣勳等人的作品,而隨著侯德建、羅大佑、李泰祥、李壽全的作品的流傳,民歌運動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後續與傳承
台灣民歌運動轉變的原因可分列如下:
  社會氛圍轉變
社會氛圍轉變是校園民歌運動沒落的主要因素。1980年代末期起,隨著政治上的開放黨禁、解嚴與本土化運動興起,台灣的大學與知識界氣氛轉向批判中國文化霸權、爭論鄉土文學與中華文化異同,「校園民歌」中隱藏的中國風格與單純清新的文學氣息,與新興的回歸台灣本土草根文化的號召有所歧異。「校園民歌」甚至被認為不再是自己的歌,而被部分藝文與政界人士視為是遠離群眾、風花雪月與政治上保守意識、代表北京話與外來政權殖民、外省人文化的一種象徵。校園「民」歌的正當性基礎從自己的基地--台灣各大專院校校園開始瓦解,支持者流失,逐漸式微。隨之而起來是1990年代中期起,台灣另一階段流行音樂發展。
  社會商業化、現代化的進展
此趨勢使「校園民歌」的經濟與社會環境開始改變,唱片業者以獲利為導向,美歐影音產品大舉進入台灣,「校園民歌」單薄的技術水平和樸素的內容變得難以與時代和市場趨勢相搭配,各唱片公司以大資本的商業行銷手法包裝流行歌手傾銷市場。商業化趨勢也使大學校園早期的社會文藝孤島地位被分割瓦解,所謂「校園」民歌的最後基地--各大學及大專院校校園也不復存在,甚至台灣本土化運動也無法接收「校園民歌」退潮後的校園市場,而必須從新興的小眾場域(pub、社運活動、地方政府舉辦的音樂節活動等)出發,抵抗商業化與市場或的衝擊。1982年金韻獎停辦,海山唱片結束營業,預示了校園民歌運動沒落的命運。
2017-03-10 08:57:36
圖博館
1990年代以後,以林強、陳明章、陳昇等人為代表的台灣新歌謠曾一度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但未久即被高度商業化的日韓偶像生產模式潮流所淹沒。
  民歌作者與演唱者的星散與精神傳承
基於前述政治、社會原因與個人的生涯規劃,校園民歌運動的主要人物、歌手畢業後出國深造、服兵役造成了人才斷層,音樂風格後繼無人。若干知名民歌手如侯德健、齊豫、羅大佑等轉赴香港與大陸發展,少數歌手與作者投入新的商業化音樂和綜藝事業,擔任主持、選秀評審(如黃韻玲)的工作。多數人則完全終止創作和演出,轉入廣播界(如鄭怡)、宗教媒體(如殷正洋),甚至移民海外而銷聲匿跡,台灣「校園民歌」運動的時代遂全面結束。時至今日,「校園民歌」成為台灣1960年代到1970年代初期出生人士懷舊的象徵,並留存於KTV與懷舊的中低價音像製品市場中。
  不同於台灣因政治氛圍改變,產生本土化的音樂潮流,在東南亞各國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華人聚居地,台灣的「校園民歌」仍受到歡迎。「校園民歌」與部份演唱者於1980年代中後加入中國大陸市場,對其華語歌曲的發展也留下深刻影響,同時也帶動香港「城市民歌」的興起,成為了粵語流行音樂的一個重要支派。
  2015年適逢台灣民歌四十年,李建復擔任「民歌40」演唱會的召集人、導演馬宜中、「驚喜合唱」以民歌為主題選擇在見證台灣成長交通史的板橋車站再次快閃演出,除了在現場令許多遊客叫好,同時在網路上也引起廣大迴響。影片在YouTube點閱達700萬人次。
  民歌是台灣當時文化界的知識份子和音樂前輩留下的寶貴的文化遺產。尤其質樸優美的台灣民歌,是時代背景的影子,反映出台灣人開拓生活天地的奮鬥史,它潛藏著豐富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它是民俗文學之瑰寶,保存民間文化的精華。台灣永恆的文化資產。台灣民歌其詞意貼切,旋律又優美動人,人人應予維護並加以發揚,我們應保持先民所傳下來良好的藝術文化,多從事思維和創造活動,使民間的藝術創造力重現生機;並珍惜傳統的藝術文化。
  分類例舉
歷史上台灣「校園民歌」主題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懷古與歷史
龍的傳人(李建復演唱)、唐山子民(黃大城)、中華之愛(施孝榮)、古月照今晨(文章)、易水寒(施孝榮)、古國今昔(王夢麟)、俠客(施孝榮)、我心似清泉(王海玲)、送你一把泥土(費玉清)、夢駝鈴(費玉清)、變色的長城(費玉清)、中華民國頌(費玉清)、赤壁賦(施孝榮唱,陳雲山詞)
2017-03-10 09:02:12
圖博館
鄉愁
鄉愁四韻(余光中作品)、歸去來兮(侯德建作品,李建復演唱)、歸人沙城(施孝榮演唱)、出塞曲(蔡琴演唱)、蘆歌(李建復演唱)
  中國詩詞(含新詩)
釵頭鳳(包美聖演唱,宋陸游詞)、雨霖鈴(包美聖演唱,宋朝柳永詞)、秘摩崖月夜(包美聖演唱,胡適新詩)、雪花的快樂(王海玲演唱,徐志摩新詩)、再別康橋(范廣惠演唱,徐志摩新詩)、浮生千山路(潘越雲演唱,陳幸蕙集詩詞)、歌(羅大佑演唱,徐志摩譯自英國女詩人 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的短詩)。
  文化經驗
廟會(王夢麟演唱)、月琴(鄭怡演唱)、今山古道(黃大城演唱)、鄉間小路(齊豫演唱)、晚霞滿漁船
  台灣常民生活
雨中即景(趙樹海、王夢麟、黃大城演唱)、酒干倘賣無(蘇芮演唱)、外婆的澎湖灣(潘安邦演唱)、鄉居記趣(葉佳修演唱)、正月調(簡上仁演唱)、鹿港小鎮(羅大佑演唱)、拼宵夜(木吉他合唱團)
  流浪、告別與回歸
橄欖樹(李泰祥作品,齊豫演唱)、浮雲遊子(陳明韶演唱)、曠野寄情(李建復演唱)、就要揮別(楊芳儀、徐曉菁演唱)、匆匆的走、露莎蘭(蘇格蘭民謠,楊芳儀演唱)、告別憂傷(蔡藍欽演唱)、戲雪(張艾嘉演唱)
  遺忘
被遺忘的時光(蔡琴演唱,被用為香港電影無間道主題曲)、微風往事(鄭怡演唱)、忘川(李建復演唱)、讓我們看雲去(陳明韶演唱)
  童年童稚
往事(陳秋霞作品、陳秋霞演唱)、捉泥鰍(侯德建作品、侯德建演唱)、童年(羅大佑作品、張艾嘉演唱)、老師斯卡也答(楊芳儀演唱)、光陰的故事(羅大佑作品、張艾嘉演唱)
  自然詠歎與懷想
蘭花草(銀霞演唱)、漁唱(黃大城演唱)、秋蟬(楊芳儀、徐曉菁演唱)、小貝殼(邰肇玫演唱)、小草(王夢麟演唱)、聽泉(楊芳儀、徐曉菁演唱)、守住這一片陽光(林佳蓉演唱)、許淑絹演唱)、七月涼山、露莎蘭(蘇格蘭民謠,楊芳儀、徐曉菁演唱)、蝸牛與黃鸝鳥(銀霞演唱)、夕陽伴我歸(陳淑樺演唱)、微光中的歌吟(鄭怡演唱)
2017-03-10 09:03:33
圖博館
愛情
你那好冷的小手(銀霞演唱)、小秘密(銀霞演唱)、風告訴我(陳明韶演唱)、如果(施碧梧、邰肇玫演唱)、神話(羅吉鎮、李碧華演唱)、偶然(卓秀琴演唱)、木棉道(王夢麟演唱)、拜訪春天(施孝榮演唱)、小茉莉(包美聖演唱)、忘了我是誰(王海玲演唱)、阿美阿美(王夢麟演唱)、離開你走近你(王夢麟演唱)、風中的往事(王新蓮演唱)、生命中的陽光(木吉他合唱團)、歡顏、走在雨中(齊豫演唱)、陽光和小雨(潘安邦演唱)、守著陽光守著你、天天天藍(潘越雲演唱)、忘了我是誰(王海玲演唱)、恰似你的溫柔(蔡琴演唱)、野百合也有春天(潘越雲演唱)、夢的衣裳(李碧華演唱)、請擁抱我(鄭人文演唱)、第一支舞、我深愛過(周秉鈞、楊海薇演唱)、夜玫瑰(以色列民謠,楊芳儀、徐曉菁演唱)、想你
  友情、親情、救國團團康歌曲
看我聽我(包美聖演唱)、歌聲滿行囊(楊芳儀、徐曉菁演唱)、讓我們看雲去(陳明韶演唱)、神采飛揚(塗佩岑、詹育章演唱)、偶然(卓秀琴演唱)、走向我走向你(包美聖演唱)、那一盆火(包美聖演唱)、歡樂假期(王夢麟演唱)、愛的真諦
  勵志、和平
小草(王夢麟演唱)、祈禱(翁倩玉演唱)
  相關學術研究與史料舉隅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只收入專書,書籍篇章及期刊論文不收入)
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企劃製作, 陶曉清統籌, 楊嘉主編,2015,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台北:大塊文化。
蔡明振,2004,「時代樂府」:民國六○年代(七○年代)校園民歌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季雲,1996,論校園民歌之發展:從民歌運動到文化工業。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世芳主編,1995,永遠的未央歌:現代民歌/校園歌曲20年紀念冊,陶曉清總監。台北:滾石文化。
苗延威,1991,鄉愁四韻:中國現代民歌運動之社會學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光中詩、楊弦曲,1975,中國現代民歌集。台北:洪建全文教基金會。
張釗維,1992,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台灣現代民歌發展史。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釗維,1994,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北:時報文化。
張釗維,2003,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灣現代民歌運動史。台北:滾石文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0%A1%E5%9C%92%E6%B0%91%E6%AD%8C
2017-03-10 09:03:51
圖博館
法媒:中國農村戲班子正在面臨消失

  法國 24小時電視台2017.5.4報導,原題:中國農村戲班子正面臨消失 在中國鄉村,為人們熟悉的傳統戲曲表演正走向滅亡之路。當然,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比較複雜的。
  如今,這類在村莊間流動演出的戲班子越來越難招收到新學徒。學習戲曲的費用很高昂,但是演出的所得卻很微薄,這令很多年輕人打了退堂鼓。一位演員說:“如今小孩們外出打工,每個月都能掙幾千塊錢。可是在戲班子學習,不光很辛苦你還得交學費,根本沒人願意來。”此外,自2005年起,國家停止了對農村戲班子進行財政補貼,令古老的民間戲團面臨資金匱乏的危險境地,河北等地的農村戲班子數量大幅下降。一位有著35年演出經驗的演員遺憾地表示,戲班子傳統正在一點點消失,幾乎沒人對這種錢少且“游牧式”的工作方式產生興趣。他承認,“即便是那些還在戲班子里工作的年輕人,身體還在這兒呢,可是心都已經不在這份事業上了。”有年輕演員問道,就算自己能像老師一樣敬職敬業演30年,可是將來的著落誰能保證啊?演員之外,如何吸引和保住觀眾也是問題。儘管很多戲班子在不斷努力更新劇目和演出模式,然而來看演出的多半還是老年人。(潘亮譯)
  相關新聞
新媒:改變鄉鎮生活!中國農村居民積極響應4G網絡召喚2017-03-15
網媒:傳統農貿市場面臨挑戰!農村集市因電商而冷清2017-02-03
  回應
中國農村戲班子消失?放屁!來中國農村看看。
花開花落,順其自然。歷史總是不斷產生新東西,不斷淘汰不適應的東西。
信息時代是農村戲班消失的根本原因,經濟社會成本太高無人做。
要想生存下來,必須進行創新,適應時代的需求才可以。
2017-05-08 10:09:24
圖博館
美國大媽:非常願意把廣場舞帶回美國與人一起分享2017-05-08北京青年報

   近日,一位美國大媽榮黛佳和中國大媽一起跳廣場舞的視頻引發社會關注和熱議。五年前,Debrah Roundy通過美國的“楊百翰大學中國教師計劃”來到中國。初來中國時,榮黛佳“興奮而又緊張”。位於愛達荷州的家鄉小城只有5000人口,沒有大城市的生活經驗、語言不通和飲食差別等種種不適曾給榮黛佳帶來了極大的生活挑戰,但很快她找到了另一種融入上海這座城市的方式——跳廣場舞。作為一名外教,榮黛佳已經習慣了乘地鐵穿越大半個上海到原來的廣場上找她的姐妹們跳舞。榮黛佳稱自己的家鄉小鎮也有一個廣場,如果以後回到美國生活,會非常願意把廣場舞帶回跟其他人一起分享。
   近些年,廣場舞在大大小小的中國城市裡流行起來。廣場舞也普遍被認為是一種中國老人們特有的鍛煉方式。在上海徐匯區交通大學的廣場上,時常可見一個外國老太和她的“姐妹們”一起跳舞。她還給自己起了一個詩意的中文名,叫榮黛佳。近日,這位65歲的美國大媽和中國大媽一起跳廣場舞的視頻引發社會關注。
  榮黛佳:以前跳芭蕾舞現在跳廣場舞
   北青報:在中國主要教什麼課程?
   榮黛佳:來中國之前,我已經當了40多年的老師,而且教過很多東西。之前我有自己的舞蹈工作室,而且教了30年的芭蕾。除此之外,也教過基礎教育、特殊教育等,幾年前我還參加了神經語言學相關項目。在中國我是一名英語外教,但不會要求學生們死記硬背,反而是學會怎麼去和外國人交流、怎麼去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等。
   北青報:為什麼當時你會選擇去跳廣場舞呢?
   榮黛佳:我非常喜歡舞蹈,跳舞就是一種經歷,通過跳舞也很快融入到了上海這座城市裡,認識了很多非常好的朋友。
   北青報:對廣場舞的第一印像是怎樣的?
   榮黛佳:來中國後,每天早上都會出門散步,但也會覺得孤單。後來看到了那些跳舞的女士們,她們向著藍天舞劍,舞姿優美,每一個動作都很協調。後來她們還拿出了十分華麗的扇子,我們在愛達荷州從未用扇子跳過舞。我很想一起跳。猶豫了幾天后,我才不好意思地提出請求加入,這些阿姨們也很支持我。
2017-05-08 10:10:52
圖博館
北青報:你是怎麼學習廣場舞的?之前有沒有跳過類似的舞蹈?
   榮黛佳:之前從來沒有跳過廣場舞這種舞蹈,所以對我來說挑戰也很大。開始學習的時候,我不知道舞步的名字,也不會說中文,所以只能在隊伍後面仔細去看。有一天,一位舞蹈老師耐心地一遍遍跟我講解舞步的名稱,從那以後我也開始慢慢學到更多了,以後她們再說的時候我也能聽懂了。現在一些名字對我來說還是一種挑戰,但是對用腦有好處。
   北青報:一周大概會去跳多少次廣場舞呢?
   榮黛佳:平時學校有課的時候,基本上每周有三天在同濟大學上課,有三天跳廣場舞,還有一天會和“吃貨小組”的朋友們一起玩。假期跳舞時間會更多,比如剛過去的五一節就都和姐妹們一起跳舞。
  坐地鐵專門去跳舞感覺即使辛苦也很值
   北青報:現在一般在什麼地方跳廣場舞?
   榮黛佳:我在上海交大待了兩年,後來轉去同濟。在同濟,我到公園裡轉的時候,也會看到很多很棒的團隊。但現在還是會坐地鐵回到上海交大的廣場上跳舞,舞伴們對我來說就是姐妹。
   北青報:同濟和上海交大相隔也很遠,這樣會不會覺得很折騰?
   榮黛佳:我覺得回交大廣場跳舞也很值得,因為我每天都需要進行鍛煉,早上步行去地鐵站,這也是一種身體鍛煉。而且我也會充分利用時間,早晨的地鐵一般都有座位,我就在地鐵上批改學生作業,而且也可以安靜地好好閱讀學生們的作業。
   北青報:因為語言溝通上可能有問題,你和舞伴們平時都怎麼聊天呢?
   榮黛佳:以前就是“傳紙條”,我們在紙上寫,然後我會拿回去給我的學生們幫忙翻譯。現在好多了,我們用微信聊天,可以直接翻譯,非常簡單!雖然有的時候也不是盡善盡美,但大部分時間我們聊得都很好。
   北青報:在中國跳廣場舞,很多隊伍都會穿一樣的服裝,對此你怎麼看?
   榮黛佳:穿一樣的衣服肯定有好處,也會有不方便的地方。我們穿一樣的衣服證明我們是一體的,而且是平等的,沒有人突出或者落後,這就是製服的力量。
   當然有時候也不方便,穿自己的衣服會更舒服一些。我們跳完舞之後,大媽們也都有各自的事情去做,有些出去打零工,有些要照顧小孫子,所以穿自己的衣服會更方便。我們穿一樣的衣服,而且化妝為觀眾跳舞,我覺得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也不知道誰出錢買了衣服,我曾經要付錢,但是她們沒要。
2017-05-08 10:11:49
圖博館
北青報:除了上課和跳舞,你平時還會做些什麼?
   榮黛佳:我會在學校裡面做志願者,也會幫忙給朋友的孩子免費做家教。
   我也會在天平社區做很多志願活動,比如教英語、照顧孤兒、組織一些聖誕活動等等。他們很多人叫我“洋雷鋒”,我覺得受寵若驚。
   北青報:美國有類似的廣場舞嗎?
   榮黛佳:我聽說美國一些大城市有,也是中國的遊客帶到美國去的。很多美國大媽喜歡跳類似尊巴舞的舞蹈,和廣場舞也比較像,但我更喜歡廣場舞。
   北青報:沒有廣場舞的話,美國人一般會在廣場上做什麼呢?
   榮黛佳:在我們小鎮裡有一個廣場,通常我們會在上面開一些派對啊、一起吃飯等,通過這些也可以增進大家的感情。
   北青報:你之前也教過30年的芭蕾舞,那會把芭蕾舞融入到廣場舞中嗎?
   榮黛佳:在跳舞的過程中,我也會把芭蕾的一些元素融入到廣場舞中,尤其是其中有一個非常優雅而且漂亮的中國大媽,我特意為她編了一個“芭蕾舞版廣場舞” 。當我跳現代舞的時候,我也會把自己想像成一個芭蕾舞者。
   北青報:跳舞過程中,會不會因為東西方理念不同而和其他舞伴產生分歧?
   榮黛佳:確實會有分歧,但我覺得也不僅僅是中外的差別,而是不同個體之間的衝突吧。之前有一次我和舞蹈老師因為動作安排產生了一些分歧,很搞笑的是我們都說著不同的語言,但是大家通過動作比劃還都能明白。我當時也知道最後我還是會聽老師的,因為畢竟我們是一個團隊,而且老師擁有最後決定權。
   北青報:跳舞的時候,有沒有因為語言或者文化上的區別,而發生一些烏龍比較有趣的事情?
   榮黛佳:有一次跳舞的時候,因為其他舞伴不會英語,所以她們無意中選了一首歌詞不太健康的歌,但是舞蹈動作編排得很可愛。我當時也很糾結要不要說出來,但好在後來沒有跳這支舞,因為我也擔心萬一有懂英語的遊客聽到了這首歌,還以為這些跳舞的女士們都很淘氣。
   北青報:在中國,很多人也對廣場舞存在意見,認為廣場舞比較擾民,對這種看法你怎麼認為?
   榮黛佳:我們跳舞也確實遇到過擾民的情況,這也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大媽們需要跳舞,但有的時候會吵到睡覺的孩子,所以我們需要來盡量平衡解決。
2017-05-08 10:12:29
圖博館
北青報:有沒有遇到過因為擾民被質疑的事情呢?
   榮黛佳:之前有一次是學校一位工作人員要我們離開,因為怕吵到上課的學生,當時我也覺得有些難過。後來跟學校溝通後,決定以後儘量聲音調小,而且要在早上8點前離開,這些問題也需要我們不斷去調節。
   北青報:廣場舞一般都在公共場所中進行,但是跳舞又是一種個人行為,你怎麼看這種公共和私人可能造成的一種衝突?
   榮黛佳:這就需要互相融合,如果你在一個相對隱秘的地方跳舞,你可以把音響開到最大,也可以盡情跳舞。
   但是在公共場所,還是需要考慮到很多方面,比如在我們跳舞的上海交大的廣場,就有四支舞蹈隊伍,我們需要經常控制好各自的音樂音量。而且為了不影響上學的學生,我們也必須早點離開。還有一些人會來問我那些跳舞的阿姨都去哪了,這些舞者還是很受歡迎的。
   北青報:以後有沒有回到美國的打算,會把廣場舞帶回美國嗎?
   榮黛佳:暑期回美國的時候,我也會跳給美國人看廣場舞的樣式,如果將來回美國定居,我也非常樂意把廣場舞帶回,和美國人一起享受其中的快樂。
2017-05-08 10:13:15
圖博館
當今中國京劇第一名丑-朱世慧

朱世慧(1947年-),漢族,擔任湖北省文聯副主席、省京劇院院長。2008年,當選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代表文化藝術界。
榮譽及作品:主演的新創京劇《徐九經升官記》、《膏藥章》、《法門眾生相》等譽滿藝壇。曾榮獲梅蘭芳金獎、二度梅花獎、文華表演獎、白玉蘭獎、京劇節特別榮譽表演獎等。
人物評價:他戲路寬廣、能演擅唱,所創造的角色出神入化,令人耳目一新,首次將丑角以正面形象立於京劇舞台,表演既有醜行的神韻亦有生行的氣質,被譽為「當今中國京劇第一名丑」。

台灣歌仔戲第一丑角-陳勝在

陳勝在,著名三花演員。生於民國四十三年(1954)。「明華園」老團長陳明吉的第五個兒子。陳勝在自小對錶演藝術有高度狂熱,卻直到高中時期才加入家族戲班演出。他與生具來的幽默感,加上深刻鑽研三花演技的用心,使他成為「明華園」戲劇舞台上的超級要角。他的導演和編劇也很見功力,代表作有《青陽大大爺》、《猩猩膽》、《大巡按番薯官》等。
....
http://blog.xuite.net/pigi5566/blog/28955184
2017-08-15 08:15:09
圖博館
陳力《枉凝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wSbOcomyes
鄭緒嵐《枉凝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61axSyQqcU
张燕《枉凝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nG3OZMLThA&list=PLaWg8vxH1vbQ2PROVX5zI-btSSOYz7XIx&index=21
吳碧霞《枉凝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njdt1uCbAU&list=RDYnjdt1uCbAU#t=32
李玉刚 《葬花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ZKz9LKBGII

鄭緒嵐-維基百科

鄭緒嵐生於北京,3歲時隨父母遷居天津。在天津的業餘文藝活動中,東方歌舞團的王昆發現一位業餘歌唱者,她便是天津閥門廠的青年工人鄭緒嵐。
1977年,鄭緒嵐進入東方歌舞團,先後師從李莜銘、郭淑珍(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教育家)。
鄭緒嵐的演唱風格溫婉、細膩。作曲家王立平的不少影視歌曲都由她演唱,包括《太陽島上》、《牧羊曲》、《大海啊故鄉》等等。
在東方歌舞團工作期間,東方歌舞團禁止鄭緒嵐談戀愛,並稱其如果談戀愛就必須辭職。鄭緒嵐的初戀就這樣被拆散。1980年代末,一位美國小伙子熱情地追求鄭緒嵐,鄭緒嵐下決心從東方歌舞團辭職。鄭緒嵐同美國小伙子結婚,並決定赴美國留學。由於出國手續複雜,鄭緒嵐辭職後沒有經濟來源,故她決定「走穴」,和一家演出公司簽了三場演出,但在演出前一天,有關部門對鄭緒嵐下達了「封殺令」,從此全國所有演出場所均不准許鄭緒嵐演出。鄭緒嵐不得不依靠親朋好友的接濟維持生活兩年,直到1989年赴美國。
1989年至1994年,鄭緒嵐移居美國。在美國,鄭緒嵐生了孩子,當起全職太太,放棄了事業。但隨著時間流逝,鄭緒嵐與美國丈夫之間的感情逐漸產生裂痕。在美國幾年中,鄭緒嵐由于思念家鄉,經常回中國,每一次都要逗留很久,且一次比一次長。鄭緒嵐想勸丈夫隨她回中國,但丈夫拒絕。最終二人離婚,鄭緒嵐一個人帶著兒子回到中國。
鄭緒嵐回國以後,撫平了離婚帶來的創傷,又有了新的愛人。但二人買了房子,即將領結婚證時,其愛人被檢查出患有黏膜癌,且癌細胞已經轉移。此後,鄭緒嵐應邀在北京中山音樂堂演出,鄭緒嵐吃著止痛片參加了此次演出,且邀請愛人前往觀看。當時,其愛人由於化療,已沒有頭髮,但還拿著DV拍攝鄭緒嵐演出,鄭緒嵐的心都撕裂了。鄭緒嵐的愛人最終離開了人世。
鄭緒嵐病癒後,逐漸恢復了演出,舉辦演唱會。鄭緒嵐還學會了上網,經常和在美國讀大學的兒子進行視頻聊天。
2017-08-16 19:08:09
圖博館
五十二集電視系列片《中國百年音樂史話》分集提綱

  第一章清末民初的中國音樂:戲曲改良與民族器樂(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京劇改良)/學堂樂歌的誕生與發展(代表驪歌)
  第二章新音樂文化:蕭友梅/趙元任/黎錦暉/劉天華
  第三章工農革命音樂:工農運動歌曲/瞿秋白/根據地的音樂/紅軍歌曲
  第四章三十年代的音樂:城市群眾的歌詠/歌星誕生(周璇,白光)/電影歌曲創作(漁光曲,四季歌,天涯歌女)/民族音樂人才的崛起
  第五章左翼音樂運動:聶耳/救亡歌詠運動/呂驥/麥新與任光.
  第六章抗戰音樂:賀綠汀/冼星海/抗日歌曲/江文也
  第七章延安之歌:陝北民歌(東方紅,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信天遊)/民歌改編(咱們的領袖毛澤東,繡金匾)/大生產之歌與秧歌劇(南泥灣,兄妹開荒,延安頌)/新戲曲作品與歌劇
  第八章解放戰爭音樂:軍人之歌/百姓支前歌曲/電影音樂/迎接新中國作品
  第九章建國初期音樂:祖國頌歌(唱支山歌給黨聽,翻身農奴把歌唱) /抗美援朝音樂(志願軍之歌)/建設之歌(咱們工人有力量,我們走在大路上)/民歌的流傳(十送紅軍,青春舞曲,採紅菱,鳳陽花鼓,康定情歌,半個月亮爬上來,花兒與少年,太陽出來喜洋洋,掀起你的蓋頭來,龍船調,回娘家,採檳榔,繡荷包)
  第十章五十年代的音樂:革命歌曲/電影歌曲/  馬思聰/梁祝
  第十一章六十年代音樂:和平之歌(讓我們蕩起雙槳,學習雷鋒好榜樣,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克拉瑪依之歌,烏蘇里船歌)/電影歌曲(英雄讚歌,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洪湖水浪打浪,人說山西好風光,珊瑚頌)/革命歌曲(南飛的大雁,抬頭望見北斗星,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瀏陽河)/中國歌劇(劉三姐,紅珊瑚,江姐,洪湖赤衛隊)
  第十二章七十年代音樂:紅色經典作品(紅燈記,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沙家浜)/軍旅歌曲(打靶歸來,真是樂死人,老房東查舖)/祖國頌歌(北京頌歌,我愛這藍色的海洋,紅星照我去戰鬥,滿懷深情望北京,祝酒歌)/改革開放序曲
  第十三章走向世界:中國歌唱家(戴玉強、迪里拜爾)/流傳世界的中國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 /名震四海的中國演奏家走遍世界的中國音樂人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rkdJVUDK0xUwLAh-zgjn0QV-Uo4L4Moo
2017-12-24 10:18:5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